【片單】除了《三人行》,還有這些小空間大懸念的困獸斗電影
堅持不動檔期的《三人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不懼怕外來勢力的「匠心」,這也說明擁有這種匠心的杜琪峯,對影片、對自己導演水準的自信。全片故事都發生在一所醫院的場景之內,對於演員的走位、表演以及攝影機的運動、取景要求頗高。再加上杜琪峯風格化的表現手法、慢鏡、平移,影片可算是其視聽語言的集大成者。雖然之前有著鏡頭走位驚艷、在逼仄空間內大展拳腳的《放·逐》,但是將整部電影都放在一個場景內來表述,對於經驗豐富的杜琪峯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放眼整個國際影壇,能在逼仄空間內,展開一部電影的整個戲劇化情節,從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加以完整表述的影片雖然很多,但是佳作卻不多。那些帶著B級片色彩的密室恐怖片,以及只在內景里展開故事敘述的低成本片,只能說是受制於類型和資金,不得已「屈居一隅」。而那些獨具匠心的、故事均發生在一兩個內景里的影片,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極簡主義」固然是一種表達手法,但「簡」並不等同於「少」。在有限的場景內完成一整部電影,如同一場「困獸斗」,其鏡頭運動的複雜程度和對導演調度能力的要求,並不會小於那些大場面的影片。
科洛弗道10號 (2016)
導演:丹尼爾·特拉切滕貝格
《科洛弗道10號》是《科洛弗檔案》的續集,但故事與前作已無關係。瑪麗·伊麗莎白·文斯蒂德飾演的女主角在發生車禍後,醒來發現自己被囚禁在地窖里,自稱是其救命恩人的男人告訴她,外部世界已因外星襲擊而毀滅,唯有地窖里才是安全的。女主經歷了反抗-信任-半信半疑-下定決心逃脫的數次反覆後,終於逃出地窖,但她看到的卻是男人描述的那個悲慘世界。約翰·古德曼飾演的男主始終保持神秘,時而是個暴力的統治者,時而又像個溫暖的父親——觀眾直到看完電影仍無法確信,他究竟是個瘋子,還是只有他才是理智的。
十二公民(2014)
導演: 徐昂
翻拍自名作《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是一部「室內劇」,由對話和細密的討論構成。九成以上的場景都發生在一個大倉庫內,十餘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討論著一個青年的生和死。雖然話劇感濃重,但是出身於話劇舞台的導演徐昂還是展現出了一定的鏡頭切換能力。同原版《十二怒漢》相比,影片的原創性和場面調度的水準,弱了很多。雖然國內並沒有陪審團的法律土壤,但影片的「普法教育」還是做到位了。這種「話癆片」在國內還是稀缺的,與類似的《夢想照進現實》相比,《十二公民》的現實意義更加強烈。
穿裘皮的維納斯 (2013)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延續著《水中刀》的母題,《穿裘皮的維納斯》里的男人和女人通過佔有身體而佔有主導權的寓言,被進一步打開。影片借用了一個男人排戲,並最終被一個演技二流但不可捉摸的女人奪走控制權的故事,表達了導演對於權利和身體支配權的觀點。整部影片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座劇院之內,曖昧的對白、氤氳的霧氣以及舞台化、科幻化的布光控制,讓舞台空間變成了男人和女人的角斗場。手持鏡頭和特寫的使用,在另一種層面上放大了「視聽語言」這個元素。最終,全片展現出了波蘭斯基電影中前所未有的「性感」。
日落號列車 (2011)
導演: 湯米·李·瓊斯
改編自考麥克·麥卡錫同名戲劇的《日落號街車》是一部相當晦澀的影片,整部影片只有兩個喋喋不休的角色,並發生在一個公寓小房間內,鏡頭正反打,表演舞台化。兩個角色沒有姓名,一個是黑人宗教主義者,另一個是白人無神論教授。兩個人在相當絕望的氣氛里,展開了一場有關於信仰、死亡以及自殺的大討論。這樣的討論雖然難以有什麼結果,但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兩個人的發言都有理有據。讓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獨處一室,並討論著客觀和主觀上關於死亡的內容——沒有什麼矛盾比這更尖銳、更發人深省的了。
活埋(2010)
導演: 羅德里格·科特茲
《活埋》是一部用「一個男人 一口棺材」拍出來的電影。影片雖然形式上非常有噱頭,但是身陷困境-四處碰壁-一線生機-絕處逢生,——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標準的好萊塢式故事,不過在最關鍵的尾聲處,那個小小的黑色幽默,提升了影片的品質。看過這部電影,大家倒是可以知道,在某大國各部門之間踢皮球也是常事兒,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則是剝削者們的共通本性。順帶要說的是,瑞安·雷諾茲在片中使用的黑莓手機,也在所謂的iPhone時代走紅了一次,尤其是其逆天的續航能力,讓它成為了片中最關鍵的道具和廣告植入。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2007)
導演: 理查德·沙因克曼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可以算得上是話癆片的集大成者,整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是由男主角在一個單一場景里的絮絮叨叨構成,這個男主角生活了14000年,對地球上的事情瞭若指掌。他不斷地說,觀眾不斷地聽,構築了這部電影的主體。當然,編劇對影片的貢獻相當突出,台詞里調侃了人類的歷史,戲說了宗教,並且在一個並不是那麼健全的角度上得到了一些稀里糊塗的結論。作為電影,它缺少鏡頭語言;但是作為話劇,它又顯得太複雜。所以,很難說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大概將它看作是「實驗電影」,最為合適。
水果硬糖 (2005)
導演: 大衛·斯雷德
影片的整個的故事都發生在一棟別墅里,雖然別墅內大量的空間提供了不同的場景,但導演在封閉空間內讓攝影機「流動起來」的水準,令人刮目相看。整個故事主體部分的演員只有 艾倫·佩吉與帕特里克·威爾森兩個人。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內,導演把故事敘述得比較完整也比較流暢——這得益於有一個好劇本。實際上,這個故事來源於日本社會,新聞報道過那些日本十幾歲的女高中生的故事,她們在網上約"大叔"相見,然後她們的朋友在約會地點設下埋伏伺機搶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個劇本,導演才在這麼一個空間內送上了一出好戲。
狗鎮(2003)
導演: 拉斯·馮·提爾
拉斯·馮·提爾在《狗鎮》里完全省略了布景,在一間巨大的攝影棚中,他用粉筆在地上畫出了街道和房屋,演員就在這些「線條」上表演。這是馮·提爾對於電影的改造,也是對於戲劇的探索。他模糊了電影和戲劇甚至是生活的邊界。但是這種舞台化的「美工」飽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導演手法的進步,但反對者認為這是「電影命運的危殆」。雖然說影片的內容有著大量的解讀空間,但是對於電影形式,馮·提爾發出了自己的詰問:形式——在何種程度上能成為主題的烘托元素;又在何種程度上會喧賓奪主——這也許就是形式主義者的困惑。
戰慄空間 (2002)
導演: 大衛·芬奇
朱迪·福斯特與當年的童星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演一對母女,母親帶著患有哮喘的女兒躲在布滿監視器的密室里,要與接踵而來圖謀財產的不速之客鬥智斗勇。大衛·芬奇對鏡頭的調度、對機位的安排,以及在逼仄空間營造緊張感的能力,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全的展示。雖然說影片的故事情節建構並不縝密,一眾大咖的表演也相對一般,而且芬奇的泛娛樂化傾向也相當嚴重,但影片的觀影感受還是令人滿意的。在諸多的密室恐怖片中,《戰慄空間》在攝製水準上的精良,難以被諸如《靈動鬼影實錄》這類的低成本影片超越。
異次元殺陣 (1997)
導演: 文森佐·納塔利
從一個逼仄空間出來之後,還是一個逼仄的空間,這麼絕望的設定背後,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故事。影片構思巧妙,在正方體的小空間內,做足了各種各樣的「戲」。雖然刻意而且帶有強烈的數學性,但無否認的是,《異次元殺陣》在懸疑上令人眼界大開。理性思維固然是走出矩陣的關鍵,但這個殺人機器卻也是被人利用理性思維製作出來的。究竟是殺人機器更為冷酷還是人性更為殘忍?導演冷冰冰地丟下了這一個問題,絕塵而去。而這樣的思索,也讓本片在一眾「密室逃脫」電影里,脫穎而出。
危情十日 (1990)
導演:羅伯·萊納
根據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小說改編,講述瘋狂的女粉絲和偶像崇拜的故事。這是一部心理驚悚片的佳作,從眾多B級片中脫穎而出,水準堪比《閃靈》。暢銷書作家發生車禍,被獨居女護士救下,並獲得悉心照顧。後來護士因她喜愛的書中主人公被寫死,逐漸將作家逼向了絕望。影片的全部故事都在女護士的家中發生,凱西·貝茨飾演的女護士,有時只用一個眼神就能製造出深深的恐慌情緒,她憑藉片中瘋狂又反覆無常的表演,成功斬獲63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排練之後 (1984)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排練之後》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只有劇場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之中,伯格曼營造了死人復活、夢境和穿越這樣的橋段。在片中,伯格曼把所有的人類都當作演員來對待,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的愛情和情感都是帶有目的性的。通過封閉的舞台,伯格曼打開了人類開放的內心世界。而那些演員們,則在愛和恨的培養中慢慢成長。伯格曼把這種超驗體驗帶入到了影片的節奏之中,在排練之外,生活不再是演出,而是一種真實的經歷——這種經歷,反過來又再一次刺激著演員們,做出對表演或者是對生活的反應。
熱天午後 (1975)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熱天午後》是一部室內劇的大師之作,影片幾乎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高潮。阿爾·帕西諾扮演的銀行劫匪被意外困在了銀行之內,隨後這一起劫案演變成一出娛樂真人秀。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彰顯了美國後越戰時代的社會亂象。不安分的人民、難以言狀的社會情緒以及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在這一刻集中爆發。雖然整部影片並非只有銀行一個場景,但是西德尼·呂美特對於內景戲的調停和調度,顯現出了大師風範。而在之後的《電視颱風雲》以及其標誌性的《十二怒漢》中,他的這種能力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水中刀(196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作為羅曼·波蘭斯基的長片處女作,《水中刀》是一部充滿象徵意義的影片,故事發生在一艘海上的帆船上,兩人行變成了三人行,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並要確定自己的慾望。遼闊的水面和狹窄的遊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其鏡頭調度、元素對比、演員掌控、剪輯節奏以及懸疑的設置,都展現出了年輕的波蘭斯基的天分。男人和女人和慾望,抗拒和誘惑,在圖像的承托下,漸次展開。片中景別的大小和位置關係,表現了男人和女人強弱轉換中的細微變化,波蘭斯基的細膩和冷靜,被表達的淋漓盡致。
後窗 (1954)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後窗》最為影評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希區柯克那出其不意的場面調度。影片的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公寓內,可是「看出去」的鏡頭卻並沒有受困於公寓的空間範圍。移動機位、視角化的鏡頭處理,讓影片沾染上了「偷窺」的意味。而男主角詹姆斯·斯圖爾特 的某種「臆想」和「猜測」,也進一步放大了「偷窺」這個行為本身的價值。雖然影片帶有一貫的希區柯克的「只有故事沒有人物」的短板,但希區柯克處理故事的流暢方式和安排懸疑的高超技巧,足以令本片載入影史。
奪魂索(1948)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人們懷念希區柯克的早期作品《奪魂索》,很大程度上是在懷念希區柯克對長鏡頭的實驗性運用,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鏡到底,讓這部影片高冷而決然。精巧的鏡頭語彙之下,則是希區柯克濃墨重彩的場面調度水準。封閉的公寓象徵著極端分子的冷酷與無情,而不動聲色的鏡頭走位,則將人性的狂妄、虛妄不動聲色地並置到了一起。希區柯克曾一度銷毀了這部影片的膠片,影片雖然劇情是短板,但精到的表演、鏡頭走位以及長鏡頭探索的,使之成為希胖最著名的影片之一。
作者:雲起
推薦閱讀:
※從《鏘鏘三人行》到《圓桌派》,他就是那個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
※鏘鏘三人行停播了嗎為什麼被禁 鏘鏘三人行停播原因真實原因
※今日精選段子:三人行,必有電燈泡
※凈空法師:「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三個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