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炎帝建木-解密《山海經》
八、偉大的炎帝建木 據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女媧之後還有庖犧氏15世,但這15世因相關資料闕如,莫可探尋。此後是炎帝,共傳530年。 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聽沃是誰?就是《南次三經》令丘山的令丘。據《山海圖》復原圖,令丘山其地就在今湖南瀏陽一帶。令丘,也是粵語讀法。令丘、聽沃、瀏陽也是同音互譯詞。令丘山、瀏陽之名均來源於炎帝之妻天沃。天沃,本意是天女沃。粵語快讀就成了天沃。 中國古籍說炎帝叫石年,也有說叫勖其的。其實勖其不是炎帝第一代,而是炎帝戲器的同音互譯詞,屬天女沃的下三代後族。
炎帝石年,石年上古讀少鵹,上古少、石同音,是鄂東南和湖南瀏陽一帶的語音;年、鵹同音,讀lei,後音變為dei,典、德、帝、袋、丹上古也是同音字,在上古它們是可以同音互譯的。《大荒西經》載:「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三青鳥,並不是三隻青鳥,而是三支羌人的意思。青鳥、羌人同音互譯。大鵹,即《山海經》中的帝台,少鵹就是石年,青鳥就是羌人。《晉書.束晳傳》說:「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晉書》這是在瞎說!帝台始見於《山海經》,據《山海經》復原圖,帝台的統治範圍北自山西、山東,南至雲貴高原。如果帝台和周穆王同時代,那意味著周穆王的地盤也在帝台統治之下。這豈不荒謬?帝台與炎帝石年是同時代的人。《晉書》說周穆王見帝台,明顯是關公戰秦瓊了。
關於三青鳥,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當成了三隻神話中的鳥,實在是誤讀。 《海內北經》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qū)北。」取食是什麼意思?取食就是驅使之音譯。它說的是三支羌人都是西王母的子族,為西王母驅使,四處出征,爭奪天下。可見在西王母時尚是母系社會。需要說明的是,《山海經》中的崑崙虛是帝都所在,非只一處。此處的崑崙虛在今新疆。陶淵明《讀山海經》詩說:「翩翩叄青鳥,毛色奇可憐。 朝為王母使,暮歸叄危山。」在陶淵明的詩中,三青鳥為西王母所使,正是「為西王母取食」的本義。陶淵明的理解一點也沒錯,倒是後世的學者們把三青鳥附會為三隻神鳥了。 據《春秋緯》,炎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可見《山海經》的前身---圖畫書要追溯到炎帝時。
炎帝時就劃分天下為九州。九州,在炎帝時叫九丘。丘,不讀qiu,而是讀粵語的jau,九丘即後世所謂的九囿,也就是九州之義。「九丘八索,帝王之書」,這裡的九丘就是《海內經》所說的九丘。 《海內經》載:「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zhǔ),下有九枸(jǔ),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tài)皞(hào)爰過,黃帝所為。」 按《海內經》的意思,九囿實來源於炎帝節並。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惜乎前人沒有看懂。 其實它也要用粵語解讀。經文意思是說:有九囿(九州),以大河繞之,名叫陶唐州、叔得州、孟盈州、昆吾州、黑白州、軒轅州、三危州、武夫州、神民州(三曼、三苗)。有巫(上古巫、木同音,發音同今粵語),為羌人節莖(青葉紫莖),炎王黃山(玄華黃實),名叫建木,蕃人(巴人)巫建(建巫、建木實為一),他上擁有九州(九欘),下擁有九子(九枸),建立了三曼國(實麻、壽麻、三苗),稱閻王【木炎】木(葉芒)。太皞曾從此地路過,黃帝就打造了「建木」神木(以示紀念)。
《海內經》說節莖名曰建木,而建木上古音同節並(郭璞說上古木、伯同音,而伯、並又同音,所以木、伯、並上古是同音的)。此外據《路史》說:「炎居生節莖。節莖生戲。戲生器。」可見節莖是炎居之子,同時據《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這裡《海內經》也說節並是炎居之子,可見節並就是節莖,也就是建木。 經文說建木上擁有九州,下擁有九子,居於黃山,建立了三曼(三苗、神民)帝國,稱閻王(炎王)。黃帝打造了建木神樹,以示紀念。 從《海內經》看,炎帝節並統一上古大九州之時間遠在黃帝以前。而且炎帝的都城在黃山,即《西山經》首經》中的黃山。據《山海圖》復原圖,黃山就在今天的橫斷山脈或川西!時間遠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
另據《春秋緯.命歷序》:「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人皇,上古實讀炎王。結合《山海經》可知,炎王時確有九州。可見《春秋緯》並非虛構。大九州早在炎王節並時就有了。 據《海內經》敘事順序,炎帝建木出現在川西一帶。此建木就是三星堆發現的青銅神樹!青銅神樹的九株,實為九州的圖音,九桔實為九子之圖音。青銅神樹上古叫建木,本是一種樹的名稱,但由於炎帝節並的名字讀音與建木相同,故祖先就以建木代表節並。《海內經》說這棵青銅神樹是黃帝為紀念炎帝節並而打造的。可見三星堆為黃帝文明,並且當地就是黃帝都城之一!
三星堆完全被學界誤讀了!它的時間遠在寶墩文化之前!並且遠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三星堆所在地當時為世界的中心,也是黃帝的都城之一。寶墩文化實際上是黃帝後期大洪水後才出現的文化。
並且三星堆的祭祀坑是為祭祀炎帝建並而設的。 炎帝節並是誰?說出來要震驚世界!
九、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如何理解三星堆,這就要涉及到炎黃大戰的歷史。而炎黃大戰是以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為導火索的。 我們都知道,炎黃時期發生了著名的炎黃大戰。交戰的雙方,一方是黃帝族,一方是炎帝族。 黃帝族是誰為代表?是黃帝孫族韓流,不是黃帝本人。炎帝族誰為代表?傳說是蚩尤,從《山海經》看,實為炎帝孫族的祝融(伯陵--巴人,二者同音互譯)。它們不是神話嗎? 它們是真實的歷史! 下面我們來看這段幾乎湮滅了的歷史。 據《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zhāo)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zhuó)首、謹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此處的流沙,就是《西次三經》之流沙。據《山海圖》復原圖,就在今新疆。黑水,即今甘肅之黑河,黑河北段為今之弱水。《海內西經》說:「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qū),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正是對這一帶地理的描述。 此處的司彘國,粵語即西極國,也即西姬國,即黃帝族所在國。黃帝和雷祖生昌意,昌意遷到若水,此若水即今甘肅之弱水。昌意於弱水生子韓流。 朝雲國,即祝融國,也即蜀人國。由於語音的流變,又可指為洞穴國。如粵語的「洞穴」就與北方話的「朝雲」讀音就非常接近。此實屬民族間語音輾轉翻譯的結果,上古實指一國,即蜀人(音yin)國。當時炎帝並有九州,為世界領袖,黃帝和祝融都是炎帝下面的次一級統治者「神」。這類似於周代的分封制的諸侯。諸侯之間雖然打得不可開交,但只要不危及周天子的核心利益,周天子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搞搞平衡,互相牽制。
黃帝當時為司彘國首領,祝融(蜀人)是炎帝之孫,黃帝地位甚至比祝融還要低。為什麼?因為《西次三經》說了:「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西次三經》說黃帝要把峚山的玉瑛送到鐘山之南,為什麼要送?「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原來是進獻天地鬼神的。天地間哪有鬼神,只不過是大大小小的統治者而已。鐘山之神當時是祝融,也就是說黃帝是要向祝融進貢玉瑛的,可見黃帝族當時地位的低下。 為什麼說祝融當時是鐘山之神?因為《海外北經》說了:「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啟/月)[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說的正是祝融居鐘山。前人都把燭陰當成一個怪物,或把燭陰當成極晝、極夜。實錯。
此經的「物」,就是「巫」之音,屬北方語言;人面 ,表明燭陰是人,而不是別的其它東西;蛇身,中國南方語即蛇山、雙雙、三桑、猩猩,實指族屬籍貫;赤色,粵語即黑水也。經文說的是燭陰為巫,為蛇山人,地處黑水之鐘山,而蛇山在《山海經》中則為巴人地段,而巴蜀是一體的。可見蜀人發源於巴山,後發展到四川最後到達內蒙之鐘山(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附近)。
黃帝族遷到鐘山一帶後,與炎帝祝融族(祝融、蜀人實為同音互譯詞)開始交匯。 從此,炎黃大戰的序幕拉開了。 祝融族當時比黃帝族強勢。祝融在《山海經》中又叫朱厭一族。《山海經.西次二經》記載:「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據《山海圖》復原圖,小次山就在今青海南部四川交界處。蜀人(祝融)就是在這裡遭受滅頂之災的。 經文此處的獸同族,前面已說過,不再多述。白首,其粵語就是巴蜀。由於民族讀音的不同又可稱般度,或稱BOD。赤足,閩南語即夏族。而南方話z、c不分,朱厭就讀成了蚩尤。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朱厭(蚩尤)的神話也出現在兩河流域神話中。在兩河流域蘇美爾神話中,炎黃大戰成了恩里爾與朱妖之戰,二者情節也非常相同。而恩里爾,實為神雷的音譯,而黃帝正是雷神。朱妖則完全是《山海經》中的朱厭的音譯。可見蚩尤就是朱妖。既然蚩尤是朱妖,那麼上古「蚩」肯定就讀「朱」之音。蚩尤、朱厭、朱妖、蜀人jan、祝融五者完全是同音互譯詞。也就是說黃帝與蚩尤之戰實際上是黃帝與蜀人之戰!大戰主戰場就在今酒泉、賀蘭山至甘肅南部、阿瑪卿山這一地區。
昌意遷到鐘山一帶後,還得給祝融開採玉石,供奉鐘山之神祝融。昌意進獻的玉瑛就是白玉膏。《西次三經》說:「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fèi)湯湯(shāng),黃帝是食是饗(xiǎng)。」可見當時大小統治者都喜歡服食白玉膏。 這白玉膏是什麼東西?當時大小統治者為什麼喜歡? 這白玉膏有點類似於晉代的五石散或赤石脂。古人認為服食赤石脂可以長生不老。如晉代的名士稽康、阮籍就經常服用,並自認名士風流。殊不知這玩意類似於現在的春藥,吃了就會身體發熱,性情亢奮。 昌意到弱水後,生子韓流。韓流長大後娶了一個小四-----美女阿女(讀娥女)。祝融族的後人此時是伯陵。伯陵此時成為了鐘山的統治者,是為鐘山神。他與韓流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伯陵可能是吃白玉膏吃多了,腦子發熱,身體也發熱。終於把持不定,趁韓流開採玉石之機和韓流的小四-----阿女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三個私生子,是為鼓、延、殳三子。 你這是寫小說吧。 絕對不是。 因為《海內經》後面說了:「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shū)。」 《海內經》前面說阿女是韓流之妻,後面說阿女是吳權之妻,可見吳權就是韓流。也就是說伯陵和韓流的小四----阿女發生了婚外情。
為什麼說阿女(娥女)是韓流的小四呢? 據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據《帝王世紀》,彤魚氏為黃帝第三妃。彤魚氏是什麼意思?就是朝雲氏,也就是祝融氏。同音互譯而已。 祝融氏不是祝融的老婆的意思嗎?怎麼又成了黃帝的小三?那是因為黃帝(實為韓流)的小三阿女(娥女)跟祝融私奔了。所以娥女(阿女)就成了祝融氏,也就是彤魚氏。 《帝王世紀》的記載大體是正確的,但這裡它把夷鼓當成一人了。事實上據《山海經》,鼓、延(上古讀夷)、殳是三人;並且《帝王世紀》把黃帝和黃帝之孫韓流混為一談了。事實上阿女是韓流的老婆,私奔祝融後才叫彤魚氏的。
阿女既然是阿緣之婦,那麼阿緣自然就是吳權了。可見阿、吳上古同音,讀ngo或e.如阿房宮的阿,就讀e,閩南話的吳就讀ngo。但《山海經》沒有直說,而是拐了一個彎。為什麼?為尊者諱也。《山海經》稱吳權為貳負。貳負,阿夫之同音互譯詞也。 吳權老婆娥女與伯陵通姦,吳權自然不甘心戴這個帽子,就與「危」殺了伯陵。危是誰?就是羿。為什麼?因為在粵語中,危與羿是同音字,都讀ngai。 由此我們發現 ,昌意之子韓流在東遷過程中,他的妻子娥女跑到了炎帝之孫伯陵懷抱,由此引發戰爭。 據《海內西經》說:「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系之山上木。」 貳負即阿夫之音譯。窫窳,就是祝融(朝雲)之音譯。而危呢,粵語就是羿,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后羿。
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嫦娥,就是娥女。月,古指蟾蜍,而蟾蜍、窫窳、朝雲、祝融古音為一。所以嫦娥奔月實指娥女私通祝融!但民間傳說把嫦娥說成了后羿的妻子。這就是民間傳說不能全信的原因。 所以,從《山海經》看,娥女私奔祝融,韓流就與羿聯手殺了祝融。炎帝見韓流殺了祝融,大怒,起兵活捉了韓流與羿,並將他們綁在疏屬之山的大樹上,餓死、曬死。 戰爭最終以祝融族失敗告終。據《海內經》:「祝融降居江水。」一個「降」字,說明祝融族失敗了,退守到了今贛江一帶。注意,上古江、贛同音。《海內經》此處的江水指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黃帝族佔據了巴蜀一帶。 這段歷史就是《蜀王本紀》所記的望帝私通鱉靈老婆的故事。但《蜀王本紀》的記載也有錯誤。
《蜀王本紀》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複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望帝去時子圭鳴,故蜀人悲子圭鳴而思望帝。」
《蜀王本紀》明顯采自民間傳說,但民間傳說完全走樣了。望帝與鱉靈實際是黃帝和伯陵(巴人)的方言音譯,杜宇也是祝融的方言音譯。《蜀王本紀》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事實不是黃帝本人,而是黃帝孫子韓流與炎帝孫蜀人(yi)伯陵(巴人)間的戰爭;不是黃帝族的韓流私通伯陵的老婆,而是伯陵私通黃帝族韓流的老婆;杜宇不是望帝而是朝雲伯陵;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陵被殺了。 所謂的杜宇、朝雲、窫窳、朱厭、洞穴、朱妖、蚩尤,都是源於不同民族對「蜀人」一詞的音譯。 雖然如此,但民間神話也不是空穴來風的。至少它表明了黃帝(望帝)與伯陵之間有一場關於女人的糾葛,而且望帝(黃帝)佔據了巴蜀。從這一點上看,《蜀王本紀》與《山海經》的記載是相符的。只是在具體細節上出了紕漏。
從《海內西經》看,韓流與羿殺了朝雲國(祝融國、蜀人國)伯陵後,顯然是觸犯了炎帝的核心利益。炎帝大怒,就出兵攻伐韓流和羿,最終將羿與貳負吳權(韓流)綁在疏屬山的大樹上。這一點,似已得到部分證實。漢宣帝時,陝西上郡採石,岩石崩塌,下面現一石室,裡面壁畫有反縛盜械人。劉秀在《上山海經表》時說:「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以此史實來看,《山海經》所記實不為謬。 祝融被殺,身負重傷,炎帝很是傷心。《海內西經》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zhá)窳(yú)之屍,皆操不死之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海內西經》說有六巫造不死之葯以圖搶救窫窳(祝融、伯陵)。在上古,巫的地位非同一般,地位不在「神」之下,也就是說此六巫之地位至少是與伯陵、韓流相當的。祝融(窫窳)的戰傷能引起六巫重視,並環繞祝融,造不死葯以圖搶救。此六巫是誰?彭巫,即橎木也;抵巫即帝巫也;陽巫,即陽木也;履巫,即雷巫也;凡巫,即黃巫也。相巫,即湘巫也。誰有能耐吩咐六巫?此非炎帝莫屬。從這一點亦可以看出祝融(伯陵)當時聲威的顯赫。
《山海經.海內經》對這場炎黃大戰完全是白描手法,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其實這場大戰相當殘酷。整個戰爭持續了至少五代人,從祝融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共工、術器、噎鳴和夸父時期,歷時100多年。
推薦閱讀:
※解密有「個性」的糖尿病
※探秘恐怖食人族:骷髏取水,人肉為餐吃到底?
※日本星宿解密你的戀愛傾向,不要太准好嗎?
※解密「第二心臟」
※百張精選大圖:解密奧巴馬總統就職儀式台前幕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