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去學前班

又到一年上學季,同樣又到了很多五歲左右的孩子上學前班的時刻。常常也有不少家長到啟稚搖籃詢問:這裡有沒有學前班。於是有很多朋友也建議我們可以開辦學前班,說是會很賺錢,因為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剛需」。每每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很堅定地說:」啟稚搖籃不辦學前班!」

學前班發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變成正常學制教育中的一個『骨質增生』。但這個多餘的東西現在卻被許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為這樣的『多』總比『少』要好,這實在是個錯誤。!」這是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當中的說過的一段話,她也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學前班。

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學前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省事,把孩子直接送到學前機構去,這樣父母就不用勞費心思給孩子做上學前的預備,孩子的教育直接打包給不同功能的培訓機構,很多家長的說辭是,專業的事情讓專業人士,專業機構去做,其實就是為了給父母省事。

2、 焦慮,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父母有各樣的焦慮。孩子太安靜了,我們會擔心,孩子太活潑了,我們也會擔心。面對孩子的幼小銜接,家長們的焦慮就更多了,坐不住怎麼辦?別人會的,自己的孩子不會,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自卑?小學的上學模式適應不了怎麼辦。。。。。。。於是解決焦慮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前讓孩子適應,似乎上了學前班,就可以很好去適應小學。

3、 贏在起點,其實大部分的學前教育都是提前學習,把小學一年級的內容提前學習。」提前」是很多家長信奉的原則。似乎起點越早,孩子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大。

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去的原因基本上是以上幾點,然而事實上,往往是事以願違,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只是家長尋求的便利,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脫,以及獲得心理安慰的方式。

我家丫頭沒有上過學前班,剛上小學的時候,確實有很大的不適應,因為幼兒園,她是在啟稚的全日班,整體上很自由,老師關注每個孩子的獨特成長。但是在小學整體劃一,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小學老師更多會強調紀律。在學校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局限在座位上,只是體育課的時候可以到操場走走。剛開始的時候,丫頭特別不適應,每次到了學校門口就開始大哭,嘴裡念叨:「我不想上學,上學沒有意思。」這樣的字句一天能說上好幾百次。我覺得這種不適應是非常正常的反應,中國體制內的教育其實某種層面上有點反人性。並沒有給6歲的孩子很好的過度適應的時間,一下子一刀切,完全不一樣的上課方式,完全不一樣的作息安排,而且嚴重超標的師生比例,也沒有辦法給予孩子個別的關注,因材施教。也因為這種斷崖式地轉變,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上學前班。說白了學前班就是讓孩子「提前」上小學。

還記得有一次,我陪著路路在校醫室平復心情,看到一個她班裡的小男生在校醫室吃早飯,小男孩看到路路在哭,好奇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呀?」

我說:「路路不喜歡上學,覺得沒有意思。」

小男孩說:「上小學比幼兒園好多了,幼兒園才沒有意思呢!」

接著小男孩絮絮叨叨地說:「我還會背三字經,我在幼兒園就背過了。。。。。。」

說完就開始大段大段地背三字經。

竟然小學還要比幼兒園有意思!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幼兒園?後來我了解到這個小男孩上的幼兒園和很多幼兒園一樣,到了幼兒園大班其實就是實行學前班的形式,提前會把小學的知識學習一遍,包括小學需要背誦的知識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幼兒園小學化」,「幼兒園小學化」這是教育局三申五令禁止的,但是很多幼兒園還是陽奉陰違。我認識不少的幼兒園的園長,她們也很無奈,因為如果幼兒園沒有讓孩子提前去學習小學階段的內容,很多家長就會把孩子轉走,去到別的學前教育機構,或者別的設置了學前班的幼兒園。於是很多幼兒園園長,即使心裡知道幼兒園小學化對於孩子的不良影響,然而礙於幼兒園的經濟效益,也只能隨波逐流。

前幾天和路路班級的班主任聊天,作為體制內的小學老師,路路的班主任還是非常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說起班級里這個學期考得最差的一個孩子,當然一年級孩子的學習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老師說這個孩子的父母在上小學前特意讓孩子上了學前班,提前把一年級的知識點都學了一遍,然而在上小學的時候還是跟不上。這樣的例子我想也不是個例了,很多父母讓孩子上學前班是期待孩子要「贏在起點」,然而這樣的「提前」學習並沒有讓孩子在所謂的學業表現上有半點的佔優。

有一次路路的一個同學問我:「路路媽媽,路路學習這麼好,是不是在家做很多的題?」

我笑著說:「不是,路路在家不做題,她一般都是在玩。」

小男孩很詫異:「不可能吧,不做題,怎麼可能學習好呢?」

我明白小男孩的疑惑,於是接著說:「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詞『玩中學』?」

小男孩說:「沒有聽過呀!玩怎麼可能學呢?」

。。。。。。。

小男孩這樣的疑惑,我相信是成人世界帶給他的,我們大人們習慣地把學習和玩樂分開,非此即彼,所以還有古文云:業荒於嬉,精於勤。所以很多大人會覺得「嬉」就是不務正業,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嬉」卻應該是孩子的正業。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假如我重新做一個小孩》里說:「玩,對於一個社會未成熟的公民——幼兒來說,既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也是他們學習和活動的方法,更是他們的生命。幼兒就是在玩中生活,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

幾個事例聯繫在一起,我想學前班最可怕的不僅是白白浪費了孩子的時間,而是剝奪了孩子玩樂的權利,讓孩子過早地被固化了學習方式,僵化了思維模式。丫頭有一次隨口說了一句話:「媽媽,如果提前把一年級的東西先學了,那上課的時候就太沒有意思了!」是呀,小學一年級的知識點就那麼一些,提前學習,其實讓孩子上課的時候更不容易專註。

有些家長又會說,上學前班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適應小學的上課模式,小學的上課模式確實不容易適應,背著手,坐在桌子邊上,板板正正,整齊劃一。其實這樣的方式,是有悖6歲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在小學初年級里也是很有爭議的,記得我小時候是7歲才開始上小學,現在是6歲可以入學,如果還要上學前班,就等於孩子在5歲的時候就被要求背著手,規規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去聽老師上40分鐘的課程。周圍好幾個來自不同學校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告訴我,他們最不喜歡的科目是:語文。而他們比較喜歡的科目是體育、音樂、美術。如果你去採訪周圍一年級的孩子,估計大部分孩子也會告訴你這個答案。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說最不喜歡語文的孩子,其實他們都很喜歡閱讀,很喜歡看書,然而卻不喜歡語文。再深究當中的原因,語文更多給予孩子的印象是:背誦、練字、做題。。。。。。其中當然也有有意思的部分,然而更多就是機械的工作,沒有趣味性。

另外,現在大部分的學前教育機構,或者幼兒園裡的學前班,大部分都是老師被趕鴨子上架,任課的老師素質參差不齊。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課程,更要了解孩子,學前教育是啟蒙教育,要給孩子啟蒙的不是僵化的知識點,而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

綜上,如果真要給孩子學前教育,那麼最好的場所應該是家庭,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因為只有父母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給予孩子最個性化的教育,讓孩子成為自己。而且良好的習慣,特別是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培訓養成的,而是需要家長的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是慢功夫。

對於孩子學前準備來說,最重要的學習習慣首先是閱讀習慣。如果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不必擔憂孩子將來的學習。90%的學習是從閱讀而來,閱讀力可以說是等同於學習力。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也必然會具備專註力、對一般文本的理解力、當然還會有基本的識字量,而這都是藉由閱讀自然而然具備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會讓孩子很好去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如果要給孩子學前做最好的預備,那就讓孩子先愛上閱讀。如果我們還是很擔憂孩子的早期識字,那麼可以讓孩子看看這套書。只要在入學前半年帶著孩子看看,以此來檢驗一下孩子的識字量。

英語的預備,可以讓孩子多聽英文歌謠,常常一起來唱唱英文歌謠,SUPER SIMPLE SONG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可以,讓孩子接觸自然拼讀,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英語學習基礎。數學的預備就更簡單了,給孩子一個賬本,讓孩子來管理自己的零錢,當然前提是給孩子零錢,我們家從孩子3歲開始就每天給孩子三個幣幣(3塊錢),開始的時候帶著孩子記賬,現在每天記賬就是她自己的任務了,雖然偶爾也會忘記,如果當天忘記,當天的零花錢就沒有,每個家庭可以視乎自己孩子的情況和孩子制定零花錢的使用。從小讓孩子記賬,不僅讓孩子學會理財,同時也讓孩子把數學計算能力運用到生活當中,學習本來就應該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最後對於學前的準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有幾個要好的小夥伴,其實這應該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就開始預備,我們家是在路路兩歲左右,就會「物色」身邊教育理念比較一致的家庭,孩子之間每周都會在一起玩一兩次,有時候去對方家裡,有時候邀請小朋友去我們家裡,有時候也會一起出去玩,就這樣不間斷,現在路路有兩三個青梅竹馬的好朋友。這樣的堅固友情,會幫助孩子消解一部分入學後所面臨的壓力,同時也教會孩子如何去融入新的集體,結交新的夥伴。

昨天在愛立信做講座,講座後有一個家長來問問題,孩子兩歲半,三歲就要到公立的幼兒園,家長認為現在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例如不好好吃飯,白天不睡覺等等。希望找到一個機構可以把孩子送到那裡去過渡一下,從而半年後可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其實這樣的想法和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去是相似的,都是期待有一個機構可以接手孩子的問題。真正需要面對孩子」問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幫助孩子去適應不同階段學習生活的,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不容推卸的責任。


推薦閱讀:

沒有「一國兩制」香港不會這麼好
美圖心語:沒有曲折,就無法品味人生的樂趣
沒有哪個男人會寵你一輩子
【鞋子教程】雙色毛線拖鞋編織圖解教程,還沒有學會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哦!
愛沒有原則,往往是一種傷害

TAG:孩子 | 沒有 | 學前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