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06-24
慢性淺表性胃炎在中醫屬「胃脘痛,腹脹,嘈雜,痞滿」等範疇,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男性多於女性,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陽明胃為病之本,而肺金盜母氣,肝氣自甚,木折脾胃土氣為發病之標。即脾胃為本,以肝腎為標。病因有二:一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而起,所謂飲食之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飲醇醪,及喜食煎燥而發,因肥甘之品能使腠理緻密,陽氣不能宣散於外,鬱結在胃,酒有大熱大毒,蘊積胃脘,而煎燥之食則助陽助火,從而在病原上形成火熱內結在胃,毒伏於胃膜,促使營氣不從,逆於胃膜,久則生疼痛潰瘍之患。二為情志所傷,而本病為患,(一)是喜怒傷肝,或肝病自傷,肝氣鬱阻;(二)為虛,虛滯在胃,久則胃膜受損所致;(三)憂思傷肺,或肺素虛,求救於中土(即子盜母氣),久而土傷,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胃陰,胃陰虧虛,脾滯胃呆,引起脾胃升降失和,久之降而不降,陰陽不潤,燥濕失濟,營衛凝澀,逆於肉里,胃膜受損日久生此病。上述幾種原因,單獨出現者有之,合併出現者亦有之。單獨出現者,其病理變化與臨床癥候比較單純,故為易治;而合併出現者,其病理變化與臨床癥候比較複雜,故為難治。肝與胃,木土相剋,胃與脾表裡相關,故胃痛與肝脾的關係較為密切。且肝脾為藏血充血之臟,胃為多氣多血之府,胃痛初起多在氣分,遷延日久則強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絡受損,則多見嘔血或黑便等症。氣病較輕,血病較重。胃病的原因雖有種種不同,但其發病機理確有共同之處,即所謂「不通則痛」,故可歸納為「肝胃不和而痛,濕熱中阻而痛,脾胃虛弱而痛,脾胃虛寒而痛,胃絡瘀阻而痛」,現將中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辨證治療如下: 1辯證施治 1.1肝胃不和:胃脘脹疼連脅,噯氣,大便不暢,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脈沉弦。 本病與患者情緒變化密切相關,正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所說:「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緒的變化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胃平滑肌痙攣,胃液增加,胃蠕動及胃部血管舒縮異常,導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白芍甘草香附川芎),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強理氣止痛;噯氣頻者加沉香,旋復花以順氣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氣散加白蒺藜,廣鬱金,降香,綠萼梅。前方舒肝理氣,後方降氣散郁。筆者治療本病患者96例,結果治癒52例(佔54.1%),好轉40例(佔41.7),無效4例(佔4.2),總有效率95.8%。 1.2濕熱中阻:胃脘疼痛,嘈雜灼熱,納呆噁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 本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或脾胃素虛,濕阻中焦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治法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為主治療,方以清中湯加減(黃連梔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陳皮甘草)。熱盛便秘者加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另外脾胃素虛,濕熱內生者選用三仁湯加減(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竹葉滑石)。筆者治療本病50例,結果臨床治癒27例(佔54%),有效21例(佔42%),無效2例(佔4%),總會有效率達96%。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慢性胃炎吃什麼好-治療偏方
※艾灸治療慢性胃炎
※幽門螺旋桿菌治癒後還會再感染嗎?
※胃炎患者要注意什麼 ? 幫助胃炎更快痊癒 。
※5問淺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