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性智慧的修證方法
06-24
【讀書筆記】自性智慧的修證方法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既有理論,更有修證的方法。 佛教的核心理論是人人本具「自性智慧」,這不僅僅是一種說辭,而是必須實證的。只有實證,才能夠真正得到離苦得樂的受用。 佛法的教育手段是因病與葯,靈活方便。眾生的根性不同,病亦不同,願望也不同,為度眾生,應機說法,施度法門也就有別。為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將其歸納,約為兩種: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 通途法門---斷惑證真。 通途法門中包括了方便五乘。乘者,運載工具。佛法能夠運載凡夫到聖地,故亦曰乘。五乘者包括世間與出世間:世間指的是三界之內六道之中,法有兩種:『人乘』、『天乘』。出世間是出離三界六道超越生死輪迴,法有三種:聲聞、緣覺、菩薩。方便者,從凡夫起修,一步步往上,均是徹證自性智慧最終成佛的前方便。 通途者,一一法門,總為解脫,而要解脫,總要斷惑證真。總而言之,斷惑證真是解脫生死的不二法門。 惑者,約見惑和思惑。 以現代語講,見惑者,錯誤的見解(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看法)。思惑者,錯誤的思想(思想觀念中不好的心情)。細說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約言之,二惑各分為五類。 見惑五類: 一者身見。執著我與我所:執著身心五蘊是『我』,執著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執』是見惑的根源,一切煩惱從『我執』生,無我就無煩惱了。 二者邊見。這是偏見,偏在一邊。執空執有、執斷(人死如燈滅)執常(人死皆為鬼),都是錯誤的見解。 三者『戒取見』;四者『見取見』。這兩種屬於成見,成見很深。前者非因計因(例如無益的苦行),後者非果計果(例如說信上帝就可以升天堂。信不是升天堂的果,升天堂一定要修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的)。 五者『邪見』,前四種外的一切不正確的見解都叫邪見。其中最為嚴重的是不信因果,撥無因果。由於不信因果,什麼壞事都敢做。 思惑五類: 貪、嗔、痴、慢、疑,都屬於根本煩惱。貪者,貪得無厭。嗔者,不順心不滿意就生嗔恚心。痴:愚痴,不明事理,顛倒是非。慢者,貢高我慢。疑者,對正法懷疑。 斷惑難。 問題來了,這個『惑』,真能斷得了? 古來學者,對於通途法門的修學,一方面是「欣羨理論」,因為三藏經典中,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探討,解說周祥,方法精細。例如,以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等八個方面來說明各種物理、心理現象,其演繹歸納辯正,遠非世間學術所能及。是故,多趨於佛學,當作學術來研究。另一方面是「畏懼實行」,對於修行,畏懼。為什麼畏懼? 原因之一是斷惑難。《涅槃經》上有一個比喻,講「須陀洹(註:須陀洹為初果)斷見惑,如截四十里流」。譬如有四十里寬的瀑布,你能一下子將其截斷?第一步斷見惑尚且如此艱難,何況接下來還要斷思惑、塵沙、無明,其難度真的是無法想像。所以,當今末法時期,除了大菩薩再來,凡夫眾生欲斷見思惑,不可能。 原因之二是耗時長。在斷了見惑以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歷經幾千年才能將思惑斷盡而證得阿羅漢果位。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經歷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者1047,劫者以小劫而言,1679萬8千年。三大者還要乘三倍,實在是天文數字。 再說通途法門之行,禪定是少不了的。禪定,大都採用坐禪的形式,有『坐斷生死』之說。坐者,不起。指身,更指心,心中雜念妄念都不起。坐禪對身心大有益處,尤其能對治現代人心浮氣躁的通病,可以使人更具理性。 然而在現代,坐禪者稀有。快節奏,高慾望,加上環境的因素,坐禪成為一樁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有坐,心也靜不下來。進一步說,即便能夠坐到身如雲煙空無實質、自身內外皆如虛空,這還只是未到定,還沒有進入初禪。這是南懷謹老師說的。這種境界能有幾人得到?所以,『坐斷生死』,難! 有沒有如此之行: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有!釋迦世尊憫念眾生,特開念佛法門,特別捷徑,人人可修,個個可成。而且是當生成就,就這一生,將生死大事給辦了。 佛說的一切法門,都可以了生死。但是由於眾生根機不同,所以在修行的難易上,有很大差別。古大德概括為四句:「仗自力了生死難,仗佛力了生死易;在娑婆了生死難,到極樂了生死易。」如果再概括,成二句:「通途法門了生死難,持名念佛了生死易。」 簡說念佛法門。 念者,從今從心;佛者,阿彌陀佛。念佛即是以阿彌陀佛為自己的當下之心。約四種:觀相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為最。 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稱之為特別捷徑? 念佛法門被稱為特別法門。特別者,與通途法門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 通途法門,全依自力,先證果,後出離,斷惑證真,按次弟修,多劫成就。 念佛法門,先依自力,後依佛力,先出離,後證果,念佛求生,一步到位,當生成就 ◎念佛法門有自力、有佛力,是二力法門。佛力,表現在什麼地方?「示現佛國、宏願接引」。阿彌陀佛創辦了一個好環境,好學校,歡迎我們去,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很遠,遠在十萬億佛土外,找不到,去不了。阿彌陀佛非常慈悲,當我們臨命終時,親自現前接引,領我們去。這種方便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沒有,故為特別。 ◎任何學校接納新生都是有條件的,其他佛凈土必須將惑(見惑、思惑)斷了以後才能去,換句話說,凡夫不能去。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要求沒那麼高,凡夫也能去。只要能夠用佛號把煩惱壓住(如以石壓草)、控制住,不讓它起現行,也能成功。當然,如能斷惑(如斬草除根)更好,品位更高。所以,念佛法門是先依自力方便伏惑,後依佛力蒙佛接引,終以凡夫身份帶業往生。伏惑能去、帶業能去,其他佛凈土不能,此為特別。 ◎一切法門均以證果為成就。通途法門是先證果後出離,證果以後才能出三界離六道了生死。念佛法門將證果的地點改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能夠往生,即已出離三界六道,往生以後必能證果而成正覺。以往生為成就,先出離後證果,此為特別。 ◎念佛法門使用的方法特別簡單,剛開始是用一句佛號壓煩惱,遇順境起了貪心,一句阿彌陀佛,使貪心不起;遇逆境起嗔恚心,一句阿彌陀佛,嗔恚念頭馬上消失,這是初學者用功處。如果功夫好,成念佛三昧,得事一心不亂,現世證阿羅漢。功夫再高,定中開慧,破無明,得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現世證法身大士而成菩薩。所以,自始至終只用一句佛號,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換句話說,是一步到位之法,當生成就,此為特別。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改變了修行方向,從『斷惑證真』變成『念佛求生』。因此,對中下根機者,是變難為易,從本無希望中生起希望,從本無信心中生起信心,了生死不再只是一個夢想。 捷徑比喻: 善導大師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雲「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徑路中的徑路。」 淸末張師誠居士,精選各種經論和祖師大德關於凈土法門的切要論述,分為起信,立願,勵行三部分,取蓮池大師持名為徑中徑之意,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 當今,四川樂至報國寺昌臻法師在白話本寫「譯註緣起」,說道:路小而捷,就稱為「徑」。「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號極為簡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極為迅速。誠以攝心為學佛之要道;念佛為攝心之捷徑;而持名念佛又為捷徑中之捷徑。 古來大德在開示中有講,通途法門『如竹中蟲求出,節節上穿,豎出』,念佛法門是『從旁破出,橫超』。 念佛法門殊勝。 在講這個話題前,先要明白,《楞嚴經》中有講,各種法門「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凈空老法師開示:在佛門中,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是讚歎這個法門第一。但是,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弄清楚這一點,才不至於會犯自贊毀他的過失。老法師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講這許許多多法門好比一個圓球上有許許多多的點,每一個點都能直達圓心,半徑統統一樣,所以法門沒有高下,都是第一。 法門雖然平等,卻因根機不同,而有難易之分。念佛法門對於現代人,具有以下優點,由此而說,最為第一、最為殊勝。 (一)、穩。 1、無須拜師,但依經教,避免了邪師的風險。 一般講,凡是學道修行,都要拜師。拜師,就存在風險。拜錯了,非但無法成就,弄不好,有災禍。學佛,得遇明師為吉,得遇邪師為凶,這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的一開始就說得非常明確。問題是,明師、邪師,我們能分辨嗎?不能!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人們往往會選擇名師,有名氣,名氣越大越吸引人(名人效應)。豈不知,名師並非是明師。所謂明師,明白的老師,他是一位過來人,這條路應該如何走?一清二楚。跟著他,不會走錯。倘若他不是一個過來人,儘管名氣再大,也只是一個盲人,跟他走,只能是以盲引盲,相繼入火坑。 自古以來,皆有『明師難遇』之說。當今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盛行啊!一旦以其為師,後果不堪設想。於此,當今中外皆有血淚教訓。 念佛法門,無須拜師(唯獨念佛法門無需拜師),自然就避免了邪師的風險。無須拜師,並非沒有老師、沒有師承。『但依經教』,就是有老師有師承。 經教有二種: 一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經典。本師,根本的老師。大藏之中,專言彌陀凈土的有《阿彌陀經》(又稱小本)、《無量壽經》(又稱大經、大本)和《觀無量壽佛經》,是為凈土三經。前清咸豐年間,有魏黙深居士將《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之後,稱為凈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後面成為凈土五經。又有將世親菩薩所作的《往生論》附在其後成為五經一論。此外,尚有許多經典兼說凈土。我們現在依佛教誨,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將來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老師。 二是千百年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的內容。他們的開示,都有文字資料記載,這也是經教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對文言文有困難,近代印光大師(凈宗十三祖)的著作,現代黃念祖大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凈空老法師的著作等等,對念佛法門修行中的任何問題,從中都能找到答案,可謂是應有盡有。能夠依祖師大德的著作修學,這也是師承。 兩土導師的教誨以及祖師大德的開示,都是要我們發心專念阿彌陀佛,信願求生西方凈土。所以,我們只需在家獨自老實念佛,無需東參西訪,自然遠離邪師惡友,避免受騙上當,非常安全,最最穩當。 對此,明代蓮池大師(凈宗八祖)有一段開示,恭錄如下: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 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結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惡滅,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2、口出耳入,一心佛號,無走火入魔之危險。 凡修行,一般均習禪定,而且均以入靜程度越深,境界越高。豈不知,此時正是最容易發生偏差乃至走火入魔的危險時刻。何以故?隨著靜功得力,生理、心理都會發生變化,其中會出現內在光、內在音等體驗。光能夠化萬象,就有種種幻境現前。有時候,這種幻境也會偶而與現實相符,所以稱為『真妄相攻』。對於這些光影門頭之事,即便是諸多勝境,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辯別。倘若錯認消息,著魔發狂,莫之能醫。是故,祖師大德一再告誡:不能貪求,否則,魔得其便。 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從心而起,口出耳入,攝心諦聽。這種方法,不求入靜程度之淺深,只是一心在佛號上,無貪也無求,無走火入魔之危險。 又,經上有講,念佛之人有二十五大菩薩保佑,晝夜常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故安全而又穩當。 (二)、易。 1、易學。一句佛號,或六字,或四字,任何人都能一學就會,多念就熟。 2、易持。一句佛號,隨時隨地都能持,行住坐卧都能念。可以「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3、易成就。 任何人,無論什麼根機,只要具足信願,發心求生,老實念佛,都能成功。注意『任何人』這三個字,其中包括『五逆十惡』,壞透了,決定要下地獄的,這種人,只要真懺悔、真發心、真念佛、真求生,也有救,也能成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念佛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 對於易成就,宋代永明延壽大師(凈宗六祖)在《四料簡》中講,「萬修萬人去」。 對於易成就,凈空老法師總結了古往今來念佛往生的事例,他說:你用這個方法,三年就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對於易成就,有大德講,在這個世界,任何事,要想成功,決定權不一定由你,所以非常不容易。相比之下,往生西方,決定權全在你自己。只要能信,能發心求生,能老實念佛,能如理如法修行,決定能夠成功。 有了『易』,才有『普』。佛教講『普度眾生』(度者,從六道輪迴的此岸,到四聖法界的彼岸,稱之為度,即是了生死的意思),能夠普度眾生者,唯有念佛法門。所以,念佛法門就是普門,依念佛法門求生西方凈土就是普賢行。 (三)、妙。 黃念祖大居士開示說,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潛通佛智、巧入無生。 佛智,即是自性智慧,屬於理。通常,依『聞思修』三次弟而得:先聽聞教法得聞慧,再思惟義理得思慧,後實地修行得修慧。 道是什麼?凈空老法師開示講,道就是清凈心。清凈心通自性智慧,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念佛法門並非要求你完全明白佛法道理。而是在老實念佛中,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世間的事都不想了,心中只有這一句佛號,所謂『萬緣放下、一念單提』,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妄念離開了,清凈心出來了,所以是『暗合道妙、潛通佛智』。 『巧入無生』,無生者也就無死,是解脫生死輪迴的意思。什麼人做得到?憑自力證阿羅漢才能做得到。另一種是老實念佛(自力),蒙佛接引(佛力),雖然沒有證得任何果位,也做到了,這是『巧入無生』。 老實念佛屬於事,古大德開示說,「事有挾理之功」。《凈土聖賢錄》中記載,有許多不識字的所謂愚公愚婆,於理不多知道,也不想知道,只是信佛所說念佛好、西方好,就簡簡單單的一句佛號一念到底,成功了。 1、從有念達無念。 無念者,無妄念、雜念,但有正念。《楞嚴經》上講:「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心念是一種剎那生滅、剎那變化、快速移動的狀態。古人形容為心猿意馬,像猿猴一般無有歇處,像馬一般越跑越遠,提出要『鎖心猿、栓意馬』。能否鎖住、栓住?能否頓歇?平常我們還真的感覺不到。如果你試著靜坐用功,不多一會,就會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覺的開小差。所以,要制服自己的心念,使之無妄念、雜念還真是一件極大的難事。然而,你連自己的心念都不能制服,你就作不了自己的主,也就無法解脫。所以,這個問題重要極了。 修道就是修清凈心。有妄念、雜念,心不清凈,就不能入道。問題在於面對妄念、雜念怎麼辦?要不要除?怎樣除?依古來大德的經驗,不要除。因為欲除妄念的心念,也是妄念,結果是「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在禪宗,會用功的,他只是去體會那個能夠知道妄念來去的心,那個心從無來去,始終清清凈凈的定在那裡。在凈土宗,會用功的,是「任他雜念紛飛,我自念佛分明」。 如何才是『念佛分明』?一句佛號,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句句聽得明明白白。這中間,最為重要的是聽,聽得清楚明白。《楞嚴經》上講:「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一心專註於佛號聲,自然就能『都攝六根』,那些妄想、雜念就會不知不覺的離去,這就是從有念達無念。對於此,《彌陀要解》(凈宗九祖蕅益大師著)中有講:「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2、念佛正攝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這是佛法修行一個不變的原則。用什麼方法?以念佛最妙! 念佛時都攝六根,非但不做惡事,心中惡念也不起,正攝戒學。 念佛可得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的寶、一切三昧中的王,稱『寶王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故念佛攝正定。 一句阿彌陀佛,正顯般若自性,『凈念相繼』能『自得心開』,故也攝慧學。 再依蓮池大師開示:「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 3、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 佛在《大集經》中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 印光大師說:「凡靜坐時,但心中默念佛號,此外不加一點別的功夫,及別的念頭。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問什麼禪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麼功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禪家功夫分三等:最淺的是「觀照」,觀照得力,功夫才上軌道,不得力,就白修了;再深一層是「照住」,就是得禪定,共有九個等級,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合稱四禪八定)、第九定,證得第九定方為阿羅漢而解脫生死。再往上是「照見」,如《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念佛功夫亦分三等:只要老實念佛,初者功夫成片,相當於觀照得力;繼而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得禪定;再往上理一心不亂,相當於照見、明心見性。由此可見,老實念佛就能將禪定的利益統統得到。 不僅如此,以禪定言之,證第九定才能夠脫輪迴了生死。以禪宗言之,只有徹悟並且徹證才能夠出三界了生死。老實念佛,只要初級的功夫得力,就能成就;如果念到一心不亂,往生更自在,更有把握,往生後的品位也更高。念佛的利益真的是超出太多。 佛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我們學習這一句,首先不應該將念佛與禪二者對立起來,古大德講得好:「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也。」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世尊在二者之間,更加讚歎念佛法門。為什麼,佛陀的教育是讓我們成佛。在哪裡成佛?在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成佛。什麼人可以去?一切凡夫眾生都可以去(帶業往生)。所以,如黃念祖大居士所說,念佛法門是「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佛的本意是要一切眾生都修念佛法門,這在《華嚴經》中已有明示。無奈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世界的眾生接受不了,不得已,先小後大、先權後實,先說方便五乘,後歸於一乘(佛乘)。對此,唐代高僧善導大師(凈宗二祖)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在《無量壽經》中,佛說「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凈空老法師在講經中開示,普賢菩薩修無量劫才找到這個法門,發願往生安樂剎(西方凈土),我們現在一點也沒修,可是也找到這個法門,這就超過他了。 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以及「行超普賢」這是我們應當著眼的地方。 4、念佛即是持咒。 佛經中記載了許多密咒,這些咒語靈不靈?其實,世法中,民間就流傳著一些治病的咒語,非常神奇。世法中的咒語靈驗,佛法中的密咒當然更加靈驗了。 現代科學聲光電化,後三個方面均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唯獨聲音領域尚待開發,可能這是最難最神秘的領域。 明代凈宗八祖蓮池大師有講,「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余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大師在浙江雲棲山時,有一年大旱不雨,村民請求他祈雨,他回答說:「我只知道念佛,沒有其他的方法。」眾村民堅請,不得已,他到田埂上邊敲木魚邊念佛,不一會,下了一場傾盆大雨。 清朝乾隆年間,慈雲灌頂大師在《觀經直指》里講:「所有一切經法消滅不了的業障,這一句名號悉能消除。」 夏蓮居老居士講:「凈宗即是密教的顯說。」 凈空老法師有講:「有許多人認為持咒、拜懺很靈驗,其實這是初級的佛法。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最究竟的佛法,兩者不能相比。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密宗第一代祖師,密法創始人,他念什麼咒?他教我們念很多咒,自己念咒王,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任何一個法門,任何咒語,修到『凈念』,都有感應。心不清凈,念得再多都沒有用。 念其他的咒,能不能出三界了生死?我們不清楚。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究竟成佛,這一點是肯定的。 5、念佛具有《法華經》因果同時之妙。 蓮花獨有之妙,在於花果同時。正當花開,蓮蓬已經宛然顯現其中,花瓣落後,小蓮蓬逐漸長大直至完全成熟。故此比喻:因果同時。 《妙法蓮華經》有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同時。 ◎以理而言: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一切眾生的自性本心也是無量光、無量壽,是故一切眾生的心性本來即是阿彌陀佛。雖如此,由於我們心不作佛,心就不是佛;心作眾生,心即是眾生;心作貪嗔痴,心即是痛苦煩惱。……這就是「心作心是」的道理。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佛,因果同時。眾生心念佛號即是『是心作佛』,也即是『是心是佛』。依因果而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依『心作心是』而言,因果同時。 故,凈宗九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以事而言: 我等只要在深信的基礎上,發心求生西方凈土,此心一發,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生出蓮花一朵,上面還標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能堅持修行如理如法,能老實念佛,你的這朵蓮花就越開越大,光色也越來越鮮亮。等到你在這個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拿著這朵蓮花與諸聖眾一起前來接引你,托質蓮胎!當然,如果你不能堅持信願念佛,退心了,退轉了,那末在七寶蓮池中你的那朵蓮花會漸漸枯萎,最終消失。結果你當然不能往生西方凈土,只能呆在六道中流浪生死、沉淪苦海。古詩曰: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最後,以凈空老法師的一句話作總結,老法師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中說,真正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就是後補佛。明白這個道理,你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這樣殊勝的緣分,就是有很大的善根,深厚的善根。 一句佛號人人能持念,法門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 六字洪名個個能成就,法門殊勝到令人難以置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聰明之人與智慧之人的區別
※智慧是怎麼開的
※智慧源自於什麼?
※人工智慧讓我們失業?不,這取決於我們自己
※大腦的力量:心理、思維與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