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人的一天:晝夜、時辰、更點(上)

國人的一天:

晝夜、時辰、更點

中國古代天文學發達,曆法水平相當高。表現在古代漢語中就是時間詞豐富。可以說多個專題。古人把一晝夜叫一日。日字象形,一日表示太陽繞地球轉一周。《尚書·洪範》「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曰一日。」所以古人以太陽出沒的周期為一日。

根據天色不同變化把一日分為若干時段。

晝夜自然分為兩部分。日出至日沒曰晝,日沒至日出曰夜。《詩經·豳風·七月》:「晝爾於茅,宵爾於綯。」宵即夜,元宵即元夜,今有詞曰宵夜。日出曰旦曰曉曰朝曰晨,日入曰暮曰夕曰昏曰晚。故有詞語曰旦暮、朝暮、朝夕、早晚、晨昏、昏曉等近義,指一天或天天。

古人又把晝夜再一分為二。叫二至或二分,至分含義與一年中二至二分意義相同。日出日入之中間叫晝分或晝至,日入日出之中間叫夜分或晝至。晝分也叫亭午,夜分也叫夜半。今有詞曰午夜。可以指正午與夜半,也可以特指夜半。

把一日分成十二辰是較後的說法。上古還有一日十時之說。如《左傳·昭公五年》:「日之數十,故有十時。」《周禮·春官》:「十有二辰。」漢杜預注認為古人分一日為十二時,十二時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人(如顧炎武)以為並非真正有十二時辰之分,不過是一般的時間段描述。確切地以干支記時分十二時,是在漢武帝太初改朔之後。干支記時十二時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對應於現代時間,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

古人又分一夜為五段,叫做五更。按自然的夜晚來分成五等份,依次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夜分五更,大體相當於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明五個時辰,即從酉時後到卯時前。古人要防火防盜,常常在城鎮鄉村派出打更人巡邏。打更人用打擊的聲音報時並提醒大家注意時間及其它,軍中打擊用柝,一般用鼓,緊急有事則用金(鑼)。按更擊鼓報時,因為有人專門打鼓報更點,五更也叫五鼓。五更又叫五夜,分成甲乙丙丁式五夜,如乙夜即二更,而天乾的丙夜恰等於地支的子夜。有聯曰:「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成語有半夜三更。又把每更分為五點。《阿Q正傳》中的「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每更再分為五等份,叫做五點。

漢代把一夜分成100刻,每刻相當於24*60/100=14.4分鐘,清代分成96刻,相當於24*60/96即15分鐘。

掌握了一天所用基本辭彙,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古人一天的生活,因為不少生活內容還與現代生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中國人一天的生活。

夜半,後來叫子時,又稱中夜,子夜。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從子夜談起,為什麼一天的開頭是子夜。因為晝夜交替,中國人有自己的陰陽學解釋,晝為陽,夜為陰,陰陽相互轉化,而子夜是陰極陽生的時候,所以看做是一天的開端,同理,正午是陽極陰生的時候,可以看作是一天的中點。子夜正處三更,人已經熟睡,是個人哀怨的時間,是鬼怪出沒的時間,也是靈魂拷問的時間。茅盾有長篇小說《子夜》,寫的就是新舊交替,暗夜滋生光明,正如從絕望中求得希望。

子夜之後是雞鳴。雞感氣而動,比人還守信用。這是雞的美德。中國古代有「雞鳴即起、洒掃庭除」的好傳統,劉蘭芝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勤勞的美德由引而來。曾國藩教育兒子要早起早睡,自己也是奉行終生,應該說是個好習慣。但人可以利用規律,不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嗎?雞也有隨大流的習慣,所以有《半夜雞叫》,就是把雞鳴時間提前了一個時辰,是周扒皮剝削長工的巧妙方法。

雞鳴之後是平旦。一般要出門,就在「平旦」出發。「平明送客」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平明就是平旦。如果不是出門,人們常常睡懶覺,詩經中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昧旦就是平旦,從雞鳴到平旦,青年男女一起睡懶覺,倒是愛情深摯的表示,心中有懶覺,表明感情太深卻怕人們說是懶惰。發憤的人常常卧聽荒雞,成語有聞雞起舞(《晉書·祖逖傳》),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俗話說:「錢難買天明覺,人人都有切身體會。如果比平明還早,就是早行。毛澤東詩:「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所以叫早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古人對晨非常重視。

旦為象形字,義為日出,說平旦,強調日未出而將出,說昧爽,強調其尚暗,說平明,強調其已明。天亮之時,也叫黎明,也叫反義並列。艾青有《黎明的通知》,人們厭惡黎明黑暗,卻盼望黑暗後的黎明。所以人名中姓黎不姓都叫黎明的特別多。

黎明之後太陽一出,就叫破曉,在軍事上也叫拂曉。這就到了日出之時辰。這時,萬物都從夢中醒來,空氣清新,常可以觀、可以興。描述聲音如晨鳥的就叫晨曲,描述形色如朝霞的就說曉色,日出之時,在很多地方有很美麗的景觀,所以以日出為觀景點的地方也特別多。寫日出的詩文也特別多。如上泰山,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觀日出。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日出之後即為食時。人生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吃飯,吃飯前當然要先做飯。所以下一個時辰就是吃早飯。本地方言叫飯時。就是吃早飯的時候,不是指一般的吃飯之時。蓋出於古人所謂食時也。有個成語叫滅此朝食。朝食即早飯或者說是吃早飯。《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意思是先把他們消滅掉然後再吃早飯,現在用來表示必勝且求速勝的決心和信心。軍隊中常常三更造飯,五更起兵,表示比一般早飯要早,在食時之前。《禮記》:「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食時對應的干支記日法用卯,即卯時。卯時文化很豐富。一是卯時為一天工作開端,是白晝生活的序曲,給一天生活的質量與效率定調。卯時相當天現在二十四小時制的早上七時到九時。其中卯時正中即八點整,恰恰是正常上班的時間。古人也一樣,卯時作吏的要到衙門去接受點名,叫點卯。如果點卯之後無事,就可以走,明知無事也要去應付一下,就叫應卯。對於政府機關每日以抽煙、喝茶、看報為生活的人來說,他們要簽到,就相當於應卯。生命因勞動而有意義,意義也隨著無所作為而漸漸消失。卯時,是一天生活質量的檢測儀。有句話說:「莫飲卯時酒,昏昏睡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棲。」卯時飲酒,一天迷糊;酉時罵妻,一夜凄涼。也可證一天中子午卯酉之重要。

食時後緊接著是隅中。太陽的直射角已經達到45度,角落裡也充滿了陽光。可以這樣理解隅中的時間含義。古人有日晷儀,根據太陽的陰影決定一天的時間。隅中又叫日禺。《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麼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麼聯繫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推薦閱讀:

一天當中最佳運動時間是什麼?運動前後要吃嗎?
2月最後一天,送你88條奇魚!祝你2018魚躍龍門!
看看你的吉利日子是那一天!
有期待的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天
這碗沖了七次的湯,小伙一天賣300碗,吃過都說香

TAG: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