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這十年,跟這個時代的其他領域一樣,是前所未有的十年。你可別說娛樂圈跟自己沒關係,你每天笑的、驚的、喜的、樂的,甚至跟著一起傷感流淚的,大 多都是娛樂產業里的某個細節。十年里,你一定見證、親歷了某個場面,或者參與、投入到某個盛況,比如李安開創的武俠神話和締造的華語電影饕餮,比如張藝謀 的奧運會開幕式,比如馮小剛 (微博)的6億票房神話,再比如章子怡的顛簸成名路上的某個花絮,再比如統領樂壇十年讓老人老去、新人無法出頭的周杰倫,還比如平民選 秀選出來的萬眾偶像李宇春……他們是南都娛樂周刊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選出來的十人代表,也是為你生活平添色彩的娛樂明星。 李安 以大俠風範,挑釁文化禁忌 入選理由:華人導演里最無爭議的NO.1,甚至無須票房、獎項等來證明就足以征服世人。他是華人導演里開先河的一代宗師,他是華人導演里在國際上獲得最高、最廣泛認可的大師,他也是力破禁忌題材並能取得大眾認可的超級前衛藝術家。李安,十年里不僅僅是娛樂世界的見證者,也是世界影壇的風向標。 李安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作者 《卧虎藏龍》可說是李安二十年導演生涯的分水嶺。之前的十年,他累積實力;之後的十年,他揮灑自如。
表面上看,公元2000年完成的《卧虎藏龍》,不但為他開創出更大的天地,積攢出更強的實力,也讓他在遊走東西方時更加順當;同時該片在全球市場的優渥斬獲,也啟發了許多電影人。對於華人導演來說,《卧》片再度掀起武俠片拍攝的風潮,至今方興未艾﹔對於西方導演,他在影響西方動作片開始大量融入中國武術動作元素的同時,也揭示了外語片打入美國主流市場的可能性,就連《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的導演丹尼·博伊爾,都踏著《卧》片披荊斬棘開拓出來的道路,大步前行。 2000 年後的李安,一現身就是大俠,場勢自然形成,氣度自然散發。溫文儒雅,是東方媒體最常賦予他的形容詞;而西方人所體味到的則是另一個角度的李安,譬如《斷背山》的女作家安妮·普勞克絲就以「精明幹練」、西方媒體以「變色龍」來描繪他。對於西方的看法,李安自己的解釋是,「變色龍是沒有骨頭的,我是有骨氣的變色龍。」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其中包含了多少華人在異國世界奮鬥的歷程與辛酸,記得拍攝《綠巨人》時,有一回,李安回到家中,一開電視,裡面正在播放華人女選手關穎珊溜冰的畫面,他看著看著,突然間淚流滿面,當時他心有戚戚,深有所感,為了場上那一剎那的精彩,背後要吃多少苦、下多少工夫。甚而有時要犧牲、背叛一路同行的忠誠夥伴,是非真相,究竟是什麼?還好,電影是誠實的;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一一顯現。 2000 年後,除了《卧虎藏龍》之外,李安的作品計有《綠巨人》、《斷背山》、《色,戒》及《製造伍德斯托克》。檢視五部電影,我們看到一個不安躁動、焦慮憤怒及扭曲惶惑的靈魂。李安兼通中外,同時從東西方文化中吸取養分。對於這些養分,李安並非乖乖地全盤接收、傳承。他在承接時有質疑、有挑釁,消化吸收之後再呈現出來的,便是他以人性為依歸,對人之處境所提出的體會及見解。當人人都當他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時,他在作品裡提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慣性的「背叛」。譬如《卧虎藏龍》是以女性為主角,而非傳統武俠片里以男性為主角; 《色,戒》再接再厲,再度挑戰父權;至於兩部西片《綠巨人》及《斷背山》,也都更具體地透露出李安的心理層面,《綠》片中憤怒的浩克,是他對美國強權勢力的直接反擊,以暴制暴,《斷背山》里壓抑又綿長終生的情感廝守,這些都是李安現實中的渴望又無法企及的一切。對此,有些觀眾接受,如《斷背山》雖在美國引發諸多爭議,但人性戰勝了禁忌,多數人被《斷背山》里的愛情所感動;有些觀眾不太接受,如西方觀眾對《色,戒》的反應冷淡,又如全球觀眾對《製造伍德斯托克》的熱度始終提不起勁來。 然而,創作者要表達的是一個赤裸的靈魂,而一件好的藝術品的完成,就是這個赤裸靈魂展現他最動人的時刻。為了呼應內心的自我呼喚,明知難為,他卻強行為之。記得《斷背山》發行之前,他曾戒慎恐懼地說:「這個題材很敏感,尤其在美國中西部,要很小心。」縱然是地雷區,但仍繼續前進;只是走在上面時,他會小心再小心,最後總是安然渡過,而且成績不惡。外人總以為他幸運,但幸運怎可能永遠降臨在同一個人身上? 為什麼幸運的總是李安? 因為他深諳中國人「藏」的功夫,收放、攻守的分寸,近十年來,更是運用至極,很少見他扯著大旗去主張或反對什麼;兩肋插刀,從來不是他的行事作風;只有被逼急了,才會公開表態地說幾句話。那麼,他有主張嗎?當然有,尤其是在電影里。透過電影,他充分地表達想法,更全然地運用其特長soft power,以柔軟的方式去扭轉劣勢、渡過危境;而以power作為後盾,去堅持他想完成的意念。 一出道就給人乖乖牌印象的李安,在電影里所呈現的風貌其實不然,尤其這十年來的電影,從《卧虎藏龍》、《綠巨人》、《斷背山》、《色,戒》到《製造伍德斯托克》,他始終在走鋼索,他不斷遊走於東西文化禁忌的臨界線。這十年里,戲外的李安,服膺傳統,扮演一個合乎社會規範的大俠;但在電影里,他運用他前十年所累積實力,越來越挑釁大膽,逐步扭轉東西文化傳統的慣性,就人性層面提出看法,希望對整體的人類文化盡一分力量。有趣的是,在觀眾印象里已然定型的李安,與影像世界裡造反有理的李安,兩者間所顯現的矛盾,並沒有帶給觀眾混亂的困擾。早年溫文儒雅的形象,讓李安日後在做「出格」的嘗試時,觀眾,尤其是華人觀眾,始終給予他最大的支持。記得《色,戒》在戲院上映前,李安因為擔心觀眾的反應,數度幾近崩潰,就因為他一再顧慮,會不會太超過,以至於觀眾難以承受?結果是,華人觀眾給了他最貼心的支持。 李安的電影生涯幾番起落,但他總能化失敗為轉機,經過一段時日再上層樓。深得中國文化精髓「能忍」、「潛藏」、「定靜」之功的李安,就在冒險走過他的解惑年代後,下一部《Life of Pi》,或可是他的「天問」?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執導武俠片《卧虎藏龍》,創下美國有史以來外語片最高票房紀錄。
2001年 執導《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橫掃第37屆台灣金馬獎。 2002年 獲美國獨立製片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2003年 執導《綠巨人》,但備受批評。 2005年 接拍《斷背山》。 2006年 《斷背山》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 2007年 執導《色,戒》,上映後因尺度問題備受爭議。 2009年 執導《製造伍德斯托克》,反響平平。 2010年 首次嘗試3D製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開拍。 張藝謀 每一個腳印都是時代的關鍵詞 入選理由:《英雄》,開先河之作,爭議中張藝謀賺足了自己票房市場、大眾認知的第一桶金;奧運會開幕式,勢必寫入史冊的一部鴻篇巨製;《山楂樹之戀》的清新純美之情,讓情慾泛濫年代裡的人有機會重溫一次純愛之美。對於張藝謀 來說,無爭議,便無動力,十年里未曾停止的是前進的腳步。
文_藤井樹影評人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管張藝謀叫「國師」。在中國影壇,能稱呼此名者,唯他一人爾。不光因為他是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更重要的是,張藝謀確實做到了業界第一。他是當今最具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中國導演,沒有之一,他就是那個NO.1。 綜觀張藝謀的導演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英雄》之前,和《英雄》之後。巧的是,這個分水嶺的跨度,恰是10年。 2000 年,他文藝片生涯的最後一部作品《幸福時光》上映。影片本身猶如一個童話般樸素溫情,卻因為敘事對象的模糊而導致了某種他此前從未遇到過的尷尬境遇—既不夠鄉土,又不夠現代。貌似進了城市,卻又分明在城市周邊轉悠——加上敘事手段的保守,讓《幸福時光》成為張藝謀迄今為止最「平庸」的一部作品。不過,這彷彿給了張藝謀一個蛻變的理由,或者說,是他涉足商業片的強大的助推力。彼時的他,在藝術追求上,該拿的獎項也都拿到了,該得的榮譽也都得到了,該證明的都已證明過。再下去無非是如《幸福時光》般,面對的是叫好不叫座,或者乾脆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兩難局面。 與此同時,早年的舊相識張偉平一定是他走向大片之路的一個最有力的助攻人。依張藝謀的個性,他是一個工作狂型的藝術家。他知道市場很重要,但在藝術與市場間,必須有個中間人。張偉平就是那個順應時勢的中間人。2002年的《英雄》,不管口碑如何,引起過多少爭議,但在市場價值上,無疑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事實上,跨入新千年初,國產片已經陷入全面低潮,銀幕上儘是好萊塢大片。要知道,1997年《泰坦尼克號》就在中國締造了3.6億的票房神話。可惜那幾年裡,除了一部《生死抉擇》外,國產片不要說過億,連過千萬都很困難。 在此情形下,《英雄》出世,最終創造了內地2.5億人民幣,全球1.77億美元的票房「奇蹟」。2004年8月美國上映,連續兩周票房冠軍。也是從《英雄》開始,國產片重新贏得了觀眾,同時也贏得了與好萊塢大片一樣的大片地位。尤記得2002年冬天,《英雄》首映日,各大影院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長龍,影院經理們眉開眼笑。電影宣傳被牢牢控制在片方手裡的,全程保密,你一點兒辦法沒有。更重要的是,他打擊盜版,首映式上搞安檢,重金懸賞舉報人等。一系列的運作,使《英雄》成為當年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 毫無疑問,《英雄》給了張藝謀巨大的信心,讓他得以邁開步伐朝商業大片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同時,也更堅定了他走大明星、大場面、大製作,外加古裝片的商業模式。之後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均如法炮製。當然,伴隨著票房的節節高升,他所背負的罵名也日益飆升。他不再是那個坐在神壇上的藝術大師,相反在很多人眼裡,他似乎走到了藝術的對立面。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讓張藝謀成為中國導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讓他面臨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不過事實證明,這種嘗試非常重要。他為中國商業片樹立了一個榜樣。很多人以為,張藝謀在奧運會前,只拍了三部「罵聲」一片的商業大片。卻不知,其實他早已「見好就收」,掉轉槍頭,回歸了藝術懷抱。一部相對文藝的《千里走單騎》,兌現了多年前與高倉健的相約,同時也告別了他的商業試驗之路。 奧運會無疑使張藝謀的導演生涯到達一個沸點,好像微博認證一樣,他終於獲得了官方加冕,也是國內導演的NO. 1。三年內他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完成了一份難以想像的艱巨使命。而在此之後的《三槍拍案驚奇》,與其說是他重回電影領域,不如說是他給自己放了個小假。《三槍》或許令很多人失望了,這是因為我們對張藝謀的要求定位在「大師」上。我們始終把他擺在藝術殿堂里,他拍商業片,我們罵他墮落。他拍搞笑小品,我們又罵他沒追求。好像大師就不能輕鬆,不能給自己放個假,偷著樂一下。大師就必須苦大仇深,展現民族性歷史性,必須高瞻遠矚,必須拍史詩、拍悲劇,這才是大師。 如果大師是如此定義的話,那麼很遺憾,《山楂樹之戀》一定又是令人失望的文藝「小片」。它像一朵清新芬芳的茉莉花,散發出典雅純凈的氣息。與張藝謀此前的濃烈艷麗截然相反,這回他帶給大家的是一片雲淡風輕。在我看來,歷經10年,張藝謀這回是終於找到北了!儘管拍商業片的張藝謀,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電影的市場化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是我總覺得那個不是他的本意。他最終的訴求還是一個文藝片導演,他在藝術上有自己的追求和見解。2000年他以《幸福時光》作為前一段藝術生涯的終結,2010年又以《山楂樹之戀》宣告重啟他的「藝術之路」。 張藝謀的新世紀十年路,也是中國電影的十年濃縮史,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橫截面。其間的各種關鍵詞,諸如「商業」、「蛻變」、「拜金」、「陣痛」、「市場」、「影院」、「大片」、「奧運」、「小品」、「回歸」、「純情」等等,哪一個不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
1951 年出生的張藝謀,到2011年剛好60一甲子。可以說,前50年,他證明了一件事:他是中國最優秀的文藝片導演;後10年,他再次證明了一件事:他同時也是中國最優秀的商業片導演。而眼下的張藝謀,不用求名,亦不求利,只拍他最喜歡的電影。因此我相信,《金陵十三釵》或許才是真正屬於大師的作品!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執導《幸福時光》,捧紅「謀女郎」董潔。 2002年 執導古裝商業大片《英雄》,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4年 執導《十面埋伏》,全球票房9300萬美元。 2005年 執導《千里走單騎》,獲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大獎。 2006年 執導影片投資達3.6億人民幣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8年 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 2009年 執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並導演轉型之作《三槍拍案驚奇》。 2010年 獲頒耶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導演《山楂樹之戀》愛情電影。
馮小剛 他是人民導演,跟大師無關 入選理由:十年來不斷用令人欣喜的作品證明自己,不斷用緊接地氣的作品征服觀眾,從《一聲嘆息》、《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這種自成一派的喜劇開始,到《夜宴》、《集結號》這樣的轉型之作,再到《唐山大地震》這部史無前例的華語片票房冠軍,馮小剛用老百姓善意樸實的口碑積累著自己的高度。 文_子非魚 時評作家 劉震雲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中曾評價馮小剛,「他距成為一個對電影有貢獻的大導演,僅剩一點七公里」。最近他在修訂版的《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中修訂了這一說法,認為馮小剛距離大師僅差一層窗戶紙,而且這層窗戶紙眼看就要捅破了。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喜歡馮小剛,也越來越尊敬劉震雲,但是語言大師劉震雲把大師的帽子獻給馮小剛,或說提溜在馮小剛的腦袋上空一厘米處,我還是覺得有點詞不達意——大師這個詞,現在只剩下兩個主要用途,一是在官宦富商中徘徊的真假僧人,一是在研究院與高校間徘徊的真假學者。馮小剛乾嘛要去湊這個熱鬧? 這一點馮小剛自己其實認識挺到位。很多年前他就這樣評價陳凱歌,「凱爺最適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個民族,都會有這麼兩三位爺,國家再窮也得養著。任務單純,只有一項,要拍就得拍對本民族極具認識價值的史詩,根本就用不著考慮娛樂性」。他勸葛優則是相反的一套理論,「如果有一天,葛爺深沉了,或者說藝術了,走進象牙塔了,可想而知觀眾還買他的賬嗎?」他還評價過姜文,「他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在評價完這些爺之後,他還作了一個總結:是哪個林子里的鳥就踏踏實實地在哪塊林子里呆著,飛出去玩一圈,臨了還得落回來。 馮小剛當然不是象牙塔那塊林子里的人,按照馮小剛自己的說法,他一直住不上宮殿,只好在宮殿外搭了一個偏房,慢慢地偏房越來越大,卻也就成了宮殿。馮小剛的那個偏房,是從都市室內劇開始搭起的,《編輯部的故事》和王朔聯合編劇,使他揚名立萬。後來他編劇的電影《大撒把》已經帶著濃郁的馮氏賀歲劇氣息,在那時,這種賀歲片的雛形可以稱之為都市時尚喜劇片。到1998年《甲方乙方》,馮小剛的風格正式在喜劇風格的賀歲片格局內奠定基礎。而《集結號》和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則是馮氏又為自己的都市喜劇片搭建了一個敘事風格突破向都市大片的前院,而《夜宴》,大概可以算是他一個不太成功的古典別院。 按老藝術家的眼光看過去,馮小剛怎麼都不像是能另起爐灶的人,拍的都是一些老一輩影視人看不上的都市喜劇,無關國家民族的大計。但是最牛的演員往往是從跑龍套開始的,然後在他成名後的有一天,有人指著一部老片里的一個龍套說,看,誰誰誰原來早年還在這部戲裡跑過龍套,演過宋兵乙。 馮小剛早年跟著王朔跑龍套時,還是張藝謀陳凱歌的時代,那時候張陳二人乘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東風,從尋根文化開始往大師的路上一路狂奔,再祭起國際大獎的票房靈藥,弄得全國人民如痴如狂。但是「大師」加「大獎」的路子沒能維持多少年——代表昨日的尋根文化已經走到盡頭,電影工業原本基於都市文化,國人需要看到具娛樂性常識的電影,沒法再跟著歐洲文藝片的口味調整自己的需求。中國電影工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低迷到幾乎看不到未來。正在此時,馮小剛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橫空出世,打敗成龍的《我是誰》,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最重要檔期。 賀歲片的提出充分顯示馮小剛對電影的理解超出了同時代的所有電影人。電影是什麼?首先是電影工業,是觀眾,是檔期,是票房,然後才是電影創作。馮氏電影用多年的高票房證明,電影的價值排列應該是這樣的:社會娛樂價值、產業價值、藝術價值。他比所有同時代的電影人都更願意關注社會現實與流行思潮。他的電影跟一般都市時尚片的最大不同就是,馮氏的每一部電影都會在故事推進的同時勾畫出現實的大背景。比如說,《大撒把》講的是出國潮,《手機》講的是婚外情,《天下無賊》講的是誠信,《唐山大地震》講的是苦難,都是當時社會問題的焦點。馮氏電影的語言總是暗暗合著當下的熱點,比如說,在《天下無賊》里,有一句台詞, 「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什麼?人才!」這句台詞到了《非誠勿擾》中,變成了「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什麼?和諧!」在所有的馮氏電影里,最具有現實諷喻價值的是《大腕》,把中國突然跑步跨入新經濟新資本時代的狂躁社會現實描摹得入木三分,「不買最好的,只買最貴的」一時間成了流行語。
電影,對不同的導演是不同的東西。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自己的玩具,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自己的榮譽,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一座獨立的建築,馮小剛則把電影當做一個社會事件,他拍的不單是電影,還是介入社會的工具。 回到文章開頭的主題,馮小剛如果不是大師,那麼他是什麼?我認為最準確的提法是「人民導演」。馮小剛有一次在國慶的一個飯局上吹捧葛優,「您今天不應該坐在這裡??應該坐在人民大會堂啊」。這句話到《唐山大地震》公映後,真的可以結結實實地捧到馮小剛面前:您怎麼還沒坐在人民大會堂啊?苦難與諒解,還有什麼比這更有現實意義的? 跟那些裝作對票房目不斜視的「大師」們相比,馮小剛首先好就好在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或者說他是一個人,票房高了他就興奮,票房不好他就沮喪。所以他跟觀眾很近,跟電影很親。他的電影是從觀眾里走出去的,所以走的是上坡路,越走越有高度。不像有些導演,高高在上許多年,偶爾為人民服務一下,顯得不倫不類(引用馮氏語錄)。那些曾經的精英在電影工業面前,越來越顯出走下坡路的頹勢了,有的零敲碎打,有的徹底摸不著北。好在馮小剛們已經推高了中國電影的整體製作標準,就讓他們下坡吧。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執導《一聲嘆息》。 2001年 馮小剛重返賀歲片強檔,執導《大腕》,創造了一系列經典台詞。 2003年 執導《手機》,拍攝期間與央視名嘴崔永元交惡。 2004年 《天下無賊》公映,捧紅王寶強。 2006年 執導《夜宴》上映,票房破億。 2007年 《集結號》上映,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影片。
2009年 賀歲片《非誠勿擾》創造票房奇蹟,拿下3億票房。華誼兄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馮小剛持有2.28%的股份。 2010年 《唐山大地震》總票房6.6億人民幣,創下國內最高票房紀錄,因電影與孫海英「罵戰」。 章子怡 十年奮鬥,十年爭議 入選理由:從出道至今,爭議不斷,但也是在爭議中不斷上升的唯一巨星。國際巨星四個字,簡單得彷彿扣在誰的頭上都合適,但其實每一個拿它到手的人都要付出十足的努力。章子怡用自己堅忍的努力和常人不能夠的付出,得到了自己今天國際巨星的地位,她應該是華人娛樂圈最上進和最努力當然也是最成功的女明星典範。 江素雲 資深記者、作家 十年奮鬥,章子怡不管爭議聲多麼大,她已經是華人頂尖級明星,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頭戴「國際巨星」光環的明星。有時候你在意一個人的缺點,是因為他的優點足夠明顯;你關注一個人的不足,是因為他看上去似乎太完美。 不用說,章子怡的這十年是上兩個十年積蓄、發酵的結果。2000年,她已經穿著一身黑衣在《尖峰時刻》里拳打腳踢,一路打著進軍國際影壇。不過一年後,人們看到《古墓麗影》里安吉麗娜·朱莉的身手,不得不承認東方女子從身形、眼神到氣場的孱弱。 演員生而平等?這是胡扯。盤子亮、運氣好,再加八九分努力,才是明星之道。最早起用章子怡的是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的導演孫文學,就是後來拍出《士兵突擊》的那個人。可惜,觀眾對1996年那部《星星點燈》幾乎沒留下什麼印象。但是對於圈內人,這是挖掘新面孔的一條線索。後來成為國際大導演的藝謀張在兩年後覓到了後來成為國際大明星的子怡章,執手合作《我的父親母親》。清純,在十多年前尚未至於「罕見」。穿著紅色碎花小棉襖、系紅色圍巾綠色頭繩、不停在山坡上跑啊跑的章子怡,以一種清明之氣,刷新了前輩鞏俐在《紅高粱》里的露齒一笑。 20 歲時,遇到的已經是李安這樣級別的導演了,據說拜張藝謀推薦。跟她配戲的是周潤發、楊紫瓊這樣的演員,她在《卧虎藏龍》里苦苦地打,同時忐忑地等待導演的讚許。楊紫瓊後來說:「她碰了那麼多的好的導演,而且每一位都在合作中往前推了她一把,她是一個非常幸運的演員。」周潤發則暗示:有一個女演員曾經試圖勾引他,因他見過世面,未遂。這是事情的兩面,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引領章子怡藝術人生的若干篇章。 章子怡是小戶人家出身,父親是電信局幹部,母親是幼兒園老師,還有一個比較莽撞的哥哥。她後來隱約表現出來的愛名流、愛珠寶,大概跟老百姓的眼界有關。
因為根基樸素,所以懂得珍惜,懂得牢牢抓緊。從2001年開始至2009年,章子怡的演藝生涯上了快車道,起用她的導演,外籍的有7個,中國導演則囊括除張藝謀、李安外的一份豪華名單:徐克、王家衛、婁燁、侯詠、馮小剛、陳凱歌、韓三平。 到2004年左右,她的風頭在華人女演員里無人出其右。「2004年中國最有價值的10大女星」榜單上,章子怡名列第一。 不容忽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章子怡付出的心力配得上她的容貌。所以跟她合作過的人都會講起她的用功。婁燁提及她「不一般的勤奮」;李連杰 (微博)描述過一些場景:「工作中,我常看見她不聲不響地拿個小板凳坐在邊上,很專註地看別人演戲,是非常勤奮用功的女演員。」鄭秀文講過:「章子怡的勤奮不是每一個女人都可以做到的,我覺得她的勤奮應該感動更多的觀眾才對。」 藝術之路上的聲名會影響人生,就像兩個圓慢慢有了交集,重疊部分面積越來越大。2007年1月,觀看NBA球賽的章子怡被發現公然在看台上跟一個長得奇特的洋男人接吻,這讓國人人民,尤其是男性國人,很不爽。同年五月的戛納電影節上,章子怡大大方方宣布,這個叫 Vivi的以色列人是她的新晉男友。這之前,她跟霍啟山在跑車旁邊接吻,再往前推至張藝謀止,是線索閃爍的一段空白,原因多半在於那時候中國的娛樂媒體還不足夠發達。 今天,我們剛剛獲知一個外國記者言之鑿鑿寫下的「開房門」。這對於剛從「詐捐門」里緩過勁來的章子怡來說,不是「正面消息」。好在,社會生活也是「兩條腿走路」(張藝謀對章子怡的評價)的,章子怡以最樸實的形象:馬尾辮、運動裝出現在央視一套的「開學第一課」壓軸時間。醜聞和慈善事業一樣,都不容易,都需要熱忱、行動和因果關係。每一宗醜聞就像一道閃電,照亮它周圍的一些東西。 花邊新聞和層出不窮的「門」的存在,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平衡,便於明星們還債。但這其中也充斥低級趣味,比方說,「開房門」的關鍵詞是SPA而非開房,但編輯們樂於這樣起標題,眾生也樂得看熱鬧。 權勢階層和明星的關係相當複雜,走到最後多半是貓和狗的關係—一旦同籠,充滿古老的戲劇張力。誰能保證「潑墨門」背後那個「名緩」(王菲戲語名媛)的社會網路中沒有發生一系列的量變?沒準下一個好戲登場的就是她。這件事情最終得分的應該是章。因為相對於明星,張三李四們大多更仇恨權勢及其醜聞。而同情,往往是給予被「噓」的一方。 值得反省的是看客。倘若只通過新聞來了解演員的生活,那差不多還停留在這個階段——以為緊閉嘴唇接個吻就能生出孩子來。最令明星後悔不已的表白,是說出這樣的話:首先,我看不起媒體,其次,我從來不看。這隻會讓攻擊來得更猛烈,比這更糟糕的是,媒體從此忘記了他。 章子怡選擇《中國日報》出面解釋雖然晚了些,但準備充分。尤其是出場服裝選得恰當:黑底白邊除了莊重肅穆,恐怕還有一層澄清是非黑白的意思。她的言辭依然僵硬笨拙,辭彙量有限,但提起「家人的擔心」時滾動在眼中的淚,很能打動人—它提示一個平民女子的出處,和今日的艱難。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章子怡憑《尖峰時刻2》殺入好萊塢,成為又一華人女打星。 2002年 接拍張藝謀電影《英雄》。 2003年至2004年 出演張藝謀電影《十面埋伏》,婁燁導演的《紫蝴蝶》、《茉莉花開》,王家衛導演的《2046》等。 2005年 出演由斯皮爾伯格監製的奧斯卡大片《藝伎回憶錄》。 2006年 回歸華語影壇,接拍《夜宴》。 2007年 章子怡和以色列富翁Vivi Nevo在紐約觀看NBA比賽時被拍到兩人的親密舉止,戀情曝光。 2008年 拍攝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傳出與Vivi Nevo訂婚,大秀「鴿子蛋」。 2009年 年底遭遇「潑墨門」、「詐捐門」,人氣和形象遭受重傷。 2010年 多次出席慈善活動重塑形象,接演好萊塢電影《花木蘭》。 周杰倫 演繹一個什麼叫「屌」的人生 入選理由:曾經是被青少年全方位模仿的偶像,從音樂才華,到行為舉止,他影響的也許不僅僅是一代人。他的追隨者也包括音樂人,受眾群體也包含中青年真正的音樂愛好者。超越了膚淺的偶像,開創了自己的音樂時代,引導一個又一個的流行潮流,這就是周杰倫十年的功績。 文_邱大立樂評人 時光倒流到2000年11月13日,當一個叫周杰倫的21歲青年橫空出世時,華語樂壇所有的唱作型歌手和偶像都倒吸一口涼氣:這下徹底完蛋了! 從那一刻起,華人音樂界就開始重新洗牌了。自周杰倫出道以前,在創作歌手的星光大道上,巨星更換的周期是非常穩定而均勻的。1979年的侯德健,1982年的羅大佑,1985年的童安格和齊秦,1986年的庾澄慶,1988年的黃舒駿、陳升和鄭智化,1989年的潘美辰,1990年的張洪量和林強,1992 年的張雨生和伍佰,1994年的陳珊妮,1996年的王力宏,1997年的陶,1998年的陳綺貞,他們都曾閃爍過一些火花,但由於各自的原因,時至 2000年,周杰倫讓他們都退居到了二線。在2000至2010年期間,儘管又出現了方大同和盧廣仲,但他們的氣場還是遠遜於周杰倫。有實料,有個性,有賣相,這才能創造發明出一個空前絕後的周杰倫。對於21世紀的華人歌手來說,和周杰倫生活在一個時代是一個悲劇。10年之後,我們依然還在長久地困惑:周杰倫到底更像一個音樂人還是偶像? 當一支採風的民族樂團深入到雲南某少數民族自治州,欣賞他們的文工隊表演民族歌舞時,讓他們眼珠子差點落地的是,那些深山裡的青年竟興高采烈地唱起了周杰倫的金曲。你說,還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呢? 從2000到2010年,都發生了什麼呢?羅文、張國榮、林振強、梅艷芳、梁弘志、黃、馬兆駿相繼走了;羅大佑只出了一張專輯就忙著縱貫線的內地巡演了;齊秦也只出了一張創作專輯,就在大陸巡演了10年。 10 年前那個恐怖的早晨,當周杰倫以近似於語言障礙患者的腔調唱出一首叫《娘子》的歌時,所有人都在驚嘆:這也能算歌嗎?但就在所有人的驚訝中,周杰倫的「歪歌」卻越唱越正。流行歌曲在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與難度後,就必然會朝著另一個極致的方向飛馳。周杰倫讓音樂變得越來越口語化,他的音樂更像繞口令、兒歌。通過改變音樂風格而獲得。在唱《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前,他會對觀眾說,「下面要唱一首正常一點的歌。」正是周杰倫骨子裡的超高調和面子上的超低調,讓人們對他的寵愛欲罷不能。 周杰倫是一個無比機智的人,他通過電影而讓大眾認識他,從而讓他們也去關注他的音樂。在這10年里,在周杰倫到過的一線省會城市,他從來不用參加拼盤演唱會,而全部是自己的專場。不過,2009年發生了一點意外:周杰倫聯手宋祖英、多明戈和郎朗組團為一個史上最強的F4組合,在鳥巢舉行「魅力中國」演唱會,這一次亮相,估計連中國的政界人物都知道周杰倫了。而他們創造的人民幣2880元的最高票價,大概讓一個月後即將隆重複出的王天后都力不從心。今年5月,他發表的第10張專輯《跨時代》,到7月1日,亞洲銷量過百萬;到9月初,超過200萬。而他個人的世界巡演也達到了100場,接下來,香港將接棒8場!這些數字證明周杰倫創造的經濟奇蹟在第一個10年的尾巴依然沒有出現漏洞。 這 10年里,周杰倫還發明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中國風,這是他和他的御用詞人方文山共同研製的一項超級新型武器。這種超「」的全新風格讓他倆並肩成為了華語樂壇無人能擋的喋血雙雄。更重要的是,在這10年里,周杰倫和方文山早已培養出一種不是愛人卻勝似愛人的親密情感。說得難聽點,他們彷彿是對方肚子里的蛔蟲,對方想什麼全都在掌控之中。他們已經誰也離不開誰,缺了任何一方,對面的那個也就形同虛設。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詞壇另一位泰斗林夕已經寫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為什麼他的影響力會被方文山輕而易舉地蓋過呢?除了情歌類型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另一個「周杰倫」可以和他配對。 周杰倫長相酷似古代的美少年,清麗、骨感、戀舊、冷漠,加上些微的抑鬱,這致命的五個元素組合在一起,造就了一個無可挑剔的神話。而周杰倫能在芸芸眾生中鶴立雞群的還一個原因是他的嗓音至今還保留著孩子的童真聲,這讓人們又平添了一股一定要保護周杰倫的渴望與緊迫感。在曲風的創造上,周杰倫無比老練地確立了兩種路線:極動感和極深情。因為他深知現代人情緒的兩極,一種是渴望發泄,一種是渴望安慰。在歌曲表達對象的使用上,周方二俠又成功地實踐了另一個真理:小道具展現大風景,小人物創造大感動。 周杰倫能PK掉他同時代所有的藝人和他的前輩,就是因為一個個大師陸續被時代淘汰,周杰倫才浮出了海面。如果他真的如願以償可以不被時代淘汰,只有一個辦法:讓音樂停止。這可能嗎?還一個更殘酷的辦法:周杰倫從此金盆洗手,不再染指音樂。果真如此,將會有多少人內牛滿面或者更為嚴重的後果? 他跳舞,我們照單全收;他失戀,我們詛咒J女郎;他敗走金曲獎,我們干著急;他脫髮,我們認了;他觸電,我們跑去電影院;他決意單身,我們還是干著急;他要變魔術,我們忘了劉謙??「不是周杰倫太好,而是周杰倫太少」。我們還是只能以黃舒駿感嘆的一句話收尾。10年了,周杰倫其實可以功成身退了,把最美的記憶留給我們。周杰倫說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未來的日子,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星,上面寫著「」。其實把「好萊塢」換成「華人娛樂」,這項工程已經竣工了。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發行個人第一張《周杰倫》同名專輯,強烈的個人風格引起歌壇關注。 2001年 發行《范特西》,成為當年最暢銷國語專輯,年底與蔡依林的雙J戀曝光。 2002年 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專輯」、「最佳作曲」、「最佳製作人」獎,發行第三張專輯《八度空間》。 2003年 發行《葉惠美》,登《時代》封面,全亞洲50家電台定7月16日為「周杰倫日」。 2004年 發行寫真書《D調的華麗》。 2005年 宣傳新專輯《七里香》結識侯佩岑,與侯佩岑同游日本戀情曝光。 2006年 參加演出《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7年 自編自導自演《不能說的秘密》。 2008年 參演電影《功夫灌籃》。 2009年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與宋祖英合唱《本草綱目》,接拍《刺陵》。 2010年 發行第十張個人專輯《跨時代》。 李宇春 超越娛樂意義的平民神話 入選理由:從選秀明星,到平民偶像,李宇春的出道填補了中國當代沒有自己製造的平民明星的空白。她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偶像的觀念,她也補缺般改變了中國虛空的娛樂市場,製造熱點,讓粉絲自己說話,李宇春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更多人的也許是,不管從哪裡開始,只要堅持,或許你也可以。她的成名之路在日後不斷地被複制,但迄今再無人達到她那般的高度。 文_黑 楠知名音樂人,資深選秀評委 如果進行一個全球流行文化的尖端發展採樣分析,那麼,人類竭其所能可以展現出的社會性符號,幾乎都可以在中國發現合適的代言人標本。而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我一直從事和關注的重點。 2005 年,當傳統的平面紙媒、電台、電視傳媒與網路、手機新媒體交織成中國發展中的一幅美妙圖畫,音樂選秀活動第一次以成名的誘惑、新鮮的窺隱視角和全媒體的進攻方式夥同廣告商利益一起進入青少年的視野;這一年,造就了中國電媒音樂產業模型,也造就了真正的全民娛樂。這一年,中國的娛樂第一次以實錄的方式,事無巨細地展示了不再是領袖而是平民的成長細節,全面記錄的是個人的魅力或不魅力、成功或是失敗。而當這種個人魅力的代表,最終既得眾目睽睽之愛但也成為另一種眾矢之的, 當面臨如此境地並且無權退卻時,只有一個人,獨領風騷,她叫做「超級女聲」,另一個同義詞又名:李宇春。 新世紀娛樂十年,唯獨李宇春,出自娛樂,卻超越娛樂。 在泛傳媒的含義上,個人的意義從未如此深遠,大大超越了音樂和娛樂的含義,應該說,李宇春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傳媒。 當我接受BBC和《時代周刊》就李宇春的現象問題採訪時;當我看見玉米粉絲們堅定地圍繞著偶像;當不同看法者反對聲甚囂;當我聽到搶眼湧現的新人言必稱要超越,或稱不必要去超越的對象,都是李宇春;當我知道數位投資金融界、房地產業界上市公司主席在企業內刊寄語「要像李宇春那樣勇於承擔責任」以激勵團隊;我知道,六年來,各方關注從未停息,涉及社會領域、層面之廣泛和深入,堪稱神話。有趣的是,反對者也好、輿論刺激也好、客觀評價也好,這些都和支持者的呼聲一起,共同構築成對李宇春的全民關注。 當然,不管具備怎樣的社會意義,如何超越角色,卻還得從角色身份本身說起。我在個人角度,見證了許多選秀者,而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和不同階段的李宇春—一個淡定、喜歡微笑的鐵路警察的孝順女兒 ,時至今日仍然簡單如初的普通女生,六年時間裡從不放棄,終於從2005年一個看似幸運的娛樂神話中蛻變出來,印證了現實世界中勤奮努力才會帶來真正的成功奇蹟。在我的記憶中,珍藏著許多關於春春的溫暖片斷: 2005 年8月,「超級女聲」總冠軍之夜,最後四十分鐘里我沒有繼續坐在評委席上,而是在湖南廣電集團的導播指揮間和歐陽台長、王平總導演一起緊張關注投票即時變化,這是唯一知道結果的地方,結束投票前十分鐘左右,投票系統顯示數據表明,李宇春以絕對支持率強勢獲勝。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來自歐陽台長:「天時地利人和,缺哪樣都不行,李宇春這是觀眾選的啊,五十年,最多五十年這麼出一個。」 2006 年,李宇春首張唱片《皇后與夢想》面世。製作人張亞東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個酒吧里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那孩子挺靈的。」(北京話說「那個人」,同輩以下常說成「那孩子」;製作人之間說誰「挺靈」是很高度讚揚,是講歌手進錄音棚悟性很高,基本上能馬上按照要求做到。) 2006年7月,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第六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年度藝人獎,李宇春代表超級女聲領取。當時我將要親手頒獎座給她,一同在幕後候場,她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我還好,演出太多,想有時間好好唱。」 2007年,我與李宇春所屬的太合麥田老總宋柯一道,在快樂男聲總冠軍決出次日於廣州觀看李宇春個人演唱會,宋柯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老黑,我當初簽的時候還沒怎麼著,現在我是一真正的老玉米,李宇春太努力,進步太大了,讓我心裡愛的啊??」 2008年,受李宇春父親及四川音樂學院好友之邀,再次觀看李宇春廣州演唱會,覺得做歌迷比做評委幸福,猶記得我對李宇春父親所說的一句話:「春爸爸,不用再叮囑我給她提意見了,春春不僅自知,而且自省,你和我都不用操心這個了。」 2010年年初,《一周立波秀》上,任對方舌綻蓮花,攻打會否嫁人生子問題時,李宇春始終微笑答曰:沒有那個經驗。眾人爆笑,那是為她的冷靜機智由衷喝彩。 2009年,李宇春進軍電影,出演角色不俗。當初看完,我說不出什麼話,那感覺同樣記憶猶新。 2005年至今,李宇春與粉絲玉米一起成立「玉米基金」,投身公益。 …… 在娛樂之中,還會產生多少名人,還有多少巨星駕到,那都不是我關心的。 我最關心,明年,或者下一次,在哪裡可以再找到像李宇春這麼獨一無二的、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花兒? 十年大事記 2005年 參加超級女聲選秀並一舉奪冠,成為華語樂壇歷史上走紅速度最快的中國藝人,虜獲一批「玉米」。 2006年 發表個人首張專輯《皇后與夢想》,年度銷量137萬張。榮登《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獲封「亞洲英雄」。 2007年 成功舉辦李宇春「我的」全國巡迴演唱會,一舉成為中國內地名副其實的演唱會吸金女王,再登《時代周刊》美國版。 2008年 馬來西亞MTV亞洲大獎上作為唯一的中國內地歌手,摘得「中國內地最受歡迎歌手」大獎,當選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2009年 第9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獲「最受歡迎女歌手」大獎。簽約滾石唱片,加盟由著名導演陳可辛監製的年度賀歲大片《十月圍城》,出演方紅一角。 2010年 以最小年齡及唯一演藝界明星身份,當選「2010十大成功女性」。 「康熙」 人「智賤」則無敵! 入選理由:娛樂現場最生動的是在台灣,台灣最能製造娛樂效果的是綜藝節目,而綜觀整體華人綜藝節目的制高點,正在這對互補的「康熙組合」身上。蔡康永、小S有一種為了娛樂效果拚死搏鬥的精神,他們的魅力還在於永遠地仰望觀眾、俯看明星,七年之久的《康熙來了》也在告訴我們,明星就是為了觀眾喜歡而存在的,而非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假象。 文_侯文詠台灣作家,蔡康永好友 在父親的喪禮上,康永把自己克製得很好。唯一失控痛哭流涕的一次,是他把最佳節目主持人金鐘獎放到父親靈前。 「得這個獎就是為了爸爸,可是他卻看不到了。」康永說。那個在《康熙來了》之前就讓康永得到最佳主持人金鐘獎的節目叫《真情指數》,有點像Larry King的訪問秀,專門訪問台灣政治、經濟、文化、娛樂各方面的精英、名人。康永的上海律師老爸是箇舊派知識分子,儘管兒子曾做過《翻書觸電王》、《今夜不讀書》等節目已經算是文教類節目了,但這些還是不登老爸心目中的「大雅之堂」。因此當康永費盡心儘力把這個父親心目中「體面」的金鐘獎放到靈位前時,才會如此百感交集。 以我對蔡爸爸有限的認識和了解,如果他還在世,《康熙來了》肯定也不是一個他心目中的「體面」節目。2004年當《康熙來了》開始制播,我相信連康永也想不到,這個在他父親過世後開始的節目不但為他奪得更多金鐘獎,同時在兩岸三地造成更多比金鐘獎更重要的影響。 從《真情指數》到《康熙來了》,這是康永生涯中從文化向娛樂的大轉彎,這其實也象徵了台灣影視主流文化的轉變。不少內地的朋友跟我說,很羨慕台灣能出現像《康熙來了》這樣的節目。事實上,它的橫空出世自有歷史條件的因緣際會。 2004 年元月《康熙來了》開始播出時,正是台灣有線電視開放到了競爭最白熱化的階段。過多的頻道以及有限的廣告,讓電視台業者理解到,這個行業已經變成了「少數贏家」才能賺錢的紅海市場了。就像2000年民進黨挾著全新的競選、宣傳模式贏得了「政權」一樣,「出奇制勝」的節目內容成了賺錢的關鍵。這是過去被傳統官方電視台視為「另類」的蔡康永、小S有機會在民營有線電視台崛起的重要歷史背景。這些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的節目不但炒熱了收視率,同時也造成了台灣地區官方老三台的式微。 當然,如果沒有2004年陳水扁的競選連任,沒有島內「藍綠」對立以及借情結分化這些事,或許《康熙來了》的盛世還要再等一等。那時的台灣,表面上看起來瀰漫著政治狂熱,但大部分沉默的百姓,對於「政治熱」其實有種排斥,希望能回到愉快、有趣、貼近人性的生活情調。因此,儘管有那麼多想破頭、出奇招的節目出現,《康熙來了》最終還是以一種不同的姿態,贏得了最大的注目。 這樣的注目,固然來自節目本身的有趣。但在我看來,《康熙來了》之所以橫掃台灣娛樂圈,更重要的是,它創造出一種「娛樂至上」的態度。本來大部分娛樂節目發的通告限於娛樂圈藝人,但由於康永過去主持《真情指數》和種種文化節目的基礎,《康熙來了》的通告,甚至跨領域到政治人物、作家、藝術家等諸多名流精英。這些名流如果來到《康熙來了》只是像其他新聞節目一樣,正經八百地談理念、理想,那麼《康熙來了》無非也只是一個有趣點的正經節目罷了。但有了小S的無厘頭出招之後,節目就呈現了諸如問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穿什麼樣的內褲、對馬英九展現花痴、剪下費翔的胸毛義賣賑災、讓明星卸妝比賽、選「醜小鴨冠軍」「懼權冠軍」等等片段,除了好笑,招招都挑戰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那些已經和時代格格不入的「正經」、「嚴肅」、「體面」。 這當然引起了爭議與口水,但節目創造出來的那種公共領域少見的「嘉年華」氛圍是那麼罕見,又那麼珍貴,因此《康熙來了》每次總是能在這些風波中安然度過。到了最後,這變成了一種所有參與這場盛會的人的共識,任何來到這裡的人,都像進入一個特別的「公共嘉年華會」,也必須遵守嘉年華會裡的歡樂原則。許多在別的場合說出來覺得不妥的言論,在這裡反而變成了一種親切、無傷大雅的好玩。這樣的態度,很意外地正中了台灣社會想鬆一口氣的「集體潛意識」,像是打贏了一場文化戰爭似的,確立了在這個節目「有趣」勝過一切的態度,不管你是來自政治、經濟、娛樂還是任何領域的精英。 很多人批評《康熙來了》無厘頭、膚淺,在我看來,這樣的評論才是膚淺的評論。我所知道的康永、小S ,對於這個節目所面對的、所挑釁的,絕對是再清楚不過了。作為一對稱職的主持人,最難的不是那些笑話或亮點,而是在那些能挑釁與不能挑釁、有趣與無趣之間分寸的拿捏。私底下的康永和小S與在《康熙來了》節目是不完全一樣的。你可以說在《康熙》里的康永很搞笑,可康永不是一個搞笑的人。你可以說小S很無厘頭、很花痴,可小S也不是一個無厘頭、花痴的人。《康熙來了》是一個目標明確,作戰場域也很清楚的節目。在我看來,這節目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們無厘頭、搞笑或花痴,反而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任務的清楚,並且用「嚴肅」的態度,精準地扮演了他們的角色。 和 2004年剛開播時相比,台灣已經漸漸變成了一個不管誰跳出來罵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組織都不易成名的年代。在一個官員必須「變裝」、「跳舞」、「唱歌」 討好老百姓換選票的環境里,《康熙》能挑釁的「嚴肅、正經、體面」範圍顯然越來越小。這使得同樣的點子能引起的迴響,愈來愈少。一代又一代年輕的製作班底,是否還相信《康熙來了》在原來「歷史條件」下的作戰策略?抑或他們要改弦易張另打「文化戰場」?以台灣有線電視惡質競爭的本質,更八卦,更挑釁文化禁忌、尺度的節目會不會後來居上?康永和小S會用什麼方式繼續和整個華人社會互動?又會給觀眾帶來什麼新的驚喜?這恐怕是在熒屏前的歡樂、笑聲外,我另一個最大私房的樂趣了。 十年大事記 2004年 《康熙來了》脫口秀節目開播後迅速躥紅,開播一個月收視率就超越了當時人氣極旺的《二一00全民亂講》,每周吸引超過500萬人次收看。 2005年 蔡康永、小S獲第四十屆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支持人,年底小S懷孕離開,康永當家,康熙走入低潮。 2006年 蔡康永出版書籍《有一天啊,寶寶》送給小S女兒。 2007年 小S再度懷孕,陳漢典加入《康熙來了》做助理主持人,意外爆紅。 2008年 「康熙來了演唱會」在內地出演成功,叫好又叫座。 2009年 《康熙來了》憑藉65.07的支持率,一舉獲得網友心目中最佳綜藝節目稱號,併入圍金鐘獎。「康熙來了演唱會」升級為全國巡演版「康熙盛典演唱會」。 2010年 小S傳出家暴事件後開記者會極力否認。小S與庾澄慶聯手主持第21屆金曲獎後,康熙將聯手主持第47屆台灣金馬獎。 郭德綱 曾是以傳統為根底的批判刀子 入選理由:當年被媒體投入無限熱情追捧的草根明星,挖掘與發現公眾視線外又真正優良的藝術家,是媒體行為的應有之意。之所以郭德綱可以經歷這麼多風波而不倒,首先是他的根基,無論作為相聲演員,還是作為草根出身的文藝明星,看家的本事他從來未曾丟過,給人民帶來歡快的笑聲,在這些年裡沒有人比郭德綱做得更多更好更本分的了。 文_潘采夫時評作家 郭德綱的半輩子,比一個普通相聲藝人的幾輩子都要複雜。他這三十幾年可用兩段話來描述:出身寒微,從小學藝,拜入師門,又被逐出師門,天津衛混不下去了,一咬牙闖蕩京城,嘗盡人間白眼,苦熬出一個德雲社,依靠精湛手藝和青皮氣質,打拚出一方天地,開始走上中興之路。 我說我是看著郭德綱長大的。 這句話不是砸掛,我指的是眼看著他長成大腕。他天津的事我不知道,他跟師傅的恩怨,他是不是犯了經濟錯誤,那是天津人去研究的事。我關注的,是衛嘴子進京之後的奇遇。 郭德綱最美的時光,是在三四年前,他的事業正處於上升期,他還是德雲社裡那個穿著長衫體態微豐的相聲藝人。他在台上橫掃千軍,砸掛一切,什麼央視、汪洋、姜昆、春晚,反正他嘴下不死無名之輩。他在台上說得入港,「綱絲」們在台下帶著微醺拖出長長的「噫」聲。 《論五十年相聲之怪現狀》、《我這一輩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西征夢》,郭德綱所有叫得響的相聲段子,都是在那一時期出現的。可別小看這幾段,這是新千年里中國相聲唯一的收成。 那個時候,一批青年才俊跟著他走。那個時候的郭,確實有相聲大師的雛形,他遠離央視,嘲笑歌頌相聲,調侃主流意識形態,疾呼讓相聲回到劇場,很多神聖的虛偽的事物,都在他的諷刺中變得可笑。用王朔的話說,他是站在人民這頭的。那時候他正遭到正統相聲界的打壓,我負責的評論版,曾一年之內發表近二十篇支持郭德綱的評論,一直評到「藏秘排油」為止。 郭德綱越來越火了,天價相聲、上電視、當主持、演電影、開鋪子,他的名字飛進了千家萬戶,他成功地擺脫了弱勢與貧困。但奇怪的是,在這個星火燎原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故事裡,不少資深粉絲離去了。 如今,當年跟著他走的意見領袖已絕口不提往事,我猜他們深以為恥,不是因為郭德綱被封了,而是因為郭德綱的「變節」。郭德綱後來在徒弟打人事件中應對失措,舉步維艱,跟身邊沒高人有關係。試想,如果有史航、袁鴻、老六、水晶、陳曉卿等文化達人的指點,那絕對是另一番天地。但他們早就與他分道了,豎子不足與謀。 革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路線有了分歧。很多人期待,郭德綱大師的誕生,能讓傳統相聲的春天到來,能橫掃各路偽相聲,能戰勝某種腐朽的文化。不幸的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所託非人,郭德綱自有他的理想,這個人根本不需要革命的浪漫主義。 郭德綱是一個有霸氣的人,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別人解釋,他就是要為自己活著。於是,一個成功人士該有的,他都統統超額實現了。他還給自己的別墅圈了座後花園,成了一個員外,還有護院的家丁。一個衛嘴子,終於在京城混發達了。他活出了真我,卻也失去了一些東西。他越來越油光滿面,一個藝人失去他批判的刀子,太成功了,他都不好意思批判了。大家開始懷念他從前的相聲,這才紅了幾年呢? 郭德綱骨子裡是個老派人,他有深厚的傳統藝人的底色。對江湖道義爛熟於心,如潑皮不要命,仗義出頭,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走的是忠孝信義的路線,並且在創業時期將其運用得得心應手。對德雲社是這樣,對侯耀華是這樣,對徐德亮這樣,對BTV也是這樣,他是一個小世界的主宰。但當他遭遇了業主委員會,遭遇了記者採訪,遭遇了官家的宣傳機器,現代法律和中國政治,這個陌生的世界讓他有些發矇。 於是,何雲偉李菁退出了,德雲社關門停業了,弟子進去了,書和音像製品都下架了,郭德綱傻了。打了一個記者,罵了句記不如雞,竟然引發了驚天連鎖反應。他在喜馬拉雅山下罵了句娘,沒想到引起了雪崩。自己怎麼就下架了?還有沒有天理?政治,尤其中國政治,這回事,他可能理解不了。他有小聰明而不懂大勢,有小勇力而不知進退,還是一傳統藝人的底子,所以能縱橫於底層而不能游刃於大棋局。 BTV一戰輸得屬於完敗,和媒體的關係那麼脆弱,找不到有關部門滅火,上頭連個遞話的都沒有,在官場兩眼一抹黑,郭德綱應該發現了,在京城,一點點虛火根本算不上站穩腳跟。衛嘴子混北京,難吶! 現在總算復演了,郭德綱接受一輪媒體採訪,表達了洗心革面的決心,狠斗私字一閃念,說自己終於長大了。身子放得那個低,塵埃不見郭德綱。總算表態過關了,但德雲社仍然沒有消停下來。郭德綱開完「遵義會議」後開始了戰略調整,收縮戰線,回到劇場,說相聲是正事。跟徒弟們也簽了長約。但他對何雲偉李菁仍然很有看法,大弟子出走,畢竟是件鬧心的事。郭德綱對此事的反思是,只怪平日太面慈心軟,換得別人以怨報德。這個反思相當不靠譜,也許會埋有禍根,但願別成了「郭德綱掰棒子——紅一個扔一個」。 郭德綱有兩個諍友,一個是BTV,一個是姜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兩個。這樣郭德綱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BTV會不會搞自己,這是多好的一位諍友啊。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姜昆為鑒,可以知興替,以BTV為鑒,可以知三俗。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這些跌宕不平但又不是摧毀性的經歷,對一個有天分的藝術家,應該是一份珍貴的財富。當郭德綱真正過完他的一輩子,如果能寫一則相聲《我這一輩子》,也許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一幫白髮老頭坐在德雲社裡面聽,那場面應該相當和諧。 十年大事記 2003年 在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上與搭檔于謙合作,以相聲《你好北京》獲組委會特別獎。 2004年 拜師相聲名家侯耀文。 2005年 德雲社成為著名的實力派演出團體,上演節目達600餘段,另外郭德綱加入侯耀文所領導的中國鐵路文工團。 2006年 與于謙、李菁、高峰同時拜金文聲為師,北京德雲社十周年慶典。 2007年 在天津衛視主持《笑傲江湖》。 2008年 遼寧衛視《到底是誰》擔當主持人。 2009年 郭德綱從藝20周年系列活動,德雲社在三里屯開了分店,同時「郭家菜」開張。 2010年 德雲社首次和優酷合作《濟公傳》,開創了網路直播收費的先河。8月因涉嫌佔用綠地被記者採訪,其弟子與北京台記者發生鬥毆,被北京台封殺。後德雲社自查整頓,並讓打人弟子當眾道歉。 趙本山 十年最大貢獻是普及二人轉 入選理由:趙本山:當年的東北大樹,被人尊稱為「大叔」,但其實大樹和大叔更想做的是師父。趙本山不是那種只顧自己發展的人,他要做的是庇護更多的徒子徒孫,劉老根大舞台、徒弟上春晚這些前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都做到了。如今「趙本山」三個字是一個招牌,也是一項產業,它的成與敗、興與衰,關乎著小到二人轉大到全國人民笑點。 文_王小山專欄作家 在電視劇《鄉村愛情》前兩部中,舞蹈演員王亞彬扮演王小蒙,她如此評價趙本山:「我覺得他特像爸爸。那幾個演員都是演我們父輩的,下來以後他們就像大哥。我覺得趙老師是屬於統籌大局的一個人,有男孩有女孩,跟趙老師聊天,他也是非常平易近人。」 王亞彬回憶起很多細節,比如說拍戲的時候,天快黑了,還有幾場戲,大家很累的時候,再加上氛圍又比較緊張,感覺恨不得話不投機,趙本山每次在關鍵的時候,都會說一些笑話,或者拿誰開個玩笑。現場大家一笑那個氣氛馬上緩和下來。 很多人說起趙本山,一臉不屑,但趙本山有千般不好,至少對年輕人的愛護和提攜,讓人無刺可挑。無論是王小利、丫蛋,包括王亞彬這些非其徒弟出身的人,都應該感謝趙本山,至少他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機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甚至他的某個徒弟因為在某台CCTV晚會上表現「粗俗」,而被趕下台的時候,趙本山也會力挺,說,既然找人演,總得讓人演完。更狠的話是,「中央電視台總把自己當成中央」。這種對年青一代無限愛護,甚至袒護的拳拳之心,為此不惜得罪CCTV的做法,放眼娛樂圈,沒有第二個。 有一個傳說,在被張藝謀找去拍《三槍拍案驚奇》時,小瀋陽和孫紅雷打了一架—在此說明,男人之間,偶爾打打架,有益身心健康,只是打過別放在心上。以我局外人眼光看,孫紅雷應該打不過小瀋陽,二人轉演員除了吹拉彈唱,翻跟頭打把勢都是家常便飯。傳說就在這,趙本山覺得萬分對不起張藝謀,送了一件很重的禮物。趙本山這樣做法至少說明三個問題:1.他為徒弟將來擔心,如果事情搞大,確實對小瀋陽不利。2.處理問題方式妥當,手法圓熟,用東北話說,會來事兒,有「眼力見」。禮物究竟有多重,其實不重要,張藝謀物質上也不缺少什麼,但重禮表明重視程度,表明誠意,給足夠面子,誰不愛面子呢?嘴上不說,心裡也會愛上一愛的。3. 能屈能伸。換上個不懂事的,尤其我們東北人,說不定過去再打孫紅雷一頓了。東北人都護犢子,自家孩子是孩子,別人家孩子都是狗崽子,當爹的替兒子打架也很常見。趙本山江湖地位不比張藝謀低,但他就不,成熟,理性,非吳下阿蒙了。 有一陣子,我有點膩味趙本山。說這個,不得不先說說二人轉,東北有說法,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後來娛樂形式越來越多,二人轉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趙本山最初的小品,只是用了二人轉一點皮毛,用一出二人轉內容不到十分之一的小帽(說口),稍加演繹,和小品結合,便火遍了大江南北黃河上下。作為一個東北人,曾經與二人轉打過些交道的東北人,我覺得他放大了二人轉的局部,而捨棄了二人轉的精髓,他傳達給東北之外人們的,是不完整的二人轉。二人轉有很多極其優秀的劇目,比如《大西廂》,能唱得人涕淚交流,唏噓不已,我擔心的是,演員們都走捷徑,變成小品演員,不下工夫去唱了。 現在,我不這麼看了,我深深地覺得他對二人轉的貢獻巨大,是不可替代的。不只因為他的公司,他的劉老根大舞台,為弘揚二人轉做了很多事情,單是在各大晚會上的小品,讓別人知道二人轉這三個字,已經功不可沒。道理很簡單,試想,除了強勢地方戲,比如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梆子這些外,二人轉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不信,你看看莆仙戲、呂劇、儺戲、晉劇、蒲劇、曲子戲、高腔??除了當地人之外,有幾個人知道?即使當地人,想聽、想唱、會唱的,怕是也不多了。在對二人轉的普及上,趙本山遠遠超出常香玉小香玉對豫劇、魏明倫對川劇、白先勇對崑曲所作的貢獻。 有新聞報道,趙本山讓徒弟磕頭啦、趙本山買私人飛機啦等等,買私人飛機是好事,沒什麼可說,至於讓徒弟磕頭,你把他的公司當成60年之前那些戲班子,也就是了。如果說趙本山會有什麼問題,可以拿來說事的,可能就是蟻力神事件了。這是個大事,但牽涉太多,報道太少。作為普通人,我們都不明真相,說不清楚,先不說就是。北島詩云:「一切都是夢幻,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束的開始,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我不同意,請信奉一點,一切真相都早晚有曝光的一天,離地三尺有神靈。 趙本山賺了很多錢,否則也不會買私人飛機,只要是正當途徑賺的錢,都該為他高興。有經濟學家說國人仇富,其實不然,國人仇的是以聚集不義之財而得的富,仇的是貪官污吏,不仇丁磊,當然也不仇趙本山,至少我,希望更多的牛人賺更多的錢,比如韓寒,比如艾未未,他們賺的鈔票堆成山,我會為他們高興。 原來一同事採訪趙本山,回來講了件趣事,趙本山吃飯時,邊上一隻蒼蠅嗡嗡亂飛,趙本山胳膊一揮,便把蒼蠅抓在手中—好身法。我對有能力把握自己命運,靠奮鬥而成功的人大多充滿敬意,他們靈活的身法、 不服輸的精神,值得想成功的人學習。現在書店裡到處都是成功學的書籍,其實都是庸俗社會學,誰的成功都複製不了,但學習一點點精神,還是有用的。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央視春晚小品《鐘點工》獲一等獎。主演電影《幸福時光》。 2001年 央視春晚小品《賣拐》獲一等獎。 2002年 春晚小品《賣車》,《劉老根》熱播。 2003年 央視春晚小品《心病》獲一等獎。成立遼寧省民間藝術團、本山藝術學院。 2004年 春晚小品《送水工》獲一等獎。 2005年 春晚小品《功夫》獲一等獎。 2006年 春晚小品《小崔說事》,《鄉村愛情故事》熱播。 2007年 春晚小品《策劃》獲一等獎,拍攝《鄉村愛情2》。 2008年 春晚小品《火炬手》獲一等獎。 2009年 春晚小品《不差錢》,捧紅弟子小瀋陽。9月趙本山突發腦溢血入院。 2010年 春晚小品《捐助》獲一等獎,《鄉村愛情故事3》央視熱播。 林志玲 作為美的一種,被我們審了十年 入選理由:十年里美的化身、全國男青年的最佳幻想對象,她是嗲聲嗲氣讓人總能產生無限呵護感的女子,也是這個時代孕育而生的最完美的雌性動物。林志玲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審美,同時也讓人看到人們在時代變遷下不斷改變的關於美的追求。即便沒有一部完美的大銀幕作品,林志玲也是當之無愧的「十年最美」。 文_曹寇作家,女性審美專家 林志玲作為近十年來華人圈的超級巨星是毋庸置疑的。自2004—2005年期間,她迅速走紅之後,被台灣島內譽為「第一美女」,其影響力大至與《赤壁》這樣的華語大片共榮共辱,小到窮鄉僻壤一個中學生解決午飯時的快餐飲食包裝袋,並且此熱度至今未有衰減跡象。人們至今還能記得,2005年7月,林志玲在大連棒棰島拍攝寶僑家品的廣告時不幸從馬背上摔落並被馬蹄踩傷後,兩岸三地的媒體對林美人表達了無與倫比的關心和愛護。其場景一如全球媒體當年對黛安娜王妃的集體哀悼。確實如此,有評論認為,林美人之於新世紀的中國,與黛安娜之於1990年代的不列顛,傑奎琳之於1960年代的美利堅,有某種相似性,那就是,巨星已超越娛樂業,而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她已經具備了引導潮流和推進社會運動的巨大能量,「林志玲現象」社會學理論源於此處。 林志玲作為一位萬眾矚目的美女,從性的角度考量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精緻的五官和足以驕人的身材,這些都是必備要素,或者是前提要素。然後,她的「娃娃音」、「甜死人不償命」的微笑、高學歷等等第二因素在推波助瀾,使之榮膺「最美」或「第一」。換言之,林志玲首先是男人的林志玲,其次才是女人的林志玲。前者扮演夢中嬌娃或意淫對象的角色,歡喜追捧愛;後者則構成榜樣以及情敵的力量,羨慕嫉妒恨。 當然,在這個美女如雲的時代,林志玲並非碩果僅存的尤物。之所以能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其中原因非常值得探究,而且這一探究所捶打的將是某種「人性隱秘部位」以及「國民性」的話題。 身高優勢。林志玲作為一名模特,她的身高可以使粉絲們達到史無前例的興奮高度。對於大多數女明星來說,170cm是一道坎。這不是說170cm不容易長成,事實上有這身高的女人不少,女明星也並非獨此一人。但能如林志玲這般比例黃金、舉止乖巧靈動的則微乎其微。高個女人和高個男人一樣,容易在肢體上表現出笨拙和滯礙。十年前,情色視覺中當然早已注視到女人的腿,但對長度並不格外重視。我們有理由相信,是林志玲使「大長腿」風靡至今。 職業優勢。仍然與模特有關。事實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模特行業是進入影視娛樂圈的捷徑,在大陸,胡兵、瞿穎等已是前例。模特和空姐等行業一樣,具有某種天然的時尚因素。「空姐的制服誘惑」、「模特的換衣間」,永遠是激發窺視欲的強悍短語。央視新聞曾報道某地色情場所,居然有女模特穿公安服裝進行色情表演,一方面色情表演屬於「三俗」行列,另一方面,它嚴重顛覆並猥褻了警服的莊嚴形象。可惜年代已然,似乎此類顛覆和猥褻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與日俱增的破壞欲和窺視欲。這是一個在慾望上動蕩不安的亂世。話可能說遠了。林志玲的模特出身,不僅滿足的是獵奇心理,更重要的是釋放了猥褻衝動和窺視慾望。 腔調優勢。閩南語的嗲,現在已是內地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必修課。它的市場價值何以至此?這是一個深刻的文化和經濟問題,不便細說。不過,即便是嗲鄉台灣的人,能嗲到林志玲份上的也屬罕見。它的奶氣被譽為「娃娃音」,這種音發自娃娃本是自然,發自身高171的成熟女性身體,委實叫人驚懼。當然,剛開始,或許有人受不了,以至於雞皮疙瘩此起彼伏。但這世上有什麼不能夠接受的呢?AV女優觀月雛乃在《康熙來了》上都能夠現場身教AV片的拍攝細節,專家和官員可以睜眼說瞎話,已經沒有什麼是不能夠被我們接受的了,就像不斷被曝光的有毒食品並不能阻止我們去各種臭氣熏天的小館子海吃海喝一樣。我們不僅接受了,而且適應了,並默認嗲音成為了時尚方式和內容。我們甚至在情色認知里學會了對「童顏巨乳」起立致敬。在現實生活中,部分掌握權力的人已經搶先一步在女中學生身上體會到了「幼齒少女」的快樂。那麼,不能實踐者借林志玲的娃娃音聯繫到視覺中的俊俏臉蛋、堅挺胸部以及大長腿這一組合獲得意念中的快感,也是一個緩解「鴨梨」的好辦法。 學歷優勢。林志玲擁有比較強大的知識背景,這不僅在女星中極其罕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也少之又少。中國女人從來都是才貌對立的。楊貴妃似乎除了醉酒和出浴,一無是處。絕佳配偶也都是以郎才女貌為固定結構,女人是不需要才能的,也是不能夠有才能的。《圍城》中方鴻漸的父親聽說兒媳掙錢比兒子多,老頭子非常憂愁,這可如何是好。現在的男人不至於對女人的才華露出驚恐之狀,但才貌對立的觀念根深蒂固。美女都在中學時代流失了,她們因為美貌,成長的一路遭受多少騷擾和追逐,這些也嚴重耽誤了她們的學習。而林志玲,我的天,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且擁有雙學歷,精通英、日、粵、閩南和國語。巧合的是,才女林志玲的走紅與民國美女加才女林徽因的走紅是對應的。 道德優勢。和才貌對立一樣,德和貌在中國女人身上似乎也一直是對立的。美貌總是導致魚和雁的自殺(沉和落),還導致城與國的傾覆。美貌有時簡直是惡的化身,褒姒妲己就是明證。而中華文明始祖伏羲的老婆嫘母雖然很有道德,但丑得可怕;才華橫溢的諸葛亮也有一個寶貝丑妻。那麼,林志玲有什麼樣的美德?永遠以內斂自省的微笑示人,至今沒有一條能夠坐實的緋聞,這在娛樂界簡直是個奇蹟,可謂「道德標兵」。此外,女子無才便是德,德與才也是對立的。多麼遺憾或多麼幸運,德才貌,林志玲三位一體。 鑒於大陸娛樂界長期以來是港台娛樂業的下放地或殖民地,或許林志玲在大陸並無上述的這些值得談論的價值,不過林志玲作為美女的標準像已經基本被澆鑄成功了。流行於網路的一句愛國口號尤為喜感。這些愛國青年對「台獨」勢力深惡痛絕,對祖國的強大深感驕傲,他們無法容忍寶島台灣與祖國離心離德漸行漸遠,主張在必要的時候訴諸武力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他們說:「打到台灣去,活捉林志玲!」 十年大事記 2000年 林志玲由加拿大回台定居。 2001年 被星探看上,開始模特兒生涯。 2002年 拍攝廣告,播出後其身材與美貌在互聯網上引起討論,逐漸打開知名度。 2003年 與言承旭傳出緋聞。 2004年 媒體報道明星陪吃飯的價碼,勝過許多女星,事件後一夜暴紅。因她竄紅歷程所造成社會改變,台灣學者稱為「林志玲現象」。 2005年 擔任促進日本觀光活動的台灣親善大使,同年於大連拍攝廣告時不慎墮馬胸部肋骨多處受傷。11月,康複復出。 2006年 與蔡康永一起主持《志永智勇電力學校》,入圍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 2007年 拍攝電影《赤壁》,與邱士楷傳緋聞。 2009年 獲第28屆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 2010年 出演《刺陵》、《決戰馬剎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