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講錄92-你不知道的活字印刷術

岩講錄92你不知道的活字印刷術 來自軒轅十四工作室 25:29

中國的「四大發明」當然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卻並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概念。英國人李約瑟博士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他說中國曾經對人類文明有巨大的貢獻,有「四大發明」,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四大發明」其實是一個西方人視角的概念,反而是中國人對於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體會並不是很深刻。這一點魯迅先生當年有句非常著名的斷語:「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如果說火藥和羅盤對於軍事和航海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那麼剩下的兩個,究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四大發明」中剩下的兩個,都與書有關:造紙術、印刷術。正因為紙張的發明,使得信息的載體變得廉價;正因為印刷術的發明,信息的傳播才得到了真正的普及。

聽上去像是老生常談的結論,但是真正要體會這其中的意義,其實並不簡單。而這個過程中包含的曲折,更不簡單。「四大發明」中提到的印刷術,說的是活字印刷術。這個的確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有關活字印刷術最早、最重要的記載,不過是北宋時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寥寥數語。書中記錄了一個叫畢升的人製作泥活字並用來印刷的方式,這的確是劃時代的發明。但是,後續更加真實的歷史卻是:活字印刷術在近代之前,從來就不是中國印刷、出版業的主流。

早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中國就有了雕版印刷術。所謂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塊木板上,雕刻出整頁的內容。用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這種方法的缺點的確很明顯:雕刻費時費力,成本高昂,一旦雕錯難以彌補,只能報廢重刻。如此看來,從雕版發展到活字印刷,簡直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事實上,活字印刷術也的確應運而生。活字印刷術不用一塊版一塊版地去專門雕刻,只需要批量雕刻一批同樣的字模,就可以重複使用,顯然能提高效率。如果一頁中某個字出了錯,把它換掉也就是了,方便極了。看上去一切多麼完美!

那為什麼活字印刷術沒能在古代中國成為主流呢?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漢語、漢字的特點所決定的。漢字有多少個?幾千?幾萬?把這麼多字每個字都刻若干個出來,這工程量也不小了吧?每個字刻多少個合適呢?常用字可能需要大量的字模,不太常用的就不需要那麼多,生僻字到用的時候現刻也來得及。看上去好像也能應付得過來,可是如果考慮到幾千幾萬個漢字,該怎麼處理?

揀字也是大問題。還是因為漢字的數量太多,排版的時候該怎麼去找那一個一個孤零零的字?雖然古人記載下來有很多字模排布、挑揀的方法,但是這個工作量也實在是太大、太繁瑣了。

好不容易排好一頁的版,該印的印完了,這個版還留著嗎?是不是可以拆了?拆掉出來的字模還可以循環使用,這本來可以作為活字印刷術的一個優點。但是,如果過上一段時間,這本書又要重印,該怎麼辦?再重新排一遍?這不又是重複勞動?但是如果用雕版印刷,情況就不一樣了。誠然,雕版印刷術還是有那些缺點,但是如果綜合起來考慮,結論可能會不一樣。雕版雕刻起來,確實費時費力,但是一旦雕好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有的書刻好了版,甚至幾十年之後,都還能原樣重印。雕版成本的確高昂,但是如果印書數量巨大,規模效應一出來,可以把雕版的成本攤薄下來,這樣一來好像也並不是不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由於漢字的數量巨大,辛辛苦苦去刻字模、揀字、排版的工夫,可能並不比直接雕一塊版來得容易。所有的這些因素綜合計算下來,雕版印刷反而要比活字印刷來得合算。由於我們的教育接受的都是先進的技術會淘汰過時的技術,活字印刷術顯然比雕版印刷術要先進,怎麼會沒有成為技術的主流呢?但是如果考慮到古代印書的現實,這一切也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既然活字印刷並沒有那麼容易,而雕版印刷又已經那麼成熟,而且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工,招足夠的人慢慢雕版就是,活字印刷哪裡還有什麼像樣的發展呢?而這個技術傳到了西方,卻發生了不一樣的結果。在西方世界中,公認的印刷術先驅,是德國的古登堡。他在文藝復興的歐洲,率先使用了活字印刷術,印的東西也非常好理解:《聖經》。

對於西文來說,印刷術就來得太及時了。西文,不管哪種語言,都是用字母拼起來的拼音文字。西方的任何一種語言,字母都只有幾十個:英語是26個,希臘語是24個,就算是東歐民族的語言,也不過三十幾個。把這幾十個字母每個做它幾萬個字模,剩下的就是拿有數的字母來排版了——相比數以幾千、幾萬的漢字,幾十個字母、字元的揀字工作量,簡直不要太輕鬆!這真的是沒脾氣的事情,西文字母和中文漢字的特點決定了,活字印刷術更加適合西方語文的土壤。古登堡印出的那些《聖經》,從絕對數量上來說也許並不見得有多少,但是它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在此之前的書本,都是手抄本,抄一本書經年累月,抄出來的恨不能都是藝術品。這樣下來,每本書的價格都居高不下,只有教會、貴族才有資格研習。這就是知識的壟斷。教會壟斷了宗教的知識,把對教義的解釋權輕而易舉的壟斷在教會之中,普通民眾根本就沒法接觸《聖經》的原文,接觸了也沒法看懂,只有通過教會這個中介來跟他們心目中的上帝打交道。所以,教會通過壟斷知識,事實上鉗制了民眾的思想,壟斷了社會權力。而印刷術來到歐洲,從古登堡那現在看上去十分簡陋的印刷機中印製出來的《聖經》,卻把這上帝的文本直接交到了普通人的手中,思想獲得了極大地解放。普通人可以不經過教會就自行解讀《聖經》,可以與上帝直接對話——這實質上就是「宗教改革」的全部含義。

印刷術使得知識的傳播變得廉價了,從此普通人也可以掌握知識,這就打破了教會、貴族的智力壟斷,人類終於進入了啟蒙時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西方的學者才會說,印刷術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這個時候的中國,仍然在運用著雕版印刷術來印行書籍,社會當然也在進步,但是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一直到晚清民國,西方成熟的金屬活字印刷工業傳入中國,中國才又重新撿拾起老祖宗早已經發明過了的活字印刷術,追趕起了西方列強現代化的步伐。本來是中國發明的東西,在中國得不到大用,結果在西方大放異彩,之後又出口轉內銷——這樣的劇本多麼的熟悉!思之,能不扼腕嘆息嗎?(【軒轅十四Rex】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PS下的CMY為0,K100,顏色不為純黑,這是為什麼?
郭芙和黃蓉,選男票上有什麼不一樣?
磨皮是什麼?
如何印刷自主設計的桌面卡牌遊戲?
印刷廠為什麼非要cdr格式的源文件?

TAG:印刷 | 印刷術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