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撿漏」指南
看到騰訊新聞說,有個英國人撿到了一個「瓶蓋」,其實是1500年前的黃金吊墜,上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的頭像。
新聞圖:曾被誤以為是瓶蓋的黃金吊墜
這是白撿,不叫「撿漏」。撿漏是古玩行的一個專用術語,意思是花很少的錢買到了很貴的東西。更精確的表述是:所花的錢,和它的實際價值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而他的反義詞,則是「打眼」和「吃藥」。
撿漏當然要靠運氣,但是如果沒有眼力,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恐怕很難遇到好事。
有一種撿漏,是因為賣家見識短,好東西在手上而不自知。比如黃金吊墜,有可能就當瓶蓋買了。那就是漏了。小漏還可以自我調節,大漏則可能傷心,可能要了命。而且古玩這個江湖很有意思,你吃了葯,漏了東西,沒有人會同情你,反倒是鄙視瞧不起。所以往往都是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尤其是江湖上有一定地位的人,打眼吃藥或者漏了東西,會毀一世英名。
而撿到漏,則是一件無上榮耀的事,不僅賺到了,利於身心健康,而且會給自己的元氣和名氣加分。和升了官娶了美艷老婆一樣的光宗耀祖。
我有個哥們,地攤上幾百元淘到個紫砂小玩意,仿生的,塑的是瓜果。只是覺得好看,所以買了。後來送朋友,朋友也沒要,嫌它不值錢。誰知是大名鼎鼎陳鳴遠的作品,落款是真的,不是托款。上拍幾十萬落槌,買家還覺得是撿了漏。
前一陣傳得沸沸揚揚的大漏,是一枚乾隆南紅印章,那時候西泠1.8萬元成交的,後來保利拍了380萬。
乾隆南紅印章
其實每個玩古的人,都有撿漏的經歷,雖然打眼吃藥的慘痛記憶要比「吃仙丹」多得多。關鍵是多大的漏,更關鍵的是,到底是不是漏。是不是漏,往往自己說了不算,那些國寶幫,天天都在「撿漏」,自我陶醉,其實不是漏,而是毒藥。市場檢驗是很重要的,你認為便宜買到了東西,得很貴賣出去才算。我淘到過一個火柴盒大小的清代官帽耳銅爐,兩千元買的,讓許多人眼饞。自己喜歡,所以一直沒賣。後來有人轉輾託人來求購,出價三萬,我還是不舍。又後來,他出了五萬,實在抵擋不住誘惑,竟然出了!至今後悔不已啊!
作者的撿漏:清代小銅爐
還有一種撿漏,就是看到別人暫時還看不到的價值。比如浙江嘉興許明農製作的黑陶印,那時候百把塊一個,可以買到精品。我一路買,從一百一個,到三百、五百。前年我竟出了五千元買下一個許先生的黑陶璧。買的人多了,它的價值漸漸彰顯,價格自然也就高了。
許明農黑陶印,筆者收藏。
撿漏確實令人愉快。這裡面不僅有經濟上的成功,還是人生中知識、能力、運氣等綜合價值的體現。但是漏不可能經常有,特別是現在信息高度共享的時代,好東西不會輕易漏掉的。反之,倒是把破爛東西當作國寶的情況非常普遍。小鎮居民家裡的一隻舊盤舊碗,雖說真是清代的東西,甚至明代,但是其實並不值錢,一兩百三四百有人要還得挑剔品相。但是物主不這麼想,把它看作稀世之寶,總希望有朝一日被專家鑒定為重器,價值連城。這都是電視尋寶鑒寶這些節目給鬧的,把胃口吊起來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天上,比餡餅還要多。
這種民間日用瓷器其實不值錢。
所以過度宣揚撿漏的傳奇故事,常常也是誤人。文章誤我,我誤爹娘。夢想撿漏,常常反被漏撿了去。賠了夫人又折兵,人財兩空,悲劇啊!
古玩這一行,真的很難。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如此,還需識人、識時務,閉門造車、剛愎自用、想當然,老是做夢撿漏,那是不行的。撿漏,那是建立在紮實的學習、經驗之上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千帆過盡,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才是撿漏的境界啊!
推薦閱讀:
※聲學知識點,精華完整版,快快收藏!
※◤最美的杭州 等最美的你 ◢ 收藏杭州秋天最美的地方
※值得收藏的庭院美圖(1)
※崖柏的特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