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漫談(講座手記)

各位詩友晚上好!大家好,從開始的一個轉播群到今天,捨得群已經建滿了八個,一千多位朋友的光臨支持及鼓勵,使捨得信心倍增。由於客觀原因,捨得不能再建新群了,但捨得群的講座每周兩到三次依然會風雨不誤,我們將繼續堅持辦下去。很辛苦,但是更快樂。因為我們愛詩,正如愛我們自己一樣。今夜星光燦爛,香茗一盞,雅座數間,捨得要和大家輕鬆地漫談古詩了。今兒如果說不完的,我們下一期會接著繼續說。(善意提醒:講座期間,任何人請勿點俺的小窗)就古典詩歌的體裁、來源、影響以及對它的認識來泛泛而談。引經據典可能談不上,因為我確實沒看過那麼多經典(現搬也來不及呵),不想也沒時間去真的深入地探源求本,只想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以期對古典詩歌有個粗淺的認識,從而對我們今後的寫作和欣賞有個基礎性的底蘊性的充實。從廣義的講,清以前的所有的詩歌體裁的文學形式,都可以被稱為古詩。從詩經開始,楚辭,樂府,魏晉五言,唐詩、宋詞,元曲,等等。我們前時期著重講解了近體詩,我們不妨把它叫做「唐詩」,過段時間我將繼續為大家講解如何填詞,這「詞」,我們不妨把它叫做宋詞。所謂唐詩的「唐」以及宋詞的「宋」只是個象徵性的符號,不代表非唐朝人寫的就不是唐詩了。近體詩及詞,這屬於格律範疇的詩歌,是古典詩歌發展到高端時期的所形成的經典形式而已。但這並不是詩的全部。格律詩形成也是有本有源的,對它的本源有所了解,也是我們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形式之一。全面了解詩的大致發展脈絡,也是我們今天傳承祖國文化所必須要做到的一部分。捨得學識不深,性情散漫而直率,想到哪就說到哪,說的不到之處,也請各位課後給予指正和批評。我們就從《詩經》開始談起來吧。不論是否讀過《詩經》的人,只要是中國人,都對《詩經》不會陌生,即使不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也能知道其中的一些詩句。比如這首《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幾句誰人不會,哪個不曉?還比如那首《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也是流傳甚廣的。《詩經》裡面的內容,其實大量的都是非常現實的生活寫照,寫人們的現實生活,寫人們自然的情感活動,可是為什麼要把這些古老的詩集稱其為「經」呢?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四書五經中的第一經,是儒家之重要經典之首。其實,它的重要性不是教你什麼道理,不是給你上什麼儒家思想學說的教育課,它的重要性,是讓你學會乃至習慣一種優美而文明的說辭,也就是說,教你如何語言美。《詩經》的重要性,其歷史意義先不說,它之所以被奉為「經」,就是先教你如何說話。先體會漢語的語言美,這關過了,然後再告訴你該如何如何地學其他的儒家經典。所以,古人文化學習是從孩童時開始就要背誦《詩經》的。《詩經》其實是最基礎性的教材,體會詩歌之本源,我們就從《詩經》開始吧。《詩經》在秦以前叫《詩》,也叫《詩三百》(305首,取整數稱呼它),它是從西漢時開始被稱為《詩經》的。詩經原來都是配有音樂的歌,音樂失傳了,只留下歌詞了,就是它了。其實,儒家學說里,原本應該有六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那個《樂經》是被秦始皇一把火給燒了,當年的大運動可是「焚書坑儒」啊,結果《樂經》就絕跡了,好可惜啊,至今沒看到它的影子,估計那是真的給絕了種了。東漢以後編篡的《十三經》成為後來儒家的經典,現在所謂的「五經」里所說的《左傳》,其實就屬於《春秋經》。這些我們不去細研究了。還得感謝老祖宗,把《詩經》給保存了下來,挺不容易的,呵呵。《詩經》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風》、《雅》、《頌》,這被稱之為「經」。有經就有緯,那對應的「緯」是什麼?是賦、比、興。這風、雅、頌其實也都是各有其文體的,要先熟悉這種體,才能去賞或作《風》或《雅》或《頌》。賦、比、興則是對應的表現手段。風的「體」是什麼?它來自民間歌謠,比如我們開始說的《關雎》是屬於周南,「周南」就是大周朝是南方吧,還有《齊風》《魏風》《鄭風》《秦風》《衛風》等等,都是當時各諸侯國的地方小調吧。比如前面說的那個《碩鼠》就是《魏風》里的。但是,不僅小平頭百姓要吟歌詠詩啊,那些當官的,奴隸主們,公卿大夫們也要詠歌哦,他們就比較能裝,他們因為是統治者,所以就要在歌詠里說些道理,先講理,再說情,他們寫的歌詞就被稱為《雅》,說的大事宏觀一些的就被稱為《大雅》,小事就叫《小雅》。用於祭奠宗廟所用的詞,和神明對話的,主要是歌頌美德,或者誇耀成績的這類的唱詞,就叫《頌》。《詩經》里的《風》《雅》《頌》大致就是這麼來的分類的。那麼,我們再來看這「賦」「比」「興」,對應著「風」「雅」「頌」也就好理解了,反過來,我們也很容易理解這「賦」「比」「興」的由來了。《國風》是老百姓的歌兒,老百姓說的都是大實話,有啥說啥唄,直言其事,那就叫「賦」。當官的,比較能裝,矯情,有話不直接說,東拉西扯地做比喻,這「雅」里就多是用的「比」,比喻哦。《頌》因為是拍馬屁的成分多,誇成績啊,所以得先擺成績,然後再誇功德,不管是誇神明還是誇君王,都得借事說事,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興」。「風」「雅」「頌」和「賦」「比」「興」,一為經,一為緯,也就是體例體裁和手法的的關係。這六個字,是當時周朝時周官詩的「六義」。這樣看,我們今天說的修辭手法「賦」「比」「興」,還是有來頭的,很古老哦,呵呵。其實,如果具體地把《風》《雅》《頌》和賦比興一一對應起來,是不確切的,我前面這麼講,只是想說一個大體的宏觀的比對概念。而具體在《詩經》里沒我說的這麼簡單,賦、比、興具體的表現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賦中有比」,「比中有興」,「興又再比」種種手法琳琅滿目,比比皆是。我們通過讀《詩經》,首先可以借鑒的詩歌寫作手法,就是這個賦比興。在此溫習一下「賦比興」的概念,我們看一下宋代的朱熹在《詩集傳》中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相關概念的詳細了解,可參看捨得的《近體詩修辭講座》。讀《詩經》還要注意它的寫作手法,比如在押韻上的特點,句句押,隔句押,有的一韻到底,有的採用可轉韻押,和現代詩歌的押韻手法幾乎沒什麼區別,呵呵,現在應用的押韻手段,《詩經》里都早就有了。它在造句上,主要以四言為主,疊句的形式比較多,每一節只變化幾個字,抒情效果特別顯著。迴旋跌宕,使人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便於流傳。所以,秦始皇可以燒了《樂經》卻燒不了《詩經》,《詩經》是刻印在人們的心裡的。說《詩經》是來自民謠也好,士大夫的寫作也好,其實,這些詩歌都是經過那時的文人收集整理過的,屬於貴族階層的產品,而絕不僅僅是某些地方的民謠原樣照搬上來的。原始的往往是粗卑的,只有經過提煉的加工過的,才是藝術。奴隸制的社會中,奴隸們是沒有地位的,人微言輕,沒有士大夫貴族階層們的整理加工,也保留不下今天所謂的《詩經》,即使僥倖留存,也不會有如此的藝術價值。《國風》來自民間,多是男女情愛之歌,真正定型的,譜上樂曲而保留起來的,卻是周王室貴族階層,是那些士大夫們的提煉進而藝術化。說明這一點,其實想強調的是,自古,詩歌從來都是高貴的產物。這種高貴,不僅是源自古時詩者的階級地位(那些名詩人幾乎沒有平頭百姓),更是指其藝術美感的塑造上的一種高度。進而我們可以理解為,詩歌之文體的由來,天然帶著人文精神的高貴和藝術審美情趣的高雅。高貴高雅精典是詩之天然的屬性。詩文化的普及傳播途徑,只能是將更多的人帶上這高雅之境界,而非降低詩之藝術品質去將就大眾之低俗慣性。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高雅高貴的生存環境及思想狀態,誰又不神往之呢?好,我們繼續往下談古詩。我們都知道有這麼個詞兒叫「風騷」,雖然這個詞有一種貶義的用法,是指舉止輕佻的女子的行為,其實,這兩字的來歷絕對的有檔次,而且絕對的高雅。風,就來自《詩經》中的《國風》,人們以這個「風」字而代表《詩經》,騷,則是指著《楚辭》中的《離騷》了。一般而言,「風騷」泛指文學,在文壇上的領軍人物或翹楚者,一般稱為「領風騷」,有詩曾經曰過:「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還有個稱呼叫「騷人」,一般這是指詩人或文人而言的,最正宗的騷人是誰?當然是就屈原了。多愁善感,憂愁失意的詩人,不正是以屈原為代表人物嗎?那麼,在大致了解《詩經》之後,我們愛詩之人避不開另一種詩歌的體裁,那就是《楚辭》。《楚辭》最具代表之作是《離騷》,所以呢,《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我們尋常說到的詩歌的形式總是提到「詩詞曲賦」,那麼,這裡的「賦」其實也源自這個「騷」了,也就是《楚辭》的形式。謂之為「賦」是漢代人的稱呼,大家都知道漢代的文學形式是以「賦」為主體代表的,實際上就是這種「騷體」一脈相承的。也被稱為「辭」或「辭賦」。因為《楚辭》這部我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詩歌總集,就是漢代人劉向編輯收錄的,收集的主要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還有漢代的一些人的仿騷之作。例如賈誼、淮南小山、嚴忌、東方朔、王褒及劉向本人等等這些人的作品。這是《詩經》問世二三百年之後出現的新的文體,是屈原發明的。屈原,我們都很熟悉的古代大詩人了,前些時端午節的時候,很多朋友還題詩紀念他呢。其生平史料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知道的都比我多,呵。我們只是在這裡關注一下《楚辭》的寫作特點,也同時了解一下所謂的「漢賦」。我們不一定真的會去寫它(有興趣的朋友除外),但因為它在我國文學史的重要地位,以及一些值得我們詩詞創作中借鑒的寫作特點,使我們不能忽視它,至少要知道它是怎麼回事。屈原是楚國人,那麼楚語楚聲的,楚地的方言必然會大量地在這《楚辭》之中,辭賦之體,沿襲而用。大家尤其有印象的是---「兮」啊「些」啊的這些虛詞嘆語的,簡直成了這種文體的標誌性符號了。我們不妨摘出《離騷》中的一小段,品味一下:……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比較長,寫的很宏大。辭賦之為詩,其實我覺的它倒有幾分象文。要讀懂它,尤其是要想學習寫作它,是需要有深厚的古漢語文學功底的。一般的辭賦特點,很有激情,很有想像力,很誇張,大量地使用比和興的手法。辭賦的語言豐富多彩、雙聲疊韻比比皆是。我們可以把楚辭和漢賦一起來了解,概因他們在寫作特點上的同源性和同類性。先楚辭而後才有漢賦,漢賦是《楚辭》衍生的另一個新的文體,乃一脈相承。其寫作特點,尤其是早期古賦而言,簡直就是仿楚辭。對了,在這另外強調一下,辭賦的「賦」與修辭中「賦比興」的「賦」不是一回事,要分清哦。一是指文體形式,一是指修辭手法。辭賦還有個特點,就是喜歡用問答的形式來說事,一般設為主和客的問答形式,挺能整景的。我們通常所說的賦,不僅指漢賦(古賦),還有駢賦,律賦,文賦,也有人把唐宋以後的賦和漢賦結合起來稱作古賦。習賦,從《楚辭》開始,進而可熟悉漢之大賦。讀過一些漢賦的朋友可能都有些印象,那就是這些「賦」啊,寫的非常的鋪排誇張,追求華麗,想像豐富。對了,這就是它典型的文體特點。這種文體,篇幅一般都比較長,上天入地,東拉西扯地,一般都能叫你眼花繚亂的。句式呢,以四言為主,可長可短的,常常顯得參差錯落不甚整齊。我們要借鑒學習的,首先是它的造境的手段。比如《九辯》中開篇的那段文字,很是精彩經典,渲染了秋氣之肅殺肅瑟景象,形容了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氣清的空闊凄疏之象。用肅殺凄涼的秋景,烘托起詩人際遇之悲涼,使之情更切,渲染的十分到位。我們尋常在寫作時,開篇造景,常常缺乏的就是這種渲染氣氛的工夫。學習賞析《楚辭》及一些辭賦之作,還要注意它的造句和用詞,長短不拘泥,那份文字運用自如的愜意感。關於《楚辭》這種文體的研究,其實是個專門的綜合性的學問,牽扯到歷史,藝術,地理,人文等各學科,以後有興趣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專題討論它。我們了解一下《楚辭》乃關注其詩感。今在此這泛泛而談,只是增加一點感性的認識,至於「漢賦」則實為另一文體,我們以後再單論。中國古人詩學之淵源,是我們學習的知識寶庫。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近水樓台而不去先得月,那不是傻嗎?這種傻事咱不做,咱還要多多挖寶而豐富自己呢。因為我們不是在講歷史,而是在探詩源,所以我們可以忽略很多年代,我們現在可以再把注意力放在N多年以後的東漢末年。因為這個年代產生了我們至今都比較熟悉的《古詩19首》。先欣賞其中的一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看著很熟悉吧?對了!瓊瑤大姐的歌詞《青青河邊草》就是從這摘去的:「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燒不盡,風雨吹不倒……」,看,把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給摘來了,真能湊和啊!哈哈。我們有時看港台藝人唱的歌歌詞挺美,那些詞作者水平真的很高嗎?高,實在是高!高在哪呢?就高在他們知道在祖國的古典文化寶庫里尋找營養和靈感。而大陸的很多詞作家就比較傻氣,大概是文革的影響還沒有消除掉吧,寫出來的歌詞象白開水,守著這麼豐富的文化寶藏不會利用,不懂的傳承和發揮,這也是大陸出不來周傑侖的原因之一吧。周傑侖憑什麼火啊?品相不經看,哼的也不是多好聽,他憑仗的,全是他的寫作班子厲害,歌詞好啊。呵,扯遠了,繼續言歸正傳。《古詩19首》產生的年代,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政治混亂,群雄爭霸,戰爭紛起。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各地軍閥們斗的挺歡實,可是卻苦了天下的老百姓。這時,一些下層文人們漂泊流離,遊宦無門,苦悶之極也。《古詩19首》就寫的是這些人的境遇和感受,寫離情愁緒,寫彷徨失意,寫遊子思歸,寫思婦之情。這些詩的作者幾乎都沒留下他們自己的名來,但這些作品卻都流傳千古而至今。它好在哪呢?就好在一個字上了---「真」!看這首《青青河畔草》的後幾句「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評價:此句「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什麼意思呢?這些字句看似寫的很浪蕩的形態,其實,反映了正是一種真實的寫照。「空床難獨守」反映的是一種別離之痛,而這種別離的原因,正是社會動蕩所造成的。所以「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者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王國維語)。古樸、原始、真切,是古體詩表達的主要特點之一。清人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中對《古詩19首》的評價是:「《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它表達的感情是人類的共性感受和體驗,它抒發的是人類普遍的情感和情緒,這種情感描寫所透出的迴音和體悟,是不以時代改變而改變的。我們注意到,《古詩19首》有不少是寫有女性題材的。從女性角度寫相思之苦,也許會表達的更為細膩和真實情切。那個時期,女性的生活環境以及心理世界相對的封閉和狹小,因為戰亂而分離,孤獨無奈的無止境的痛苦等待,是她們必然要面對的殘酷的現實。這是一種肉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這種感覺是共性的,是人類靈魂共鳴的一種本質性的感應,其共性的本質,不因時代而變化。即使是今天,因相思而備受煎熬的感觸也是同樣的。而女性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更深婉細膩,這是男人們所難達到的情感體悟。所以,一違常規地不去按照一般爺們兒的口氣去寫,而是換個視角去寫作,必然會使人耳目一新,同時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另一份精彩和情觸。《古詩19首》的流傳不絕,影響深遠,與這類表達方式也不無關係。我們欣賞一下其中的《迢迢牽牛星》,來感覺一下其中的魅力所在:《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一水相隔而天涯遠,我望著你卻不能盡情的傾訴,那份苦楚向誰去說?「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以淚洗面,恰似那「淚飛化做傾盆雨」,詩歌中的自然而真摯的情感描寫,修辭手法的自如運用,值得我們學習哦。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裡關於疊字的運用,強化了語氣,形成了獨到的味道。「迢迢牽牛星」,用「迢迢」二字來強調那是多麼的遠,遠而又遠,遙不可及。「皎皎河漢女」,這裡的「皎皎」又形容了織女的無限美麗,這裡並沒有寫上她櫻桃小嘴柳葉眉,桃腮杏眼風情濃,只是用一個疊字「皎皎」就把你能想像的美麗全都給涵蓋了進去,厲害吧?「皎皎」不僅形容織女之美貌,也隱隱合上一種所處環境之氛圍。形容這水,用上了「盈盈」,其實這那裡是銀河水啊,分明洋溢著深切思情之水啊,「盈盈一水間」,其實已經不是純寫景色了,而是心境。那「脈脈」二字,其神韻更是難以言述,想去吧,那情態,那韻味,無限回味也。我們有些朋友不是喜歡寫什麼古體詩嗎?什麼叫古體詩?這就是古體詩!層層遞進而圓潤舒展的筆法,意象的合理搭配,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動人意境。有序,有境,有神,有音。不用去套什麼「起承轉合」,可是我們發現,詩意的謀篇布局,無疑也隱含著這種章法的影子存在。尤其我們品味這結句的味道,悠長綿綿,餘音繚繞啊。格律詩,古體詩,乃至詩經或楚辭,這種詩味可是共有的。表現形式可以不同,我們體會到的意境,則是具有通感之美。時間過的真快,今天就說帶這裡吧,如果朋友們喜歡做進一步的了解,我們下期繼續神聊「古詩」,呵呵。謝謝大家,再見!大家周末好!今天我們繼續漫談古詩。我們先來理清幾個概念。首先什麼是古詩。所謂今和古,當然是按時代而分了,歷史學上對時代的劃分是截至清朝末為止,以前所有的年代都被稱為「古代」,準確點說,古代的年份計算,就截止到鴉片戰爭那年為止吧。我們對所謂古詩的認定也是與此同步的。與「古詩」這個概念相近的還有個詞叫「古體詩」,二者所指範圍是不一樣的。所謂古體詩,是為了區別於近體詩而言的。在古詩範圍內,除了近體詩以外的各種詩歌體裁,都叫「古體詩」。這裡有個例外,那就是《楚辭》不能被稱為「古體詩」,《楚辭》就是《楚辭》,它因語言的地域的特點而具有特殊性。前天大致說了下《詩經》和《楚辭》,還說了下《古詩十九首》,不同的時代,人們流行的詩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這些都是比較早期的詩歌形式了,從詩經的「古樸」,到楚辭的「華麗」,再到《古詩十九首》的「真切」,從中也可以看出詩歌不僅在形式上有所發展和變化,在其表現手法以及內涵的深度表達上也更加成熟。形式變了,詩之本質卻沒有變化,以至後來的唐詩宋詞,都體現了詩歌這樣的獨有品位和風味,那就是「以最簡潔之文字篇幅,表達最豐富之情感者」,詩的主要表達特點,重在一個「韻」字。古人有云:「文有聲韻,可以吟詠者謂之詩」,詩的韻,其實不僅僅詩歌所獨有,它是我們漢語言體現美感的主要特點之一。不僅美,而且更具有實用性。看那諸子百家之著篇,大都是有韻之文,各種教義古訓等經典之文,也都是以詩韻的形式傳播乃傳承下來的。比如《三字經》、《女兒經》、《千字文》,甚至我們熟悉的《百家姓》,哪一篇不是有韻之文呢?我們再看道家以及佛家的傳誦之篇,也大都是以詩歌形式流傳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容易記住啊!即使是古代之散文雜文論文等等,其實也無不含有音韻的美感在其中,所以我們讀來朗朗上口而陶醉,所以我們可以借其語言的詩韻美感進而更容易領會其文義之內涵。說中國是詩的國度,言之不虛也。好,我繼續說古詩。在說《詩經》和《楚辭》之後,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在漢魏六朝期間又出現一種能夠配樂而歌的新詩體,叫做「樂府詩」。樂府詩在當時是相當的盛行,它的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到我們現在對詩歌的感覺和認識。什麼叫「樂府詩」呢?樂府,乃是漢朝時一個專門負責制譜度曲以及訓練樂工的官辦機構,而且負責采詩。目的是為了在朝廷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或者大擺宴席而享樂的時候,演唱助興。我們注意一下這個「采詩」的習慣。采詩,就是採集並編輯整理各地詩歌民謠,以及收集士大夫文人們的詩歌作品。這是有著重要的政治考量的,這也是藉機體察民情的一個手段。《詩經》的來源,就是這麼採集來的,它是官辦的產物,都說《詩經》是孔子編輯整理的,這可以相信,卻不可以相信是他親自去各地收集來的,這麼大量的收集活動,還得靠政府的力量啊,呵。漢時的「樂府」就是做這事的。樂府是漢武帝成立的。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時期國力是多麼的強大雄厚,今天我們自稱為大漢民族,就是以漢武帝那時的驕傲而名之的。國家民族的強盛,文化就跟著強盛,國家弱了,文化就自然衰落了,歷朝歷代莫不如此,這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唐詩宋詞為什麼光輝燦爛,就是因為那時的國家力量也是強大無比的。所謂「樂府詩」就是漢那時的詩歌流行的形式,因為盛行良久,到魏晉六朝時,「樂府」這兩個字已經變成了詩體的稱呼了,至於那個樂府之官辦機構的含義早已經被忽視了。這最有名的「樂府詩」是哪個?當然是我們人人皆知的《木蘭詩》。說到《木蘭詩》,我們想起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名將甘延壽在消滅匈奴時對漢宣帝的奏文中的一句話,現在常被說成「犯我中華天威者,雖遠必誅」。中華民族熱愛和平,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從不缺乏尚武精神,偉人毛澤東還有一句名言呢:「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大漢朝以武力奪天下,也是以武力鎮守天下。這一時期的詩歌文化,自然也帶有這種尚武的以及關於戰爭戰亂的文化印記。話又說回來了,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是政治家們的把戲,他們樂此不疲,因為戰爭體現的是政治價值。但是對老百姓而言就不是好事了。所以,漢代的樂府詩,以反應戰爭相關題材的是主流。我們在前面說的《古詩十九首》,也是這類範疇之內的。漢代樂府詩的題材內容,大致是,一、反映戰爭的痛苦。二、反映徭役的痛苦。三、反映貧困,四、愛情題材。五、人民的勞動生活。六、飲酒求仙、人生無常。大背景下豐富多採的人文世界,在樂府詩中得意淋漓盡致,真切地表達了出來。樂府詩有什麼特點呢?首先,它語言特別的樸實自然,比如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木蘭詩》,開篇便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朗朗上口,表達的非常自然樸實。其次,樂府詩的押韻非常地靈活,有句句都押韻的,比如七言樂府詩歌《平陵東》里的句子「平陵東,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義公」,還比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還有隔句押韻的,比如李白的《梁甫吟》: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還有隔二三句押一韻的,甚至隔上五句押一韻的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是很隨意的。同一首詩里也是可以轉韻的。樂府詩還喜歡用對話或獨白形式來說事,寫事寫情更真切,更使人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用對話的形式,非常生動。樂府詩還採納了《楚辭》的一些手法,很多作品裡具有非常豐富的想像描寫,具有濃厚的浪漫主意色彩。在寫作手法上,對偶的形式也是很多的,其實,這種對偶的寫法,也為後來的近體詩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它還借鑒了《詩經》中的一些寫作手段,用排比的,迴環往複的重複句的寫法,使得音韻上非常的和諧好聽,具有一些民歌特點的風味。詩歌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通過對樂府詩的寫作了解,在此可見一斑。我們關注樂府詩,實在是它對後來各種詩歌體裁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漢樂府,是以五言和雜詩為主的,它取代了詩經的四言的形式,並為詩向七言而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它也取代了《楚辭》的那種「騷」味,進而為後來的詩之形式的發展成型做了非常重要的鋪墊。我們還知道,在漢樂府之後,形成了一種叫「新樂府」的詩歌形式,「新樂府」是唐朝人開始玩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箇中高手,尤其是杜甫,對「新樂府」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們翻看唐詩,其樂府之詩大量湧現,這種詩體,其實才是詩歌文化發展到一個顛峰狀態的一個標誌。詩歌種類的分類,其實很難有非常清晰的界限的,因為這是一個連續的發展繁衍的過程,自《詩經》而《楚辭》,進而《樂府》或《新樂府》,再至後來的近體詩,詞,以及曲。我們要知道的是詩歌發展的脈絡,它變化的是什麼?它不變的是什麼?它在發展過程中定型了什麼,它的可變或其靈活性又是在哪裡,這才是我們要探索尋求的詩的規律。樂府詩就是樂府詩,它發展並繼承了《詩經》或《楚辭》,但是它相對於以前的文體是個新的文體,《詩經》依然存在,《楚辭》依舊閃爍其耀眼的光輝,樂府詩的出現是個新星,與之前的詩歌文體並列而閃耀。它是個改革,所以它的名字叫「樂府詩」,它不會打著《詩經》或《楚辭》的旗號來面世。正如後來的唐詩宋詞也是一樣的,宋人覺得唐詩不適合宋時詩歌的品位了,他們更喜歡那種長短句,所以他們發展了「詞」並使之千古流傳。宋人的詞,也沒有打著「樂府」或「近體詩」的旗號,他們填的詞或者是自度的詞,是種改革,但是他不會標著「七律」「七絕」的標籤來填他的長短句。看我羅嗦這些好象有點是很蠢的廢話了,其實,我們現今很多人就是在做著這類的蠢事。你想發展,你想改革,你就在繼承的基礎上,(所謂繼承的基礎,就是你首先要懂詩,不是只是喜歡或利用詩)發展出你自己的一種詩歌體裁來。今天的自由詩歌就很好啊,隨意,浪漫,激情,散文式的句法,也非常有觀賞價值。幹嗎非要把不合格律詩的體裁要求的詩喊成格律詩呢?當然,所謂的新韻改革,也同屬此類蠢事。繼續往下說了。在樂府詩的基礎上,還發展起另一種詩歌體裁,叫「歌行體」。其實,「歌行體」詩歌與「樂府詩」在本質上沒有什麼特別嚴格的區別。「歌行」就出自「樂府」。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或「歌」或「行」後來也不仔細區分了,就統統合併起來叫做「歌行體」。但真正形成「體」的,是南朝一個叫宋鮑照的老先生。他創造的這種詩體,是在樂府詩的基礎上吸取其精華部分而成的,還是有其特點可言的。我們對樂府體或歌行體的認識,可以從字數上看吧,樂府詩多是五言詩為主,歌行體則是以七言為主的。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張若虛),就是比較典型的歌行體。這首作品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我們首先看它用韻就非常自由,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幾乎是很多的「絕句」組成的,甚至,一會用平聲韻,一會用仄聲韻,很有趣。中華詩歌的體裁,形式不同,實際是原出一源。借鑒,發展,互相影響和滲透。捨得在此聊侃古詩,並不是專業的考究,只是想簡單地瀏覽一下祖國詩歌文化的發展脈絡,不僅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祖國的詩詞文化的了趣,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不斷地提高並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在之前的日子裡,對近體詩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介紹了近體詩的寫法以及它的表現藝術。近體詩,也不是平空蹦出來的,這種體裁的形成,是詩歌文化發展到高端形式的一種極致。對詩意的表達不僅同樣要求表現自己的特色,在形式上更加要求精細化,藝術特點更加鮮明。就語言藝術本身來說,其表現手法是綜合性的,是以前各類詩體的在語言藝術方面的一個高度概括。近體詩講究的是律,規範律的最主要的還是韻,這是詩歌的本質。其格律,我們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種規律,一種歷經千年之前人摸索總結出來的一種規律,而不是枷鎖。重點研究近體詩,屬於我們對詩歌文化的「直撲主題」,近體詩之外的古體詩,我們也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今後有時間,我們會繼續漫談古詩的。由於捨得時間關係,今天只能講這些了。回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風水講座——羅盤應用指南 11
周易知識講座(5)
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365集(001
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則(轉自蔡禮旭老師講座)
【探索門命學】2016年10月講座內容:全面系統論命(16)

TAG:古詩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