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炮轟簡體字引發漢字繁簡之爭|漢字|簡體字|繁體字
調查:你如何看待「中國人應寫繁體字」說法?
黃秋生微博[微博]「發聲」
因簡體字感嘆華夏文明已死
簡體字利於傳播 繁體字寓意美觀 二者之爭再燃硝煙
【核心提示】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中「發聲」。他用繁體字在微博中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唉,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髮網友熱議。知名學者、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就此事接受今報記者採訪,他不認同黃秋生的說法,「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與此同時,河南衛視一檔漢字文化節目《漢字英雄》開播後受到觀眾熱捧,收穫零差評,《漢字英雄》同名手機APP遊戲也極受歡迎,成為風靡一時的熱門軟體。就黃秋生一事,今報記者還專訪了《漢字英雄》開播發布會嘉賓、《新華字典》第9~11版、《現代漢語詞典》第4~6版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王楠。
資料
簡體字
有人說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發明出來的,其實不然,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
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製《常用簡體字登記表》。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
【新聞背景】
自嘲「拍過很多爛片」的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的關於「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言論一出,即引髮網友熱議。很多網友表示,簡體字和繁體字都類屬中文,簡體中文使用方便,這恰恰是一種進步。相比之下,繁體字其實就是沒有進化完全的所謂「華夏文明」……文字的變革和傳承並沒有衝突。
【爭論】利於傳播pk寓意美觀
挺簡派
「漢字從簡從俗是文字發展的規律。數千年來漢字的簡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因此,簡化字的誕生,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觀上順應了漢字從簡從俗的原則,並無過錯。」早在2009年,王立群在博客文章中就感嘆,「廢簡就繁」匪夷所思。
「承載與傳播傳統文化的是經典。繁體字可以傳播傳統文化,簡化字同樣可以傳播傳統文化!以《論語》為例,它的最早版本應當是戰國時代的齊國文字、魯國文字,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繁體字。如果以為文字的變遷會導致傳統文化的喪失,那麼,今天的繁體字也無法完成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最好是恢復戰國文字!如果以戰國文字印刷《論語》,我真不知道當今有幾位專家能讀懂……」王立群說。
日前,《漢字英雄》在安陽舉行的開播發布會上,《新華字典》第9~11版、《現代漢語詞典》第4~6版編輯團隊成員之一王楠也曾就「簡體字、繁體字」的問題接受今報記者專訪。
「繁體字保留了漢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義從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塵』字,本意是『鹿行揚土』,古時候的字是三個鹿下面一個土,繁體字將之簡化為一個鹿加一個土。而簡體字直接變成一個小加一個土,也很形象,還符合『塵』的字義。簡化後的漢字雖然直觀感覺減少了,但是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寫三個鹿一個土,光寫一個『塵』字都要寫上很久。簡體字反而更利於文化傳播。」 王楠說。
挺繁派
「不知道是湊巧還是不湊巧,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想必很多人在網上都看過這個段子。
2009年全國兩會,政協委員潘慶林就曾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潘委員的理由是,簡化漢字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里有個「心」,簡化後,造成了「無心之愛」。
著名學者、作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王文元同樣是繁體字的擁躉。他認為:「繁體字遭刀砍斧劈後,腴肉不存,僅存瘦骨。新生代只能用簡化字書寫或記錄『現在』發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閱讀『過去』的大量信息。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文獻變成『天書』。再過50年,除非專家,在中國就再也找不出能夠誦讀經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對精神美食、千年佳釀,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憂,孰可憂?」
聲音
@桔子樹小窩:舊時君王為愚民統治需要,選字就繁不就簡,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國後為了讓大家都認字,重新選定字表,選字就簡不就繁,原是功德無量之事。中國古漢字好幾萬,繁體字不過一小部分,有什麼好得意的?
@宮吐槽:寫篆文有90%的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彌留了;寫金文甲骨幾乎沒幾個懂,華夏文明看來是死透了。華夏文明靠的是仁義禮智信,沒叫您老演某些題材的電影啊!
@夕詞:文明這東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萬萬普通人身上。 來源:東方今報
推薦閱讀:
※父親為何稱為ba?
※漢字起源與中國的漢字文化
※語文字漢字結構訓練——認清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結構
※龔鵬程談漢字:獨有真文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