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冷不冷——判斷有無寒氣的最簡法則
(2010-09-13 23:26:19)
轉載
標籤: 寒氣 《傷寒雜病論》 陽氣 | 分類: 健康與生活 |
你冷不冷——判斷有無寒氣的最簡法則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您的身體狀況如何,陽氣虛不虛、有沒有寒氣,您自己最清楚。醫生所做的,就是幫您發現發現這些徵象!
判斷體內有無寒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一問,您怕冷嗎?
無論是在醫院給患者看病,還是在家裡接受親友諮詢,我都會問到:「您平時怕冷怕熱?」時間久了,連女兒都會笑我,「你這個中醫也太簡單了,凡人都問問怕冷怕熱!」
但這絕不是客套的噓寒問暖。怕冷怕熱,對於判斷是否有寒氣,至關重要!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患者的冷熱,恰恰反映了體內陰陽盛衰的狀況。怕冷的原因有兩類,一類是陽氣虧虛,體內燃料不足,溫煦機體的熱度不夠,這就是「陽虛則寒」;另一類是外來陰寒之氣入侵,損傷了人體的陽氣,導致怕冷,這就是「陰盛則寒」。總而言之,只要您感覺怕冷,就表明陽虛,有寒氣!
我遇到過許多怕冷的患者。有的是全身怕冷,稍一吹風,稍一受涼,就會感冒流涕;甚至有人大夏天穿著棉衣來找我看病,還凍得瑟瑟發抖;有人說她晚上必須穿著毛褲襪子才能睡著,否則凍得不行。當然,這只是極端的例子,很多人只是比別人怕冷,比別人容易受涼。全身怕冷反映整體陽氣虧虛,體內有寒氣。
局部怕冷,則反映相應的臟腑氣血不足,內有寒氣。比如,有人告訴我,他背部特別怕涼,背部中間有象手掌大小的一塊地方,總是冰涼冰涼的,非常難受,到處求治而不能解決。其實,這正是陽虛有寒,水氣不化,水飲停積的表現。在東漢的《傷寒雜病論》里早有定論,「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至於治療,也非常簡單,「當以溫葯和之」,我喜歡用《傷寒論》中的苓桂術甘湯,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白朮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20分鐘服用,3——5服就可見效。
還有人常說自己胃部冰涼,像一個冷水袋放在裡面,甚至有時還咕咕作響,這是脾胃陽氣虛、寒氣結聚於胃脘的表現,多見於胃潰瘍患者,只需要溫中散寒就可以緩解癥狀。而有些醫生不知道這些,一見是胃潰瘍就清熱養胃,往往是越治越重。
還有人腹部怕冷,特別是有些女士,月經期小腹部冰涼冷痛,這肯定是寒氣凝結的表現,千萬不要一味地活血化瘀。
其它還有,比如腰部怕冷而疼痛,是腎經有寒;頭痛而怕風怕冷,是寒氣傷了頭部血脈。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怕冷這一癥狀,中醫有惡寒和畏寒的區別。如果你感到怕冷,但給你加件衣服、多蓋個被子、用個電熱毯就能有所緩解,那就是畏寒,提示陽氣虧虛、內里有寒;如果這些措施都不見效,通常還伴有發熱、寒戰,則是惡寒,是外來邪氣侵襲人體,邪氣在表的反映。
另有一些特殊徵象,也可以看作是怕冷,提示寒氣的存在。一種是病人身上熱乎乎的,但又總想穿衣加被,說明他內里有寒;另一種是病人雖然怕冷不顯,但總體來說比較喜暖,身體局部總想用手或者暖水袋捂一捂才覺得舒服,這也是寒氣的特徵。
對於陽虛,輕者可經常喝一點生薑紅糖湯,或者用後面介紹的葯膳補足氣血,排除寒氣;嚴重的就要用中藥湯劑來進行調理了。
我常告誡學生,要做一個好醫生,必須了解患者的冷暖;這不僅是醫德的要求,也是辨析寒熱、提高醫術的重要環節;對於讀者而言,知道了判斷自身寒氣的最簡法則,就不會一見口腔潰瘍就去喝涼茶清火,也能避免被那些不問寒熱、不辨陰陽的庸醫所誤。
寒熱極為重要,在明代醫家張景岳的《十問歌》,它是列在第一位的!「一問寒熱二問汗」,可惜好多中醫都沒有重視。
推薦閱讀:
※八宅風水:八宅派選宅法則
※提升性魅力有黃金法則
※胖MM的穿衣法則
※我們的法則參演嘉賓吳奇隆的介紹是什麼?
※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及白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