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稱希臘 60】首先陷落的莫卧兒帝國

【言必稱希臘還是言必稱中國】系列文章之(六十)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共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行動針對英美人士,如果被證明身份,就地槍決。事後伊斯蘭德干聖戰軍聲稱對襲擊負責。該行動計劃嚴密,下手狠辣,而且還牽扯到印巴兩國的複雜關係,因此成為近幾年世界恐怖襲擊案中影響較大的一次。對於孟買,大部分中國人多聞其名,少見其形。通過此次連續報導的新聞畫面,順帶也了解了一些孟買的模樣。

孟買地處印度半島西部,早期就是幾個小島嶼,後來圍海造田,與大陸連成一片,並向內陸延伸,逐漸達到今天的規模。從印度人將中國上海視為孟買追趕的目標來看,不難發現兩座城市的相似性。孟買成為貿易港口的歷史非常久遠,而類似孟買的港口,在印度半島兩側有很多。但是它們普遍發展緩慢,規模遠不如中國古代東南沿海的港口。

1890年代的孟買街頭。孟買是亞洲最早迎接工業文明的城市之一。

從現代眼光看,印度半島地理位置優越,各種利益重大,而在歷史上卻不是這樣。歷代印度王朝的版圖從未覆蓋過整個印度半島,疆域如拉鋸般反覆來回,與中國古代北部和西部的疆域變化情況相似。位於印度半島的的德干高原雖有豐沛的降雨,但是海拔高、地勢陡,不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海上貿易的利潤也不能沖抵高昂的管理費用,所以北方統治者少有動力大舉南下。印度半島的政治格局,長期處於割據狀態。將範圍擴大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即使在印度河與恆河流域兩個中心區,割據情況也很嚴重。而且這種割據與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有差別,沒能實現統一的政教合一。

在對不同宗教的評價上,通常認為一神教比多神教先進。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代表,附於一神教上的光環確實比多神教要絢麗,例如以一神教為主構建的知識體系看上去影響力更大一些,而且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例子也很多。但這僅是在宗教範圍內的表面現象,如果將視野放寬至全社會,其實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服務對象是政治,也就是說,政治對選擇什麼樣的宗教有決定權,神仙必要要符合政治的需求和標準。政治的涵蓋範圍極廣,其中在某區域追求政權統一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能。社會發展過程中,統一的好處有很多,能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但不計成本的統一無法實現,因為地理隔絕、技術落後等因素不支持。

在農業社會,統一的範圍在各階段、各地區有所不同。就某一特定地區而言,會出現四種可能情況:強勢統一、弱勢統一、弱勢割據、強勢割據。這種劃分都是相對而言,其中相鄰的二者互換頻率較高。強勢割據是與強勢統一對應而來,指這一地區被自然分成很多獨立的文化區域,整體技術停滯、經濟分散,軍事落後,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地區就最接近這種類型。

將多神論的佛教、印度教與一神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覆蓋範圍上與政治狀況對位,則中國的的佛教對應強勢統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對應弱勢統一與弱勢割據,南亞的印度教對應強勢割據。佛教、印度教分別處於兩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居中。所以透過漫長的歷史實踐,可以看出一神論並不是宗教共有的內在屬性,多神教並不一定發展成一神教,或被一神教替代。多神和一神的本質都是政治需要在宗教功能中的延伸和體現。一神教出現的社會基礎是人們對政治統一的渴望,但對於強勢統一地區來說,無需宗教的幫助,也能實現統一,一神教不僅作用不大,還會添亂,所以一神教在強勢統一地區沒有市場,如統一能力最強的漢文化區域。同理,在強勢割據地區更沒有市場,如統一能力最弱的南亞。而在有統一動力,但統一能力不足的弱勢割據地區最受歡迎,至少在精神層面可以實現統一,偶爾藉助政教合一,能夠達到弱勢統一,如歐洲和西亞地區。強勢統一地區和強勢割據地區雖然都選擇多神教,並伴生有各種其他小宗教,但地位差異極大。宗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歷來較弱,一直被政治強權控制。而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力歷來很強,為政治割據推波助瀾。綜上所述,一神教和多神教都是在某一特定地區,受政治選擇影響的產物。只要把宗教和政治的區別和關係釐清,一神教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印度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夏季酷熱難熬,季風變化強烈,地貌起伏不平,河流四處泛濫。這樣的自然環境極易形成很多獨立的文化區域,形成強勢割據的政治格局。阿育王時代靈光乍現之後,印度半島陷入了幾乎和東南亞同步的境地,此後一千多年與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相比,跟活化石相仿。因為統一帶來的好處很少,導致統一的動力弱到極致。居於主導地位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本身就是一個大雜燴,沒有類似《聖經》、《古蘭經》的經典,派系複雜到即使現在,都難以全景描述。再加上其他各種小宗教獨佔一方,連精神統一的需求都少有。在印度,割據的狀況南部比北部更甚。鄭和下西洋多次往返此處,打交道的就是這些土邦小國,而和當時印度北部的德里蘇丹王朝沒有發生聯繫。

除了早期婆羅門教和佛教主動對外傳播,印度文化後來基本喪失了主動性,傳入帶出任由他人。不過這並不代表愛好和平,內部經常打得昏天黑地。這樣的社會狀況導致印度不遠征,而總是被征。外來入侵者,只要能忍受高溫,通常就能取得統治權,所以在歷史上戰勝印度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功績。

雖然缺乏統一動力,但還是有嘗試者。笈多、戒日等王朝是矮子里拔將軍,只是歷史輪廓模糊,沒有固定或傳統疆域,存在控制力弱、統治範圍小等特點。停滯的局面在穆斯林侵略併入主印度後稍稍得到改觀。13世紀初,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建立,因長期定都德里,最高統治者稱號為「蘇丹」而得名。該王朝主要控制印度北部地區,信奉伊斯蘭教,沿襲阿拉伯帝國傳統,是一個軍事封建貴族統治的國家,對印度教徒採取高壓政策。王朝很快重複了印度的歷史規律,14世紀後期就分裂了,混亂中1526年被莫卧兒王朝替代。

「莫卧兒」是「蒙古」一詞的變音,用來做王朝名稱,是因其創立者巴卑爾(1483-1530)號稱是蒙古成吉思汗和突厥帖木兒的後裔。至阿巴克皇帝(1543—1605年)時期,經過連年征戰,在南亞建立起一個大帝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的部分地區,對印度半島的一些土邦國也擁有名義上的統治權。阿克巴與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一世、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一樣,除了能打仗,對內治理也頗有建樹,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共同點是都執行寬容的宗教、民族政策。阿克巴的功績在印度歷史中位居前列,自己身為穆斯林,卻任用了很多印度教徒擔當要職,並且還破天荒地取消了印度教徒的人頭稅。

阿克巴畫像和騎象出巡的壁畫。

阿克巴的孫子沙·賈汗(1592-1666)充分享受著先輩的成果,花巨資修建清真寺、宮殿、陵墓,其中就有著名的泰姬陵。因為常年懷念這位美麗的波斯愛妻,沙·賈漢甚至無心國事。同中國的圓明園一樣,很多華而不實的偉大建築經常成為預示國家走向沒落的標誌。

泰姬陵

沙·賈漢的皇子們為爭奪皇位展開內鬥,第三子奧朗則布(1618-1707)勝出,並且處死了他的兄弟。沙·賈漢也被其軟禁,靠誦讀《古蘭經》度過餘生。奧朗則布有比其曾祖阿克巴更大的雄心,揮師印度半島,帝國達到極盛,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不過極盛時期非常短暫,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支持軍事行動,他放棄了阿克巴制定的宗教寬容政策,恢復對非穆斯林教徒的歧視迫害,強制推行政教合一,因而引起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許多強行征服的地區又回到割據狀態。

18世紀上半葉莫卧兒帝國的有效疆域快速萎縮。

莫卧兒王朝的重點只能守住一些富庶地區,面對多如牛毛的獨立土邦,穆斯林統治者最終還是放任自流。不過就連這樣的日子也不能維持太久了,因為外部局面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西方商船已經頻頻光顧印度洋,獲得了許多港口的控制權。1534年孟買被葡萄牙佔領,歐洲人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始經營。1661年葡萄牙國王將其作為葡英王室婚姻的嫁妝轉讓給英國,可見當時孟買並不重要,只是葡萄牙眾多的東方據點之一。1668年英王轉租給東印度公司,每年租金為10英鎊。從此孟買一飛衝天,成為亞洲的重要商港。與後來的加爾各答、新加坡、西貢、香港、上海、東京,共同串起全球貿易中的亞洲部分。

當時許多列強都曾設立東印度公司,負責本國與亞洲之間的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雖然是由商人股東組成,卻與王室和貴族有著緊密的利益關係,能夠常年獲得特許經營權,具有壟斷國企的性質。公司獲得孟買後,不辱使命,抓緊建設,努力掙錢。後來公司的實力愈發雄厚,勢力也愈發強大,於是公司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單純貿易變為產銷一體,後來還擴展了軍事、政治職能。

英國東印度公司大樓。

歐洲人初來印度時態度比較謙遜,因為不了解情況,龐大的印度至少看上去還很強大,並不像美洲原住民那麼不堪一擊。但是時間一長,莫卧兒王朝的弱點暴露無遺。1740-1761年間,波斯人、阿富汗人先後入侵,皇帝淪為傀儡。面對如此虛弱的帝國,歐洲人不必再隱藏和抑制擴張的野心。各國東印度公司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開始挑唆生事,擴大殖民地,造成莫卧兒王朝加速衰落。由於軍事強弱對比懸殊,以至於展現出的主要矛盾不是列強與印度之間殖民和反殖民的鬥爭,而是列強在印度領土上互毆。

英國和法國承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歷史地位,遏制住荷蘭,成為18世紀的世界兩強。為爭老大,打架不能避免。在此背景下,爆發了七年戰爭(1756-1763)。英國、普魯士為主要一方,法國、俄羅斯為主要一方,其他很多國家也積极參与。戰場不限於歐洲本土,非洲、亞洲、美洲的殖民地也被捲入,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1763年雙方締結和約,戰事結束。歐洲本土情況變化不大,依然維持膠著拉鋸狀態。海外爭霸中,英國總體擊敗法國。法國算不上慘敗,並沒有喪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地位,但英國算得上大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英法兩國交鋒,印度戰場是其中之一。故事類型中國人毫不陌生,與後來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相似。不同之處是英國擊敗法國後,把全印度徹底變成殖民地,而中國只是後來在局部成立了滿洲國。由此也可以比較出印度和中國的歷史差異及近現代中的不同表現。同樣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列強憑藉工業文明的綜合強勢,始終不能完全控制中國。而英國只派駐少數軍隊和官員就能對印度實現管理,並且極大改善了以往的割據局面,甚至帶著印度人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勞動、打仗。

1765年英國官員與莫卧兒皇帝簽訂條約,印度主權喪失,與東印度公司共同管理國家。1774年10月,英國第一屆總督到任,開始實行直接統治。1784年英國通過法案,規定印度領土由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共同管理,莫卧兒皇帝連名義上都喪失了統治權。1857年末代皇帝因捲入兵變,被英國廢黜,流放仰光,莫卧兒王朝滅亡。

東方世界國家眾多,奧斯曼、莫卧兒、清王朝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在西方眼中,它們曾經繁榮富強,如今卻相繼病入膏肓。其中莫卧兒王朝位置居中,實力最弱,甚至連當病夫的資格都沒有,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英國在印度站穩腳跟後,以此為基地,開始經營亞洲,印度的戰略地位陡然提升。英國左顧右盼,將目光投向奧斯曼和清王朝,兩個沉睡中的老大帝國好夢即將結束。而同時法國並不甘心七年戰爭的失敗,在英國後院點火,慫恿美國獨立。世界格局以英國殖民印度為起點,開始了新一輪的動蕩。(作者:丁不二方舟)


推薦閱讀:

歷史:印度莫卧兒帝國開國刀竟是蒙古彎刀,日本刀祖與中國有關!

TAG:希臘 | 帝國 | 莫卧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