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9集
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9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第一行:
經【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是本經最後的一段。首先要敘說《楞嚴經》第五卷的開端,佛問眾弟子們,每一個人從修因到證果是怎樣成就的,才引起二十五位菩薩代表大眾,也代表許多法門,向佛跟參加法會的大眾提出報告。
疏鈔【一、楞嚴五經雲。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今正結答。】
『楞嚴五經雲』,「五」是第五卷,有一段話:『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今正結答。』這一段是佛在第五卷開頭時向大家提出的一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言語不多,句句話都問到重點,沒有一句廢話,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最初發心」是問你初發心,「悟十八界」是證果。十八界,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現象,著重在「悟」。悟是真正知道十八界的真相,就是覺悟。
十八界是講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就是說我們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六塵是外面的環境,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種環境,眼所接觸的是色塵,耳所聽的是音塵。六識是精神,六根是身體的物質。十八界包括個人的肉體與精神,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太大了,不只是一個城市、我們的國家、這個地球,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十八界把一切都包括了,悟是真正明白它的真相。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怎麽明了的。
「誰為圓通」,誰能悟的。「圓」是圓滿,沒有一點欠缺,通是都明了、通達了,圓圓滿滿的通達明了。
「從何方便」,用什麽方法。
「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本經講的楞嚴大定。因為你心不定,你不會明了,你就不可能圓通。一定要心清凈到極度時,圓滿通達的能力才會現前。佛提出這一個問題。
「今正結答」,到這一句,大勢至菩薩正式答覆世尊這一段的詢問。佛雖然說這麽多,重點在圓通。因此,二十五位所答覆的都是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念佛就是「從何方便」,他是用念佛的方法。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所以這是每一位菩薩說出他們開悟所選用的方法。什麽是圓?什麽是通?此處有簡單的解釋。
疏鈔【二、包含眾妙。總攝萬化。不滯一隅。曰圓。遍入諸有。統生一切。無有間隔。曰通。】
這才圓滿。「包含眾妙」,眾是眾多的意思,妙是有,這一句就是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都包括在裡面,就是佛法裡面講依正莊嚴。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眾妙。
「總攝萬化」,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它不是不變,不是不動的。不但動、不但變,而且是剎那剎那在變動,從來沒有靜止過。過去,有一些人以為宇宙之間有靜的,不動的東西,像星球裡面有恆星、有行星。現在才知道了,從前所說的恆星不動的,其實都在動,沒有不動的。
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天,差不多將近三千零二十年了。三千年前科學工具都還沒有發明,佛以他的一雙眼睛(經上講佛有天眼、法眼),以他的佛眼來觀察宇宙,看得這麽清楚,這樣透徹,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動的。它為什麽會動?諸位要曉得,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動的,真心、本性是不動的。所有一切現象是動的,現象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大乘經典,特別是唯識經論裡面就講得非常詳細,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實在說,佛經里所講的,與中國《易經》里所說的很接近。
《易經》只講原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說法是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自己說的。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由三細相生六粗相,輾轉變現了宇宙萬法。這個說法與中國的太極、八卦很接近。太極是不動的,本性是不動的。本性一有無明,無明是動的。無明才動,明就不動。明是真正的智慧,動是我們現在所講世間的聰明智慧,它是動的,他的心念念生滅,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是無明的現象。因此,能生萬物。無明是動的,它所生的萬法,哪有不動的道理!不可能的。所以從原理上來說,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決定沒有靜止的,都在運動。
第二句「總攝萬化」,一切萬物的變動,你都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這個能力太大、智慧太大了。前面「包含眾妙」,算不了什麽智慧。能知道一切萬法剎那剎那在變動,這是真實的智慧。
「不滯一隅,曰圓」,滯是止在一個地方,某一個範疇裡面。它是活活潑潑,這是圓。簡單的講,就是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包括自己本身,現在、過去、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圓。如果有一樣不知道,還有一樣做不到的,那不是圓。誰才能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給諸位說,只有成佛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
雖然經上的這些菩薩所代表的地位不太高,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剛剛入圓通的。代表這個程度,這是初發心。初發心與圓滿成佛,是一不是二。如來在果地上,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初心的菩薩(初心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用的心也是真心,也是本性。所以在唯識裡面講,這一類的菩薩是「同生性」,與佛用心完全相同,與沒有見性的菩薩不相同。沒有見性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稱作「異生性」。異生性與佛用心不一樣,佛用真心,他們還用妄心。妄心就是生滅心,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意識。用意識的是異生性,用真心本性的是同生性。
下面說它的作用,『遍入諸有,統生一切,無有間隔,曰通』,他的知見圓了,這一點非常重要。知是真實的智慧,見是見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見到了,佛法教學最高的目標就在此地。你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生活、行持自自然然與一般人不一樣。此處用「通」來說,你一切通達。
「遍入諸有」,諸有是指九有。九是九法界。九法界上面是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換句話,你就有能力在九法界遨遊,喜歡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這是遍入諸有。喜歡到那裡,就到那裡,不是一個一個地方去,那多麻煩,他有能力遍入,同時入。怎麽能同時入?他有能力分身。我們今天不能分身,只有一個身體。現在不能分身,確實有能力分身。分多少身?能分無量身。與諸位說老實話,在我們這個世界要修到有能力分身,差不多要證到三果。不必到阿羅漢,三果聖人就有能力分身,辦事就方便。
現在有很多地方請我去講經,我不能分身,很苦。所以許多地方的人說我架子很大,請了多少次都請不動,其實是時間排不出來,不能分身。假如有能力的話,我答應了可以同時都去,到處都講,大家都歡歡喜喜,這多自在。
分身在佛經裡面講神足通。初果須陀洹就得天眼通、天耳通,別人看不見的,他能看得見,別人聽不到的,他能聽到。證到第二果,就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別人心裡有什麽念頭他知道,他有這個能力。到三果才有神足通,就是可以變化。《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是神足通。小乘三果得神足通。四果得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都斷盡了,有能力超越三界。所以他有能力「遍入諸有」。這些人比三果聖人高明太多,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當然得大自在。
「統生一切」,「統」就是遍的意思。「生」,他可以生到那個地方。「一切」就是九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六道法界,他想生到哪裡,他就生到哪裡,他生死自在。他為什麽要到那裡生?給諸位說,他不會起個念頭,「這個地方不錯,我到那裡去玩玩」。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就是凡夫,他起心動念了。他沒有念頭,為什麽會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有人求他,他就在哪裡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現身是幫助一切眾生,他有這個能力。這種能力並不希奇,一般人覺得很了不起,這個觀念錯誤,這種能力是本能。佛說每一個人都有,可是我現在確實沒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失掉了。不是真的失掉,佛告訴我們是迷失。你雖然有,但是你不會用,等於沒有,所以不是真的失掉。
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佛說真實話,佛能不能真的幫助我們?不能。佛只能教導我們,我們的智慧德能要恢復,依然要靠自己。換句話說,佛從前也迷惑顛倒,他怎麽樣開悟的?像二十五位菩薩,過去與我們一樣是凡夫,現在他們成了等覺菩薩,他把他一生修學的經歷、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
二十五位菩薩每一個人都出來報告,這是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今天我們選擇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個方法,如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也能恢復自己本能的圓通。所以「統生」,生就是出生,就是《普門品》裡面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自然就有應。這是佛法教學圓滿的目的達到了,這是為什麽佛問這話。
下面菩薩說出他自己的修因,「我無選擇」,無選擇是說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大勢至菩薩都不選擇。他依什麽法門修學?「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他只用這個方法。
疏鈔【三、因中修行無選擇者。外不選六根相。內不擇六根性(見聞覺知性也)。】
他全都不選擇。佛教其他宗派法門的修學,不管多少宗派、多少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性、相兩大類。相宗的,就是選擇六根相下手。性宗的,禪宗屬於性宗,它選擇的是六根性,從性上開悟。所以佛門雖然法門方法眾多,總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是相宗,一個性宗,就全都包括了。所有宗派都是從這兩大宗分支出去的,但是根本的宗派就是這兩大派。大勢至菩薩兩派都不選。為什麽?都很難。聰明人誰願意找麻煩?找麻煩的都不是聰明人,聰明人找簡單的、最容易的,那個人聰明。所以他選擇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念佛的方法就在這兩句。
我在前面曾經與同修提示過,怎樣都攝六根?底下一句「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就都攝六根。如何才能做到凈念相繼?上面講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凈念就相繼。這兩句話多念幾遍,好好體會裡面的意思,意思無有窮盡。念佛功夫、境界、義趣都在這兩句之中。下面有個解釋,提供大家做參考。
疏鈔【四、根都攝者有二。〈一〉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緣法。〈二〉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根都攝者有二,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緣法』,這是攝根。注意「不取、不緣」,不是教你眼不見色。若眼睛不見色,眼有什麽用處?眼當然要見色,耳當然要聽聲音,你可以看可以聽,不能取。緣,也是取的意思。一取就迷了,取是執著,緣是妄想。意思就是佛教給我們,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你看外面的境界相,看得比別人清楚,你能看到真相。世間人為什麽看不到真相?他有分別、有執著,俗話講他有成見。這一個人有成見,就很難講,他心裡有他自己的是非善惡的標準存在,他拿這個尺碼到處去量人。他的尺碼是不是標準?不是標準。為什麽不是標準的?每一個人標準都不一樣,每一個人所見的是非善惡都不相同。這個人說這個惡,那個人說是善。這個人說大惡,那個人說不那麽大惡。各個人的標準都不相同,這不是真的,是虛妄的,見不到真相。
如何見到真相?這些標準都不要,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的,你就見到真相了。為什麽?沒有成見才公平,才是公正,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諸佛菩薩心地清凈,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見的永遠是真相。我們今天就是自己有個尺碼,而且這個尺碼自己也掌握不定,為什麽?尺碼常轉,自己天天都起變化,糟糕不糟糕!這是真的。每個人的尺碼都不同,而且自己尺碼長短,天天起變化,你用這個東西去衡量一切萬物,太可怕了,這是造業。
所以諸位真正把佛法經典明白通達了,你才佩服它,曉得實在是高明,超乎世間人的智慧,這才是真實的智慧。眼能見,教你見,耳教你聽,不許可有分別有執著。用現代的話簡單講,就是教你有真正超然的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法。這個心地真的是清凈,坦然超然來見一切法,來聽一切聲音。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只要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攝根」。我這個講法很簡單,我想大家也能聽的明白,可是真的不容易做。菩薩教給我們很好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凈念相繼」,這個方法妙。
『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這是第二個意思。精就是精純,明是光明、智慧。精就是定,精明心就是定慧心。你用這個心,實在講這個說法與上一句不一樣,其實意思是相通的。前面一句是著重根於境界上講,下一句完全從用心上說。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用清凈心。什麽是清凈心?不能有絲毫摻雜才是精。精是精純,沒有夾雜。我們有一念分別執著就夾雜,就不精。「不行六根用」,六根接觸外面的作用,是分別是妄想。六根是意根。不用意根,也就是大乘佛法里常教給人離心意識,這一段就是離心意識。離心意識,你所用的就是「一精」,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是大乘佛法修學重要的綱領,都在這一句裡面。參禪離不開這個原則,止觀也離不開這個原則。雖然凈宗也不違背這個原則,但是方法巧妙太多了;換句話說,難度降低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學,這就是「凈念相繼」。
疏鈔【五、余念不生曰凈。念而無念故。一心系佛曰念。無念而念故。】
『余念不生曰凈』,這個境界還是很高。如果沒有這麽高的境界,他怎麽會有這麽高的成就?念佛人要記住,我們修的是清凈心。心要到什麽時候才能清凈?心裏面想的東西太多了,念的東西太多了,你怎麽能凈得了。妄念愈多,煩惱愈多,愈可憐。所以諸位不要認為世間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了不起,往往那種人是最可憐的人,一天到晚妄念一分鐘都止不下來,真苦!你不是他,你不曉得。
我曾經遇到幾個向我訴苦。我就跟他講,每天能用十分鐘的時間把所有念頭放下來,心能定十分鐘,對於你的身體、你的精神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做不到,不要說十分鐘,一分鐘都凈不下來,你說這個苦不苦!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凈,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充滿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達明了,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明了,不糊塗。世間人糊裡糊塗,生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了也不知道到哪裡去,苦不堪言。所以清凈心非常重要。
『念而無念故』,我們把這一句境界不要講的那麽高,我們講的很低,你就放心了,我也可以做得到。「念」是念阿彌陀佛,「無念」是沒有別的念頭,這個大家好懂。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念頭都沒有,我這是念而無念,我無雜念。可見這一句話是可深可淺的。淺而言之,我們人人有分;深的,我們慢慢逐步都能證得。所以記住我這個解釋,對你就有好處,你就有了下手的地方。
什麽是念?這個很重要了。『一心系佛曰念』,這個解釋得好。「系」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心裡牽掛。不要牽掛別的,牽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我最親近。這個世間,哪一個是我們最親的親人?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你自己的家親眷屬都要勸他念阿彌陀佛。告訴他:「念阿彌陀佛,我們將來才永遠生活在一起。不念阿彌陀佛,將來各人走各人的路,永遠不會再見面,見面也不認識。」
一九八四年我第一次在香港講經,我母親到香港與我見面,我們分別整整三十六年。她跟我說常常想我。我就告訴她:「不要想我,想我永遠不見面,要想阿彌陀佛。」我把她念頭改過來。從此以後,她就想阿彌陀佛。我說:「你想阿彌陀佛,我也想阿彌陀佛,我到極樂世界,你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大家都是無量壽,就天天在一起,這才是真快樂。我想你,你想我,都搞六道輪迴,墮落輪迴,想也沒用,各人隨各人的業流轉,怎麽想都落空。」一定要知道,這都是事實真相,不是虛妄的、不是假的。
一心念佛,除佛之外,什麽都不念。我們有能力多勸人念佛,我們自己得到佛法這樣殊勝的利益,得到這樣的好處,一定要把這個利益與大家分享。怎麽分享?要讓他明白,讓他發願也修就對了,這是真正的分享,最現實的利益。世間人一天到晚求青春常駐、求長生不老。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這都是真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你的願求一定成就,一定能滿足你的願。即使用現代科學來解釋、來證明,都沒有錯誤。
一心繫念阿彌陀佛,這是「念」。『無念而念故』,無一切雜念,無一切妄念,專念阿彌陀佛。你認真去念,認真依照經典教訓去做,你這一生,即如佛家所講的事事吉祥如意。我們世間人有這一句話,「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那只是個願望,誰得到了?為什麽得不到?他不曉得道理,他不知道方法,雖然有這個願,求不到。佛法里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應,沒有一樣得不到的。最難的是成佛,連求成佛都能成佛,成佛以下的事,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哪有得不到的!所以不老、不病、不死,小事一樁。這樣的好處,在從前沒聽說過,現在明白了,怎麽不認真努力修學?
佛家教給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將這麽好的方法,救自己,救大眾,能盡心儘力普遍的去推展、去介紹,勸勉大家都來修學,這是善中之善,善里沒有比這個善更大的。積德,沒有比這個德更高的。弘揚凈宗就是大善大德,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大善大德,我們應當要知道。
下面解釋三摩地。「凈念相繼」,凈是清凈,念都說出來了,相繼是不斷。我念佛不間斷,我將凈宗推廣,普遍介紹推薦,這個念頭、這個工作我都不間斷,包括在「相繼」這兩個字當中,這是修因。後面就得果報,「得三摩地」。我們看第六小段。
疏鈔【六、梵語三摩地。此雲等持。謂平等持心。事則成念佛三昧。理則顯本性如來。】
『梵語三摩地,此雲等持』,三摩地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意思是等持。「此雲」,此是中國,我們說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要教你的心永遠保持平等,這就是定。凡人的心不平等,有起伏,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它是動的,起伏的,不平等。所以他沒有定,是「亂心」,是「雜心」。平等是一心。
『謂平等持心,事則成念佛三昧,理則顯本性如來。』《無量壽經》經題上「清凈平等覺」,把修行原則目標都在經題上顯示出來。我們修清凈心、修平等心,平等就是此地講的三摩地。事上平等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就得念佛三昧。理上到達這個境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理與事,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
「念佛三昧」,這一個名詞涵蓋理事一心,都稱作念佛三昧。如果說的淺,功夫成片也是念佛三昧,那是念佛三昧最淺的;中乘的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亂,上乘的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不亂,所以念佛三昧是個通稱。事上講得念佛三昧,理上講已經顯本性如來,在念佛三昧里屬於上乘的,在中、下念佛三昧裡面,理顯不出來。他不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理顯,就是見性。見性才是心開,沒有見性不是心開。
經上講「斯為第一」,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長。無論哪一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圓滿成佛,這個法門是不是第一?都是第一。所以法門沒有第二的。第二誰去學?沒有第二,都是第一。二十五位菩薩所說的,各個人都說他第一。
大勢至菩薩在此地也說第一,這一個第一與其他菩薩所說的第一不一樣,為什麽不一樣?它是第一的第一,就不一樣。其他法門必須對了根性,才是第一。就好像人生病一樣,你生的病不一樣,用的葯不相同。葯要對症,藥到病除,這個葯第一。如果不對症,葯下去了,病沒有起色,不能治好,就不是第一。這個道理我們明了,其他菩薩所代表的法門,都是特殊的根性,只有那一種根性的人用那個方法有效,換一個方法就沒效,所以他那個第一是有限度的第一,狹義的第一,不是廣義的第一。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無論什麽根性,修學這個法門都能成就,所以它是第一的第一。前面二十五位菩薩不學這個法門、不學那個法門,學念佛法門都能成就。那些菩薩如果交換法門來修學,可能都不能成就。說明這一個法門能通一切法門,所以這個第一,與別的地方所說的第一意思不一樣,意思很深很深。
下面兩小段我們引用祖師大德的開示,細心的去體會,然後對於念佛法門才能得到真實的肯定。
疏鈔【七、蕅益大師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蓮池大師雲。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
這是蕅益大師教給我們的。蕅益大師當然是大權示現,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他所示現的,最初不學佛,批評佛教,蹧蹋佛教,排斥佛教,干這些事情的。為什麽這樣做?對佛教誤會不了解。以後看了佛書,真正認識佛教了,才知道佛教好;回過頭來,極力的讚歎佛教、宣揚佛教。蕅益大師是這樣過來的。你們看印光大師的傳記,印光大師也是這麽過來的,年輕時也排斥佛教。我再告訴你們大家,我年輕時也是專門破壞佛教,因為以為佛教是迷信。
抗戰時期大陸上生活非常艱苦,沒有校舍,學校就在寺廟裡。那時我們的老師還算不錯,沒有把佛像破壞,而把佛像都收集在一個房間裡面,鎖起來,貼上封條不準進去,所有寺廟佛像等於關禁閉。大雄寶殿作為我們的大禮堂,旁邊小的殿堂都做教室。我在學校里是很頑皮的學生,知道那一個房間裡面有佛像。門被貼上封條,我們想辦法把窗戶打開,爬到裡面去,把佛像拿出來當玩具。玩過以後,就不要了,就蹧蹋掉。現在想起來,當時不知道那個罪過是破佛身血,罪過很重。
我學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才知道佛教裡面有這麽多好東西,如果不是方老師介紹,說實在話,任何一位法師介紹,我都不會接受。為什麽?我不相信。他要跟我辯論,我想我有很多歪道理,他辯不過我,能辯贏我相當不容易。碰到方東美先生,才真正認識佛教,他介紹我入門,真正知道佛法的好處。我對於老師非常感激,老師改變了我一生,改變了我整個的命運,這個恩德太大了。
蕅益大師從教下、從宗門,最後回歸到凈土,所以他不是泛泛之流。通宗通教,不是一個沒有知識,沒有學問的人。有學問、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回來念佛還會有錯誤?決定不會錯的。念佛秘訣在哪裡?就是老實。「深信力行」,絲毫懷疑都沒有,一句佛號念到底。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有很多人嚮往禪宗,輕視凈土,這一句話是佛在《大集經》裡面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念佛不但是禪,是禪中的深妙禪;念佛不但是定,而且是最高的楞嚴大定。知道這個事實的人真的不多。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對這一句佛號就死心塌地,對於其他任何宗派法門不會動搖,你也不會羨慕,也不會去修學,知道這個法門殊勝。這個念佛法門決不在你那個法門之下,真正明白,真正認識。
『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是智者大師講的,天台宗所標榜的四種三昧,實際上與念佛三昧無二無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是祖師的話。祖師說的對不對?我們能不能相信?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和祖師這兩句話,倒有一點相應,有幾分道理。這話可以接受,可以相信,是智者大師所說的。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蓮池大師講的更清楚、更明白。蓮池是明朝末年人,他生在明朝萬曆年間,他對凈土有很大的貢獻,是凈土宗中興的大師,他最有名的著作是《阿彌陀經疏鈔》。那個時代與永明延壽大師出現的時代很相似,禪宗非常盛行,凈土宗沒落,不但人不學,根本瞧不起念佛的人。大師在那個時代提倡凈土,煞費苦心。所以我們看到《疏鈔》裡面,他處處都引《華嚴》、《法華》來解釋《阿彌陀經》的經義,引用的地方太多了。為什麽引用這些?就是告訴大家,凈宗與《華嚴》、《法華》一乘圓教,無二無別。把《阿彌陀經》的身分地位抬高,用《華嚴經》來抬,很費苦心。因為大家都公認《華嚴》是經中之王,對《華嚴經》沒有不尊敬的。拿《華嚴經》來註解《阿彌陀經》,大家對《阿彌陀經》的看法就不一樣了。所以你讀《疏鈔》能看出來,他別有用心。
他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八教是天台講的,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把整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教法,歸納為這八大類,成為八教。化儀,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的儀式,化法是教學的方法。用現在課程標準來講,一個是課程標準,一個是教學法。化儀四教就是教科書的教學標準,化法四教就是教學的方法,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佛法都包括了。
「五宗」是講禪宗,禪宗從惠能大師以後,分了五個支派。像在台灣的臨濟,在韓國的曹洞,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講五宗,就代表了禪宗。教與宗合起來,就是整個佛法,所以佛法自己本身稱宗教,可不是現在宗教這個意思。佛教稱宗,就是禪宗。佛教稱教,就是教下。宗門教下,簡稱為宗教。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大眾的教育,所以稱宗教是這個意思,與我們現在所稱的宗教,解釋完全不相同。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意思在這裡。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只要你能相信,真正相信,守住,絕對不改變,你就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我發心從今天起,一直念下去,永遠不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誓無改變,決定得生。得生是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得生。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一般人都貪心,希望所有法門我都通達,我要做個大通家,通宗通教,世出世間法我樣樣都知道。能不能做得到?能。這個方法能做到,不照這個法門去做,你是決定做不到的。出世間的佛法,《大藏經》你能念得完嗎?世間法不要說別的,現在台灣翻印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要快速度的看,一天看八個小時,從你出生看到死,都看不完。商務印書館印的本子,與我們《大藏經》一樣厚,有一千五百本。一生看不完,沒有能力。要想一切通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什麽問題都解決了。這些事都記載在《無量壽經》裡面,《無量壽經》大家念熟了,不必我說了,全都明白。
疏鈔【八、又雲。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又雲』,還是蓮池大師說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我們知道菩薩修行六度法門,就是六個主要的科目,一定要學。你若不學,就不能成就,非常重要。我要修圓滿的大布施。怎麽修?從內心裏面捨得乾乾凈凈,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貪念,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你真正放下了,你的「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因為你真正舍盡了,你的心才真正清凈。
『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戒律是防非止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貪瞋痴是病,貪瞋痴是過失。從今天以後,貪瞋痴永遠沒有了,你的「持戒波羅蜜」圓滿了,這樣持戒才達到真正清凈。還有貪心、還有瞋恚、還有愚痴。愚痴是什麽?是非不明,邪正顛倒。愚痴造的罪業很重,黑白顛倒。小而言之,很容易冤枉人,讓別人受冤屈;大的,會擾亂社會,禍國殃民,更不得了。從事政治的這些大人物,如果他一個錯誤的決定、錯誤的政策,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大陸上毛澤東一個錯誤的決定,文化大革命不知害了多少人,這是愚痴。所以小是冤枉一、兩個人,大一點擾亂社會;再大的,禍國殃民,非常可怕。所以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的是愚痴。我們要斷愚痴,一定要開智慧。心裡有定,貪瞋就沒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認真的學習。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計是計較,不再計較是非人我,心真正平等。所以第一個布施,你得到清凈心。第二個持戒、忍辱,你得到平等心,平等是從這個地方得來的。
『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僅是念佛,無論做什麽事,我們心都專,心都一,你樣樣事做得圓滿,樣樣事做得都比別人好。為什麽?你心地清凈平等,充滿智慧。
『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心裏面真正有主宰,念佛人心就定在阿彌陀佛,目標就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變更,這就是大禪定。
『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歧是叉路。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這是智慧。如何能叫外境不迷?自己有定,自己有慧。要用現代話來講,自己心地清凈、頭腦清醒,不可能被人家幾句話就迷惑就衝動了,不可能。心裏面真正有定、有慧,不要說不會被世間一切法迷惑,就是大乘佛法,其他法門也不會改變我們決心念佛求生凈土的信心,這才是大智慧。
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是第一等的人物,他們勸導我們念佛,勸導我們對於這個法門生堅定信心,我們應當要相信。所以特別摘出這重要的幾句開示,作為我們今天的總結,希望與同學們共同勉勵。今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到這個地方圓滿。
推薦閱讀:
※助念心得報告(連載154)
※2013年中國電影發展報告公布 六成新片未進院線
※誰經常打你的小報告
※二氧化碳激光美容儀治療皮膚病480例療效報告
※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附326例報告)
TAG: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