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春拍 | 「波若——佛教藝術」佳器甄選(三)

【北京東正2017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7.6.6-6.7

拍賣時間:2017.6.8

預展及拍賣時間:北京嘉里大酒店

本次春拍北京東正「波若——佛教藝術」專場,為廣大藏家朋友甄選了五十餘件各類文物藝術品,涵蓋了各個時期從案頭佳賞、玉堂陳設到金銅佛像、宮廷供器的各類珍玩精品,不一而足。其中,既有頗具賞玩趣味的精心小件,亦有莊重華麗的宮廷奇珍,更有風格各異的代表佳作。整場拍品之精稀程度、藝術品位不言而喻。

十三世紀銅鎏金蓮花手觀音像

H 25 cm

RMB 700,000-800,000

菩薩頭戴五花冠,頭頂結高髮髻,寬大的發箍現於額前,上面鑲嵌寶石,做工極其講究。耳際有扇形冠結橫出。大耳垂肩,耳下垂圓環。面形秀美,尤顯嫵媚動人;眉弓隆起,雙目向兩側上挑,眉間飾方形白毫;鼻樑高挺,鼻頭似鷹鉤一般,嘴鼻小巧而集中,略露一絲喜色。上身不著衣,僅脖子上掛項圈,左肩斜披一條連珠式聖帶;下身著薄裙,裙子左邊短右邊長,稱為兜帝式,明顯來自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世俗的下衣的形式。腰間系有一條寶帶,雙腿間亦纏繞一條帛帶,兩條帶子的帶稍自然下垂,如同絲綢一般柔順,形成優美流暢的密集式衣紋。

它的手腕、手臂及雙腳上都戴有精美的釧鐲,而所有的這些裝飾(包括項圈、寶帶和腕釧)上,也都鑲嵌了寶石(已佚),保持了尼泊爾金銅造像典型的裝飾特點。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軀體造型及姿勢,軀體修長,身板硬朗結實;身體呈三折枝式站立,頭和臀部向右傾斜,上身向左偏倚;右手下垂結施與印,左手原執一蓮莖,蓮莖順手臂至肩部開出花朵,體態既優美大方,又準確表達了菩薩手持蓮花的形象特徵,傳遞出菩薩以蓮花開示眾生、教化眾生的深刻用意。


明成化宮廷風格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H 13 cm

RMB 400,000-500,000

這尊四臂觀音造像是標準的明代成化年間宮廷造像。觀音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兩隻主手當胸合十,表智慧與方便合一雙運;副手抬起,指向天空。面容方圓,慈悲安詳,略帶笑意,神情恬譫怡然。目光平視,鼻形俊俏,唇角上揚。頭戴五葉寶冠,冠葉雕刻精緻。寬肩細腰,體態端莊優雅。緊貼肢體的天衣帛帶,繞小臂而過,垂於大腿兩側。裙裳寬鬆,裙褶平鋪於檯面。瓔珞美觀大氣,耳飾、手釧與臂釧寫實而精美。高大醒目的蓮花座,由兩重仰覆式蓮瓣覆蓋前端,蓮花凸顯,飽滿清晰。蓮瓣尖端呈細膩複雜的卷草紋狀,此為明代宮廷造像的典型特點。蓮瓣之下,更雕刻小型火焰紋飾,極為罕見,非常難得。上下緣皆環飾連珠紋,精美細緻。封底原裝,保存良好。

關於這件明代造像的年代特徵,我們可以根據以往成化造像的拍賣歷史來做一判斷。北京翰海2010年春拍「明心見性-陳國恩珍藏重要明代佛像」專場曾拍過一尊帶款識的成化年間銅鎏金觀音菩薩(圖1),這尊成化觀音無論在題材、工藝、形體、飾品、衣飾、蓮瓣等方面都與我們的四臂觀音極為相似。尤其是蓮瓣,自永宣以降發展至成化年間的卷草火焰紋飾愈加複雜細膩,兩者在這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肯定同屬一個時期。古天一2013年秋拍「清玩聚珍」專場所拍的一尊成化年間銅鎏金觀音也具備基本類似的特點(圖2)。

唐卡中的金剛總持(圖4)、文殊菩薩(圖5)和六字觀音菩薩與我們的四臂觀音一樣,裝飾華麗大氣,典型的明代聯珠式瓔珞尤其精美,身形和面相在保持健美的前提下趨於豐圓,流暢繁複的寫實性衣物描繪也與成化時期菩薩類型造像的衣飾特徵一致。

另外,天津文物2014年秋拍(圖6)、北京保利2008年春拍「開物——明清宮廷藝術夜場」(圖7)、北京翰海2005年春拍「古董珍玩」專場(圖8)以及倫敦佳士得2006年秋拍「出口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圖9)所拍的四尊釋迦牟尼像與我們的四臂觀音均有極多的相似之處,尤其是蓮瓣、身形、面龐、工藝和飾物等處。這些造像均是成化年間所制。

綜合比較而言,可以確定這尊四臂觀音為明成化年間所制無疑。成化造像是明代中前期宮廷造像的代表,經過永宣時期的發展,漢藏相融的風格已經非常完善。人物面龐普遍周正方圓,更顯豐腴,表情尤其慈悲和善;多用聯珠式瓔珞,飾品繁縟細膩,又兼具大氣之美;身形肩寬腰細,較之永宣時期更顯豐臃;衣飾褶皺繁複自然,寫實流暢。但成化造像最明顯的特徵,還在於其高度複雜的卷草火焰蓮瓣紋飾,這種典型的永宣時期紋飾,至成化年間,已經非常成熟,演變出極為複雜精美的紋樣,為成化造像增添了特殊的魅力。

參閱:, ROBERT R. BIGLER, 2015, P136, No.34


清乾隆銅鎏金勝樂金剛像

H 33.5 cm

RMB 1,800,000-2,200,000

金剛為金中最剛之意, 用以譬喻牢固、 銳利 , 能摧毀一切者。即能守護佛法, 又能摧破各種業障。上樂金剛是西藏密宗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喜金剛、時輪金剛和密集金剛)之一,更是密宗四大教派共修的本尊。其名稱來自梵文Sa?vara,本意為「禁戒」,歷史上的名稱還有勝樂金剛、勝樂王佛、上樂王佛和六十二佛等不同漢譯。為無上瑜珈部母續本尊,被視為母續中的最高成就,也是母續中最完滿的教法。勝樂金剛教法的全面傳入和大量用於修行實踐是在公元十一世紀前後,即藏傳佛教後弘期,其法脈源頭皆出自印度大成就者魯伊巴。《勝樂根本續》的修行活動更是流傳千年,綿延不絕,其相關的大量經籍及其實踐活動在尼泊爾的尼婆利(Nevari)佛教徒以及藏傳佛教的三個主要派別———薩迦、噶舉、格魯教派中得到傳承。及至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身為乾隆帝金剛阿闍黎的三世章嘉活佛,其本尊神即為上樂金剛。這種淵源可追溯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 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載,三世章嘉奉旨隨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從北京前往泰寧, 護送達賴喇嘛進藏。在與達賴喇嘛相處的一段時間裡, 達賴把響銅上樂金剛送給他, 以作為他的本尊神。乾隆帝在宮中曾由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授「上樂金剛」密法修習,於是更加篤信勝樂金剛,其本尊信仰在宮廷之中非常流行。

勝樂金剛共有七十二種身相,常見的有四面十二臂、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此尊即為四面十二臂造型,佛父頭戴五顱冠,髻前飾羯磨杵;髻上半月,表喜樂無盡,不斷增長。四頭寓意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和功德。每面各具三目, 眼為卵形, 大而瞳出,面呈忿怒相,照顧一切有情。大耳垂璫,身著天衣,以虎皮為裙,腰間懸系人首鬘,象徵勇武,身側寶繒飛揚。十二隻手臂代表十二真理, 用以克服十二緣起的約束。主二手擁抱佛母於胸前交叉,結吽迦羅印,分別持金剛杵、金剛鈴。佛母金剛亥母,頸間飾骷髏骨念珠,左手捧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右腿盤繞佛父腰間,左腿屈弓,呈展左姿與主尊緊密結合,佛父以寂忿相凝視佛母,雙抱合體,體現了智慧與妙法雙成,悲智相合之精神境界,圓滿具足。勝樂金剛其餘諸手伸向兩側,各持象皮、嘎巴拉碗、金剛杵、金剛鉞刀、人首等法器。以通天徹地之勢踏於大自在天與時間女神身上,兩者神態誇張扭曲,匍匐於勝樂金剛神力之下,表示降伏憤怒、貪慾以及各種眾生的我執而得到成就。勝樂金剛擁抱佛母立在蓮台之上,意為高出無常的世界,台座蓮瓣修長挺拔,十分飽滿。

乾隆時期宮廷鑄造之金銅造像,隨處可見尼泊爾工藝的身影。最初於乾隆九年八月三十日,西藏選送六名尼泊爾造佛工匠抵達北京,其中三名留在造辦處做活,另外三名派往雍和宮,參加藏傳佛教寺院之營造活動。尼泊爾工匠於宮廷製作佛像,將銅佛像鍛打技術及分鑄技術傳入北京宮廷,為宮廷製作銅佛像所採用。這種工藝製作銅佛像的優點在於可以製作體量巨大的銅像,並且加工的過程更易於控制。如本品之體量的佛像,大多為分鑄法鑄造。而內廷佛像鑄造嚴謹,任何細節均需奏稟皇帝,核准之後再承做,《活計檔》載:「乾隆二十九年二月,太監為上樂王佛遷換執事時,發現佛腿上焊口內系空的,必得沖火焊鑄方能結實。」皇帝下旨「准將佛腿沖火焊鑄。添配鐲串遮住焊口,再將佛手內執事往細緻里收什。」即將手臂分開鑄造再拼接成整體,這樣處理降低了鑄造難度,也更易表現佛像複雜的手印。整器造型高大挺拔,如冠發、象首等處局部塗朱,更加深森嚴肅穆之氣氛,構圖簡潔有力,細節表現張弛有度,毫不馬虎,如主尊腳踏之大自在天,不但刻畫細膩,還表現出肌肉反抗之張力,彷彿隨時可躍起抗爭,主尊的右展立姿也顯示出肢體的圓潤與活力,鑄造工藝精湛,堪稱乾隆時期宮廷金銅造像藝術成就之代表。

參閱:

1、The Norton Simon Museum

2、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站(himalayanart.org),編號 59353


十六世紀銀鎏金仲敦巴像

H 20 cm

出版: 《明點—佛教藝術珍品擷英》,尚仕雅集文化藝術有限公司(HK)出品,2006年,第72頁

RMB 680,000-780,000

仲敦巴(1005-1064)全名仲敦甲哇,是藏傳佛教噶當派創始人阿底峽的大弟子。在藏語中,「噶」是佛的意思,「當」可以譯成教授,二字聯繫起來就是說要把佛的言行當作行為的規範,以指導向佛的過程。噶當派的始祖,也就是仲敦巴的師傅阿底峽,是藏傳佛教中最早開宗立派的人。1042年,阿底峽從印度應西藏阿里王絳曲沃的禮聘抵達阿里,開始了在西藏的弘法活動。噶當派提出人分三類,修行次第亦分三道,以分別密宗等次,提出作、行、瑜伽和無上瑜伽四部,還分別四密次序,其中又以上樂和密集教法最為流行,對後來的許多教派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噶當派尊釋迦佛、觀音菩薩、綠度母、不動明王這四個本尊,加之佛法三藏,被稱為噶當七寶。仲敦巴是始迎阿底峽至桑耶寺的人,被尊為該派祖師。1056年,仲敦巴在黨巴建熱振寺作為根本道場,最終完成了該派的創立。仲敦巴死後,他的三個弟子分別傳法,並分化成教典、教授、教誡三個分支。因其奉法唯謹,法嗣廣衍,成為藏傳佛教後弘期頗有影響的人物。

此尊噶舉派祖師結仲敦巴全跏趺端坐於仰蓮座上,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降魔印)。無頭冠,梳發披肩。臉龐圓潤,額際高廣,面容和善,坐姿挺拔,眉目清秀,雙目低垂,嘴部微露笑意,形象生動寫實。上身內著僧服,外披袈裟,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衣紋寫實自然,衣褶上鏨刻繁縟的吉祥紋樣,做工精細。單層仰式蓮座,蓮瓣挺拔有力。整體形象生動傳神,選用銀作為材質鑄造,並通體鎏金,這種鑄造方式十分罕見,需要高超的技術工匠才能做得,此尊應為皇家大型寺廟所造,能夠保存到今日,十分難得,並且造像品相極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清康熙銅鎏金無量壽佛像配紫檀佛龕

佛: H 23 cm

佛龕: H 32.5x30.5x43 cm

RMB: 2,800,000-3,200,000

無量壽佛為菩薩裝,頭戴五葉寶冠,綴耳鐺,耳畔繒帶飛揚,面相方圓,額角分明,頰頤豐滿,法相莊嚴肅穆,頸施三道弦紋,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端莊挺拔。上身飾連珠式瓔珞和項圈,手和足部穿釧躅,其上大量鑲嵌青金石、紅珊瑚、綠松石等珍貴寶石,極顯華貴。袒上身,下身著裙,以細膩精微的技法在銅像表面生動地鏨刻出繁密精美的花紋,袈裟下擺於雙腿間平鋪形成扇形衣褶,邊緣轉折自然流暢,富有立體感。佛尊雙手施禪定印全跏趺坐,掌心所託長壽甘露寶瓶,惜年代久遠已迭失。通體鎏金明亮,打磨細緻,具有明顯康熙時期宮廷造像之特徵。其外為紫檀制佛龕,殿堂式樣,色澤沉潤肅穆。四周環以封板,一側開龕門,其外裝飾欄板及立柱,下承蓮瓣式須彌座。欄板及龕門上以透雕及淺浮雕之技法雕琢纏枝蓮紋,兩側封板對開透雕香草龍紋裝飾。造型別緻,設計嚴謹,將木雕與銅雕工藝完美結合,盡顯皇家氣派。

無量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並稱為藏傳佛教長壽三尊,由於無量壽佛具有增福延壽之宗教功用,歷史上他在漢藏佛教中都有著廣泛的信仰,而清朝帝王對無量壽佛的信仰和崇拜尤其突出,是為清宮佛堂供奉的重點內容,幾乎所有的清朝帝王都崇信無量壽佛。康熙帝可謂清帝中率先結緣於無量壽佛的帝王,被尊奉為無量壽佛之化身,乾隆帝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刻的《永佑寺碑文》中曾寫道:「我皇祖聖祖仁皇帝(康熙),以無量壽佛示現轉輪王,福慧威神。」康熙在位之時製作了大量的無量壽佛像。目前遺存下來帶有紀年銘文的康熙宮廷造像實物甚少,總共僅有十尊左右,但其中帶有紀年銘文的無量壽佛像就有三尊;足見康熙皇帝在佛教信仰上對無量壽佛的偏重。據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率先在皇宮內設立「中正殿念經處」,負責為皇家念經祈福和造辦藏傳佛像、唐卡和法器事宜,正式拉開了清代宮廷造像的序幕。而此一時期宮廷造像是清代宮廷造像重要的發展時期,形成精美而成熟的清代宮廷造像風格。

這尊無量壽佛從造型樣式到製作工藝完全符合康熙宮廷造像的特點,端莊挺拔的造型、圓融無礙的鎏金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佛像衣飾也為清宮流行的標準範式,其精美的衣著紋樣源自康熙造像注重細節的表現手法。以上之特點為康熙造像獨有的共性特徵,皆在本尊之上一一體現,充分展現了康熙宮廷造像精緻典雅、富麗堂皇之藝術氣象。


推薦閱讀:

舉例說明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對於真如一詞之概念定義與邏輯的混亂謬誤
明心見性——發現我自己
妄念怎麼來的?
佛教中的迴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TAG:藝術 | 佛教 | 春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