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人「三傑」治蘇州

唐代大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曾先後出任蘇州刺史。劉禹錫有詩吟此事:「蘇州刺史例能詩,西掖吟來替左司。」有學者認為,蘇州文風之盛,與他們前赴後繼地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何況

朱子《晦庵說詩》這樣評價寫過「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的韋應物:「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唐貞元五年(789年),左司郎中韋應物外放為蘇州刺史,兩年後因病退職,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便寄居蘇州永定寺,最終病逝於蘇州。他在任只有兩年多時間,「理賦稅,勤政務,矜老疾,話艱難」,帶病為百姓日夜操勞,贏得了蘇州人的愛戴,世世代代敬稱他為「韋蘇州」。他留給蘇州的精神遺產,除了《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登重玄閣》《游靈岩寺》《與盧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齋》等詠唱蘇州的詩歌名作外,還有他與蘇州永定寺的故事。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載:「韋蘇州罷郡,寓居永定,殆此寺耶。」明王鏊《姑蘇志》記:「韋應物罷郡,寓寺中,故多賦詠……元僧聲九皋作海印堂,又取韋應物詩語,作『閑齋』。」遺憾的是,風雨滄桑,歲月更迭,因韋應物名世的永定寺如今僅留「永定寺弄」這一地名了。

寫過《長恨歌》《琵琶行》的白居易,名望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寶曆初年(825年),杭州刺史白居易轉任蘇州刺史。他似乎比韋應物更擅長為官,在杭州任上築了一道長堤,是為著名的西湖「白堤」,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他在蘇州主政僅一年半,比韋應物任期還短,卻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條溝通南北的山塘河及由此而出現的一條蘇州白堤——山塘街。山塘河東起蘇州閶門外渡僧橋,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七里,故又稱「七里山塘」。河旁築路,即山塘街,舊時亦稱「白公堤」。虎丘山本在平田之中,白居易命在其四周開掘河道,引水環繞,不僅為山增色,也為遊人乘船直抵虎丘提供了便利。而白公堤的修建,使得「七里山塘」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白居易曾作詩以記:「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菱荷生欲偏,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古山塘街在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近年已重新修復,再現繁華,是外地遊客必到之處。街口有白公祠,紀念當年蘇州人十里相送的白刺史。我每次去蘇州,必去山塘街逛書店,謁白公。

與白居易同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的劉禹錫,21歲時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但其一生仕途跌宕,屢遭貶謫,在外放二十多年之後,終於在大和元年(827年)回到洛陽,次年出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並經御史中丞裴度推薦,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再度被外放,出任蘇州刺史。在赴任路上想起敬宗寶曆二年(826年)罷和州刺史途經揚州與恰好自蘇州刺史卸任的白居易飲酒酬唱的場景,劉禹錫不知有何感想?政治上失意的詩人默默承受命運的安排,到任後不昧良心,勤於吏職。當時蘇州發生大水災,哀鴻遍野,劉禹錫頂著壓力,開倉賑饑,免賦減役,主持災後重建,很快使蘇州恢復了生機,百姓從災害中走出,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工作之餘,劉禹錫寫下了大量詩文,離任時還作有《別蘇州》兩首,表達了對蘇州的難捨深情,為蘇州的文化積澱做出了傑出貢獻。蘇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將他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為「三傑」,並專門建立了「三賢堂」紀念他們。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詩人「三傑」治蘇州,可謂「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中」。

推薦閱讀:

蘇州人的年夜飯:色、意、味俱佳
吳文化與蘇州評彈
2017蘇州人才引進落戶政策
蘇州過後冇艇搭
蘇州運河·外城河·胥江

TAG:蘇州 | 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