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秋 養兒育女

第三度成長(1)  美妙的經驗  「結婚十多年來,最受到丈夫疼愛的一段時間,就是懷老大的時候,可是懷老二、老三時就享受不到了。」一位中年太太不帶一點火氣這麼說。「當然,不懷孕時更享受不到丈夫的疼愛。」她又加上一句。  大多數的男人可能在妻子第一次懷孕時,都格外溫柔體貼。知道自己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下一代,和初為人父的喜悅,是激起他們對妻子溫柔體貼的原動力。只有少數男士會感激妻子,能領會妻子懷孕時身心的變化而疼愛她。換句話說,他們的溫柔體貼有很多自我中心的成分。了解這一點以後,就不會存太多的幻想,甚至濫用他的疼愛。有些妻子懷孕時過分誇大身心的不舒適,有的時候責怪丈夫讓她受這種「罪」,有的要這要那地支使丈夫,有的以「功臣」自居,認為該有種種特權。見丈夫都唯唯諾諾全盤接受後,更變本加厲起來。  看到一些在這段時期特別溫柔體貼的丈夫,和特別濫用丈夫疼愛的妻子,在他們的孩子生出來以後,情況就逐漸改觀了。有很多妻子受不了這種改變,產生種種心結。由心結而生的陰影,也許暫時會因忙著帶孩子而不影響心情,但在孩子長大「不需要」母親的時候,早期的陰影就會慢慢又聚攏在心頭,有的甚至會變成嚴重的問題。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期待,並且已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來臨,那麼懷孕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喜悅。但這也是世上最自然的事,沒有功勞也不必驕傲。我以為最健康的態度是認知做母親的責任,吸收有關懷孕的心理和生理知識,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  在體形開始變化以後,要坦然接受。曾有年輕的孕婦訴苦說世上最男女不平等的,就是同樣享受做父母的樂趣,女性卻必須忍受懷孕的難受、生產的痛苦,而男人竟連身材都不改變。這可以說是一種幼稚的男女平等觀。成熟的女人會感謝能經歷懷孕和生產的美妙經驗,而欣喜地享受。  懷孕是女人的第三度成長,請細心體會。  第三度成長  共同成長做父母  儘管有些電影、電視把女人生產的痛苦,用特寫鏡頭表達得驚心動魄;儘管有些產婦在生產的疼痛還沒有消失時,發誓不再生孩子,但世界上每秒鐘都有人生孩子,而很多女人也再接再厲進產房,所以說懷孕是自然的事,生產也是自然的事。而這個自然的事到孩子一出世開始,就是最實際的一種責任了。  第一次當母親,是女人永難忘懷的奇妙經驗。在醫院裡護士第一次把孩子推進來,第一次端詳那由自己身體「分化」出來的小東西,第一次餵奶——尤其是自己哺乳的母親……都真正讓人打心底喜悅起來。雖然有些母親說她第一次看見孩子並沒產生愛意,愛是後來逐漸由接觸、照顧學來的,但也有更多母親說她第一眼看見孩子就愛得心疼。  不管是以怎樣的心情愛孩子,在愛的同時,也必須有另一種心理準備,那就是今後除了做妻子以外,又多了一種母親的角色。  由於大自然交給雌性保護下一代的任務比較重,動物中的母親這時往往完全只擔任母親的角色,它們幾乎不必扮演妻子,但是人類的女性卻不這麼單純。她如果不兼顧兩者,結果可能就很麻煩。曾接到一些第一次做母親的讀者來信,有的說她在懷孕時,丈夫就「忍不住」外遇了,有的說從醫院回家不久,丈夫就與孩子「爭風吃醋」,最後是外遇「有理」。  說來這似乎也是一種不公平,女人在有了孩子以後,更需要丈夫協助,但男人這時卻反而拋棄她。不過情況並不都是這麼悲慘的,成熟的女人懂得怎麼「誘導」丈夫扮演父親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強調父親的重要,鼓勵並且讚美他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事實上,今天年輕的母親已比她們的老祖母幸運多了,自從「拉梅茲生產法」引進以後,已有不少丈夫在妻子懷孕後期,就陪著一起運動。他們也參加院方如何照顧嬰兒的講習會,早已在學習做父親了。  男人女人都必須共同成長,才能擔當父母親的任務,也才無愧於做父母親。天下沒有白當的父母親,不是嗎?  第三度成長  做個有判斷力的母親  說懷孕是女人第三度成長還不夠,事實上一個女人在做了母親以後,仍須不斷成長才能負起母親的職責,否則她會和孩子一起吞咽人生的苦果。這可能是懷抱新生兒的年輕母親一時還想不到的。而在不斷成長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第三度成長(2)  就拿產後第一件事來說,你是自己喂母乳呢?還是給孩子喝牛奶?這是以前的母親做夢也想不到的選擇,但是今天的母親可能舉棋不定。母乳好,母親應該把最好的給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你如果實在自己不能喂母乳,那也不是罪過,尤其不必在看了專家的理論,及列舉先進國家母親喂母乳的比例以後,就有了罪惡感或以為自己跟不上文明。  當然,為了怕身材走樣而拒喂母乳,十足是幼稚的觀念,也還沒脫女人是第二性、是男人玩物的觀念。這和隆乳為討男性歡心是同樣的心態,有這樣心態的母親也讓人擔心她以後能不能承擔母職。  我自己的經驗是儘可能自己喂母乳,不得已用瓶乳時不必內疚,只要在餵乳時給孩子足夠的愛,包括撫摸、逗弄、擁抱,孩子絕不會在成長中感到缺少母愛而在心理上有什麼「情結」。  很多母親不能喂母乳的原因,就像一位職業婦女說的,上班時間必須毫無尊嚴地到廁所去處理滿脹的乳汁,身心都覺得狼狽不堪。  但是隨著觀念的進步,現在有很多辦公場所,已有「哺乳室」,這是極好的轉變。因為職業婦女增加是世界的趨勢,更是必然的現象,所以只能不斷幫助她們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她們從辦公室趕出去。  像這類需要母親選擇的事情,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陸續向母親挑戰。主見太深、剛愎自用的母親,固然可能在教養孩子的方向中,流於偏激;而優柔寡斷、人云亦云的母親,也會因困擾太多而承受不了。  第三度成長  成熟的女性是已準備好的母親  曾經在東京上野公園羅丹美術館內,尋找過「夏娃」這座雕像,結果很失望,沒有找到。因為在熊秉明的《關於羅丹——日記擇抄》書中,讀過形容「夏娃」的一段描述:「豐實中年女人的軀體。女性本質的展現,容忍、堅毅。她已懷孕,為育養並且捍衛未來的生命,她準備接受一切勤勞和苦難。」對於做過母親的我來說,很能深深體會出這樣的女性本質。  縱然今天的母親在物質上有更多的方便,譬如紙尿褲、現成的嬰兒食品、洗衣機、烘乾機等,減輕了養育孩子的辛勞,但做母親仍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身心上的負荷,還比以前重上百十倍。而且你既已「創造」出一個人來,就要對他未來的一生負責,包括負責他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全、品格的完好,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對於這樣一個嚴肅而艱巨的任務,我是堅決反對「全部包工」給別人去做的。職業婦女在沒有完善的托兒制度下,養育孩子比純家庭主婦更辛苦,這是必須先有的心理準備。然而,任何理由都不能用來支持把孩子交給別人(包括遠在別處的祖父母),日夜見不著,只有每周或每月,或竟然每半年、一年才見個面的養育方式。「內製外包」做節目的方式,可不能用來養育孩子。  尤其現在的女性,可以選擇生育子女的人數,以及生育間隔的時間。生孩子可以像計劃一次大手筆的出國旅遊一樣,在經濟、時間和體力等各方面都能負擔時再實行。孩子到來之時,母親就已經準備好了。讓孩子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先看見的是母親,每晚臨睡前最後看見的也是母親(只有父親是等量重要的),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一個成熟的女性也是一個已經準備好的母親。她正像羅丹的「夏娃」一樣,有容忍和堅毅的女性特質,讓她的孩子在懷中得到足夠的愛,正常而健康地成長。她接受一切養育孩子的勤勞和苦難(今天豐裕的物質、進步的生活,已把苦難減到較低程度了),而仍然能無怨無憂。  第三度成長  一張給新母親的處方  回想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的確能證實自己是隨著孩子一同成長的。初為人母時,白天我一個人守著小嬰兒,經常緊張焦慮得不敢離搖籃片刻,連上洗手間也是匆匆忙忙的。夜晚雖然多了一家之長的陪伴,但我的睡眠總是很淺,搖籃里任何動靜都聽得見,偶爾沒動靜時我又緊張得立刻爬起來張望,生怕在我視線之外的孩子有了什麼變化。  孩子添加副食時,一切都是我照書上配方自己調製,而且衛生得離譜。結果孩子從來沒有熟睡兩小時以上,而且總是小病不斷。後來一個當小兒科醫生的朋友知道了,笑罵我一聲神經病。她說嬰兒會直覺感染到母親的情緒,神經質的母親很難養育出情緒穩定的孩子。我辯駁自己不是個神經質的人,她說有些女人會因過分擔心自己不會養育孩子而患「暫歇性的神經質」,所以需要像她那樣的專家指導。這位朋友現在遠居異地,但是她給了我最好的指引,並且開了一張怎樣預防母親對孩子不良影響的「處方」。  第三度成長(3)  第一是盡最大力量維持正常的作息,不因孩子的來臨而全家生活大亂。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有他正常的作息時間,如果他過分「與眾不同」,就要讓醫生檢查看看有無隱疾。  第二是保持歡愉但寧靜的心情,不要因愛孩子而忘了所有人類該遵守的規則。她強調多少危害社會的不良分子,事實上是從他一來到人世,父母就不曾教給他那些規則的結果。一個人在搖籃里就該開始接受一些合理的、必須的規範了。  第三是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一般的生活環境,所以對孩子的照顧也不能「標杆」過高。孩子用的、吃的如果都消毒,他全不接觸細菌的話就反而喪失抵抗力,因為他是活在人間的。  我覺得在女性一生中,如果她有機會扮演母親的角色,那實在是最複雜、最難演的,但是這個角色給女性的滿足、喜悅,也是最恆久的。而且由於孩子的成長,母親更能從不斷學習中得到充實的樂趣。  第三度成長  孩子不是生命的全部  有天我把某位長輩奉行的話:「女子無夫身無主」,講給一位朋友聽時,她笑得要命,說真是不可思議的觀念。她年輕,有足夠的學識和能力過自主的生活,她就是自己的主人。像這樣的時代女性,如果想結婚是為了找一個情投意合的人過共同的生活,而不是找個主人,這便是一個女人理想的一生。  但是我發現能做自己主人的女人,有些在生了孩子以後卻讓孩子做她的主人,她的生命全部奉獻給孩子了。和另一種絲毫不願子女妨礙自己生活的媽媽正相反。她也許先放棄工作,回家專心帶孩子;接著她放棄精神上的嗜好,因為照顧孩子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她放棄理想,孩子就是她理想所寄。結果她全部的生命只有孩子。  為孩子而暫時放棄工作,應該只是一個母親無法兼顧時的權宜之計,如果她厭倦了工作,或是根本不打算做職業婦女,那又另當別論。但是為孩子而完全放棄自己,那不是犧牲,是放棄做自己主人的權利。因為孩子在做了你十幾年主人以後,他們會展翅飛到另一個屬於他們的天地。這時你才愴然注視自己蒼白空虛的生命,心頭的不平衡就相當嚴重了。  所以從孩子還在懷中開始,媽媽一面喂哺他,一面要抽空喂哺自己的精神和心靈,以免營養不良而枯萎。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胸懷大志,都有高遠的理想,可是充實性靈的嗜好以及一點小小的理想,可以維持個人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不把孩子當生命的全部,就不會給他們沉重的壓力,讓他們更能發展自己的生命,這豈不是真正無私的愛嗎?這也才是成熟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會流於自私、偏激,實在是因為父母本身性格不夠成熟的緣故。我們活到幾十歲,結婚生子,可以證明生理的成熟,卻不等於性格的成熟。所以,一些專家才一再強調做父母需要不斷學習,經由學習而成熟,才會懂得愛孩子,也愛自己,做自己的好主人。  第三度成長  教養,請從嬰兒開始  傳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經問一個向他請教「孩子應從什麼時候開始管教」的母親:「孩子多大了?」那位母親回答「三歲」,蕭伯納斬釘截鐵地說:「你已經遲了三年!」  胎教的意義雖然已經有專家肯定,但在孩子還沒出生以前,一切都還不可能落實,甚至母親的愛也還很恍惚。然而一旦看見孩子,摟他在懷,擁他在胸,輕撫著那小手小腳,所有的育兒理論此時都已脆弱不堪。  不少次到醫院探望生產的朋友,聽到很多母親得意地描述她的孩子如何脾氣很大,如何是全院最「搞怪」的娃娃。似乎只要能顯示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都是值得驕傲的。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疼愛,很可能使孩子日後變得不明是非。  一個成熟的女性在做了母親以後,會明白愛和溺愛是完全不同的。嬰兒的小心眼兒懂得太多了,他如果必須又摟又抱又搖又晃才肯睡覺,那不是他天生如此,大都是成年人慣出來的。他如果自己乖乖躺在小床上,吮吮手指頭就睡著了,那也不是天生,是成年人幫他養成的。曾看過一些母親帶孩子帶得手足無措,自己先慌了,嬰兒會覺察到,他就會「支使」母親。很多壞習慣就此養成,這些壞習慣進而影響他的性格,甚至人格,當然也影響他一生。  第三度成長(4)  一位母親說她自己還沒成熟時生了四個孩子,現在二十年過去了,她清清楚楚看到一個不成熟的母親怎樣影響了孩子。她雖然深愛孩子,卻不能不承認那些孩子性格上的缺點是自己造成的。時光不能倒流,已成的性格不可能再塑,她說這是終身的缺憾。對於那些交給祖父母養育的嬰兒,就更讓人擔心了。不是祖父母經驗不夠或觀念過時,而是隔代養孩子的那種過度寵愛和過度當心。很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坦白地承認,他們對孫兒女和兒女是有雙重標準的。這時更需要靠父母——特別是母親——用成熟的智慧處理,否則不是傷了長輩的心,就是塑歪了嬰兒的人格。  母親自己心理成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再加上不斷吸收育兒新知,懷中的寶寶才能正常成長,成為正常的人。教養孩子,請從嬰兒開始。  第三度成長  幼稚·成熟·童心  有位年輕的媽媽問我:做一個成熟的媽媽是不是表示要完全用理性來生活?完全不可以做幼稚的事情?譬如我帶三歲的女兒到公園盪鞦韆,我覺得很好玩,真想和她一起盪,但是又怕自己不像個成熟的媽媽,惹人笑話。  真抱歉,沒想到談女人的成長、成熟會有這樣的誤導。雖然成熟的反義詞可以是幼稚,但是幼稚和童心之間卻又絕不相等。一個媽媽如果看見公園裡好花盛開,唆使孩子攀摘,那是幼稚;如果她看見孩子摘花、丟垃圾立刻阻止,並且告訴孩子公私物的分別,就是成熟。如果公園的鞦韆特定是給孩子玩的,媽媽卻一定要坐上去盪,那是幼稚;如果是成人可以玩的,媽媽抱著孩子盪,就是成熟的人可貴的童心。  童心未泯的父母是可愛的,有創造性的,對人生充滿好奇和熱愛。他們會帶孩子探索世界,會和孩子一起「發明」,會懂得童言童語,會和孩子玩得開心。這樣的父母能了解孩子而不會產生代溝,他們是孩子的好朋友。  成熟的父母知道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可以怎樣與孩子「玩」,「玩」些什麼。把孩子帶領到一個程度時,孩子會有他們自己的天地,在這個天地里父母不是發號施令的人,而是一個最好的顧問。  有位母親說得好:「孩子讀小學時,我帶著他到野外玩,跟他一起在草地上打滾。他讀國中時,我招待他到家裡來的朋友,但是讓他們在他自己房裡玩。給他買圍棋、象棋,傾聽他談學校、同學之間的種種瑣事,跟他一起大笑,幫他出些點子解決困難。」於是她和孩子無話不談。  完全沒有童心的父親除了權威以外,沒有別的和孩子共享。完全沒有童心的母親,除了照顧孩子生活衣食之外,大約只剩隔靴搔癢的嘮叨,永遠不能進入孩子的心靈。  事實上,保有童心和成熟絕不會起衝突,權威和嘮叨卻常是幼稚的表現,因為成熟的人懂得用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教養孩子。  女兒經(1)  自然自在面對異性  小學低年級時,男女生如果坐在一起,桌子中間會劃一條「國界」,侵犯到別國時,往往引發一場戰爭。男生不跟女生玩,女生當然也不理那些「臭男生」。我小時候母親總讓我穿男裝,理男生頭,因此女生不跟我玩,幾十年過去了,這一點仍不見有什麼進步。  到高年級時,由於台灣的孩子發育得早,再加上種種「文化刺激」,小學的男女生竟也似懂非懂地愛呀愛的了。曾經不止一次地有做母親的對我談起:怎麼得了啊!這麼丁點兒大的孩子,講的儘是些誰愛誰、誰又不愛誰了,甚至還講些黃色的話,他們懂什麼,不是太讓人擔心了嗎?  由於擔心,有的父母嚴禁女兒與男生來往,或是警告女兒和男生玩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其實我相信大多數的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他們不過是受好奇心的鼓勵,覺得大人那一套很好玩,誰真「愛」誰啦?父母大可不必憂心,更不必認真地阻止女兒「談戀愛」。因為嚴禁和警告有暗示男生和女生在一起,一定會發生不可告人的「醜事」的結果。  我認為讓男孩和女孩從小很坦蕩地相處,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家中沒有異性手足的孩子,更需要有異性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讓他們能以既自然又自在的態度與異性相處,在不著痕迹下了解異性,會有助於他們到青春期時面對異性的態度。  當然也不必特別鼓勵,孩子是敏感的。她也許隱隱約約喜歡哪個男孩子,但父母若熱心過度把那男孩邀請回家,可能會引起她的羞怯。父母用自然的態度最好。縱然聽到女兒和同學之間講「悄悄話」,也裝做沒聽見。關心不要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大驚小怪和緊張氣憤都有反效果。有時候她們會把保有那些小秘密看成是很嚴重的事,特別不喜歡父母干擾的。  小學不久就要進國中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女兒會進入一個更「複雜」的環境,她的生理和心理也同樣有複雜的轉變。她對男女之間關係的感受也會隨著進入國中,而有更多的幻想和憧憬。那麼,先讓她有個健康的心理基礎吧。  女兒經  小女孩長大了  依據專家的研究,男、女孩青春期正好在國中這個階段,有所謂「第二性徵」的出現:這給他們極大的震撼和困擾,影響了他們的情緒以及言行。撫育過國中子女的父母,最頭疼的大約就是這個階段了。乖巧的小女兒會突然變得「晴時多雲偶陣雨」,她不再纏著媽媽,反而覺得媽媽煩得討人厭,同學才是她最看重的。她好像有一大籮筐的秘密,媽媽千萬別嘗試去揭開。你如果偷看她的日記或偷聽電話,她會把你當仇人。前一分鐘才笑,後一分鐘就可能淚如雨下。把言情小說里的愛情當真的一樣夢想著,對銀幕或熒光幕上的男孩,充滿渴望交往的心情,而且是很嚴肅、很認真的。  男、女孩在這個階段都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既好奇又惶惑。觀念越來越開放以後,學校老師會傳授知識、指點迷津,但很多孩子卻不能坦然和父母討論,這點父母可能要多加努力。  我常常接到國中女孩的信,大都是不滿父母管教的態度,幾乎是「一口咬定」父母不了解她們,因為她們無法與父母談心,其實大都是她們不願意。總是羨慕別人的父母比自己的好,其實她們才給父母氣受;而其中抱怨母親的竟比抱怨父親的多,大約是母親照顧孩子生活起居較多,難免嘮叨。  還有很多把自己的缺點誇張成「致命的痛苦」,怪母親從小沒有塑造她成為漂亮的女孩,使她個子太矮、腰太粗、腿太短、眼睛太小、鼻子太塌等等,反正「醜死」啦!  我自己的經驗是:專心聽她訴苦,不必反駁,不必教訓。分享她的快樂,也要專心。幫她保守秘密——譬如不讓兄弟翻她的房間,自己當然更不可;用偷看日記或偷聽電話的方法了解她,是最笨也最危險、最無效的。引導她接觸世界上真正美的東西,要捨得買書、買畫、買音樂。  除了生活上的照顧以外,把她當朋友一樣談心,就她能了解的,談母親自己的感觸,喜怒哀樂都能談。對一個母親來說,女兒是可以成為知心朋友的。  女兒經  討厭的生理期?  女兒經(2)  幾年前我曾問過一些國中女生,贊不贊成男女合班?大多數贊成。但是有一個女生憂慮地說:「不過聽已經上男女合班的人說,最討厭的就是生理期啦,一點都不方便。」「對啦!對啦!那些男生最討厭啦!」其他的女孩立刻七嘴八舌地接著說。  「生理期」的初潮,大約是一個女性最初經歷的嚇人事件。以前曾聽說有些小女孩嚇得又哭又叫,以為自己要死了。現代人各種知識大增,也許不再有這樣的女孩,但它仍然是一件惱人的事件。據我所知,縱然是成熟的女人,也很少能愉快地面對。更何況十幾歲的女孩,一方面處理起來笨手笨腳,一方面唯恐別人看出她正在生理期(尤其不能讓同班男生看出來)。  母親下意識對生理期的厭惡,也會影響到女兒的心情。女人因有生理期而「不潔」的愚昧觀念,仍存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的心中。更有些偏激的女權運動者,憎恨女人有這樣「不公平」的生理。這種種都使得生理期不受女性歡迎,不管衛生棉的廣告做得多漂亮也改變不了。恐怕只有停經後的女人,才會懷念這讓她煩惱了幾十年的生理期吧。  然而,女性既然幾十年都不能脫離,就必須從一開始就好好接待這相隨幾十年的「好朋友」。  母親可以讓女兒知道這是健康的徵候,不一定要講得像醫生或生理衛生老師那樣詳盡,只要讓她知道它是正常的、女人都會有的,就可以消除她的恐懼。並且指導她如何處理,最重要的是不必強調生理期可能有的情緒不適,只要保持身心的清潔愉快,這絕不是什麼嚴重事件,也絕不會影響女人一生的發展。  國中小女生以為男生會注意這些。其實大多數國中小男生好玩的事多得很,除非女生自己「神色有異」,否則他們才不會這麼心細呢。這件在男人眼中的小事常會困擾十幾歲的女孩,全靠母親來幫忙化解了。當然母親自己先得對生理期有正確的態度才行。  女兒經  多和女兒談心  有一位母親喜滋滋地說:如果心情不好需要訴訴苦,甚至小哭一場,就找大女兒;如果心情不好需要大哭一場來發泄,就找小女兒。她和女兒們從小無話不談,女兒長大後就成了她的知心朋友。兩個女兒性格截然不同,她深知這一點,所以能享受與女兒交朋友的快樂。  女兒往往是母親最好的談心對象,如果你有女兒,請千萬不要錯過這份美妙的享受。  讀小學時的黃毛丫頭也許還嫌稍小了一點,而讀中學的女兒應該可以和她談談心了。不過,談心不是訓話,談心也不是教導,不是從上到下的垂直線,而是左右可以互行的平行線。  關於母親自己的部分,可以談自己的快樂、憂愁,喜歡的、厭惡的、過去的回憶、現在的計劃、未來的憧憬,甚至自己做的高興得意的事、糗事、新鮮事,同時還要有承認錯誤或消遣自己的勇氣。  關於女兒的部分,試著不著痕迹地鼓勵她談同樣的情緒和經歷;最好的鼓勵就是母親自己能自然而自在地和她談,在女兒能夠敞開胸懷談的時候,母親最好是傾聽,聽到不贊同的,不必呵斥或教訓或批評,否則你就封住了她的心。可以表達你不同的意見,但是要用平等的語氣。只有能夠互相談心的母女,才能成為知心的朋友。  能夠與母親做朋友的女兒,絕不會成為「問題少女」。能夠和女兒做朋友的母親,也不會為教養子女而頭疼。更大的好處是,你知道女兒的心,就會了解她的成長過程。她對你的推心置腹,可以減少彼此因誤解而產生的問題。也會因你的知心而不必對你撒謊,也不必等到什麼事情嚴重到不可收拾時,才找父母解決(或偷偷地自己解決)。  事實上,能經常和女兒談心的父母,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把對女兒的期望灌輸給她了。等她長成以後連選擇婚姻的對象,可能都不會離父母的理想太遠。  女兒經  協助她立志向  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一定寫過立志的作文,無論男女,當然大部分的人都達不到自己立的志向。如果有人統計的話,其中可能以女性在成長後距離她的志向最遠。因為沒有一個女孩會立志將來當家庭主婦,但這卻是大多數女性成長後的終身「職業」。假如她在主婦以外另有成就,大都是另起爐灶努力得來的。結婚像一道分水嶺,生育孩子又是嶺上最為崎嶇難行的路,掙扎過這一段路以後,還能記得當年志向的人實在太少了。  女兒經(3)  也許作文簿上的志向太過於高緲不實際。然而一般來說,男孩子到高中年齡,有不少已真正計劃「以後要做什麼」,所以他們能決定現在要朝什麼方向努力,考哪一類專業;父母也比較明確地支持男孩讀什麼,或反對他們讀什麼。但女孩子呢?隨便吧,考上大學是一種榮譽——包括找對象也可以找到好一點的,至於讀什麼系有什麼關係,反正將來最終目的是結婚,丈夫有出息就夠了。父母和女孩自己大多都有這種意識。  如果有機會替孩子做性向測驗,也許對輔導他們立志願更有幫助。不過父母若是一向和孩子親密相處,並且時時觀察他們的言行,應該多少會了解一點孩子的性向。最怕的是父母主觀地認定將來做哪一行最有出息,然後強加引導。而對女兒可能更有種種限制,除了暗示或明示女人還是「以夫為貴」以外。  志嚮應該能符合孩子的性向,否則未來痛苦的是他們。到社會上以後,做有興趣的工作比做賺錢多的工作更幸福。志向不需大,卻要實際。有了志向,人可以向這方面鑽研。人生會因有努力的目標而大不相同。結婚生子雖會影響甚至中斷志向,但女人的潛力是驚人的,只要志向不失,中斷並不等於放棄。而志向也不一定非達到不可,努力追求的過程就是一種滿足和快樂。  那些一直有志向並且不曾中斷的女性是幸運的。如果她沒有,那麼幫助她,不要用「無所謂」回答她。和男孩子一樣,求知是為了將來能活得更好,不是為了光耀門楣或嫁個好丈夫。  女兒經  指導重於命令  今天要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談「該不該交異性朋友或發生性行為」,可能被一些早有經驗的年輕人笑死了。但事實上卻有很多父母還在耳提面命:「沒考上大學以前不準交男朋友!」  父母對男孩子總是放心得很,認為反正不會吃虧。這雙重的價值標準,簡直可以說種下不少未來婚姻的悲劇。保護女兒雖是好的,可是很多過分的保護方法不免一相情願,甚或盲目不切實際。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多情。」若不是由於社會太複雜,不妥的戀愛又會牽扯出太多的問題,青春年少正是談戀愛的大好時光,而且這時期最是愛情豐沛。  有一些女孩由於交男友受到太多的壓制,就把感情轉向同性,激發出一種像戀愛一樣熾熱的感情,彷彿是同性戀。不過根據我的了解,很多不過是「假性同性戀」,事過境遷以後,當年「愛」得火熱的朋友,甚至變得比水還淡。  這個階段的女孩子有不少已經和男朋友愛得你死我活了。青春年少固然感情充沛,但也極不穩定,更不可能成熟,結果產生的問題就多起來了。這些問題包括從相愛變成相厭,彼此干擾影響學業且因對自己以及對方的情感沒有把握而猜忌、抱怨,家庭或學校的阻力變成反抗和戒懼兩種互相衝擊的力量,以致發生自作多情的苦惱,或是過分放任留下的後遺症無法收拾。  所以我認為父母對這個年齡的兒女交朋友,最好不要下「不準」的命令;她若真談戀愛,「不準」等於火上加油。誘導她「打開天窗說亮話」,認識她交往的男性,她便不會再像國小(相當於大陸的小學)或國中時那樣羞於談到異性了。只要她「敢」談,她會告訴父母她的困惑,而父母如果能站在朋友立場給她建議,她多半會自己決定要不要交往下去,也會衡量在這個階段是讀書比較重要,還是戀愛重要。即使是就業的女孩子,也會考慮到感情不成熟時談戀愛或結婚,是不是妥當。  總之,對於高中階段的女兒來說,指導是重於命令的。  變調的母親(1)  什麼都懂的媽媽  五幾年出生的台灣人,有不少相當一帆風順。家庭經濟上是越來越寬裕,求學過程中雖然歷經考試無數,但由於整個大環境的安定,智力加考運可以一路讀上去。父母不願他們再受當年自己受的苦,大都儘力地給予。女孩子只要讀書成績好,在家受寵的程度,有時甚至超過男孩。  她們在校成績好,畢業後很多謀到高薪工作,自信心益發的增強,受不了別人的笨拙,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內。曾有一個剛讀完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寫信給我,說她從讀小學開始,媽媽就盯牢她的功課,卻沒有耐心幫助她。媽媽是留美回來的碩士,每次她有難題請教媽媽時,一定先得到「這麼笨」三個字;如果答案講了一遍她還不懂的話,媽媽就會說:「我小時候哪像你這麼笨!」  媽媽在家裡好像什麼都懂,包括爸爸的問題,媽媽也會先批評說:「這有什麼難的?」而且常常會逼著問:「你懂不懂?」但是媽媽又抱怨「累死了」、「煩死了」、「什麼都要我管」,所以她越來越不敢「找媽媽麻煩」。她羨慕媽媽有學問什麼都懂,但相對的,氣自己總是考不出好成績。對於馬上要成為國中生充滿恐懼,因為媽媽再三告訴她小學沒讀好,將來中學也不會讀好,想進大學更是做夢,這輩子註定沒出息了。  這封信在我眼中卻是寫得十分有條理,完全不是她媽媽說的「笨」孩子寫得出來的。不過我擔心她媽媽要是再這樣什麼都懂地聰明下去,這個孩子可能真的要一事無成「沒出息」了。  就成熟的本質看,像這樣什麼都懂的人,不管他在工作上有多麼優越的表現,都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人。因為:一、他過分自我中心,只誇耀自己,從不懂得人都有不同層次和角度的長處;二、他不懂得社會是由不同的小我凝聚成大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盡其才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只要儘力,誰都不是沒出息的人。  什麼都懂的聰明媽媽,常常教育出畏縮、自卑的孩子,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變調的母親  毫無主見的媽媽  和「什麼都懂的媽媽」完全相反的,是怯懦、毫無主見的媽媽。還是先用一封國中小男生的信做引子:  「我媽媽真是慈母,她又溫柔又慈愛,可是有時候我又很生她的氣,因為不管我和哥哥怎樣乖、聽話、用功讀書,爸爸好像都不滿意,總是找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來責罵我們。這時候我多麼希望媽媽會幫我們呀。還有明明媽媽沒錯,爸爸還常罵她,她只會哭,我好生氣。每次問她什麼問題她都說不懂。」  和「什麼都懂的媽媽」是兩個極端,這樣的媽媽任勞任怨、謙卑怯懦,在某一方面,譬如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她總是無微不至,奉上最好的給他們,因此絕對是好母親。但是在今天的生活環境中,母親要給孩子的絕不是豐衣足食就夠的,犧牲奉獻也不能算是美德。  一個成熟的女人在做了母親以後,她就會明白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絕對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由於她自己的成熟,她也會清楚母親這個角色的特性。  第一,母親在家絕對和父親地位是平等的,在動物天性的本能上,她會對孩子負起更多的責任,但她不是父親僱用的奶媽和保姆。我曾親耳聽一個父親在出差離家前對妻子說:「你替我好好照顧兒子,要是有什麼病痛,回來唯你是問。」那位妻子正是典型怯懦而毫無主見的媽媽。自認為次等角色的媽媽,絕對會影響孩子心理的。  第二,要有適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見。旅美女作家簡宛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敢管教孩子嗎?》,的確,在人人嬌寵孩子的今天,「敢」給孩子定下一些家規的母親,是需要勇氣的,而這勇氣就來自適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見。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合情合理的規範,否則他反而會覺得彷徨。而母親應該是最早的、最能了解的給他規範的人。他也許另有崇拜的偶像,另有尊敬的師長,但如果有一位可以給他合理規範的母親,成長的過程就會順利得多了。  變調的母親  善變的媽媽  「善變」兩個字用在女人身上,都是負面的形容詞,但是我用來形容卻毫無惡意,只是借來形容某一類型的媽媽而已。  變調的母親(2)  年輕人有一句絕妙的形容詞「翻臉像翻書一樣」,我也想借用一下,當然這裡的「翻臉」也不是惡意。  事實上我只想談談,一種情緒極不穩定的、不成熟的女人在做了媽媽以後,她可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困擾。這樣的媽媽本身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響,而干擾了自己的情緒,同時又不知道怎樣控制或紓解,更糟的是把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別人身上。  如果她是個全職的媽媽而孩子整天跟著她的話,孩子往往就是她「最方便」的對象。「陰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這句歇後語是最妙的詮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常常會造成自己情緒不好、孩子遭殃的情況。  我曾經在一本心理書上讀到一個典型的例子,說丈夫在辦公室受了氣回家罵太太,太太挨罵打小孩,小孩挨打就踢小狗。人是情緒動物,我們或多或少都犯過這樣的錯,但是成熟的人會懂得這種錯不能常犯,犯了會有什麼後果。  做媽媽的大都也有過十分奇妙的經驗,即孩子可愛的時候,自會有摟著他親他吻他愛得心疼的「心動」;但可恨的時候,又有恨不得打他罵他捏他的「衝動」。面對這樣極端組合的生命,一般人是很難絕對情緒穩定的。  我自己就曾經在摟著孩子又親又吻時,忽然聽到他們坦白了一樁壞事而立刻勃然大怒,找「家法」要揍他。也曾經在處罰他們時,看到他們無邪可愛的模樣,禁不住笑起來,真是「翻臉像翻書一樣」。幸好我相當的「知錯能改」,知道這絕不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我再三強調一個女人必先要自己成熟,才能勝任媽媽的角色。媽媽要不斷學習才會越做越好,成熟是學習最需要的基礎。有一些「全職主婦」媽媽,自己組織社團,互相扶持成長並學習,也請專家指導,這也是女性的一種自覺。  變調的母親  怕孩子的媽媽  前文提過,作家簡宛女士曾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你敢管教孩子嗎?》,媽媽在直覺上一定會理直氣壯地回答「當然敢」。但是平心想想,誠實回答,有時候我們真「不敢」管教——如果我們管教的方法「不順利」的話。  記得我在兩個兒子小時候訓練他們做家事,的確很用了一番勇氣,因為他們曾經堅持:「人家同學都不洗碗,洗碗是媽媽漢(和)姐姐的事。」而我也堅持:「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全家人都要分擔。」兩個小男生嘟著嘴站在洗碗槽邊,萬分不情願地做著大家認為是「女人的事」。廚房窗外他們的小玩伴一連聲地呼喚他們出去玩,我告訴兩個兒子,一個辦法是向同伴說洗好碗出去,另一個辦法是要他們進來幫著洗。  我的堅持絲毫不損我和兒子之間的親情,只因為我成長且成熟到懂得管教是必須的,家教是培養孩子責任心,而且也幫助他們成長的最大力量。  說「不敢」管教子女,也許我們都不肯承認,但說「捨不得」管教,卻是隨時可看到的事實——亂髮脾氣、無理取鬧的小暴君;在公共場所大吵大喊、亂跑亂鑽的小搗蛋;認為全世界人都負他的叛逆少年少女;對父母予取予求的兒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捨不得管教。  要不然就是過分懾於專家的教育理論,或僵化,或斷章取義,生怕管教的結果傷害了孩子身心。譬如說讚美鼓勵孩子是正確的教育理論,但是過多的或盲目的讚美一定會產生副作用,孩子可能會長成一個受不得半點打擊或挫折的人。  「不敢」管教孩子的媽媽,缺少做媽媽的自信,「捨不得」管教孩子的媽媽,缺少做媽媽的知識,沒有自信和知識的結果就成了「怕」孩子的媽媽。孩子當然還是愛這樣的媽媽,但是他們也會欺負這樣的媽媽。可怕的是,他們還可能變成目中無人、心中無法紀的人,甚至成為社會的罪人。  母愛不應縱容一切,母愛也必須有是非、有原則,不要做一個「怕」孩子的媽媽。  變調的母親  勢利的媽媽  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當然!但是人性有基本的弱點,不成熟的人往往讓一些弱點滋生得毫無節制,譬如說做了父母以後,竟會因自己的好惡和偏見,而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偏心而勢利的父母。  據說偏心是很難治的「病」,因為這像愛情一樣是不能勉強的,縱然同樣是親生骨肉,但有些父母就是會偏愛某一個孩子;可是勢利就是一種很需要調整的心態了,否則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相當嚴重的。大約歸納一下我收到的信件,訴說父母「勢利」(當然孩子不敢用這個形容詞)的情況有:  變調的母親(3)  ——家裡面讀書成績最好的孩子,他們是家中特權分子,可以免除很多「雜役」,可以發表意見,可以得到最多的讚賞。  ——成年以後最會賺錢的孩子,雖然父母不一定從他們那裡得到比別的孩子更多的孝敬,但是父母就以他們為榮。  ——最漂亮、嘴甜的孩子,他們像是家裡的招牌,總是他們在亮相,接受別人的讚美和父母得意的愛。  「勢利」的父母除了製造孩子之間的嫉妒,以及條件較差的孩子自卑心以外,更混淆了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以為必須符合這些條件才是「有價值」的人:他會因達不到這樣的標準而放棄自己,甚至怨恨父母,因為他是同樣的父母生出來的。  成熟的女人在做了母親以後,會了解並接受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客觀地發掘每個孩子不同的優點。到底俊美和平凡、聰慧和愚鈍都不是孩子自己能決定的,遺傳加機運造成每個孩子不同,人類的社會也得靠這種不同才能維繫和發揮下去。  如果家裡有了「勢利」的父親,就更要靠媽媽的成熟和智慧來平衡孩子受到的差別待遇。若媽媽的「勢利」甚過父親,那的確是孩子的不幸。一個人將來能不能自尊、自重、自信,都是父母幫他們奠定基礎的。  變調的母親  把孩子當財產的媽媽  《先知》(The Porphet)的作者紀伯倫(Kahlil Gibran),曾經寫過一句讓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話:「孩子不是你的財產。」有的父母就是把孩子當做財產,他們有支配權,孩子自己反而沒有「處理自己」的權力。當然,生孩子的辛苦不比掙一筆財產更容易。何況這筆「財產」是來自自己的血肉,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按理說寶貝的程度是任何財產都比不上的。可是如果真把孩子當成財產,一定會產生幾種心態。  首先就是炫耀。有的父母也許想不到,有時候孩子多麼痛恨在人前表演,特別是比較內向的。曾經有個大一的女孩告訴我:「每次回想到小時候被父母拉到客人面前跳舞唱歌的情景,就慶幸總算長大到不受父母擺布了。當年父母『引誘』我去表演的笑臉,有時竟成了我的噩夢。」  大部分父母會為了好玩,讓孩子在朋友面前唱歌跳舞。但是他們不勉強孩子,把孩子當財產的父母就非達到炫耀的目的不可。  其次是強烈的支配欲。孩子是人,有獨特的性格(絕不會完全具有父母的性格)、性向、意志、觀念、天賦、好惡,父母的任務是就他們的這一切來教育輔導。把孩子當財產的父母,會像運用他們的財產一樣來支配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幸這常常是無法成功的。沒有生命的財產可以由主人支配,有生命的孩子卻不行。  然後是期待收回利潤。孩子獨立後,有能力回報父母是彼此的喜悅,他們能做多少父母不計較。大自然的法則是公平的,他們同樣要負養育子女的責任。可是把孩子當財產的父母卻把教養孩子當做投資,多年後如果孩子果然成為財源滾滾的高收入者,父母欣喜投資得到豐厚的利潤;如果孩子不幸只是個最平凡的小市民,父母就會把得不到利潤的懊惱加在孩子頭上。  一個成熟的女性做了母親以後,她自會懂得教養孩子這個耕耘的工作,收穫的永遠不是金錢,而是子女良好的品格。  變調的母親  嫉妒的媽媽  夫婦間剛有孩子以後,常常會產生「嫉妒的爸爸」,因為妻子全部精力、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成長以後,有些媽媽卻嫉妒起來,而且專以女兒為對象。  曾有一位署名「迷惑而可笑的女人」的讀者寫信給我說,有一天她赫然發現自己竟然在嫉妒那聰明、漂亮、可愛的女兒時,不禁被這樣不正常的心理嚇住了。女兒從小就特別受父親寵愛,她丈夫每天一回家就摟住女兒又親又咬的,對她卻有時連看都不看一眼。但女兒畢竟還小,媽媽在女兒心中還是重要角色,因此她也是女兒「纏愛」的對象。現在女兒十幾歲了,樣樣出色,做母親的應該欣慰才對,但是她見女兒還是像小時候那樣和父親親熱就覺得不舒服,而且女兒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她。見女兒充滿青春的美貌,活躍在學校和家裡,內心的感受極為複雜,喜悅、羨慕、嫉妒糾纏在一起,她氣恨自己不像一般媽媽那樣完完全全地接受女兒、愛女兒,她懷疑自己有點精神不正常。  變調的母親(4)  我不知道專家對這個個案怎樣分析,而我認為這還是媽媽不成熟的性格作祟。不成熟的人往往弄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特性,所以媽媽會與女兒爭寵,但是對異性的兒子卻不會有這種心理。不成熟的媽媽對於年華漸老這個事實尤其不能接受,我曾見到有個媽媽堅持要女兒喊她阿姨而不是媽媽,她害怕幾乎和她一樣高的兒女會顯出她的年齡。當然,老對任何女性都會造成威脅,只是有輕有重,有人會在心理上調適,有人不會而已。  像這位母親,如果丈夫和女兒親熱,與其嫉妒,不如設法和女兒做朋友。長大的女兒在生活上的確不大需要母親照顧,但如果和母親能像朋友那樣談心,甚至談談自己喜歡的男孩,女兒自會逐漸和母親接近,畢竟母親和女兒都是女人。  訓練自己成長是很重要的,然後才會懂得夫妻之愛、父母子女之愛各有不同的意義,丈夫不是情人,更不是父親,就不會要求他像女兒一樣地愛自己。成熟的人才知道怎樣看待老的現象,從內心悅納漸增的皺紋和白髮,也才能真正自在地欣賞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女兒。  變調的母親  過度保護與干預的媽媽  我以為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多的自主權了,沒想到「我媽說的……」,「我媽不讓我……」這一類的「理由」還時常聽得到。他們的媽媽大約四十歲左右,應該是觀念較新的一代,但是她們把子女這項「財產」看得緊緊的,為什麼?她們應該受過較好的教育,懂得更多教養孩子的知識,為什麼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性向,卻過度的保護及干預?  我的觀察是:很多新一代媽媽或是事業有成,或是在家中頗有地位,加上常識豐富,於是自信心特強,總認為孩子需要她的指導。無論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方式,以及待人處世的態度,她「一定」懂得比孩子更多。  從孩子小的時候,她就參與並且決定孩子該如何做:「太陽是紅的,怎麼能畫成綠的」,「這篇作文要這樣寫才對題」,「今天要穿這件黃色的衣服配咖啡色的鞋」。  有位決定把女兒送出國讀大學的媽媽,從選地區、選校、選系全都包辦。然後親自送出國,替女兒選住處、買車、買傢具、用具……但女兒的一生還長著呢,她未來的路如何走?  我真好奇「下回分解」究竟如何?  有人說現在大家孩子生得少,特別珍貴。世道這麼亂,當然要加強對孩子的保護。但成熟的人知道保護不等於干預,而且知道過度和適度是大不同的。誘導孩子發展自己的性向和潛力是適度的協助,自己認定孩子該如何發展是過度干預。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是適度的指導,限制孩子的行動是過度的保護。  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說:「父母是弓,兒女是箭。」你能永遠不把箭射出去嗎?  愛孩子不應該把孩子當成自己可以操控的「財產」,更何況在父母過度保護及干預下長大的孩子,極可能變成毫無主見,也讓別人操控的人呢。  變調的母親  緊張的媽媽  約莫是十年前,我聽到一個真實故事:一位年輕母親因怕獨生子受到污濁的空氣熏染,或吃到什麼細菌生病,所有孩子吃的玩的全部再三煮沸或用酒精消毒;絕不帶孩子搭公車或到公共場所,平時也不讓孩子外出,大都關在一塵不染的家裡。但是這孩子在一歲多時,帶到醫院檢查是否感冒咳嗽,結果卻再也沒回家。據說,是由於過分缺少抵抗力,不知感染了什麼細菌病毒而不治。因為父母不可能讓他永遠生活在無菌的環境里。  這不是常見的例子,我想說的是:過度緊張的媽媽,也許會造成意料不到的結果。  另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個高齡得子的父親太愛兒子,事事無微不至地照顧,為了讓兒子營養好,餐餐飯桌上都把菜夾在孩子碗里,非要他吃下去不可。最後這個性格比較內向乖順的兒子,竟成了一家精神病院的病人。  過度緊張的父母,也會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壓力。  大凡過度緊張的父母,都是唯恐孩子成長中會發生什麼意外,或是老認為自己愛得不夠。尤其近來一般夫婦孩子生得少,更是戰戰兢兢。曾經有位的士司機對我說,他堅持生兩男一女是因為萬一其中一個發生意外,他還留一個兒子。這種邏輯固然讓人啼笑不得,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父母的心態。  變調的母親(5)  今天一般人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對孩子身體上的照顧,也許不會有十年前那位母親「生怕孩子臟壞」的顧慮,但是緊張型的父母又把這份「緊張的愛」轉移到孩子心理上:「早上罵了他一句,不知道會不會還難過?」「剛才應該誇獎他的,糟糕怎麼忘了?」「他今天放學好像不太開心,晚飯也沒吃好,是不是受了委屈?」「買鋼琴的錢還沒湊齊,怎麼辦?他的同學都有自己的琴了。」更有一位母親自責:「我沒讀大學,知識太差,孩子問的我都不懂,我常覺得好慚愧。」  一個成熟的母親絕不會經常處在緊張狀態中,她是自在而自信的,孩子自然也會正常成長。  變調的母親  不像媽媽的媽媽  媽媽應該是什麼樣子?曾經有位小學老師開玩笑地說:「我班上的小朋友只有一個媽媽,因為他們在『我的媽媽』這個作文題目中,寫的媽媽都一樣(『我的爸爸』也一樣)。」  孩子心中的媽媽的確都有一個「樣子」,超出那個「樣子」太多,就「不像媽媽」了。記得我曾經舉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位媽媽為了表示和她十幾歲的女兒是「朋友」,女兒邀同學舉行舞會,她穿了年輕得讓年輕人瞠目的服裝,然後「活潑奔放」地與那些十幾歲的孩子一起跳舞。弄得那些半大孩子十分尷尬,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過後孩子批評她的樣子是「不像媽媽」。  現在的媽媽無論心情、觀念、外表、行為舉止都比過去的媽媽要年輕得多。孩子也喜歡媽媽漂亮、不裝權威,更是他們的好朋友。但奇怪的是他們又不希望媽媽太時髦、太天真、太招搖、太沒有分寸,尤其是十幾歲的子女,在這方面幾乎是苛求的。如果父母(特別是母親)被同伴批評或嘲弄,他們會生氣,認為父母讓他們難堪。  做個現代媽媽等於在舞台上一人兼飾幾個角色,她要像老師卻不是真的老師、像保姆卻不是真的保姆、像朋友卻不是真朋友、像……所以如果你把每個角色都演得像那個角色,那你就不像媽媽,但是如果你只演媽媽卻沒有那些角色的成分在內,也不像個現代媽媽。  只有成熟的女性才懂得怎樣調和,也只有成熟的女性才懂得怎樣學習把幾個角色融為一體。  當然,骨肉親情是一股強有力的黏合劑,「不像媽媽」的媽媽仍然能得到孩子的感情,但當孩子年齡、知識增長到某一種程度以後,她們就不容易得到孩子的尊重。這也正是很多中年媽媽痛苦的來源之一,她們覺得被孩子「拋棄」了。  其實做個現代媽媽也不太困難,不要被太多的理論嚇倒,不要太急切強迫自己做一個人人誇好的媽媽。不過,基本上必須不斷成長、成熟。  變調的母親  「女強人」媽媽  不要以為只有事業成功的職業女性叫做「女強人」,有些純家庭主婦也是女強人。她治理一個家真像治理一個王國,在這個王國里,有種種全家人必須遵從的規矩。當然,她更是全力以赴,做到人人誇好的標準。她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缺點,也絕不讓自己的家人有任何的缺點。  她的丈夫和孩子永遠穿得光鮮整潔,連一方手帕也燙得十分平整。她的家可以戴著白手套觸摸任何地方而不玷污。她掌管經濟大權,買任何東西都不曾吃虧上當。她對家人以及親友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不曾忘記送一份最合適的禮物。她無論居家或外出,總是一絲亂髮都沒有,連懷孕時也不例外。全家人作息都要嚴格遵守時間,假日外出郊遊,誰都不能缺席。  這不是我捏造的人物,而是我從讀者來信中歸納出的一位女強人式的媽媽。看起來真是理想的典型,但是,其中一位媽媽的女兒在十七歲時成了未婚媽媽,二十幾位丈夫有了外遇,七、八位經常服鎮靜劑。女強人式的媽媽太累了,也患上了女強人併發症。  一般說來,這類媽媽由於她們嚴格地要求,全力地投入,孩子在上中學以前功課成績不錯,品行也良好。但在人生轉折點的階段——青少年時期,常會突發一些反常的現象,做出讓父母大吃一驚的事情。等到他們長大以後,有的和母親感情很淡,女強人式的母親在他們眼中已經不夠強了。  「完美主義者」往往因追求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沮喪、懷疑,嚴重的可能會精神分裂。因為「完美」太難下定義,也難劃範圍,更沒有標準。每個人都不是一個產品,人是活生生的有機體,單拿外貌來說,同樣的五官,世上就沒有兩個人是完完全全一樣的,連雙胞胎都有些微差別。試問「完美無缺」的人又有什麼樣的標準呢?  變調的母親(6)  女強人式的媽媽,如果不放棄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心態,遲早在身心上都會百病叢生的。  變調的母親  我們都可以過關  一位朋友在電話里說:「你把我這個做媽媽的常犯的毛病都寫出來了,你怎麼摸得那麼清楚?」  另一位讀者來信說:「看你數落那些媽媽,嚇得我都不敢做媽媽了,生怕成了你筆下其中的一人。」  其實,我能「摸」得那麼清楚,是因為我也曾犯過,但是我不斷從帶養孩子的實際過程中成長,學習做一個成熟的母親。事實上,一個成熟的人,並不等於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她還是會犯錯,但是知道那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不執著地繼續錯下去。  「為什麼你會知道那是錯的?」有人也這樣問過我。這一點我比較幸運,專家要經過研究統計分析,發展出一套理論,而我走了捷徑看到結果。多年來一些比較失敗的媽媽教養出來的孩子,直接向我投訴他們的痛苦。我很用功地請教專家,歸納出來這些「愛的錯誤」。我們或多或少都可能犯過,但是太嚴重的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影響會隨著子女一生。曾經有一則外電報道,美國內華達州一個連續殺了十幾個人的殺人犯柯爾,殺人的動機竟然是年幼時遭母親虐待而心生這樣殘暴的報復心,真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中國的母親百分之九十不會虐待孩子,可是母親本身如果在性格或觀念上有極端的偏失,養育出來的孩子也很難有平衡而正常的性格。這幾乎是「種瓜得瓜」的真理。我「數落」那些媽媽,不是在批判——因為她們今天的性格和觀念會偏失,也是由於她們不幸有位不成熟的母親。我只是期望准媽媽和媽媽能極力避免這種不幸,再看看實際的例子以及吸取學者專家的知識雙軌進展中,做一個成績不錯的媽媽。  基本上一個「定律」是:先做個成熟的女人,然後再做一個成熟的媽媽。今天的女人可以選擇不做媽媽的人生,如果做了,就要做一個成績不錯、快樂的媽媽。不過別怕,這不像聯考,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一關「考試」的。  一位朋友半開玩笑地說:「你的《一個女人的成長》已經長到中年了,『她』該完全成熟了吧?」我說不然,從我接到的讀者來信看來,很多人到了中年,會再來一陣彷徨不寧、情緒煩躁的時期。專家的名詞是「更年期」或「空巢症候群」,我倒想造一個「第二度青春期」名詞。因為我發現有些女性也像面臨第一度青春期那樣,對身心變化有點手足無措。  第一根白髮、第一撮魚尾紋、孩子第一個異性約會的電話、不再準確的經期、別人對她的稱呼升級、年輕人對她特別尊敬的態度、丈夫對她追求時髦的嘲笑等,都會讓某些進入中年的女性心驚。  如果她不夠成熟,可能會產生兩種狀況。  一是失掉安全感。在家裡唯恐「色衰愛弛」,對丈夫越來越不放心,盯得緊,查得勤。半輩子為兒女付出,極不願有人「搶」走她的心肝寶貝,所以凡是子女的異性朋友都得防著。  另一是失掉自信心。曾聽有位中年女士對她朋友說,每早洗完臉對著鏡子時心緒低落,直到一層層胭脂蜜粉敷上後,才開始有信心面對一天的生活。這是外貌上的。職業婦女眼見後浪推前浪,而且年輕女性反應靈敏,比上一代更有機會受高等教育,工作能力似乎更強,中年女性便漸漸沒有自信、畏縮,混到退休算了。  這兩種狀況會有些共同的「癥候」,即嘮叨、疑心病重、情緒不穩、用無病呻吟引起丈夫和子女的注意、不再上進、過分愛漂亮,或過分像少女一樣幻想虛無的愛情等。有的中年女性身「患」數種「癥候」,有的則一種兩種不等。  然而中年的確是收穫期,成熟的人會享受豐收,不成熟的人則認為無作物可收。如果把中年當成「第二度青春期」,那麼雖也有短暫的手足無措,卻畢竟有了幾十年的人生歷練,展望未來的半生,正也可以好好打點計劃一下。除了體力精力不如年輕時,腦力智力不應輸給年輕人,空餘時間也比年輕時更多些,這正是活好後半生的本錢。
推薦閱讀:

虎嘯蒼穹的養兒育女
窮養男富養女,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
養兒育女:什麼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大
太上感應篇145_養兒育女為社會

TAG:養兒育女 | 第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