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分類 一【 鼎 簋】
商代早期 安陽博物館藏三足,尖足,無蓋,雙耳2,商中後期
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由王室所鑄,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出土,因鼎身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目前,此鼎的國博文字牌名是「後母戊鼎」。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銅器鼎3,周、戰國
中山王
鼎 戰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蓋,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戰國的鼎與同時期大多其他青銅器一樣,發色偏黃紅,文飾簡約。二,簋(gui,音軌)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是我國商周時期一種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於祭祀、日用和隨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青銅簋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也有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1,周
應侯見工簋西周 美國范季融先生藏 高23、1厘米 口徑19、2厘米 腹深11、9厘米 腹徑24、5厘米 重4589、4克
曾侯乙簋戰國早期 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熱 湖北博物館藏 1979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重12.8公斤。侈口束頸,鼓腹,腹部有捲曲成弓形的龍耳,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每邊有長方形缺,蓋隆起,上有蓮花形捉手。蓮瓣飾雲紋,蓋面、器頸、腹部和方座市連鳳紋、勾連雲紋、鳥首紋等。【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3,特別的簋
班簋西周。四耳飾獸首,下垂長珥作為支柱,缺蓋,穆王時毛班所作。此簋何時何地出土無考,為清宮舊藏,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散出。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揀選修復,現藏首都博物館。簋通高27.7厘米,口徑26厘米。下垂長珥其後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飾冏紋,夾有兩道弦紋。腹飾陽線構成的獸面紋。低圈足,無紋飾。內底有銘20行,197字。4,特別的簋
直線紋簋缺蓋山西博物院商代青銅直線紋簋,它通高27.3厘米,口徑33.2厘米,底徑20.2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樓縣桃花庄。這件簋為敞口,寬外折沿,弧壁深腹,底部圓收近平,下接喇叭形高圈足,圈足上部有長方形鏤孔三個,腹部和圈足各飾以一周直線紋帶,上下框以圈連接。商代的青銅器一般都有其固定的紋飾,常表現為饕餮紋、獸面紋等,像這樣的飾以直線紋的簋,在我國的陝西省等地雖也有發現,但總的來說還是非常罕見的隨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級別最高,貴為天子,才有這樣的規格,鼎中則擺放牛、羊、豬、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用於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及五鼎四簋分別為卿大夫和大夫的隨葬品,三鼎二簋為士在特定的場合下用的,一鼎則為士專用。等級很嚴格,不能越級使用。
推薦閱讀:
※青銅器:賞析(2)
※2016年度鑒賞丨青銅器Top50
※飯局的誘惑 | 感謝這個無肉不歡的青銅時代!
※吳湖帆舊藏 先秦青銅器拓片(全形拓)
※從婦好墓看武丁盛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