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年代,十部電影——在電影中看中國人的百年悲喜
廣東潮州地區盛行封建買賣婚姻。一家的女子待字閨中。一日,有媒婆前來說媒,巧舌如簧介紹男方家境以及人品如何,以後又將女方家長的要求轉告給男方。經過媒婆多次往返撮合,商定聘禮妝奩數額以及一些繁文縟節的安排。由訂婚到擇良辰吉日拜堂成親,終於將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送進洞房,開始他們在封建禮教下艱難的夫妻生活。這是清帝退位後的第二年,而中國電影拍出了第一部故事片,雖然已經「共和」,但對於絕大多數人民來說,生活並沒有改變,比如仍然生活在封建禮教的控制之下,此後的中國社會,開始了一系列的變革和鬥爭,甚至為打倒封建採取了很多暴力的手段,但這種變革直至今日仍不能說是已經徹底完成,中國女性待價而沽的現實證明女性某種程度上仍然是男性的附屬品,而變革帶來的犬儒社會等負作用卻悄然籠罩。1921-1930 《孤兒救祖記》(1926) 導演:張石川 關鍵詞:家庭倫理 教育救國 善惡因果
2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新的階段,《孤兒救祖記》是最早的長故事片的代表作,仍然是張石川與鄭正秋的組合,仍然是對社會充滿教化作用的電影主題,鄭正秋認為電影應擔負起改良社會,教化民風的使命,他編劇的電影強調道德教化,關注社會人生,被稱為「社會片」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孤兒救祖記》講述一個家族因為財產的爭奪造成兩代人的離散,人性的泯滅,而多年之後,作惡者終於在死前懺悔,父子團聚。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問題成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表現了當時中國社會所最缺失的是教育的普及,而有社會良知的電影工作者都希望用電影來達到和教育同樣的目的。1931-1940 《馬路天使》(1937) 導演:袁牧之 關鍵詞:抗戰 社會不公正 底層人民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傑作,比歐洲新現實主義早了近十年。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上海,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即是從高樓大廈直降到地下,寓意這是一部「在底層」的電影,本片的導演袁牧之和主演趙丹都是受共產主義思想影響的左翼電影人,後來也都成為新中國電影的主要奠基人,這部電影表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不公正,富者高高在上,窮奢極欲,底層人們貧無立錐,受盡欺壓,但卻善良單純的生活著。這種不公正的社會,預示了後來的階級革命的難以避免。而電影中青春,蘊含著勃發的力量。還有片中周璇唱曲一場戲,還配上了長城抗戰的畫面,預示了抗戰的即將到來,實際上,這部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預示的中國電影的光明進程,也因為日本的侵略而嘎然而止。1941-1950 《我這一輩子》(1950) 導演:石揮 關鍵詞:勞苦民眾 抗戰勝利 新中國
這部拍攝於40年代末,於1950年修改上映的作品,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傑作。石揮,這位姜文尊敬的在表演和導演兩方面都達到大師水準的電影人,在這部改編老舍的作品中達到了他個人創作的最高峰。石揮與老舍,兩個一孤傲,一謙和,性格完全相反,但卻同樣受到北京文化浸染的藝術家,他們作品的交集,還有最後相同的結局,使這部電影有了悲劇傳奇的意義。電影還原了老舍筆下一個普通人的坎坷蒼涼的一生,用他的眼睛見證了中國歷史和社會的變遷,社會的不公正,官僚惡霸的橫行,日本的侵略,抗戰的勝利,直至一個人在「唉,我這一輩子啊」的感息中死去。而最後「我」與共產黨人申遠這個新加入的角色的相遇和交情,申遠對「我」的教育和批判,則是對新中國真誠的獻禮。但可惜的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因為是私營公司出品,最後只在文化部的評選中獲得二等獎。1951-1960 《五朵金花》 (1959) 導演:王家乙 關鍵詞:大生產 理想主義
五十年代初是中國舉國上下充滿了理想主義熱情的年代,《五朵金花》則是最能表現那個時代生活氛圍的電影之一,單純,質樸,樂觀。還有這部電影也見證了當時中國電影人的高水準,王家乙處理類型喜劇的能力很多方面仍然值得今天的電影導演們學習。電影以當還沒有出名的美麗的雲南大理為背景,講述了青年阿鵬尋找他的心上人金花的過程,他在途中找到了四位不同工作的金花,但都不是他要找的那個姑娘,最後經歷了種種誤解和波折之後,兩人蝴蝶泉邊來相會。兩個人的愛情之旅,也是當時火熱的新中國建設的一次巡禮。1961-1970 《藍風箏》(1993) 導演:田壯壯 關鍵詞:反右 文革
文革十年是中國歷史不堪回首的十年,也是中國電影幾乎空白的十年(最後幾年由周恩來主持拍攝了幾部電影,但電影意義不大)。文革結束後,第四代電影人拍攝了一些側面面反映時代悲劇和新生的電影,但對文革十年真正正面的關注,還是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做的。93年的《藍風箏》,以及同年的《霸王別姬》,和次年的《活著》(還應該包括這一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組成了第五代電影人集體反思歷史的行動。相比之下,姜文的文革是置身世外的小孩子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陳凱歌的文革是知識分子的極端體驗,張藝謀的文革是底層老百姓的熱鬧荒誕劇,而只有田壯壯的文革是最具普世意義的,真正以平和人性的角度來審視的文革。而四人中,也是田壯壯為此付出了最大的代價。1971-1980 《芙蓉鎮》 (1986)導演:謝晉 關鍵詞:否定鬥爭 反思歷史 呼喚人性復甦
導演謝晉的巔峰之作,他最具價值和歷史意義的電影。他用一場發生在中國農村的戲劇,揭示了人性的醜惡,也展示了人性的光明,反思了悲劇的發生,也寄望於光明的未來。在電影中前者的表現是流氓無產者王秋赦,和明顯是以江青為原型的李組長,後者的表現則是在結尾看到害自己入獄多年的仇人,淡然一笑,只勸告她「學著過老百姓的日子,別老想著和他們過不去」的秦書田。還有李組長被紅衛兵鬥倒後,和秦書田一起掃街,秦把掃把交給她,說:學學吧。李罵道:反動右派!秦只淡淡回答說:你也是人。特別是電影其中悲天憫人,寬和沖淡,寵辱不驚的情懷,使謝晉具有了真正的大師的氣場。這部電影的面世,也證明了文革之後,中國社會和文化都走在復興的道路上。1981-1990 《站台》(2000) 導演:賈樟柯 關鍵詞:改革開放 經商 理想與現實 流行音樂
80年代是中國經濟起飛的時代,在同時期的台灣,候孝賢與楊德昌們用他們的鏡頭記錄下了經濟社會下的迷茫和失措,而到了九十年代,賈樟柯也用他的電影完成了同樣的記錄。相比於第一部作品《小武》,《站台》的格局更大,但在這個大格局之下,並不是作者居高臨下的俯瞰,而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平等的交流與關注。電影里沒有什麼特別的人,只有小城市裡的青年,懷揣著最普通的躁動和理想,在不知為何目的的流浪之後再次回到家鄉,在不知為何目的的堅持之後最後接受現實。趙濤在《是否》的歌聲中翩翩起舞,而音樂尚未結束,第二天的她已穿著稅警的制服騎摩車行駛於小城的街道。電影終於80年代的結束。1991-2000 《有話好好說》(1998) 導演:張藝謀 關鍵詞:經濟起飛 國際化 迷茫 信息爆炸
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在當年毀譽參半,「張藝謀進城」成為張藝謀江郎才盡的同義詞。但在今天看來,《有話好好說》卻和張藝謀從前的作品如《秋菊打官司》等一般,仍然有著對時代精準的把握,也應該說是描繪九十年代中國人生存狀態最準確的電影之一,搖晃的手持攝影當年被嘲笑學習王家衛,但今天看來,卻是恰到好處的描繪了九十年代經濟騰飛和信息爆炸之下人們心頭的躁動和慾望壓抑。李保田和姜文兩個人的衝突和爭執似乎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但更像是新舊兩個時代並不安穩的交接儀式。今天,也許「有話好好說」的狀態仍然在延續甚至更加加強,想要什麼,為什麼不滿足,也許是每個人今天仍然要面對的重要問題。2001-2010 《三峽好人》(2006) 導演:賈樟柯 關鍵詞:新世紀 新起點 以及尚未改變的一切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相信這一點,並願意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但除了向前看,也不應該忘記回頭。在這個富足喧囂浮華的時代,我們應該感謝賈樟柯把鏡頭對準角落,不,準確的說,這不是角落,因為畢竟從數學上來說,那些燈紅酒綠天上人間才是真正的角落。正如《偷自行車的人》由一名真正的失業工人馬奇奧拉尼出演並且他在拍完電影后仍然失業一樣,《三峽好人》的男主角韓三明在智利電影節宣布他成為影帝時,他正在煤礦挖煤。《三峽好人》讓我們在一片浮華和喧鬧中,看到中國人真正的狀態,不是物質的狀態,而是本質的精神狀態——善良,質樸,堅韌。可悲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忽視了這些,在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威尼斯放映時,一位女記者站起來用英語發言:這部電影所說的中國完全是假的。賈樟柯後來說,最可悲的是,她是那麼的相信自己所說的話。而我們想說,更可悲的是,我們大部分人不同程度的都和這位記者一樣,我們在趨光的同時,忘記了生活的另一面。
推薦閱讀:
※中國已成世界增長最快乳品市場
※這個不起眼的10米大鋁環,標誌著中國載人登月又邁了一步
※副防長訪華表示:雖與亞洲多國加強軍事合作 美保證未試圖圍堵中國
※什麼都說「看不懂」,中國人的藝術修為退化到什麼程度了?
※中國人的人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