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理論對太極拳動作的指導作用——陳福軍

太極圖理論對太極拳動作的指導作用——陳福軍

來源:《武當》200902

太極拳與太極圖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但在兩者之間的關係上,一般都認為太極圖是太極拳的拳理基礎,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無處不太極」等「陰陽平衡」的說法。但在具體的太極拳鍛煉動作中,如何利用太極圖理論做到「陰陽平衡」? 如何來檢驗是否做到了「陰陽平衡」? 則語焉不詳,缺少論述。本人在學習了《中國循經太極拳24式》之後,幾經揣摩,發現太極圖理論對太極拳動作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故冒昧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1、太極圖與循經太極拳的對應關係    太極圖理論是一個融合三教、包羅萬象的複雜體系。從其淵源來看,它與河圖、洛書、《道德經》、《周易參同契》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雖然太極圖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對後世影響大者首屬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儘管它來源於,陳摶的《無極圖》(旨在弘法煉丹過程,為「方士修鍊之術」),但卻從煉丹過程的描述上升到對宇宙發生、發展過程的描述,建立了「無極一太極一陰陽一五行一萬物」的宇宙生成圖式。即人們熟知的「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而合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從此之後,「太極」一詞為儒釋道三家所接受,並廣為運用。

  對太極拳來說,太極拳是名太極,是指人體周身血脈在練拳行功中陰陽相得益彰,血脈經氣隨著動作手足的配合使身體內的經氣運化衡准,陰陽平和,陰陽互生。概而言之,它是明代張三丰將唐代之先天太極拳納合于丹道,融武學丹道於一體,使之有了超越空前的嶄新生命,並作為內家血統,「欲使天下眾英豪頤(益)壽延年」而傳宗後世。

  太極拳這一天人合一的產物,它之所以能成為今天全民健身的運動項目,乃至作為健康、和平與文化的使者,泛波海內外,究其原因,是因為太極拳有著循經的效果。即人體中氣血沿順著經絡循行。「一呼一吸,脈行六寸,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氣血的循經使操修之人在舉手投足之際強身健體,陶冶性情。這是太極拳能使鍛煉者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真正原因。

  因此,太極拳的鍛煉貴在養氣,應以循經內外,周經氣血為要。傳統醫學的「經絡內系臟腑,外通肢骸」理論、「通則不痛,痛則不痛」的辯證道理和「疏通經絡,百病不生」的調理原則都可用來檢驗其鍛煉的效果。按照中醫經絡理論,人身中的經絡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十二正經是其系統主體。所以,權衡太極拳鍛煉效果的準繩在於能否產生陰陽運化的內在循經,是否形成完整的循經軌跡,是否能做到「氣脈循經,陰陽相系,水火相推,如環無端,貫通一氣」,這是太極拳的命脈所在。具體過程即是太極圖理論所說的「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此兩者的對應關係如表1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人身中的十二正經與太極圖的陰陽五行內容有著很好的對應關係。並且,由於十二正經內聯五臟、外絡四肢,因此,太極拳動作與陰陽五行之間也相應存在著一一的對應關係。所以,根據太極圖理論與太極拳動作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關係,不僅可以細化太極拳的拳理解釋,而且能夠對具體的太極拳的動作鍛煉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為簡化起見,我們以太極拳的典型動作「野馬分鬃」為例,對上述內容進行簡要說明。    2、「野馬分鬃」的太極圖解釋    在動作上,「野馬分鬃」是先以抱球斂氣而生形,然後分封兩手,分為上下,前後發之於敵。復而再斂聚(抱球)而後發出。從而形成一聚一散、一開一合而陰陽相感、陰陽相生的太極本意。下面,以右抱球——左托掌橫擊過程為例,說明其動作與太極圖的對應關係。

  首先,從抱球斂氣的靜態動作來看,腿上動作為:屈右腿為「虎坐」,左足尖點地收在右足側,形成了太極圖中的陰陽對應關係。這是因為右腿下蹲可強健腰腿、滋補腎元,啟動的是腎經;足尖點地意味著刺激大趾——「下逢二脈透脾肝」,開的是脾經和肝經。其中轉換動作為腰,即腰微向右轉,足尖外側點地,通肝經。要接下一動作時,腰正,足尖內側點地,通脾經。手上動作為:左手掌心向上托,右手掌心向下如扶按球狀,上下掌心相對。其中,「按掌玄英動大指」——玄英為大指尖,說明通的是肺脈;「托掌心經居肝脾」——說明托掌通心經,位置在肝脾旁側。因此,抱球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五行俱全,體現了太極圖的整體運化思想。

  其次,從托掌橫擊的動態動作來看,「後坐分蹬縱虎勢,前平虎足肝脾宣」——說明下肢通的是腎經(後腿)和肝脾(前腳),腰為其中的銜接主宰;「前行虎口並金脈,後按胯側合心經」——說明前手行的是肺經和大腸經,後手行的是心經。這種整體動作的結果是「太極抱球開雙掌,前托後按達通靈」,即開通中脈。顯然,這也是一個五行濟濟的過程。其動作的圖示如下:從上圖可以看出,「野馬分鬃」在聚散、開合中的太極本意通過四肢和腰的動作完整地得到了體現。換句話說,即是該動作與太極圖存在有一一對應關係,可以用太極圖理論對其動作進行指導、校正。    3、太極圖理論對「野馬分鬃」動作的指導    作為太極拳的拳理基礎,太極圖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博。這已是人們的共識。為簡化起見,我們只以太極拳的「野馬分鬃」動作為例,對太極圖的動態循環觀、陰陽平衡觀和系統觀的應用進行簡要說明。

  首先是太極圖的動態循環觀。前面已經提到循經是太極拳的靈魂,即「氣脈循經,陰陽相系,水火相推,如環無端,貫通一氣」。按照太極圖理論,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動態循環。在「野馬分鬃」的動作演練上,這種循環則對應有「後腿—前腿—後/下手—腰—前/上手」的運動順序,具體如圖2中外圍的實線所示。從表1 的對應關係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動作的背後隱藏著十二正經的循環。即「一個式子,一定得走一趟大周天循環」。所以,太極圖的這種動態循環觀要求太極拳動作必須精準。否則,各個動作之間就不能產生「相生」的效應,就不能形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動態循環,亦即不能形成十二正經的正常循環!其結果就將使太極拳的鍛煉效果大打折扣,嚴重者甚至會適得其反。

  以「野馬分鬃」的托掌橫擊動作來看,首先必須右腿蹲坐片刻,待下肢後緣有所感應 (腎經,水) ,左足尖再向外後側點地 (肝經,木) ;然後,右腿後坐分蹬,右手向前右側劃弧 (心經,火) ,同時,身體左轉,腰胯扭動,左足尖內側踏實 (脾經,土) ,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 (肺經,金) 。這一連串動作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習練者可以按照《中國循經太極拳24式》中的《操演譜文》、《內脈循經譜文》、《全體大用篇譜文》和《武學概譜》來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精準,並參照表1中的十二正經循行位置、走向和各種體感來校正自己的動作。

  其次是陰陽平衡觀。該內容在理論上已有大量論述,如陰陽雙方互相依存、互為其根,陰陽雙方相互制約、相互消長,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等等。但在具體的動作演練上如何實現,則很少有人詳細論及。以「野馬分鬃」的動作來說,在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後腿、前腿、後,下手、腰、前/上手的五個動作要素中,每一個部位除了其自身之外,都還要受到另外四個部位的影響。這就是說,要使其中一個部位的動作達到標準,產生循經的體驗,除了該部位動作必須標準以外,還必須有另外四個部位的動作來配合、校正。其中的關係既有幫助自己 (生我) 、幫助別人 (我生) ,也有影響自己 (克我) 、影響別人 (我克) 。簡單地說,即是要達到五個部位動作的平衡。並從而使「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這是對動態循環觀的保障。     仍以「野馬分鬃」的托掌橫擊動作為例,就其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 (肺經,金) 動作而言,其動力來自腰胯向左扭動後的左足尖內側踏實 (脾經,土生金) ;因左足尖內側遺尿踏實,其外側則相對刺激很少 (肝經,金克木) ;另外,在左手上托的同時,右手下按,其下按程度嚴重影響著左手上托的力量發揮,所以,右手下按 (心經,火克金) 又構成了左手上托的基礎;而左手向左前上托的力量又與右腿向右後下塌的力量相互對應 (腎經,金生水) 。圍繞著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劃弧橫擊 (肺經,金)的動作是否使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暢通,習練者可將上述各種動作因素相互消長,從上肢前緣內外的感應來檢驗其實現程度。

  最後是太極圖的系統觀。這是對前面動態循環觀和陰陽平衡觀的升華。即人們所熟悉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五臟百骸悉在其中」。張三丰在《太極拳論》中所強調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是太極圖系統觀的寫照。其基礎是人周身的經絡系統。仍以「野馬分鬃」的動作為例,其中的系統觀具體如圖3所示: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野馬分鬃」動作的與人體的五臟(腑)、經絡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而通過圖3,我們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其動作與經絡、五臟(腑)之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系統。從而闡釋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內涵。並且,由於中間的「皇極」具有對其他部分的調控作用,因此,腰又構成了銜接四肢動作的主宰,其中正安舒的程度決定著太極拳的鍛煉質量。

  由於太極拳的循經是通過手足相因的動作來完成的,其動作的遲速、轉換、輕重之虞,都直接影響循經的陰陽平衡。因此,太極圖的系統觀就像一把尺子一樣,可以用來權衡動作是否到位,還存在哪些欠缺,從而為太極拳鍛煉向循經合脈的方向上靠近提供了準繩。

  在實際的太極拳鍛煉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經絡系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狀況,因此,太極拳的鍛煉應該因人而異,以人為本。三陰氣脈遲速者應該多練習三陰氣脈的式子,三陽氣脈遲速者則宜多練習三陽氣脈的式子。並且,一個動作可以反覆做,而不必拘泥於套路。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結果「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通過以上太極圖對太極拳動作指導作用的簡要分析,我們就可以把很玄妙的太極圖理論細化為具體可行的動作操作標準。這樣不僅可以利用太極圖來驗證、指導太極拳的鍛煉動作,而且,還可以利用太極拳的演練,來加深對太極圖理論的理解,並進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新的認識。使太極拳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從而真正提高太極文化的品位。讓太極拳更好地走向世界。

太極圖 - 360DOC

詳講各派太極圖

【何謂太極呢?】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像。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  

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  

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就人部陰陽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故變化無窮。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綱領,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周易象數學專著<乾坤譜>中,對太極圖有新的解釋:大極,藏水火之象,存陰陽之性。水非純水,火非純火,陽非純陽,陰非純陰。氣中含質,質中藏氣,氣質交融,一片冥冥。所謂大極者,萬物之始也。如上圖:用陰陽十二爻相互疊加縱向排列代表太極圖,能更準確的表達易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含義.

一、太極圖

中國古代概括陰陽易理和反映世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圖式。世傳太極圖出自陳摶之手,陳氏傳有三種圖式:一為先天太極圖,一為龍圖,一為無極圖。宋朱熹:「先天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鍊,《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卷一百)後世所繪太極圖很多,大致可分二類:一類為數層圖組合的圖式,如無極圖、太極先天之圖、周氏太極圖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單圓表示術極,二圈分黑白三層,標有陽動陰靜字樣,表示陰陽交錯,運動變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陰靜陽動產生世界基本構成特質;下面再有二圈,分別標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萬物化生」字樣,以示產生萬物,此圖概括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宇宙演變過程。另一類為以陰陽魚圖為主的圖式,如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來氏太極圖等,其圖外圓象徵太極,內以 S曲線分黑白環弧形,白中有一黑點,黑中有一白點。白為陽黑為陰,象徵陰陽互根;環弧形如兩魚交遊狀,以示陰陽變化循環不已。可見二類圖式,形式有異,內涵類同。今流行太極圖為陰陽魚圖式,此圖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賦以特定含義,但現代所繪太極圖無嚴格方位標準,多著重提示陰陽變化循環之義。對於太極圖起源及內涵,歷來有不同認識。今人多結合現代科技理論加以闡述,如有人認為,太極圖是對波粒二象性的準確概括,太極圖圓形是粒子性,中間 S曲線是波動性,太極圖是波粒二象性的統一;還有人認為,太極圖為宇宙天體球在水平面內的平面投影,其中兩個小點為定南北向之用,S形貢線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體周運軌道在水平面內投影的圖示。此類探討,目前尚有較多爭議。

二、太極圖源說 關於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關於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

(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後序》)。

(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

(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後》)這個「浮屠」,就是壽涯。

(4)源自陳摶刻於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後來又通過种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

(5)源於《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雲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於《道藏·真元品》,一本於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於《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後的著作,其後兩品及後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關於陰陽魚互糾太極圖淵源,也有幾說。

(1)得之於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三圖序》)後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六書本義》)清朝渭引宋濂說:「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言出於青城山隱者。」(《易圖明辨》)

(2)源於《周易參同契》。朱熹:「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鍊,《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一百)胡渭則從陰陽盛衰之數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以證朱熹此說。(《易圖明辨》)尚有另說,此略。

三、含三為一 亦作「函三為一」。古代對太極意義的分析語。魏孟康《三統曆》註:「太極元氣,含三為一。」就太極圖言,「三」指陰陽魚結構,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一」指太極圖大圓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圓圈之內。歷代有不同解釋。

(1)以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線即劃分天地陰陽界限的人部。天、地、人為「三」;陰、陽、分界標準為「三」。太極圖即由正、反、合三者組成的整體。體現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點,為地之極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中一白點,為天之中點,表示陰中有陽。

(2)太極圖為相反相成兩方屬性及其劃界標準或活動場所三者的統一。相反指水火對立,從空間言指水星、火星,從時間言指夏熱與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從空間言指木星和金星,從時間言指春始、秋終。「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劃界標準,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動場所。

(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組成一卦,天地人合為一體之意。

四、三五至精圖 闡釋《參同契》丹藥形成的圖式。圖見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參同契》:「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

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唱,有傾之間,解化為水,馬齒闌干。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時陰,拘畜禁門。慈母育養,教子報恩。嚴父施令,教飭子孫。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圖中,火木為汞,水金為鉛,土為黃芽。土居中央,表示「三物一家,都歸戊己」。火木居左,水金居右,按坎離為易說,左為離,右為坎。水金相通,表示金生水;火木相通,表示木生火。水火居上位,表示水火藥物在煉丹中占首要地位。下一白圈,指丹藥,即「三五與一」的「一」。所以水火又直通向此白圈。據後人考證,此圖式,被道教徒所吸收,五代陳摶無極圖中的五氣朝元圖和周氏太極圖中五行順布圖,皆出於此。

五、水火匡郭圖

解釋《參同契》丹藥形成圖式。圖見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本。圖中左半為離卦,右半為坎卦,白者為陽爻,黑者為陰爻。就煉外丹說,左離為青龍即丹砂,右坎為白虎即鉛,當中小白圈,指丹藥。此圖式後來成為道教講述煉丹的圖式之一。另說,離火為日,為陽;坎水為月,為陰,所謂坎離相抱,龍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陰陽相配合之義。把後人考證,宋陳摶的無極圖和周敦頤太極圖皆源於此。

六、古太極圖

亦稱「伏羲八卦方位太極圖」、「參同契太極圖」。傳為古代方士解釋《周易參同契》圖式。較早見於明初趙仲全《道學正宗》。此圖概括了《參同契》中所說的月體納甲、二陰、三五、九宮、八卦、鼎器、藥物、火候諸內容。兩邊白黑交互,白以示陽,黑以象陰,陰陽不相離,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圖以八分,據其各自屬性,分別配以八卦,揭示丹家進退行持的火候。震三始交陰而陽生,自震到兌再到乾而陽極盛,陽盛極於南;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到艮再坤而陰盛極,陰盛極於北。其中八分,震東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此圖「即其陰陽盛衰之數,以推晦弦望之氣而知其理有合符節者矣。陽氣生於東北而盛於正南,震離兌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陽息陰消之月象也;陰氣生西南而盛於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後三候,陰息陽消之月象也。陰極於北而陽起薄之,陰避陽,故回入中宮而黑中復有一點之白,陽極於南而陰來迎之,陽避陰,故回入中宮,而白中復有一點之黑。蓋望夕月東日西,坎離易位,其黑中白點,即是陽光,白中黑點,即是陰魄。」並以此推斷陳摶之學源出《參同契》,該圖與幾乎同時見世的「天地自然之圖」相類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線,余均同。古太極圖蘊含極深刻的哲理,對後世影響極大,在太極圖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七、先天太極圖 又稱「天地自然之圖」、「天地自然河圖」、「卦氣圖」,簡稱「先天圖」、「太極圖」。據宋明易家考證此圖出自

陳摶之手。陳摶源自《參同契》,一說源於西蜀隱者。宋朱熹《語類》、元袁桷《謝仲直易三圖序》、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趙仲全《道學正宗》等有所論述。此圖最早載於《六書本義》。圖中黑白兩條魚形,乃陰陽二氣環抱之狀。陰氣盛於北方,為純陰,居坤卦之位。陽氣盛於南方,為純陽,居乾卦之位。陰氣極於北;陽氣始生,居東北震卦位,卦象一陽二陰,表示陽氣尚微弱;其後,經過東方離卦、東南兌卦位,至乾卦位,卦象為三陽,陽氣極盛。陽氣極於南;陰氣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為一陰二陽,表示陰氣尚薄弱;其後,經過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為三陰,陰氣極盛。如此循環不已。圖中左白部分,居東方,與右白部分相呼應,環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陽中挾一陰,為離卦象,此即「對過陰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與左黑部分相呼應,環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陰中挾一陽,為坎卦象,此即「對過陽在中」。左白部分,從震一陽生,到離二陽挾一陰,再到兌二陽增長,最後到乾卦三陽極盛,為陽息的過程;右黑部分,從巽一陰生,經過坎艮二卦,二陰增長,到坤卦三陰全盛,為陰息的過程。圖中黑白兩魚尾,表示陰陽二氣初起;黑白兩魚頭、左方表示陽起而迫陰,陰避陽,回入中宮;右方表示陰起迎陽,陽避陰,回入中宮。黑白兩魚眼,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圖與「古太極圖」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線條,余則相同。兩圖均以圖形言陰陽變易。後世所制其他太極圖式均未脫離此圖基本內涵。

八、天地自然河圖 即「天地自然之圖」、「先天太極圖」。圖見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為陰陽魚太極圖最早記載。圖題為「天地自然河圖」,文注為「天地自然之圖」。趙氏認為「此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見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實萬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樞紐也。嗚呼,神哉!」(《六書本義》)該圖特點在於溶陰陽相合、卦氣運行於一圖,其白色一邊為陽,黑色一邊為陰,以示陰陽相倚而不相離,魚眼以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參見「先天太極圖」條。

九、無極圖

①傳為陳摶所傳三圖之一。表示煉內丹的過程,同陳摶《指玄》和俞琰《參同契發揮》中所說的煉內丹的方術相一致,且對《參同契》煉丹術有所發展,將煉外丹引向煉內丹。依清黃宗炎《圖書辨惑》所言,此圖式最下一圈為「玄牝之門」,指人身兩腎間空虛之處,為祖氣即丹田之氣所出之處。第二圈「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祖氣上升,加以提煉,煉有形之精而化為微茫之氣,煉依稀呼吸之氣而化為出有入無之神,即化精氣而為呼吸之氣,化呼吸之氣而為精神,第三圈五氣朝元,表示所煉之氣貫穿於五臟之中,統率水、火、木、金、土五氣,凝聚一起。其中水(腎)火(心)二氣最為重要,居於上位。煉到火氣下降,水氣上升,火不燥熱,水不卑濕,溫養之至,則進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離」,水火相交,形成聖胎。中央小白圈指聖胎。此聖胎加以修鍊,則進入最上圈。最上圈「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達到虛無飄渺,無有極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氣所出之「玄牝之門」相呼應。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為虛無,當中一段為有,表示從無到有,又反歸於無。虛無為萬有之根本,故名之為無極圖。黃氏認為,其中的五氣朝元圖本於《參同契》的三五至精圖,取坎填離圖本於《參同契》的水火匡郭圖。陳摶的無極圖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範疇解釋煉內丹的方術。此無極圖後被周敦頤發展為「太極圖」。參見「太極先天圖」、「周氏太極圖」條。

②指「太虛圖」,參見下面的「太虛圖」條文。

十、太虛圖

一名「無極圖」。圖載宋林至《易禪圖》「法象第一」。此圖為一大圓,中空,表虛無之象。為太極之前之「無極」狀態,無窮盡,無方體,無界域,是為無象之象,非有非無,故無以名之,名之為無極,對「太虛」的解釋,早已有之。《素問·天元紀大論》:「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說明太虛(無極)乃萬物起始之源。

十一、太極先天之圖

傳為道教太極圖式。見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因此經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認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極圖授受考》:「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制序,而東蜀衛琪流,有《玉清無極洞仙經》,衍有無極、太極諸圖」。今有人考證認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乃北宋周敦頤以後著作,其御製為偽托(王卡《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極圖源於此圖和此圖源於周圖之爭。此圖上圈為陰靜;第二圈為乾卦象,右半圈為坎卦象,為乾坎相抱;第三圈為陽動,環繞五行相生圖,且兩邊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為「萬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標明其義。

十二、周氏太極圖

傳為北宋周敦頤易學圖式。載其著《太極圖說》。此圖式現存有二:(1)舊本太極圖。即南宋朱震為高宗講易時所進的太極圖,見於朱震《易卦圖》上卷(通志堂本)。與今本太極圖比較,陰靜在上,而陽動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無黑。清毛奇齡認為朱震所進之圖是太極圖原貌,與太極先天圖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楊甲作《六經圖》,元張理《大易象數鉤深圖》,其引太極圖均作此圖式。一說朱震獻圖第二圈為黑白互糾形。《四庫全書》所載朱震所獻圖,卻比太極先天之圖少一個其中寫著「陽動」二字的空心圓,僅有「陽動」二字,第二圈則為黑白相同。南宋黃震說:「又太極圖,初圈象無極而太極者,其下注陽動二字。」(《伊川至論》)南宋肖應叟所引的「太極妙化神靈混洞赤文圖」與此形略同。

(2)今本太極圖。為朱熹整理改動併流行於後世之圖。朱熹說:「然既以第一圈為陰靜,第二圈為陽動,則夫所謂太極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黃震在(黃氏日鈔》中稱,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載周子《通書》,綴以太極圖,圖與《通書》合而為一,足證晦翁之說,而解陸氏之疑。」朱熹將「陰靜」置第二圈兩旁,並將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無黑改為黑白互糾形。周氏太極圖表達的基本內容為:太極作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靜,先天地而存在;後生出天和地或陰陽二氣,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於陽氣的運動、陰氣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氣;陰陽五行之精華,與無極本性「陰靜」凝聚而構成萬物的性質,亦即五行生成圖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萬物則生。其實質是講宇宙的生成過程。關於此圖是否為周敦頤所作,宋時即有爭議。陸九淵認為:「梭山兄謂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不然,則或是其學未成時所作,不然,則或是傳他人這文,後人不辨也。」

(《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全祖望於《周程學統論》中亦說:「無極之真,原於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則不易之論。」(《宋元學案·濂溪學案》)周敦頤友人潘興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銘》:「(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朱熹據此斷定《太極圖說》為周敦頤所作。後世多持此說。關於此圖來源,觀點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認為此圖來於道教太極圖示,其《太極圖授受考》說:「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制序,而東蜀衛琪注《玉清無極洞仙經》,衍有無極、太極之圖。」(《曝書亭集》卷五十八)黃宗炎《太極圖說辨》認為此圖來於陳摶無極圖,認為「周茂叔得之,更為太極圖說。」又說:「方士之訣,逆則成丹。茂叔之意以為順而生人。太虛無有,有必本無。是為最上。乃更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現在多認為周敦頤當是受此二圖啟發而作太極圖。

十三、太極圖說 北宋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說明。全文二百四十九字。將道教修鍊之圖改為天地萬物生成圖式。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體;原始、絕對的太極能產生有形有象的二氣、五行;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則構成人和萬事萬物;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又稱為無極;無極是指太極的無形無象、無邊無限,以及萬物產生以後的變化無窮;在宇宙萬物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里,又突出聖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據朱熹《說濂溪傳》中說,當時《宋史》中的《周敦頤傳》引作「自無極而太極」,朱熹認為不應有「自」、「為」二了。清代毛奇齡認為《宋史》所載是正確的。朱熹作《太極圖說解》加以發揮,遂成為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對後世影響很大。其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明人所編《周元公集》、《周子全書》;清初張伯行所編《周濂溪集》、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另有清刻單行本《太極圖集解》。

十四、太極六十四卦圖

十五、來氏太極圖

元陳剩夫進上之圖。圖載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以先天圓圖為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於一圖。以O為陽爻,以—為陰爻。陽在左而上下皆包於陰,陰在右而上下皆包於陽。雖卦位稍參差不齊,實於太極圖合。來氏說:「憲宗乾原圖下有一心字,以圖中心一點,未免視圖與心為二也。」(《易經來注圖解》)故去「心」字。並認為:乾坤陰陽皆由微至著,其機實始於姤復之間。此圖體現太極圖陰陽漸次消息之理。

明來知德易學圖式。其圖白者為陽儀,黑者為陰儀。黑白二路,表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說明氣機生生不息、循環不絕之理。「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中空以圓,用來象徵太極,共陰陽淵由自微而顯,則顯而著,均與自然消息而合。來氏作《美圓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其源出於古太極圖。清杭辛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圖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條線代表原古太極圖中的兩點。來氏認為:「此圖為聖人作易之原。理氣象數,陰陽老少,往來進退,常變吉凶,皆寓於其中」。體現伏羲六十四卦陰陽消長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氣象、一日氣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狀態。

十六、伏羲八卦太極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伏羲八卦方位的圖式。其圖中空,以圓象徵太極,白線居於黑中,黑線居於白中,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黑中分太陰、少陰,白中分太陽、少陽,說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義。來氏認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後聖許多爻象。如一陽上加一陽為太陽,陽自然老之象;加一陰為少陰,陰自然少之象;一陰上加一陽為少陽,陽自然少之象;加一陰為太陰,陰自然老之象。太陽上加一陽為乾,加一陰為兌;少陰上加一陽為離,加一陰為震;少陽上加一陽為巽,加一陰為坎;太陰上加一陽為艮,加一陰為坤。皆陰陽自然生八之卦。」(《易經來注圖解》)說明伏羲八卦體現太極自然之妙。

十七、文王八卦太極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文王八卦方位的圖式。以白路為坎卦,黑路為離卦,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理。認為諸儒依據邵雍解釋文王八位,通說穿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節是也。」「蓋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難曉,難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屬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陽復,自復而臨,而泰,而大壯,而夬,陽以漸而長,至乾為純陽;黑路,為一陰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觀,而剝,陰以漸而長,至坤為純陰。說明其太極圖完全體現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經來注圖解》)說明文王八卦體現四時、五行之理,而與其太極圖合。

十八、氣象太極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一年、一日之象的圖式。一年氣象圖將二十四節氣配以太極圖,說明一年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人事,一年之氣象也。春作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不過如此。自盤古至堯舜,風俗人事,以漸而長,蓋春作夏長也。自堯舜以後,風俗人事,以漸而消,蓋秋收冬藏也。」一日氣象圖將十二辰配以太極圖,說明一日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始終者,一日之氣象也,一日有晝有夜有明有暗,萬古天地,即如晝夜。」

十九、太極河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河圖的圖式。《易經來注圖解》認為:「河圖雖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實皆陽上而陰下;雖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實皆陰左而陽右;雖曰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其實皆生數在內,而成數在外;雖陰陽皆自內達外,其實陽奇一、三、七、九,陰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漸盛。不可分裂將其幾點置某處。陰陽左右雖旋轉而無定在。陰陽合於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氣,故不可拘執河圖虛中五十無位之說。」河圖陰陽數排列符合太極之理。

二十、景岳太極圖

明張景岳制。圖見其《類經圖翼》。用於概括宇宙陰陽變化之理。其內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陰陽循環,生生不息之意。張景岳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注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認為此圖從立論到作圖,均源於周敦頤太極圖。

二十一、左輔太極後圖

明左輔制。見於其著《涇川文集·太極後圖》。左輔在其《太極後圖說》中認為,周氏「太極一圖,別立於陰陽五行男女萬物之上,則有異乎形而上下之謂焉。此其圖之所以不盡意也。」故「竊取夫子之意而發揮於周子之圖」,乃作太極後圖。其圖包含陰陽、四時、五行內容,將四時一分為二,八個節氣配屬四正四維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間的太極圖曲線。其太極一分為二的分界線已經不是子午線,而是戊己連線,且呈現曲線形式,揭示了立夏與立冬二節的運動變化規律。曲線兩邊各有一條狹窄的曲線表示陰中有陽和陽中有陰。另外,《太極後圖說》雖有「後天卦位」,圖中實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二十二、地承天氣圖

清胡渭易學圖式。圖見《易圖明辨》。據《周易·坤·彖》「至善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之意而繪,用以說明天地萬物生長變化的基本規律。《易圖明辨》卷三:「《參同契》曰:恆順地理,承天布宣。石澗俞氏琰曰:人之元氣,藏於腹,猶萬物藏於坤;神入氣中,猶天氣降而至於地;氣與神合,猶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產物,吾身以此而產葯。《太玄經》云:藏心於淵,美厥靈根。與此同旨。」

二十三、循環太極圖

清胡煦所制太極圖式。圖見《周易函書約存》。本於明來知德太極圖。胡氏認為此圖與河圖及先天八卦相似,均體現循環不息之機。河圖之象,一奇生於北內,三奇長於東內,然後七奇出於南外,九奇盡於西外。二偶生於南內,四偶長於西內,然後六偶出於北外,八偶盡於東外。傳統以為先天八卦圖乃則河圖而畫,除坎、離為交接之際外,其震之一陽生於坤內,即一奇生於北內;兌之二陽盛於東內,即三奇之長於東內;乾之三陽,極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極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陽消於外,艮之一陽盡於外,即九奇之盡於外。其巽之一陰,生於乾內,即二偶之生於南內;艮之二陰,盛於西內,即四偶之生南內;艮之二陰,極盛而外出,即六偶之極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陰消於外,兌之一陰盡於外,即八偶之盡於外。先天八卦圖上下盛衰、內外始終之方位,與河圖相似。說明河圖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循環之義。此圖內外三分,則可以配三畫之卦;內外六分,則可以配六畫之卦。陽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陰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體;陰陽之生,皆必在內,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與八卦、六十四卦橫圖、方圖相合。震、巽居中,兌、艮居外,體現《周易·彖》自內為來、以外為往之義;乾雖位上,而始終必交至於坤,坤雖位下,而始終必交至於乾,以定其下交上躋之理;陰雖極盛,必不離陽,陽雖極盛,必不離陰;以陰終陰始,即在純陽極盛之時,陽終陽始,即在純陰極盛之時,以定其兩相依附、根陰根陽之理;陰陽皆旋始而旋終,均體現流行不息之用;又純乾純坤,分位所得,只於六爻以合於周天三百六十,為六十卦所得前三後三之數;陽進則陰退,陰進則陽退,以別其更迭著作之體;陽多則陰少,陰多則陽少,以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陽有進退,陰無進退,以別其行止動靜之節;虛其中間以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應不窮之妙。此圖蘊含河圖與先天八卦的精義。

二十四、端木氏太極圖

亦稱「易有太極是生兩義圖」。清端木國瑚解釋太極是生兩儀的圖式。其圖為一圓圈,中列一直線,分圓為二,體現《周易·繫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線左邊為陽儀,右邊為陰儀,其太極之義自然顯現。端木氏認為太極之理不可用圖表達詳盡,然而無圖又不足以明陰陽顯化之妙,因此便捨棄太極而畫兩義,若兩儀之理明,太極自然存在其中,無象之象,因象而顯,於是作此太極圖。清杭辛齋《易楔》認為「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並詳解「是」字的深刻含義,「於文日正為是。下正北方下,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左陽而右陰,故易於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認為:「是生兩儀」之「是」,上貫「易有太極」四字,下貫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與未濟卦終爻強調發明,可知孔子贊易筆法。又認為「易有太極」之「有」表示孔子贊易從「有」立說,而與老子以「無」立說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了發生。

二十五、陰陽魚

對流行太極圖陰陽各半的形象稱謂。太極圖中,以一條「S」形曲線分為二部分,其形似魚,故名。其中黑色部分為陰故稱陰魚;白色部分為陽故稱陽魚。陰陽魚互糾,表示陰陽相倚而不相離,以反映宇宙世界陰陽雙方的運動變化規律。

二十六、魚眼 現代流行太極圖中兩條魚形頭部的小圓。其中白色一邊小圓呈黑色,黑色一邊小圓呈白色,白象徵陽,黑象徵陰,以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說,陰陽魚眼表示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清胡渭《易圖明辨》:「陰極於北而起薄之,陰避陽,故回入中宮,而黑中復有一點之白;陽極於南而陰來迎之,陽避陰,故回入中宮,而白中復有一點之黑。蓋望夕月東日西,坎離易位,其黑中白點,即是陽光;白中黑點,即陰魄。」

二十七、太極圖封閉與開放 今人對太極圖的分析觀點之一。將太極圖模型未分離狀態看成是封閉的圓圈或連環,將其打開狀態看成是開放的螺旋。封閉狀態可以接著分為陰陽兩個鏈條,兩鏈條被奇、偶兩個環節劃分。陰陽中間各有臍點或洞穴,為發展中旋轉的中心;陰陽交際之處可分又不可分。認為科學是一種封閉圓圈,這個圓圈的末端通過中介而同這個圓圈的開端連在一起,同時這個圓圈是圓圈的圓圈······這一鏈條的各個環節便是各門科學。太極是圓圈、連環形成的鏈條和環節,在自為中分出陰陽而開始抗爭以求平衡,通過上升下降運動的鏈條而在環節點產生飛躍。鏈條就是否定,兩根鏈條形成了否定的否定。如果從圖下端的偶數環節打開,太極圖就成了一個開放的螺旋。另有人以為太極圖開放即分離方式有二咱:

一是以臍點即太極陰陽魚的魚眼為軸心,向左右方向旋轉,其圓周仍成一個橫向S曲線,表明太極真一之氣外出的運行方式;一是以節點為軸心,向上下方向旋轉,成為一個豎向S曲線,表明太極真一之氣上升運動方式。太極開放後形成兩極(陰和陽)分化,分化後自身又要封閉起來,以保持陰陽平衡。封閉後陰陽魚頭部回縮,尾部延伸,運行方向指向尾部。開放時上升,封閉時則下降;開放時外出,封閉時則內入,完成氣的升降出入過程,保持了太極分化後各部分陰陽平衡。太極繼續分化,可產生無數多的太極。太極以臍點為軸心分化,便產生陰陽兩儀,發展為八卦;若以節點為軸心分化,便產生五行。還有人以之比附為細胞的分裂,或比附牛頓引力定律、庫倫定理、法拉第定律等。以上說法,尚有爭議,有待控討。

中國明代「來氏太極圖」 與人體的經絡穴位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0日報道,挪威數千居民目睹了北部地區上空9 日突然出現神秘的旋渦狀光圈。

今天傍晚,我親眼目睹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這一藍色旋渦狀光圈圖像,有一種震撼人心、目瞪口呆的感覺:因為出現在挪威天空的,是一幅我非常熟悉的「來氏太極圖」。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許許多多的太極拳運動愛好者,曾經在有關太極拳的書籍上,早已經見識過這個「神秘的旋渦狀光圈。」

「來氏太極圖」,是明代著名理學家來知德(號瞿唐;1525——1604)繪製而成。來知德與當今社會的專家學者不同,他窮畢生精力,在寂寞中潛研《易經》29年,完成了被當時世人稱為「絕學」的《周易集注》,「來氏太極圖」是這本書的精華中的精華,來知德在書中自稱為「來瞿唐先生圓圖」,據他自己說,此圖「主宰者理、對待者數、流行者氣」,涵蓋了天地萬物的演化之理。

「來氏太極圖」源於《周易》!!這是毫無疑問的!先父也曾經潛心鑽研《周易》,曾向我反覆強調:《周易》有科學道理隱含其中,二進位與「來氏太極圖」就是「科學證據」。可惜我愚昧無知,始終嫌《周易》深奧難懂而敬而遠之。二進位的道理,先父講得還算通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象生八卦。」整個易經,講的就是1+1=2;2*2=4;4*2=8;8*2=16;16*2=32;32*1=64。乾卦的計算機語言是111(三陽,無錫當時有家婦幼皆知的「三陽」南北貨商店,當時人只知道無錫市中心是「三陽」);坤卦的計算機語言是000(三陰);震卦的計算機語言是100(一陽二陰);巽卦的計算機語言是011(一陰伴二陽),坎卦的計算機語言是010(二陰夾一陽);離卦的計算機語言是101 (二陽夾一陰);艮卦的計算機語言是001(一陽伴二陰);兌卦的 計算機語言是110(二陽一陰)等等。但是,周文王時代沒有計算機,我也是知道的,所以,始終沒有明白周文王當年設計計算機程序的意義。但是,古代科學家鑽研《易經》的精神,還是值得當今社會的專家學者們學習的。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養了那麼多的專家學者,他們應該對《周易》與「來氏太極圖」有所了解吧?對於出現在挪威夜空中的「來氏太極圖」,應該有點反應吧?也許,挪威夜空中的「來氏太極圖」,確實是俄羅斯在測試導彈。但是,《周易》問世的時候,或者更古老的遠古時代,天空是否有過類似「來氏太極圖」的圖案呢?再說透徹點:遠古時期是否有外星人在地球上活動過,做過類似於今日俄羅斯測試導彈的活動呢?我們中國的專家學者們,應該拿點中國貨到世界舞台上展現展現,不能永遠跟人家屁股後面聞人家的臭屁,聞著臭味,還不知羞恥地讚歎「真香」「真香」,還用文字證明臭味為什麼如此之「香」。我並非瞧不起歐美文明,但是,咱中華文明,應該在世界佔一席之地,應該是有資格的!問題在於專家學者們被「肉食者鄙」了!這是當今社會的事實!同一日(2009年12月11日)的《新民晚報》「觀點圓桌」欄目題目是「泄密」院士名單為何百發百中?其內容,讓12月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選出的當今中國的35位最高級別知識分子,竟然成為非常可疑的假冒偽劣產品!其實,如果中國的院士們,能夠坦然自若地接受「手術刀不如宰肉刀」、「原子彈不如茶葉蛋」,讓學術研究,能夠擺脫金錢世俗的干擾,是科學與學術的福音啊!如今,連手術刀都蒙上了金錢的鐵鏽;科學家的人品都受到世人的質疑,還想奢談「科學」「創新」什麼的,是否有南轅北轍的嫌疑呢?希望中科院能夠對出現在挪威夜空的「來氏太極圖」,組織力量,靜心鑽研一下,讓中國科學的馬車,趕緊回到南轅南轍上來。中科院的院士們,首先把院士所能夠獲取的物質財富渠道,全部堵死。讓再想當院士者,認清楚當院士無利可圖,院士的桂冠,也就真能受世人尊重了!

 「來氏太極圖」的形狀,與銀河系的形狀基本一致。這是已經有照片可以證明的。

 「來氏太極圖」的中心圓圈,據說是太極之本體,內存先天一氣, 對應著銀河系的核心(nucleus)。按老子《道德經》來解釋, 這一核心(nucleus),為先於天地之前而生,由「道生一」而得。

 神秘的旋渦狀光圈,則由「公轉」與「自轉」的合成而生。地球繞 太陽365 天一周是公轉;地球一周24 小時是自轉;兩個轉動的 合成,據說是「來氏太極圖」的旋渦狀。俄羅斯測試導彈,是否具 有公轉與自轉的合成運動?中科院應該容易尋找答案。 太極拳與人體的經絡穴位

1、根據「來氏太極圖」:

太極的意義是大圓周運動與小圓周運動合成的螺旋線運動。例如: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365天)是大圓周運動,地球的自轉(24小時)是小圓周運動;合成運動,就是「來氏太極圖」。太極拳中手臂的大幅度揮動類似於「公轉」,而手臂出拳、推掌時,手臂的轉動,就是「自轉」;類似於子彈在槍膛里的螺旋線加速運動。一旦觸及對手的身體,依靠轉動運氣而發力,其力大無窮。所謂的「要就不打,要打必傷;要就不傷,要傷必死」,就是說有功力者以旋轉中螺旋加速的拳、掌發功而誤傷對手。所以,有功力者練拳對打,拳與掌觸及對手身體時,要求平穩出掌,而不是斜掌急轉。

2、丹田穴:

太極拳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為佳。丹田的位置是關元穴(健身者可守意守肚臍眼)。(上丹田印堂穴主「神」;中丹田壇中穴主「氣」;下丹田關元穴主「精」,或者說「元氣」)。為此,起勢時有「含胸拔背」的要求。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塞胸部,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

3、勾通任、督兩脈:

太極拳的呼吸,有舌頂上頜的要求,其作用是 勾通任、督兩脈。人體有12 條經絡,再加上任脈和督脈,號稱14經脈。「任、督二脈」分別是身體前、後「兩條中線」處的經脈,打通「任、督二脈」就是打通了氣功中所說的「周天」營氣。一般來說,女子以練任脈為主, 盈其血, 男子以練督脈為主, 盈其氣。任脈以「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人中穴」;督脈則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人中穴」。人中穴有急救用途,原因就在於它是任督兩脈的交匯點。任脈主血, 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 為「陽脈之海」;是14經絡的「主脈」。任、督兩脈分別對12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有主導作用, 當12正經脈氣血充盈, 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如果任、督兩脈氣機旺盛, 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12正經脈, 所以說:「任督通,則百脈皆通」。就能起到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的作用。所以,運用太極拳健身的時候,如果能夠舌頂上頜呼吸,由於具有勾通任督兩脈的作用,對健身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3.松腰與轉腰的護腎作用:

冬季用太極圈養腎,是中華健身界的共識:太極拳的松腰與轉腰要求,則是太極拳護腎的關鍵。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太極拳的虛實變化皆由腰的轉動而生,所以曰:「命意源頭在腰際」。太極拳的轉腰護腎動作主要有:雲手時的轉腰、揉膝拗步、捋擠式、玉女穿梭等等的轉腰。

4、虛靈頂勁與百會穴:

可以想像有個神佛在半空中用根繩索懸吊著您的百會穴,讓您「虛領頂頸」。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頭頂。不可用力,用力則頸項強,氣血就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太極拳,必須有虛靈頂勁,否則,精神就不能提起。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是百脈彙集點,能治百病,因此而名「百會」。 又是人體的最高點,所以,是人體採集天地之靈氣進入人體的重要通 道。或者說是人體與天相通之穴。

5、人體與地相通之穴,則是湧泉穴:

中醫認為,氣從腳底湧泉生, 起勢的時候,就可以用十個腳趾緊扣大地,想像兩隻腳掌緊緊紮根大地,大地正源源不斷地從湧泉穴向小腿、膝蓋、大腿、兩臂及全身輸送力量。

 十個腳趾:腳部有6 條經絡及眾多穴位在此交錯彙集:腳髁以下 穴位51 個,其中腳掌穴位15 個。腳掌與地面的磨擦,能夠刺激腳掌(腳底板)上經絡與穴位的運動。可以按摩心臟、刺激肝膽 胃脾腎及膀胱等內臟器官,從而增加這些內髒的活力。所謂的貓步,是先讓腳後跟輕輕點地,再象滾雞蛋一樣讓腳掌抓住地面,最終讓五個腳趾扣緊地面。人體50%的經絡在雙腿。因此,太極拳通過腿部運動,就起到了疏通穴道、按摩經絡的效果。

整個太極拳的全過程,必須始終保持有一隻腳掌為「實」:實腳掌能 夠承受100%的身體重量。一定要腳掌(腳趾)紮根大地獲取力量,千萬注意,不能讓膝蓋過分受力。任何時候沒有實掌支撐,膝蓋就必 然受到損傷。所以有:實掌護膝: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制服。任何時候,必有一腳掌 為實承重,是太極拳健身的重要要領。

6、內關穴:

中醫認為,氣聚於腕(內關穴),而發於勞宮。所以,常見有武功者,用右手手心(勞宮穴)搭在左手的手掌下部與腕部的結合部位(內關穴)。捋擠式、閃通背、收功時的十字手,都有觸及內關穴的體位姿勢,值得注意。

7、勞宮穴:

我們雙手抱著的,既不是抱生硬、緊張的一疊書籍,也不是抱一個鬆軟泄氣的皮球。而是一個緩慢旋轉的柔和、圓滿、舒展、充滿「氣」的「陰陽太極球」(可以參考「太極圖」作輔助理解)。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面的手與肩相平,掌心向下。下掌心與上掌心直線相對,或者說,兩手的勞宮穴相對發氣;當中抱著個「充氣太極球」。下面的手,手臂不能貼近身體,臂內側要與身體之間保持一個雞蛋大小的間隙。抱球時,在柔和當中,要始終保持一種「元氣膨脹」的力量。太極術語為「棚」,「棚」是貫穿始終的意念。

8、歇步與承山穴:

練功18法、42與48式太極拳,都有個歇步動作。 歇步下蹲時,如果用後腳的膝蓋頂住前腳的承山穴,據說能承受「山」一般沉重的壓力。

9、上下相隨:

所謂「上下相隨」,就是說打太極拳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腰為主軸,隨腰的轉動與進退,腳、手、眼、胯、肩順隨而動,就是「上下相隨」。「上下相隨」的要領是腳掌的落點和腳掌在地面上扭動的方向:「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有定位者,步也。」起勢時的位置,與收勢是的位置,應該是重複的。如有移位,則是步法有錯。打太極拳的時候,如果感覺下一個動作不順當,甚至方向不對的時候,基本上是步法問題。真正的武功對打,主要是雙方 步法的較量:誰的下盤穩固而又靈活,誰就容易取勝。

10、對打的隨機應變在於手。

人體有許多「三節」:有上、中、下三節,或根、中、梢三節。例如人體三節: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頭面三節: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中身三節: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腿部三節:膀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手臂三節: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手掌三節: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從頭頂到腿足,人體到處有「三節」。古書云:「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手臂三節與手掌三節的千變萬化,是太極拳取勝的主要法寶

11、人體三合:

「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 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這是 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是外三合。若以左手與右 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膀相合;這是 X 三合。其他還有: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目合,肝 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等等。總之。一動而無不動, 一合而無不合。人體三合,是太極拳練習到一定功力的時候,自然形 成的一個「整體」。當手掌觸及對方身體的時候,手掌或者手指的發 力,實際上來源於腿、腳、腰、肩、肘甚至五臟六腑的「內家真氣」, 這就是制勝的法寶。

12、結束後的放鬆運動,

有建議採用「謝天謝地」的。說是用以表示 太極拳傳人對天地的敬畏心理。 謝天謝地:

(1)先面朝向南,十指收攏向上謝天,意念中,「卸」 掉頭頂百會穴吊住的「繩」:其實是向天空排出身體內的濁氣。

(2)再用力撐向兩側後,放鬆緩慢下落,再十指合攏向下謝地:其實是用意念通過湧泉穴向大地排出身體內的濁氣。


推薦閱讀:

和領導關係好的人,大都有這三個小動作,你有嗎?
聽說這個瑜伽動作,10 個歪果仁 9 個做不到...
經典動作喜劇鬼片殭屍系列 80部電影
11種虐腿動作,增強男人下半身能力

TAG:理論 | 太極拳 | 作用 | 動作 | 指導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