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令人著迷。
因為科學家也沒法準確告訴你。文藝的說法,記憶是過去,是未來的反面。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記憶是人的隨身之物,提醒自己的種種限制以及各種事件的意義。記憶,從表象上來看,與人的大腦密切相關。現代科學家認為,大腦整體就是記憶的來源。
有一種觀點認為,記憶承載了某種「神經的可塑性」。在知乎上有個一個較為專業的回答,但使用了太多專業術語,無視廣大網民的專業素養。大體上說,記憶會引發神經突觸的細微質量變化。您可以直觀理解為,大腦神經元的生長變化、以及活動狀態,是記憶的主要來源。
雖然未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確切答案),但是記憶對人的影響,科學家做過很多研究。了解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對於認識記憶本質,指導人生有很大幫助。
首先,兒童時代的記憶很不可靠。
2~4周嬰兒的大腦體積只有成年人的36%,一直到13歲,人的大腦體積才與成人相當。這種類比雖然不夠恰當,至少說明兒童與成人大腦差異性明顯。在這個發育過程中,大腦一直在優化,減少神經元個數,增加體積和容積,增加神經突觸的聯接。
第二,記憶影響了我們的感知,感知反過來作用於記憶。
還記得微信朋友圈流行的那個「裙子顏色」的爭論嗎,不論是藍底黑色,還是白底金色,都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就是「時間感知性」,對時間的感知,會深刻影響記憶,並使得記憶發生偏差。
第三,大腦是終生可塑的,即:神經元終生可塑。
這甚至可以理解為是我們擁有記憶的本質原因。這裡就要用到一個叫「長時程增強效應」的概念,簡單理解,就是神經元細胞由於突觸的不斷強化而變多。這種強化過程,是我們一生之中,不斷的遭遇事件,不斷的被新記憶修正和改變舊記憶所導致的結果。
第四,聯想,是最大限度激活記憶的最佳手段。
亞里士多德在對記憶的闡述中,提到記憶規律的相似、對比、接近、頻因聯繫,但其相互間的關係,對記憶效果的影響,一直不為人所重視。直到艾賓浩斯做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了聯想激活記憶的重要性。
第五,記憶不可靠。
這正是很多文學作品和意識流手法的來源。我們的記憶源於何處?依據是什麼?提取的路徑?所有問題的回答都不確切,並且不斷證明,記憶容易被操縱,被刪減和增加,被歪曲。另外,遺忘機制也被證明是對大腦的有效保護。
第六,我們的潛意識在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記憶是顯性而主動的過程,是我們選擇「要記住」才開始記憶。研究表明,只要我們參與到一項事務中,不論有沒有主動記住的要求,大腦的記憶機制就開始工作了。並且還通過休息和睡眠去整理這個被動記憶過程。
第七,每個人都高估自己的記憶力,特別是帶著情緒記住的部分。
這意味著,由於「強烈情感」的參與,記憶會在描述時,出現部分現實感喪失,和自我人格解體的癥狀,並會對自己印象深刻的細微點進行加強,原始的記憶就會被人為扭曲和取捨。部分我們沒有經歷,但是深受情緒感染的事件,也極為成為我們自以為經歷的信息匯流中。
第八,記憶可以傳染,因此社交媒體會改變我們的記憶。
受到社會壓力和群體事件的影響,我們的記憶很容易被多任務、多事件處理的干擾,就像被感染一樣,大腦會自我欺騙的把部分「社交性記憶」和「群體性記憶」移植入個人感受中。
以上結論都得到驗證。
研究表明,海馬體是形成新記憶的關鍵部位(過去認為是存儲記憶的地方),會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總的來說,記憶離不開由腦細胞組成的各種網路,這個網路覆蓋了人腦中的不同區域,並且還會不斷更新,從而修飾我們一生的記憶。
推薦閱讀:
※隨時都能做的手指操 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
※留給青春的記憶
※太有用了,12種增強孩子記憶力的食物
※刪除了你,是否能刪除那段記憶
TAG: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