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濕不麻煩,食療加上幾款中成藥
06-24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濕,健脾和胃。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症。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5、參苓白朮丸: 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健脾祛濕」---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濕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濕。脾虛濕困時,應健脾去濕,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濕良方:一、食療法1、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濕。2、淮山薏米蓮子粥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二、艾灸法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濕。推薦讓你事半功倍的中藥艾灸三、葯灸和純艾灸的區別一、葯灸的配方是多組方,而艾灸比較單一。二、葯灸具有針對性,而艾灸沒有針對部位三、葯灸一般一次見效,而艾灸相對見效較慢。【含有中藥的艾條】在傳統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含有穿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於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症需要灸肚臍和腎輸穴。四、艾灸取穴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療30分鐘。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4、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7、葯療法如果春季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六、外洗去濕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健康寶典】祛濕,這兩種常見食物是絕配!會吃讓你受益終生
※千古第一健脾祛濕方,適合每個人沒有副作用,它是~……
※這個位置用手一推,就能祛濕(實用)
※濕寒體質:拔罐與艾灸祛濕,濕熱體質:拔罐與刮痧祛濕
※一濕不祛百病生 健脾祛濕4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