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校本課例研究把脈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校為本的教研方式逐漸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接受。課例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之一,它立足於教學實踐,能有效地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作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支撐制度被提出來,它絕不是概念上的一種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是教學研究回歸常態的一項根本舉措。然而,在當前學校校本課例研究活動中,由於實施者的理解偏頗及操作不當,出現了種種不該出現的癥狀,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癥狀一:「依賴症」——盲目模仿,無效益性 課例研究是一項草根性質的教學研究活動,它是自下而上的。然而許多老師對課例及課例研究的流程還沒有真正的了解和把握,無視學校實際情況,就「打腫臉充胖子」,模仿他人操作程序進行研究。比如某校語文備課組老師,聽說兄弟學校課例研究做得很有實效,為了學習先進經驗,與該學校教學負責人攀談了幾句,就在自己的學校里試著做了起來:仿專題、忙上課、拍錄象、理實錄、寫反思……一個學期下來,他們忙得叫苦連天。雖然,這樣亦步亦趨的操作,也會給學校的教研注入一定的活力。但是,這樣盲目的依賴模仿,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身心狀態。 課例研究的意義在於通過目標引領,激發老師研究的熱情,誘發學習內驅力,使他們真正能作一些質的研究。通常來說,一個完整、科學的課例研究過程應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學校制定研究方案→教研組確定研究主題→選擇研究課的內容 課堂行為研磨跟進→提煉反思經驗→撰寫階段成果→繼續後續研究 在實踐中,教師必須清楚了解課例研究的基本過程,尤其是主題的確定和章節的選擇要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及文本的實際情況,然後積極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研磨探討,及時反思和總結經驗。努力避免為研究而研究,為成果而成果的功利性做法。通過切身體驗,使自己能真正成為課例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積累經驗,逐漸成長。 癥狀二:「迷魂症」——走馬觀花,無針對性 課例研究有效地轉移了一線教師的研究視角,使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教學現狀。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不斷翻新、變更,致使部分研究熱情高漲的青年教師迷失了研究的方向。文本語言的解讀,課堂的預設和生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應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個個專題都富有實際意義,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於是,他們就東訪西學,周周有變,月月有異,一味地跟時尚、變花樣,從而脫離自己的教學實際,使得課例研究的主題沒有任何的針對性。記得有一位年輕語文老師為了展示自己的主題課例,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課例主題變了四個,從「有效設計」到「課堂的預設和生成」再到「小練筆的穿插」,最終確定為「如何有效地拓展課外資料」。展示時,她在學生還沒有讀通課文的情況下,就拓展閱讀,對比寫法。自然,這課堂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且不談主題的確定,連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都沒有把握,就拋棄文本,無度拓展。這樣,怎麼能談得上研究呢?實踐證明:任何隨意的、違背學科教學規律、脫離學生實際的課例研究都是徒勞的、無效的。 時下,課例主題的泛化現象也十分嚴重,主題的確立「大」而「空」。例如,如何解讀文本,如何品味語言,如何有效對話……這些問題原本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它滲透於每一節課中,單單提出這樣一個專題而無視其它的能力發展要求就顯得對「主題」的理解太簡單、太機械了。那麼,該如何選擇確定主題呢?筆者認為,主題時時刻刻在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間,備課組教師集中辦公室三言兩語的交流便是最樸素的主題。老師們會討論日常教學活動中的疑難問題,會討論切身體驗過的具體教學場景,還會討論自己平時的閱讀實踐感悟。稍稍留意,我們就可以從中去捕捉、去提煉,從而確定最切合實際的研究主題。確定研究專題後,成員再圍繞主題,相互討論,自主選擇一個比較典型的教學內容,通過集體備課,設計制定初步的教學方案。這樣,教師始終處於合作的研究氛圍之中,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熱情高漲,投入積極。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中,有效解決了日常教學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癥狀三:「疲遢症——形式單一,無趣味性 有效的課例研究應該是扎紮實實、層層推進的,它立足於教師的教學實際,以解決日常教學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為首要任務。時下,許多老師在課例研究中品味到教師的精彩人生,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部分教師患上了「疲遢症」,學習研究的熱情逐漸減弱。漸漸地,說的積極性低了,聽的熱情度降了,思的深刻度淺了。 「課太難上了……」 「現在的交流都沒有以前那樣敞開心扉地說了……」 「實錄整理太費時間了,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用……」 …… 老師們真切的話語是反饋活動質量的最好信息。從言語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有點「疲」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態呢?我想除了他們平時的工作忙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課例研究現狀:活動方式的單一,聽還是那個聽,看還是那個看,說還是那個說。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使廣大教師感受不到研究的樂趣,從而失去學習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實,課例研究為教師進行質的研究提供了最寬闊的平台。通過與同事的合作,聚焦問題,就問題說事、找對策,發表意見,從而有效解決教學問題,品嘗研究的樂趣。課堂實踐研磨的形式可以更豐富,有多人一課、一人多課、一人同課;可以是一節課,也可以是幾節課,可以是一個片斷,也可以是幾個同質或異質的教學細節,不能一成不變。每次上課,老師們積极參与,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分析、評議,提出改進的建議等。互助的同伴可以進行微格反思,可以利用電腦回放課堂實況,可以邀請學生談談課堂收穫得失,還可以書面提問的方式進行碰撞交流,讓老師們保持一種新鮮感。通過變更活動的地點、組織方式和研討的方法,使老師們保持持續研究的熱情,從而避免「疲遢症」。 癥狀四:「浮躁症」——淺嘗輒止,無持續性 課例研究的主題來源於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教師群體的合作、交流、互助,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所關注的主題視角也將不斷豐富,新的問題會隨之再產生。這樣,使研究專題向課題方向發展有了保障。然而此時,許多教師卻淺嘗輒止,滿足於現狀,找到問題的一些癥狀或解決的一二點小策略,就忙於總結,草草收場,不做更深入的研究,從而錯失了自身專業水平的有效提升。如我校一備課組學期初確定了研究主題「品味文本語言,體悟文本情感」,通過幾個月紮實深入地研究,總結了幾條品味語言的策略,也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如何品味不同文體文章的語言?」「教師語言的錘鍊問題」等。但可惜的是「問題」還是「問題」,沒有再做深一步的研究。 反思改變了教師的行走方式,成為專家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課例研究對於缺少顯性化的實踐反思的教學活動而言,它能幫助教師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找到調整教學的切入口,其結果又導引教師做後續研究。在實踐中,我們提煉了許多好的反思經驗,如課前反思方面的:如何提煉研究主題?如何凸現主題?研究的主題是否為大多數學生所需要?如何向學生呈現問題等;課中反思方面的: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高效?預設的路徑是否有效?學習方式是否為大多數學生喜歡?生成的廣度、高度和深度如何等;課後反思方面的:教學研究的成效有多少?教學目標達成度有多少?設計的教學方案能否有效解決問題?通過研究又生髮了哪些新的問題與困惑……通過反思,幫助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有了反思,教師行為的跟進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行為跟進,教育教學理念才會被內化,並轉化為教師的實際行為,為其可持續性研究提供保障。
推薦閱讀:
※楚帛書的故事:發掘、流轉與研究
※顧培東 | 法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問題化思考
※(31)《雅》中之美:威儀 (《尚書》《詩經》美學語彙研究之五)
※科學研究發現:這5類孩子長大後最有出息,尤其是第一種!
※可口可樂公司中國市場營銷渠道策略研究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