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寒論》心悸證治

心悸,是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臨床上一般多呈發作性,每因情志不遂,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狀。輕者為驚悸,重者為怔忡,可呈持續性,可以是自覺或他覺的癥狀。其病名首先見於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傷寒論》中對此病證治論述內容較散,不易掌握,現對其治法及代表方做一概括總結。

1 病因病機

心悸主要病位在心,但與肝膽、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心之氣血不足,陰陽受損,心神失養,或痰、瘀、火等病理產物侵擾致心神不寧,悸動不安,或肝膽、脾、腎等臟器損傷,不能輔心行令,心神動搖,動悸不安為其基本病機。

2 辨證論治

張仲景主要從心、脾、腎、肝膽方面對心悸進行論述。

2.1 從心論治

2.1.1 心陽不振證

《傷寒論》第64條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本條論述過汗傷陽致心陽虛證治。心為君主之官,其陽氣當下溫諸臟,尤其與腎陰相濟,是謂水火既濟,現心陽氣隨汗液外亡,故陽氣上下不得接續,心中空虛,而悸動不安,以其心中虛故「欲得按」。臨床還可見眩暈,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治當溫補心陽,以桂枝甘草湯為主方。方中桂枝辛甘性溫,入心助陽,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桂枝與甘草相伍,辛甘合化,溫通心陽,心陽得復,則心悸自平。本方為治療心陽虛之祖方,適用於心陽虛輕症,臨床上心陽虛重症可隨證加減。如《傷寒論》第118條曰:「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本條可視為桂枝甘草湯更進一步,不但心陽不足,更有陰不斂陽,陽氣欲外越之勢。故致心神浮越於外,而生煩躁之症。燒針發汗,損傷心陽,其機理與桂枝甘草湯相似,病人可見心悸。煩躁因於心陽虛心神不斂,非熱邪所為,故病人還可見舌淡苔白等。治宜溫通心陽,重鎮安神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湯需頓服以急固其陽,而此條更重卻一劑三服,以病重者宜緩圖,不可急攻也。

2.1.2 心陰陽兩虛證

《傷寒論》第177條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本條論述心陰陽兩虛證治。病始為太陽外感,失治誤治,日久不愈,逐漸內累於心,今外邪已罷,僅存里虛證。心主血脈賴陽氣以溫煦,陰血以滋養,心陰陽氣血不足,故見心動悸,心陽虛鼓動無力,心陰虛脈道不充,心之陰陽俱不足,故見脈結代。另可見頭暈目眩,氣短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等。治當益氣養血,以炙甘草湯為主方。方中炙甘草補中益氣,以充氣血生化之源,合人蔘、大棗補中氣,滋化源,氣足血生,以復脈本,生地黃、麥冬、阿膠、麻仁養心陰,補心血以充血脈,然陰無陽則無以化,故用桂枝、生薑宣陽化陰,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陽,以溫通心陽,加清酒振奮陽氣,溫通血脈。諸葯合用,陽生陰長,陰陽並舉,共奏通陽復脈、滋陰養血之功。

2.2 從脾論治

2.2.1 脾陽虛水停證

《傷寒論》第67條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本條論太陽病誤用汗吐下後致中陽受傷的證治。誤施吐下損傷脾胃之陽,脾運失職,水飲內生,飲停心下則心下脹滿,土虛不能制水,則水氣上沖,故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治當溫脾陽、化水飲。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為主方。本方可視為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白朮而成,即桂枝甘草湯類方。臨證當見心悸。因過汗心陽受損,脾陽亦傷,水氣內停,故溫補心脾之陽,則水氣散。方中茯苓養心益脾,能補能滲,利水滲濕,桂枝溫陽化氣,平沖降,以折上逆之勢,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補脾益氣,助茯苓、桂枝治在中焦,促脾轉運,培土製水。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陽,以退陰翳。

2.2.2 脾氣血兩虛證

《傷寒論》第102條曰:「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本條論里氣先虛,心脾不足,氣血雙虧之人復被邪擾,則神煩不寧,心中悸動。治之不可驟以辛溫發汗藥驅邪,當以建立中氣為主,中氣得充,水谷精微得化為營衛氣血,邪氣自可退卻,故以小建中湯為主方。本方由桂枝湯倍用芍藥加飴糖組成,方中飴糖甘溫補中,配以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倍用芍藥,配甘草、大棗酸甘化陰,以養血和血,緩急止痛,桂枝、生薑溫通心脾陽氣,與甘草相合,辛甘化陽以溫陽養心。諸葯協同,建中補虛,氣血陰陽雙補,具平衡陰陽,協調營衛等作用。

2.3 從腎論治

《傷寒論》第82條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外感過汗,表證雖解,而少陰陽氣大傷,形成變證。陰寒內盛,格虛陽於外,而致腎陽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上下內外,則諸證自現。水氣凌心則悸,清陽不升,清竅被蒙則頭眩,水氣浸漬四肢筋脈,故見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治當溫腎利水,以真武湯為主方。方中炮附子溫振少陰陽氣,腎陽復,則下焦氣化啟動,使水有所主,白朮健脾利水,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滲利水,佐白朮健脾健脾,使水濕下滲。生薑宣散水氣,助附子布陽,芍藥活血,利小便,兼制姜附燥烈之性,使水有所去之處。五味合用共奏溫陽利水之功。

2.4 從肝膽論治

《傷寒論》第107條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本條論述太陽病誤治邪陷入少陽,樞機不利,膽熱內郁則胸滿,膽火擾心則心煩而驚惕,治宜和解少陽,通陽泄熱,重鎮安神,以龍骨牡蠣湯為主方。本方由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鉛丹、大黃、茯苓、桂枝而成。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暢樞機,加桂枝通達郁陽,加大黃泄熱和胃,加龍骨、牡蠣、鉛丹重鎮安神。

綜上可知,《傷寒論》治心悸以溫陽法體現最為明顯,也兼用滋陰和陽,和解少陽之法,治法靈活多樣,在用藥組方上不僅嚴謹,而且有新的發揮,使我們深受啟發,對今後學習有很大幫助。

【本文來源:李小慧.《傷寒論》心悸證治[J].河南中醫.2013,33(3):320-321.】

推薦閱讀:

劉渡舟傷寒論 前言
略論《傷寒論》厥陰病
郝萬山講傷寒論
劉渡舟講傷寒論(14)
王四進老師講傷寒論(25)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