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劉備三顧茅廬真相

揭秘劉備三顧茅廬真相

我們都知道,劉備寄身劉表,在荊州待了近七年,也和劉表產生了許多的摩擦,但是劉備遇到了他事業上的幸運星。漢末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論是想雄霸天下還是想保守一方的諸侯,猛將和謀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劉備前半生的事業,猛將有關羽和張飛,就是缺乏一個能為他制定全局戰略規劃的謀士,然而諸葛亮的出現,劉備開始時來運轉,慢慢的走上了成功之路。

中國民間文化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是中國士人階層的偶像,更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在建安十二年,出山輔佐劉備的諸葛亮才二十六歲,而劉備那一年已經四十六了,年齡相差二十歲的君臣卻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凡是在大爭之世,正確選擇一個靠譜的主公才是聰明人應該具備的能力,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寄人籬下、狼狽不堪的劉備呢?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官員家庭,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他跟三國時期許多人一樣,有著官二代的身份,不過沒出生多久就成了孤兒,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後來諸葛玄帶著諸葛兄弟去了袁術的地盤豫章擔任太守,不過朝廷派朱皓(名將朱雋之子)替代諸葛玄,不得已又帶著諸葛兄弟投奔了荊州牧劉表,住在南陽隆中。

諸葛亮是一個命苦的孩子,當然他應該也是一個早熟的孩子,「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諸葛玄到荊州後不久就去世了,無依無靠的諸葛兄弟在隆中過著耕種的生活。對於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南陽,相信許多人都會疑問諸葛亮是為了謀生還是自己嚮往隱居的生活?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家世來看不太可能是一個普通農民,躬耕於南陽很可能是諸葛亮一種雅興。

說一個人有雅興,那麼這個「雅興」不太會是一種職業,比如說曹操腦子裡只想著打仗和治理國家,突然詩興大發,這才叫雅興,不過曹操寫詩只是他的愛好,不是他的職業。古有「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相應也只存在與這四個等級相關的職業,很顯然諸葛亮是士人家族,是以當官為職業,不過自從諸葛亮的父親和叔叔死了之後,沒有了經濟收入,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就只能是一邊讀書一邊耕田來維持生活。就比如現在的大學生,還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找一份服務員的工作作為兼職,也不能說他們的職業就是服務員嘛!清代鄭板橋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就賣過畫,不過鄭板橋卻是以當官為職業,賣畫是為了求生存。諸葛亮「躬耕」肯定不是普通的農民,但也不太可能是一種雅興。

雖然我也不知道諸葛亮躬耕是不是雅興,但諸葛亮的志向非常大,「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寫成四處閒遊的神仙,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諸葛亮在也《出師表》中說過「不求聞達於諸侯」,易中天認為,你既然不想聞達,那你出山幹什麼呢?

其實不是諸葛亮不想出山,而是在等待,並且劉備就是諸葛亮想要等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麼他選擇的老闆也必須要有齊桓公和燕昭王一樣的志向,不過放眼天下,有雄心壯志的人只有曹操、孫權、劉備三人。

第二,曹操和孫權身邊人才濟濟,如果諸葛亮前去投奔的話,不一定會得到重用,就像曹操聽說河內的司馬懿有才能,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就任文學掾,諸葛亮要想在曹操面前擺一擺譜,是肯定得不到禮遇的,並且地位也不會像在劉備手下那麼高,而江東孫權,諸葛亮同樣面臨投奔曹操的問題,江東有張昭和周瑜,他自然也進不到東吳的權力中心,其實張昭也曾推薦過諸葛亮,不過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由此可見,諸葛亮要想突破張昭、周瑜、魯肅這些人成為孫權首席謀士是有點困難的,所以能賢而不能盡諸葛亮。

第三,劉備跟曹操、孫權同樣是禮賢下士的英雄,雖然劉備兵少將乏,但他是一支潛力股,而且他身邊沒有像樣的人才,正因為如此諸葛亮能大顯身手,才會得到劉備的重用。

諸葛亮肯定是不想在隆中孤獨終老的,「不求聞達於諸侯」也只是他自謙的話,沒有人會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功利的人,就像曹操、劉備募兵平定黃巾軍的叛亂,也不會說是為了高官厚祿。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並非就是簡簡單單的想封官蔭子,在三國時代之前,高官厚祿、爵顯名厚的人並非只有管仲、樂毅,何必要以管仲、樂毅自比呢?諸葛亮自比的是管仲輔佐齊桓公雄霸中原的政治才能和樂毅連下七十餘座城池的軍事才能,從當時有人對他不以為然的態度來看(時人莫之許也),這很明顯就是諸葛亮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自信。

如果諸葛亮是自娛自樂,那麼他這叫狂妄,不過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認為諸葛亮的確有這樣的能力。諸葛亮在荊州的時候,經常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人一起遊學,這三個人讀書精熟,基本功很紮實,唯獨諸葛亮「觀其大略」,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的學習非常馬虎粗心。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這是會讀書,只有搞學術研究的人才去咬文嚼字,而諸葛亮善於抓住要害,掌握精髓。當然我認為,因為諸葛亮讀書能「觀其大略」,他才能規划出隆中對策這樣宏偉戰略,可能也是因為他的馬虎粗心導致後來荊州的喪失。

根據《襄陽記》記載,劉備是從荊州名士司馬徽口中知道了諸葛亮這號人物,諸葛亮也開始了走出隆中的第一步。不過最後諸葛亮能夠出山聞達於諸侯,能被劉備「三顧」於草廬之中,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徐庶。在《三國演義》里講到,徐庶化名單福投奔劉備,打敗了進攻新野的曹仁,而曹操謀士程昱說出單福就是潁川徐庶,並以徐庶的母親逼迫他來投曹操,最後徐庶走馬薦諸葛。

當然演義一直受到質疑的,並非因為演義不符合史事。就例如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才想起推薦諸葛亮,為什麼不剛開始就推薦諸葛亮呢?有人分析徐庶害怕諸葛亮成了劉備第一謀士,只是因為自己要離開劉備才讓諸葛亮補個缺而已。其實,羅貫中先生如此安排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秘,也是為了達到劉備請諸葛亮困難重重的效果,幸好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

徐庶很早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不過劉備並沒有打算親自去請諸葛亮,而是對徐庶說:「君與俱來。」劉備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和他一起來吧!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是《三國志》的記載,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上備受推崇的「三顧茅廬」!

不過在《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另外一個說法,並非劉備去請了諸葛亮三次,而是諸葛亮去找的劉備,相信讀過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說劉備當時屯兵樊城,曹操也快統一北方了,而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荊州。諸葛亮到新野去拜見劉備,不過此時的劉備和諸葛亮基本上算不認識,不像後來那樣猶如魚水,所以只把諸葛亮像一般人那樣對待。

可能是劉備在新野搞了一個大宴會,其他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但是諸葛亮還沒有走,不過劉備也沒有搭理他,自己用髦牛尾巴編起了裝飾品。諸葛亮就說:「將軍應該有應該遠大的志向,難道就是編編裝飾品?」這句話讓劉備驚醒了,覺得諸葛亮還是個認為,就丟掉髦牛尾巴說:「這算什麼話?我只是聊以忘憂罷了。」諸葛亮接著說:「將軍覺得劉鎮南和曹操誰厲害一些?」劉鎮南指的就是劉表,鎮南將軍是劉表的官職,劉備就說:「比不上。」

諸葛亮又接著說:「將軍覺得自己比不比得上曹操呢?」劉備說:「也比不上曹操。」諸葛亮說:「既然現在將軍和劉鎮南都比不上曹操,將軍又只有幾千人的軍隊,以這點軍隊等待曹操來攻打,這樣是個辦法嗎?」劉備喪著臉說:「我也非常愁這個問題啊!那你說我該怎麼辦?」諸葛亮就給劉備想了個辦法:「現在荊州的人不少,你可以告訴劉鎮南,讓他把從中原跑到荊州的人都編上戶籍,這樣可以收稅徵兵了,不是強大了荊州嗎?」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話,就開始把他當成上賓一樣對待。

對於《魏略》和《九州春秋》的這個記載,裴松之就已經提出了疑問,因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里講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是劉備「三顧」的當事人,他說是劉備去找的他,事情就已經非常明朗了,當然除非諸葛亮說了謊。不過這似乎不太可能,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也是一篇名文,飯不能亂吃,話也是不能亂說的,如果諸葛亮說了謊,在當時應該就會有人提出質疑。

諸葛亮拜訪劉備這個故事,也被寫到了演義當中,只不過換了一下位置,羅貫中先生將此事安排在了諸葛亮出山之後。不同的歷史記載,顛覆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那到底是劉備請的諸葛亮還是諸葛亮拜訪的劉備的呢?其實《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劉備善於禮賢下士,一個和普通老百姓都能「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的人,怎麼可能會如此怠慢諸葛亮呢?當劉備看到其他的賓客都走了,諸葛亮卻沒有離開,此時的劉備就應該會關注諸葛亮了,怎麼可能還去編什麼裝飾品,這不符合劉備的性格。

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很多種說法,易中天先生的觀點是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不過他所提出來的一些疑問,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回答。在易中天《品三國》的書中就講到一個劉嘯先生的質疑,劉嘯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三顧茅廬」質疑》,當然我才疏學淺,沒有讀過這篇文章,十分的慚愧,只是通過易中天先生得知了劉嘯先生的一些觀點。

首先,劉嘯先生同樣認為諸葛亮會出山,他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是要建功立業的人,如果劉備不來找諸葛亮的話,諸葛亮不是就在隆中當一輩子農民嗎?所以諸葛亮需要向劉備自薦。其實我在前面講到過,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並不是為了表明自己想要當官,更多的是用這兩個人比喻自己的能力。當然劉嘯先生提出的疑問也有道理,不過諸葛亮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把自己推薦給劉備,不一定非要像《魏略》和《九州春秋》里那樣去拜訪劉備,姜太公釣魚也達到了自薦的效果,但他並沒有去拜訪周文王嘛!

我們都知道,管仲和樂毅雖然都是春秋戰國的名臣將相,齊桓公選擇吉祥的日子以隆重的禮節迎接管仲,助齊桓公完成霸業,也使自己成為了一代名相,而樂毅也是被燕昭王禮賢下士的誠心所感動成為一代名將,諸葛亮以這兩個人自況,也是希望有一代賢主像齊桓公和燕昭王一樣禮遇自己,施展平生所學。

其次,當時諸葛亮的社會地位不足以讓聞名天下的梟雄劉備親自去請,而且在這種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曹操快要統一北方,下個目標就是荊州了,諸葛亮不可能非得等劉備來請他才肯出山嘛!諸葛亮更需要劉備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他要去拜訪劉備。其實劉備更需要諸葛亮,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亮才更可能得到劉備的重用,即使劉備不來請,大不了諸葛亮不「聞達於諸侯」,而劉備卻有滅頂之災,你說劉備放下身段去見一見這個自稱「管仲、樂毅」的人碰碰運氣好呢,還是就在新野死等強呢?

最後,劉備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闆,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闆,是一個老闆,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劉嘯的意思是劉備需要一群人來輔佐自己,而找到一群人就不像找一個人那麼容易。易中天先生也提出過質疑,諸葛亮是一個26歲的小夥子,而劉備是一個46歲的天下梟雄,又沒有發現他有特殊能力,怎麼可能被劉備親自跑到隆中去把他請出來,甚至敬若上賓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管仲在沒有幫助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前,也沒看出管仲的特殊能力,他甚至是階下囚;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百里奚的時候,不是也不知道百里奚有什麼特殊能力嗎?不過齊桓公、燕昭王、秦穆公都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先聽別人說這個人很有才能,接著見一見,通過一番交談之後才會對這個人委以重任!

當然易中天先生又提出了質疑,那既然劉備是去請的諸葛亮,那劉備去見了幾次呢?《三國志》中講到「凡三往,乃見」,去了三次才見到,而「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並沒有說是去了三次只見到一次,杜甫的詩也沒有說劉備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煩」二字就是多次。我們都知道古語中的「三」和「頻煩」都有多次的意思,不過羅貫中先生生活的年代也是屬於古代的範疇,似乎沒有認為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那為什麼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杜甫的詩為什麼沒有交代「三顧」是三次只見到一次?個人認為《出師表》是政治性的表文,而周汝昌先生也是以文學詩篇來分析「蜀相」,並不是歷史學術研究,不可能還來解釋一下劉備到隆中見過諸葛亮幾次,而以記事為主的《三國志》才能代表「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諸葛亮的確只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小夥子,在當時還看不出他特殊的才能,但劉備也沒有直接對他委以重任,而是經過傾心的交談,至少還是先大致了解了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見解,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面試一樣,而這場面試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對策。


推薦閱讀:

孕婦被逼跳樓身亡:事件背後還隱藏了一個更令人觸目驚心的真相!
潘洪其:不要怕「不明真相的群眾」了解真相
為何杜特爾特親華?中菲聲明一細節揭示背後真相
揭密西遊記的十大驚人真相 讓你徹底崩潰!

TAG:真相 | 劉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