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趙朴老、茗山長老都是佛門難得的大德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7-14 08:46:29關鍵字:趙朴初,茗山長老,護法,忍辱,難信,懈怠,解行,榜樣,忍辱能成就
【 點擊數:27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第58集 2014年7月12 日 講於 台南 

小忍有小成就,大忍有大成就

  忍辱確實世出世間法裡面第一重要。中國古人有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忍有小成就,大忍有大成就。人在這個世間,被一般人誤會,被一些人陷害,常有之事。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多,講倫理道德。現在不讀聖賢書了,倫理道德完全不能理解,學會了西方的概念,競爭、鬥爭,最後是戰爭。換句話說,世出世間的善法全破壞了,這真可惜!學什麼都不能成就。

  我們學佛,隨順釋迦牟尼佛的遺教,還隨順我們祖宗古聖先賢的倫理道德教育,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忍。

  古時候翻「六波羅蜜」,梵文裡面只有「忍」,沒有「辱」這個字,翻經的法師特別把「辱」這個字加進去,為什麼?中國人、中國讀書人說,「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係,不在乎,辱不可以接受,把這個「辱」看得非常重!所以翻經的法師,好,就用這個,「辱」能忍,那就什麼都能忍了,還有不能忍的嗎?

  所以我們要能夠接受無根謠言誹謗;甚至於有意陷害、羞辱,統統接受,為什麼?我們反省:這一世為人處世沒有大過失,不應該遭遇這一種恥辱,不應該受這個。可是過去生中,如果想到過去生中、想到三世因果,那我們就知道,肯定我過去欺負他、羞辱他、陷害他,這一生遇到了,他用這些手段對我。這因果報應一報還一報,這一筆勾銷了,沒事了。

  如果過去生中沒有,這一世遇到這些事情,那就是他來考驗我。他來破壞我,破壞什麼?破壞你修行的功夫,讓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如果考試通過了呢?好!我們不但不怨恨他,還要感謝他。

  確實冤枉、羞辱,一定有一天會洗刷乾淨。人不能給我們洗刷乾淨;鬼神會幫助我們洗刷乾淨。佛菩薩知道,天神知道。起心動念古人說得好,「舉頭三尺有神明」,別人不相信,真正學佛的人相信。

  佛告訴我們,我們兩個肩膀上有兩個神,我們生下來他就跟著我們;我們將來死了,他就離開。一個叫「同名」,一個叫「同」生,我們起心動念他都有記錄。同生記善行;同名記惡念。起個念頭都有記錄,檔案存在阿賴耶,永遠不會丟失,隨時可以調出來查看。

  如果我們要能夠接受佛這個教誨,佛不是嚇唬人,佛絕不欺騙人。佛說一切事、一切法都是真的,佛不造謠言,佛不會無事生非,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海賢老和尚的忍辱功夫,他表演來給我們看。他所遇到的,我們遇到的多,不在他之下,能不能忍?要忍,愈想愈要忍。尤其八十八歲了,明年還能不能在這個世間,靠不住,隨時都要走了。我們選擇的道路,終極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帶染污去。不能忍辱是染污。不能帶是非去,不能帶怨恨去,也不能帶情執去,統統要放下。怎樣才能去?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趙朴老、茗山長老都是佛門難得的大德

  別人對我一切冤枉,要不要洗刷清楚?不需要。洗刷清楚之後,極樂世界就去不了了。不必洗刷我們到底是清白還是被冤枉,阿彌陀佛清楚,極樂世界人統統清楚,何必要說、要放在嘴上呢?!這毫無意義,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開寶這個心得報告非常有價值,希望我們同學要引以為戒。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忍耐。忍決定有好處,把自己傲慢、嫉妒這些習氣統統會淘汰乾淨,這是真正的功德。他在學習《大經科注》五十八集裡面的一段文,這個是我常常講的,真正修行在哪裡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接觸跟念頭的生起,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什麼?修清凈心。

  如果被外面境界染污了,境界合自己意思,起了貪念,被染污了,被貪染污了;不順自己的意思,自己起怨恨,被嗔恚染污了;有意無意,有知無知,全被染污了,這就錯了。我們佛法是學了,有學沒修,沒修還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自己聽了、學了之後真干,那就是自己的,把釋迦牟尼佛所教的,變成自己的就對了。

  記住:決定要超越輪迴,輪迴不能再搞。輪迴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幾時才能罷休?!統統放下。真正相信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全是假的;又何況現在量子力學家為我們做證明。所有現象從哪裡來的?全是妄念生的,妄念我們自己根本不能覺察。

  一生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逆來順受。

  很多人替我不平,這都叫多事。我自己都沒有事,你們為什麼心這麼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你們聽到別人批評我、毀謗我、羞辱我,要學若無其事,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對了!你是真正佛弟子。你要為我抱不平還說這些,你是凡夫一個,你這個佛是白學了。連海賢老和尚都知道,時間久了,真相大白,問題全解決了。冤枉,哪個朝代沒有冤枉?岳飛受的冤枉,死後多少年才平反,何必要在這一時呢?在這一時你要替我鳴冤、你要替我伸冤,障礙你不能往生。哪一樁事大?往生事大,伸冤事小,雞毛蒜皮的小事。

  社會現在真正有公正的人少了。早年就有人陷害我、毀謗我,造謠生事。但是趙朴老賢明,陷害我的這些資料送到國家,國家就交給趙朴老,因為他管宗教。趙朴老跟我非常熟悉,我們第一次見面,就聊天聊了四個半鐘點。佛門裡頭茗山老和尚這都是當代的大德。他們護持我,他們照顧我,聽到有什麼風聲,到他那裡就止住了。這兩位過世了,往生了,這世界再沒有人幫助我了。再有人幫助我的時候,總得再過個幾十年,最快二三十年,五六十年之後,會有人替我伸冤,我已經早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所以沒有必要為自己,更沒有必要為別人。我受冤屈與你不相干,你老實念佛就好。所以勸同學不要因為我的事情,連累你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失掉了,那就是我的過失。我把話講清楚、講明白,我們願意接受冤枉。我覺得這個事情不是壞事,確實能幫助我消業障、增福慧。

  ……

學習如果不能夠落實在生活,真的很難體會到

  學習如果不能夠落實在生活,真的很難體會到。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願」字要落實在工作、生活、習勞,那個願才能滿願,否則的話這個「願」字就落空了。

為什麼學習的法喜生不出來?時間久了,愈久愈墮落下去了。古人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這個話是真的,是經驗之談。最重要的,我們要用這一句話迴光返照,我是不是這樣在學。如果是這個樣子,趕快回頭;不回頭,不但一無所成,怕的是來生要墮三途,那就錯了。

  宋朝的瑩珂法師就是這一念救了他。因為曉得地獄苦,造了地獄罪怎麼辦?不能往生決定墮地獄。造地獄罪業的人,要勇猛精進,這就對了。因為佛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講得很好,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十念畢生。瑩珂懂得這一願,相信阿彌陀佛沒有妄語。自己認真關起房門,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天三夜,真精進!三天三夜不吃不眠,心懇切就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示現了,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沒想到瑩珂在這個時候福至心靈,見佛是大福報,忽然就聰明了。跟阿彌陀佛要求,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接受了,告訴他,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就約定了三天,為什麼?阿彌陀佛這三天叫他做一點功德,給大家做個榜樣:你看造作地獄罪業的人,真正懺悔回頭,三天能往生。他念佛念了三天,三天三夜,給後人做榜樣。他一生沒做好事,阿彌陀佛叫他做這樁好事,這樁好事可大了,你說他度多少人!多少不老實的,有意無意做錯事情的,只要聽到他的名,想到他這樁念佛求生的方法,如法炮製就行了,就能成就。

  所以我們今天學海賢老和尚,也要記住阿彌陀佛教他的義趣,我們要直下承當,要做好樣子給念佛人看,要做好樣子給學佛的人看,這就對了。不怕辛苦,持戒念佛。自己成就了,給佛門做出最好的榜樣,讓社會大眾看到對佛法讚歎,因你而讚歎佛法,因你而學習佛法。

  ……

排名先後也是表法,「行」是主要的,「解」是幫助「行」的

  大乘教里,特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表法,文殊表智,普賢錶行。在《華嚴經》上普賢排在第一,如來長子;文殊排在第二,稱他為庶男(「庶」就是第二個位次),他們兩個是分不開的。排名先後也是表法,代表《華嚴》是以「行」為主。「解」是幫助「行」的;「行」是主要的。

  「行」的綱領就是十大願王,前面四個他講得很清楚。重要的就在前面四願,「禮敬」、「稱讚」、「供養」、「懺悔」。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依教奉行的人,尤其是修凈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果真正把目標定在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不去來生就是三途。把這樁事情擺在我們眼前,讓自己選擇,就不至於懈怠了,不至於拐彎了。

  用功,海賢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一句佛號念到底,真信、真願,就圓滿功德。這個法門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難在哪裡?難在難信,真難信!信了之後一定認真去干。第二個難在什麼?懈怠。特別是遇到挫折,精神提不起來了,這個時候容易退轉、容易墮落。用什麼方法?我教同學每一天把光碟看三遍,防止這個問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好榜樣在眼前,天天看他,天天去體會他,一遍比一遍深入。許多同學照這個方法去做了,告訴我效果非常好。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清凈、恭敬,有這三個心態,再加上真正老實、聽話、真干,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而且往生品位都高;無論出家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海賢法師這個表法,往生之後的功德大了。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替他宣揚,讓大家都用這個方法,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

不能接受人批評、不能接受人勸告,這樣的人很難成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因為年歲大了,縱然有過失,別人也不肯告訴你。一生,這古人說,說你過失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為什麼?他們有義務教你,你也必須接受。不是這個關係,那第三種就是你的好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會勸你。他勸你,要不聽了,下一次再不會勸了,為什麼?不願意得罪你。今天這個世界,規過勸善的人少了,為什麼少?沒有人願意接受。

  我們從外面看,最明顯讓你感到的心浮氣躁,只要有這個習氣,就可以判定他不能接受勸告,那就不能說。像傳戒老和尚告訴海賢「不能說」,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聽到了要細心去體會,這是一生做人最重要的道理。

有人向你請教請你批評,很多都是客氣話,他希望你讚歎他幾句。你要是真的批評的時候,面孔馬上就翻了。我遇到過,我明白,一看到臉色變了,馬上就停止,再恭維幾句,讚歎幾句,馬上緩和。

  不能接受人批評,不能接受人勸告,這樣的人很難成就。世間法裡頭可能他有一點成就;出世間法裡頭他沒有成就。沒有成就就繼續搞六道輪迴,修的好的,不錯的,來生在人天;不能往生,出不了六道。這都是真的,不可以不知道的。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金剛經線說鑄板流通序

  此一卷經。人人具足,個個不無。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不知返觀內照,致使不能親得受用耳。故華嚴如來出現品雲,如來成正覺時,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此經由須菩提見佛威儀,嘆為希有世尊,善護念付囑諸菩薩。欲令護念付囑之法,大明於世。故問菩薩發無上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二句,乃護念付囑之要旨也。而如來以所有一切九類眾生,悉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不見眾生得滅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答其應住。又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且深嘆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與十方虛空,同一不可思量。何以度盡一切眾生,而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以無餘涅槃,即眾生本具性體。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薩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項上之頭。既了知已,豈復有得。不過眾生自性自度,豈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與眾生,並所入無餘涅槃之壽者相哉。四相既無,則三輪體空,一道清凈矣。由其三輪體空一道清凈。故萬行雲興,心無所住。雖復萬行雲興,實則一法不立。凡所見情與無情,同一實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嚴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證。是知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無欠無餘。但以迷背之故,無端幻起妄想執著,致智慧德相隱而不現。若肯窮究此妄想執著之所從來處,則彌空雲霧,徹底消滅。本有天日,全體顯現矣。雲霧封時,天日亦不曾失。雲霧散時,天日又豈是得。度盡一切眾生,不見一眾生得度者,此之謂也。其能見此理以行此行者,以無所住而生心,悉見諸相非相也。如是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為人演說。其福德雖滿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為道種。住相布施,報在人天故也。以故說是經處,即為塔廟。經所在處,即三寶具足。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也。以說者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終日說而實未嘗說,即杜默不說亦未嘗不說。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著衣吃飯,揚拳豎指。無不是不生不滅無餘涅槃,無住心之全體大用。劫外田地,故鄉風月。任人自得,有誰阻止。以故賣柴翁聞一句,即得嗣祖傳燈,騰輝宇宙。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則受持之人,宜何如發大菩提心,宜何如生無所住心也。清道光末,有無住老人陳柱者。宿有慧根,弱冠即誦此經。至七旬外,廣閱諸注。折衷其義而為線說。以不住相一線,直貫到底。其語句頗平實顯豁,有益初機。倘由是而得其旨歸,則古德之注,如來之經,如開寶藏,隨意受用矣。粵東簡照南玉階二昆弟。以母氏逝世,諸親友弔奠者,各送誄詞輓聯。匯而刻之,名哀思錄。又欲藉母氏之故,普利一切。因鑄金剛經線說板,印數千卷。與哀思錄同贈弔奠親友,以酬嘉貺。一以冀母氏蓮品高升,一以冀親友善根增長。誠所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者矣。或疑金剛無相,凈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予曰,金剛經令度盡一切眾生,而不見度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萬行之首。既令不住相布施,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萬行,莫不皆然。然則金剛經乃令人遍行六度萬行,普度一切眾生之規矩準繩也。遍與一代時教一切法門而為綱要。蓋是即相離相,何得謂與凈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凈土最為第一。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以不住相之清凈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杜默(dù mò):孤陋寡聞;沉默。杜,阻塞;堵塞。

  ②弱冠(ruò guàn):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③誄詞(lěi cí):敘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辭。誄,古代敘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於上對下。

  ④嘉貺(jiā kuàng):亦作「嘉貺」。厚賜。貺,贈;賜。

  ⑤冀(jì):希望。

  ⑥不匱(bù kuì):不竭;不缺乏。匱,缺乏。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第七集)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十六集)
(259)凈空老和尚開示:用什麼來莊嚴自己?大行大願
凈空法師:【真心就是佛號,佛號就是真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七0一卷——第七一0卷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