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針灸、推拿、氣功等各個方面積累了經驗,並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指導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理論、病因學說等基礎理論同經絡學說結合起來,才能比較完整地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診斷和確定治法。因此,經絡學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者,徑也」,就是說,經,有路徑的意思,也就是說,經脈是主幹;「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絡,有網路的意思,即絡脈是分支。經脈大多循行於深部,絡脈循行於較淺的部位,有的絡脈還顯現於體表。經脈有一定的循行路徑,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路全身,把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接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2.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在內連屬於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皮膚,所以,《靈樞·海論》稱之為「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奇經有八條,即任、督、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於體腔臟腑深部,上出於頸項淺部。陽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仍回到本經;陰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卻與相為表裡的陽經相合。十二經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彌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脈是最細小的絡脈。

  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絡學說認為,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為「十二經筋」。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各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稱為「十二皮部」。

推薦閱讀:

系統解讀「太極圖」----「雙魚太極圖」與「來氏太極圖」比較★★★★★
微軟發布Win7系統11月安全更新ISO鏡像下載
汽車懸架系統,汽車根基所在
呼吸對運動系統及軀幹穩定性的影響

TAG:系統 | 概念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