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英文世界中的傳播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

《文匯讀書周報》第1636號第一、第二、第三版「特稿」

(2016年10月17日發行)

——今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今人對於先生最好的紀念方式莫過於不斷研讀他的作品。魯迅作品在國內的出版可謂碩果累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版本出現,今年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而其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情況又如何呢?為此,本報特意約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晶博士對魯迅作品在英文世界的譯介情況和所引起的反響作了一番梳理。——編 者

魯迅在英文世界中的傳播

李 晶

——今年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也是他的作品英譯成書出版九十周年。

——回首近一個世紀來的譯介歷程,有些譯作與譯者是格外醒目的,尤其是中文外譯大家楊憲益與戴乃迭伉儷。他們因翻譯《紅樓夢》英文全譯本而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了解,與他們的譯介生涯相始終並對他們的翻譯與著述影響至大的,是魯迅的作品;魯迅也是古今所有中國作家當中,他們翻譯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不僅如此,楊憲益先生還大力推動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魯迅作品英譯的選題與編纂工作。他們合譯的《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魯迅作品,歷經重版重印,迄今仍是海外中文教學與中國文化研究者的必備書。可以說,魯迅在英文世界中的面貌,泰半在楊氏伉儷筆下勾勒而成。不過,其他譯者的貢獻也不少,值得認真回顧。

——本文所引原文為英文者,均為筆者自譯。為行文簡潔計,魯迅專著及作品集在正文中不註譯者或書名的英文,詳見文後所附由筆者整理的魯迅作品英譯本一覽表。

魯迅作品英譯歷程概觀

——魯迅作品的第一個英譯本是《阿Q正傳》,由美籍華人梁社乾完成,19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此譯本曾經魯迅親自審校,初版之後,又於1927年、1929年、1933年多次重印,產生一定影響。

——1931年,青年學者馮餘聲完成魯迅散文詩集《野草》的首部英譯,也曾交予魯迅審讀,魯迅還為此寫下短序;惜乎譯稿毀於戰火,未能出版。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上海的英文周刊《大陸報》(The China Press)又刊登了林疑今、林玉霖、蔣學楨等譯者翻譯的魯迅短篇小說。同時期還有一位譯者是美國漢學家金守拙(George A.Kennedy),他翻譯過《葯》《故鄉》《孔乙己》等短篇,也刊登在上海的英文刊物上,一部分收入顧宗沂編選的漢英對照《魯迅短篇小說選》,在上海出版;另有一部分收入美國譯者伊羅生(Harold R. Isaacs)編選、1974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草鞋腳:中國短篇小說選,1918-1933》(Straw Sandals:Chinese Short Stories, 1918-1933)。

——1936年,倫敦出版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編輯的《活的中國: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其中收錄七則魯迅短篇小說,還有斯諾根據他對魯迅的訪談而撰寫的魯迅簡傳。同一時期,美籍華人學者王際真也將部分魯迅小說譯成英文,在上海的《天下》(T"ien Hsia)月刊及美國的《遠東》(Far East)雜誌陸續發表,這些譯作於1941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結集成書,題名為《魯迅選集》,成為英美出版界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魯迅小說集。1944年,哥大又出版王際真選譯的《當代中國小說選》(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其中除老舍、巴金、張天翼等作家的作品外,也收入此前選集中未收錄過的《端午節》和《示眾》兩篇魯迅作品。王際真譯本準確流暢,頗受好評,幾經重印,是當時英美學人研究魯迅的主要用書。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上海湧現過一批魯迅作品選的英譯小書,均為中英文對照,篇幅不長,印量可觀。1941年,中英出版社推出顧宗沂編選的英譯《魯迅短篇小說選》;1943年,北新書局創辦人李小峰以筆名「林蘭」編選《吶喊》出版,收錄《狂人日記》等五篇;1947年,世界英語編譯社又推出現代文學叢書六種,半數為魯迅小說:王際真英譯《高老夫子》、柳無垢英譯《祝福》,還有陳立民英譯《傷逝》(前兩者1942-1943年首印於桂林,遠方書店出版);1946年,北新書局出版趙景深編注《現代中國小說選》與《現代中國小說續選》(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 Vol. Ⅰ, Ⅱ),前者收錄魯迅小說兩種,1948年又推出趙景深編注的魯迅小說專集兩種《吶喊》與《彷徨》,分別收錄兩部小說集中的六七種作品。

——1952年,楊憲益、戴乃迭調至北京新成立的外文出版社工作,次年出版了他們合譯的《阿Q正傳》。他們在外文社的重點英文雜誌《中國文學》供職多年,多數譯作都在該雜誌先發表,再結集成書,魯迅作品也是如此。1954年,他們譯的第一版《魯迅小說選》出版,選譯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中的十三篇作品,並附有馮雪峰長文《魯迅生平及他思想發展的梗概》英譯。

——1956至1961年間,楊氏伉儷陸續翻譯、出版了四卷本英文版《魯迅選集》,第一卷中收錄魯迅多篇小說。1960年,《魯迅小說選》又出新版,刪去馮雪峰長文,正文前增添葉以群的《魯迅生平與短篇小說》一文,作品增補至十八篇,《阿Q正傳》也收錄在內。此版正文後來屢經再版再印,英美出版的魯迅小說選集也多以此為底本。1961年,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故事新編》單行本也由外文社出版。

《故事新編》外文社1981年第三版

詹納選編《現代中國小說選》牛津1970版

——1970年,牛津大學出版了英籍譯者詹納選譯的《現代中國小說選》(Modern Chinese Stories),收入魯迅的《孔乙己》《故鄉》和《祝福》;不同於其中絕大多數作品,這三篇不是由詹納翻譯,而是選用了楊憲益、戴乃迭的譯作,譯者說明中也強調了這一點。詹納曾在北京的外文出版社供職,與楊憲益、戴乃迭熟識,後來又翻譯過《西遊記》與魯迅的詩歌。

——197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同時在英美出版了戴乃迭選譯的《無聲的中國:魯迅作品選》。此書著作權人雖僅署戴乃迭,譯作實為楊憲益與戴乃迭合作而成。這部作品選從《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中選譯了小說、散文與散文詩,並選譯了從《墳》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十一部雜文集中的雜文,外加《無題》《悼楊銓》等舊體詩,原作的創作時間基本涵括了魯迅的整個文學生涯,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選集。據戴乃迭撰寫的「導言」所述,書中譯作絕大多數都來自她和楊憲益合譯的外文社四卷本《魯迅選集》修訂版。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包括了四卷本選集中未收錄的一些作品,如小說《白光》、魯迅回憶童年生活的《狗、貓、鼠》,還有雜文《娜拉走後怎樣》。此書出版後頗受好評,有學者稱:

——這部選集怎樣受歡迎都不過分。我們可以將它推薦給所有學習中國文化的學生,以及廣大普通讀者。對於英文世界中想要了解當代中國文學的人士而言,這是一份不可替代的貢獻。

——1974年,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野草》單行本出版;1976年,他們翻譯的《朝花夕拾》單行本問世;1981年,他們翻譯的《吶喊》《彷徨》單行本又相繼出版,出版者均為外文出版社。這幾種單行本雖然篇幅不長,但屢經再版、重印,又由英文版陸續改換為中英對照版、插圖版等,海內外均有印行,影響深遠。

——1990年,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學者威廉·萊爾翻譯的魯迅小說集《狂人日記及其他小說》,得到魯迅研究者、詩歌譯者寇志明的高度評價。寇志明讚賞萊爾在譯文語言打磨方面的努力,並認為他比以往任何譯者都更注重魯迅「尖刻機智的風格、新穎獨特的語言……筆下人物形象的痛苦與辛酸」。

——進入二十一世紀,英國企鵝公司出版了執教於倫敦大學中國史專業的學人藍詩玲翻譯的魯迅小說全集——《阿Q正傳及其他中國故事:魯迅小說全編》,其中除《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的全部作品外,還譯出了魯迅早期以文言寫就的短篇《懷舊》。譯作正文前附有魯迅創作年表和譯者撰寫的長篇「導言」,還整理出一份「延伸閱讀」書目,推薦了三種英譯魯迅作品及十餘種魯迅及其他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專著。專著作者包括夏志清、李歐梵、杜博妮等英美學人,推薦譯作則為楊憲益、戴乃迭合譯四卷本《魯迅選集》、威廉·萊爾翻譯的《狂人日記及其他小說》,以及杜博妮翻譯的《兩地書》。此書內容豐富,譯介結合,適合英美高校學人使用,對普通讀者來講,也是了解魯迅作品與研究的一份好資料。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代中國史專家華志堅(Jeffrey Wsserstrom)譽之為「企鵝經典叢書自出版以來意義最大的一部作品」。

《魯迅小說全編》企鵝2009年版

寇志明英譯《全英譯魯迅舊體詩集》1996年版

——魯迅的詩歌與書信不如小說受人關注。1979年,才有香港出版大陸學者黃新渠翻譯的《魯迅詩歌》;198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詹納編譯、校注的《魯迅詩選》;1988年,美籍華人學者陳穎翻譯出版了《魯迅詩歌全譯》。1996年,英語世界中的資深魯迅研究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學者寇志明出版《全英譯魯迅舊體詩》一書,正文前有譯者自撰的長篇「導言」,先對魯迅舊體詩作出整體性介紹,繼而分「赴日及歸國」、「五四時期」、「同路人」三部分,對魯迅的文學生涯及社會活動進行了評述,文後附有詳註。書中譯文為中英文對照,中文全文標註漢語拼音。這是魯迅詩歌最全的一部譯作,也是首部以韻體詩來翻譯的譯作。

黃新渠譯《魯迅詩歌》選用的魯迅畫像及手跡

——2000年,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中英文對照版《兩地書:魯迅與許廣平往來書信集》,譯者是英國資深漢學家、首部《魯迅傳》譯者杜博妮。兩年後,杜博妮又在牛津大學出版專著《現代中國的情書與隱私:魯迅與許廣平的私人生活》(Love-letters and privacy in modern China : the intimate lives of Lu Xun and Xu Guangping),為牛津「當代中國研究」叢書之一。此書以書信為基礎,詳細梳理了魯迅與許廣平相識相戀相伴的歷程,以及二人感情生活對魯迅思想與寫作的影響。

——楊憲益、戴乃迭的譯作,多年來不斷有英美出版社購買版權推出新版,至2003年,長期出版高校讀物的美國諾頓公司又重新推出了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魯迅小說選》,並約請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撰寫了長篇導言。北京的外文出版社也頻頻重印楊氏伉儷譯作,長銷不衰。2000年至2006年間,外文社陸續推出漢英對照版「經典的回聲」叢書,入選書目三十種,其中魯迅作品九種,七種為楊憲益、戴乃迭譯作:《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朝花夕拾》《魯迅散文選》《魯迅小說選》,另兩種為詹納譯《魯迅詩選》與杜博妮譯《兩地書》。2016年,外文社又推出漢英對照版「中國經典外文讀庫」,截止8月初,已出版十四種,其中魯迅作品五種,除詹納譯《魯迅詩選》外,《朝花夕拾》《阿Q正傳》《野草》與《故事新編》均為楊憲益、戴乃迭譯作。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今天,魯迅在英文世界中的傳播經歷了上世紀上半葉的發生與發展、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高潮,九十年代至今佳譯頻出的新時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既有成果中,小說是不爭的譯介重點,詩歌、書信也不乏佳譯;但魯迅作為文學研究者與雜文家的代表作,譯者只有楊憲益與戴乃迭;對魯迅雜文的認知與評價,他們的觀點也有別於許多作家與研究者。

《魯迅選集》與《中國小說史略》

——海內外譯者在翻譯魯迅作品時普遍採取了譯介結合的形式。從上世紀的早期譯作,到二十一世紀香港出版的中英文對照教材,正文前後常附有對魯迅家世生平、創作背景、思想理念的介紹。在所有譯者當中,楊憲益先生所起的推介作用是首屈一指的。

——楊憲益、戴乃迭對魯迅的翻譯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牛津求學時期,當時他們就翻譯過《野草》與《朝花夕拾》中的篇章;1940年歸國之後,他們在中央大學和國立編譯館任職期間也在翻譯魯迅作品。五十年代初開始,北京外文出版社向全世界大力推介魯迅作品,誠然是國家外宣政策所需,但楊憲益、戴乃迭對魯迅作品的熟悉、推崇與大量譯稿的儲備,在選題的確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五十年代開始的四卷本《魯迅選集》,選篇、注釋與出版進度的把握,都有楊憲益、戴乃迭的深度參與。

——這套英譯本首版第一卷出版於1956年,至1961年全四卷陸續出齊;1964年第二版,關注者較少;1980年又出了第三版。每次再版都有改動,多為增補,兩位譯者也在對譯文反覆打磨。第三版的修訂和增補最為明顯,增入舊版成書後又發現的魯迅佚文。1973年版《無聲的中國》里包括的《娜拉走後怎樣》等文章,也在第三版中補入,部分作品的譯名與正文也有修訂。這套《魯迅選集》是外文社早期的重點出版物,也是該社及其他國家將魯迅作品譯成多種小語種譯本的底本,對於魯迅作品在世界上的傳播居功甚偉,其歷史背景與內容特色均值得一提。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進入外文社工作後不久,楊憲益就主動向單位提議,應該系統地將魯迅作品譯成英文,這一建議得到了首肯與支持。這套文集的內容編選主要是楊憲益和馮雪峰合作完成。馮雪峰是魯迅生前友人,當時又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編輯組組長,二人合作既能詳細了解魯迅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確定譯介重點;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魯迅作品搜集、整理工作中的新成果。1980年新版(1985年二印)的護封上這樣介紹:「這部四卷本的選集已將作者最重要的作品收錄在內。」是否如此呢?不妨對選集內容細觀一番。

——《魯迅選集》除第一卷為小說、散文詩與回憶散文選之外,後三卷全部為雜文選。各卷編排均按作品寫作與成書年代為序,並在目錄中註明。第一卷收有小說十八篇、散文詩十九篇和回憶散文九篇。小說部分涉及《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並收有《〈吶喊〉自序》一文;後兩部分則分別取自《野草》和《朝花夕拾》,全卷作品時間跨度為1918至1926年。(1985年版中又增入魯迅寫於1936年的《女吊》和《我的第一個師父》兩文。)

——第二卷共收雜文七十四篇,系從《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與《而已集》中選出,作品時間跨度為1918至1927年。(1985年版中又增入《無聲的中國》等文。)

——第三卷收雜文九十七篇,系從《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與《准風月談》中選出,作品時間跨度為1928至1933年。

——第四卷收雜文七十六篇,系從魯迅最後四本雜文集《花邊文學》《且介亭文集》《且介亭文集續編》《且介亭文集末編》中選出,時間跨度為1934至1936年。

——綜合來看,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陸續出版的四卷本《魯迅選集》已經將魯迅全部作品收錄大半,八十年代新版又有增補。正文內容之外,每卷文前均附編者前言。四卷本前言體例統一,內容均為選編情況的詳細說明、該集作品寫作時的歷史背景介紹、魯迅在該時期內的思想與寫作重心分析,並在書末簡要介紹未入選集中的作品,說明未加收錄的原因。此外,第一卷正文之前、編者前言之後,還收入馮雪峰的長文《魯迅生平及他思想發展的梗概》。第四卷正文之後,又附有魯迅譯著年表與中國歷史系年表各一。通過這套選集,讀者盡可對魯迅簡潔明晰、犀利而不失幽默的寫作特色有所領略;而編者前言中的介紹與附錄譯著年表,又為讀者了解魯迅文學活動的全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這套選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受到海外學人的關注,迄今仍是英文世界了解魯迅雜文作品的主要用書。

——海外學術界多為推崇的一部魯迅專著是《中國小說史略》,此書的英譯也是楊憲益、戴乃迭合作完成,迄今未見其他譯者復譯。英文版初版於1959年,布面精裝,封面標明此書是當時外文社「中國知識叢書(China Knowledge Series)」的一種。這也是魯迅此著的第二個外語譯本,僅遲於1935年出版的增田涉所譯日文本。

——魯迅原著的意義不言而喻:這是首部對於中國敘事文學的系統梳理與分析。英文版雖翻譯於「大躍進」期間,時間有限,但還是很見用心的。正文前有英文「出版說明」,應為譯者撰寫。其中闡明,這部小說史是魯迅根據1920至1924年間在北京大學講授小說史的講義整理而來,並簡要介紹了原著的成書與出版過程,說明1930年版是中文定稿。正文後有附錄兩種,均為相關資料的英譯:一是《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是《〈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這就是譯者匠心所運之處了。兩文前都有簡要的譯者說明,交代資料來源與譯介宗旨。「變遷」說明中交代此文「近年來才發掘出來,過去未見於魯迅作品集中……鑒於這些講稿與《中國小說史略》的問世時間相去不遠,或可作此書的一個概要來看。講稿對書中一些觀點與論述有所擴展,對於研習中國古典文學與小說史的讀者而言應是很有價值的材料。」並附註此文原為1924年7月魯迅在西安講學的講稿,經他本人修訂後收入1925年印行的《國立西北大學、陝西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二)》。而「日譯本序」前的文字則說明了此文首見於日本東京賽棱社1935年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日文版。

——《中國小說史略》中文底本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第一版《魯迅全集》,出版時間是1959至1961年,主持編輯工作的也是馮雪峰。值得關注的是,《史略》收入《魯迅全集》人文版初版第八卷,該卷還收錄了《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作為附錄,卷中並無《史略》日文譯本序一文。外文社的魯迅作品英譯本雖以人文版為底本,但從中英文內容的差異及《史略》出版說明來看,兩位譯者並非簡單將原作譯成英文,而是在理解原作的基礎上,盡量搜求相關資料附上,為英文讀者呈現一個較為全面的魯迅面貌。從再版情況及域外書評來看,這種努力也的確得到了讀者的認可。

——英譯《中國小說史略》自1959年初版後,分別於1964、1976年出了第二版、第三版,2009年,外文出版社仍有新印,系該社「學術中國」叢書(China Studies)之一;2014年,美國China Books公司又出新版,依然保留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正文前約請美國漢學家、《三國演義》全譯本譯者羅慕士撰寫了新版前言,文章雖短,卻是當代英美漢學界學人對此譯著的評價,不妨一觀:

——原書雖是數十年前為中國受眾而寫,但對世界各地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學生與學者而言,這部「史略」仍然必不可少,頗具啟迪。

讀魯迅,學中文

——魯迅小說在英文中的譯介與《紅樓夢》很有些相似之處,王際真與楊憲益、戴乃迭都是不同時期的重要譯者,他們的譯作也都歷久彌新;此外,原著都是漢語言藝術的集大成者,多年來一直是英語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文的教材。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的幾家書局就曾出版過中英文對照版魯迅小說選,既供中國人學習英文使用,也是在華英美人士了解中文的讀物。1967年,耶魯大學出版美籍學者威廉·萊爾編選的《魯迅小說集》(英文題名直譯成中文應為「魯迅讀本」)。這部選集並非中英文對照,而是中文原文為主,重點字詞詳加英文注釋,是給美國學生學習中文用的高階漢語教材。此書頗受歡迎,1970年推出第二版,直到1976、1977年還在重印。

劉殿爵編《魯迅小說集辭彙》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魯迅小說集辭彙》一書,編寫者是香港翻譯家劉殿爵。此書1982年出第二版,後屢經重印,至2005年仍有新印,港澳與英美都有中文專業師生使用。書中介紹,英國漢學家、翻譯家卜立德(D. E. Pollard)曾以此書為學生授課,並總結出修訂意見,新版已據以修訂。此書的中文底本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魯迅作品,不過不是全集,而是1955年的單行本《魯迅小說選》。成書形式為左頁作品原文,右頁重點辭彙;辭彙頁並列三欄:繁體中文、漢語拼音與英文釋義對照。從不斷印行的情況來看,這種形式的魯迅教材是頗受歡迎的。

——2002年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中英對照系列」,精選名作名譯,兼顧語言與文學特色,並邀請知名學者為每一部書撰寫前言,詳細介紹作家生平與創作特色。此系列已出版的作品包括巴金、蕭紅、茅盾等,仍以魯迅作品最多,包括《祝福及其他》《阿Q正傳》《野草》三種,選用的是楊憲益、戴乃迭譯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祝福及其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阿Q正傳》

——近年來,海外漢語教學依託網路與多媒體技術,又有出版公司建立網站,選取現當代名家作品,紙質出版物與在線教學結合推出。美國出版的「捕捉中文」叢書即是一例。魯迅作品含專著三種:《吶喊》《阿Q正傳》《祝福》;另有《中文雜文》一書,將魯迅與胡適、朱自清、周作人、林語堂等幾位作家的散文與詩作結為一集,列為中文教材。此系列也是中英文對照,全文帶拼音,疑難辭彙加註,並可從相關網頁下載音頻資料對照學習。此系列選用的也是楊憲益、戴乃迭英譯。

結 語


推薦閱讀:

體癬是怎樣傳播的 應該如何去預防的?
「說」新聞和「播」新聞的傳播之道
超簡單,打造「刷屏」「爆款」營銷案例的套路
新傳播時代的圖片應用-中國新聞攝影網-中國新聞攝影網
從「Public Relations」到「Communications Marketing」的轉變

TAG:世界 | 傳播 | 魯迅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