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白鍵上吟唱的詩人們 / 時間簡史

尤迪娜 - Maria Yudina

1899-1970

眾人溫柔時唯獨她冷冰冰,

而大家都一筆帶過時,

她卻款款深情娓娓道來。

跟偷瞅見容嬤嬤轉身抹眼淚似的。

莫扎特和穆索爾斯基,

她拂手一下,

便凄楚得讓人心頭一酸,

久久說不出話來。

斯大林時代的藝術家們帶著鐐銬在舞蹈,

千姿百態,

任由暴君玩弄和折磨,

但竟有這樣一位女性無所畏懼地對他直面蔑視和嘲弄,

令人由衷地欽嘆,

填補了一個時代整體的沉默和精神的缺失。

她就是女鋼琴家尤金娜。

阿勞 -Claudio Arrau

1903-1991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他認為藝術是神聖的、神秘的、靈性的東西。

藝術不是單純的娛樂或者心理治療,

而是嚴肅的生活方式。

聽他彈琴,

只覺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靈里,

世界不再那麼喧鬧、那麼亂糟糟。

阿勞在台上全神貫注,

猶如一個禪宗的法師,

猶如一個弓箭手,

弓、箭、靶的三點連成一體。

有人說他是一位高尚的音樂建築師

一個個恢宏莊重的構思為他永遠敬仰和熱愛的音樂

阿勞的琴聲與眾不同,

他的音色豐富、厚實,

如同陳年佳釀的葡萄酒。

對於這點,

有人認為阿勞的琴聲聽起來含混、粗重,

也有人喜歡這種較「圓」的聲音,

認為聽起來像管風琴,

還有人說阿勞的手就像是在鬆軟的琴鍵上翻耕。

早年的阿勞享有「炫技大師」(Virtuoso)的稱號,

但中年以後他演奏的速度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深思熟慮。

許多評論家認為在他最親近的母親去世之後,

阿勞的整個風格變得內省而有節制,

少了許多即興成分。

米凱朗傑利 - Michelangeli

1920-1995

米開朗傑利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被譽為音樂哲學家

他對音色十分在意,

沒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圓滑音階、

更響亮、有力的和弦

或以更精緻的觸鍵與音調呈現更平衡的結構。

他追求"管風琴和小提琴相結合"的那種音色,

每一首曲子的演繹都有獨到的曲速安排與分句設計。

米開朗傑利因為對演奏的效果的苛求,

為此留下的唱片並不多,

他演奏的貝多芬《皇帝協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極至;

他演奏的德彪西作品展現出了頂尖絕妙的音色與層次;

他演奏的肖邦作品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

應該說,

他錄製的每一首作品,

都呈現著別人難以企及的精緻。

安妮·費舍爾 - Annie Fischer

1914-1995

詩意就藏在右手

若隱若現

春風化雨的高音區里。

她的演奏

「獨特的強烈程度」

「風格輕鬆自如的樂句」(David Hurwitz),

以及高超的技巧和精神深度,

而聞名於世。

她最偉大的遺產是錄製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她從1977年開始為此工作了15年。

因為自我苛求完美無瑕,

她不允許在她的有生之年出版發行這套錄音,

直到去世,

這套錄音才以CD形式公開發行,

並且廣受讚譽。

塞爾金 -Rudolf Serkin

1933-1991

美籍奧地利鋼琴家,猶太人

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鋼琴家之一

他觸鍵清晰、節奏平穩、聲音純正,

少了煽情,

補上的是內斂和純真。

演奏技巧堅實準確,

是塞爾金理念中要求極其嚴格的一環,

太多的深埋帶來了無窮想像。

可以見到他費勁讓鋼琴發出所要的光采效果。

不但是演奏巴赫作品的典範,

而且是演奏莫扎特、貝多芬、

舒伯特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卓越代表。

哈拉謝維茨 - Adam Harasiewicz

被譽為神品的肖邦!

平衡木上清脆有力的彈跳,

目不暇接,

毫無嬌柔做作之氣

1932年出生,

是1955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獲得者

(第二名為阿什克納齊,第三名為傅聰)。

隨後他和Philips簽約,

展開一系列的肖邦作品唱片錄音。

哈拉謝維茨的肖邦具有沉著冷靜的特質,

善於清晰揭示作品的內在結構,

外在則表現出較為平和的意象,

這一點,

影響到後世的著名鋼琴家如K.齊默爾曼等人。

肯普夫 - Kempff

1895-1995

20世紀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

生於德國的特博格,

師從H·巴爾特和R·卡恩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感到了溫暖,

而別的很多人僅僅體會到了緊張和激情。

就LATECLASSICAL和早中期浪漫時代的作品而言,

肯普夫營造了優雅,

平易近人的效果,

並且從未忽視音樂核心的嚴謹。

他崇高的樂思隨處可見,

並且具有明快的神韻,

圓潤的連奏和豐富的音色。

不能再地道的德國風味,

舒適,輕靈,舉重若輕地抒情。

一切聽來都那麼舒服,美好,

貝多芬,

舒曼或者舒伯特,

又或者肖邦和巴赫。

弗朗索瓦 - Francois

1924-1970

法國鋼琴家,

6歲登台演奏,

1939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科爾托。

他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著稱。

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與阿圖爾·魯賓斯坦的肖邦有極大差別,

魯賓斯坦的肖邦強調情感,

弗朗索瓦則更強調肖邦的情感所體現出來的音色,

所以資深人士認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於魯賓斯坦。.

有人形容:

那是巴黎沙龍里無日無夜的旋轉,

「鴉片」般迷醉,

虛幻有害卻能讓人上癮。

布倫德爾 - Alfred Brendel

1931—?

在貝多芬的奏鳴曲里的靈氣逼人,

與其他時候四平八穩的學究氣形成鮮明對比

在鋼琴方面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

除了艾德溫·菲舍爾和愛德華·施托爾曼的幾堂大師課

再沒上過其他正式的鋼琴課。

認為忠於原作,

尊重作曲家的意願,

是鋼琴家首要任務,

而不是表現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見解。

小涅高茲 - Stanislav Neuhaus

1888-1964

連喝下三大杯熱騰騰的咖啡,

也抵不住

他彈奏的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

幾首前奏曲

帶來的冬雨般的凄涼愁苦。

從失神落魄的踉蹌勁看,

這傢伙肯定是個酒鬼。

他培養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級鋼琴家

里希特

吉列爾斯

加夫里洛夫

扎克

馬里寧

...

比芮特 - Idil Biret

以演繹肖邦聞名,

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演繹肖邦的美輪美奐,

兼具令人怦然心動的洋溢熱情,

不僅繼承了正統的肖邦鋼琴曲的演奏風格,

更以一顆女性的感悟之心將樂曲演繹得更加

千迴百轉、飽含深情。

比芮特錄過80多張唱片,

1995年她錄製的肖邦全集獲得波蘭肖邦唱片大獎。

2007年,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在安卡拉授予比芮波蘭共和國勳章,

以表彰她在傳播介紹肖邦作品方面做出的貢獻。

席夫 - Andras Schiff

1953-12-21

與同時代人

蘭基、科奇什一起

被稱為匈牙利鋼琴三傑

席夫精心鑽研

斯卡拉蒂、巴赫、海頓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

其演繹的巴赫、

海頓作品有清新、

清秀的特點,

音色極佳,

充分發揮了現代鋼琴的魅力。

作為一個鋼琴家和音樂家,

席夫擁有古今罕見的獨特性和完整性。

很少人能像他那樣,

指觸間處理出宛如薄紗般的純凈和透明。

席夫錄音中最顯赫的成就,

應是莫扎特奏鳴曲,

以及與小提琴大師、

教育家兼指揮家魏格(SandorVegh)合作的協奏曲集。

這是席夫與魏格一段長期而緊密合作關係之下的成果。

索科洛夫 - Grigory Sokolov

天蒼蒼,野茫茫,雲淡風輕,

細看去,

草低見的牛羊竟是用的工筆!

太多精工巨匠都愛把人悶死在沉靜的細節里。

回頭望去,

此刻拂在臉上那股飄逸的輕風,

又出自何等駭人的功力。

索科洛夫

從小上的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天才班。他是冷戰時期蘇聯的秘密武器,

16歲就奪得柴可夫斯基大賽金獎,

之後被蘇聯雪藏,一直未在西方露面。

他認為自己的風格最接近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OPUS111唱片公司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公司的總裁聽到他演奏的貝多芬作品111受到震撼而改的

他喜愛現場音樂會,

而且對於錄音挑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他從沒有在大公司錄音,

但是他以前的錄音已經被樂迷完全挖掘,

而且他似乎已經放棄了錄音的打算,

因為如此,

樂迷聽他的音樂會經常帶著錄音筆,

這就是很多youtube上錄音的來源。

他的演奏會只集中在歐洲和俄羅斯

他對於鋼琴的認知不亞於任何調音師,

他在演奏會之前會親自調試鋼琴的內部結構以確保發聲

他的演奏曲目之廣,

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他的演奏戲劇性和幅度極大,

而弱音又如此夢幻,

評論家給他「融合了冰與火」的評價

他幾乎不接受任何訪問,和媒體與商業毫無聯繫。

蒂諾·契阿尼- Dino Ciani

1941—1974

義大利鋼琴家蒂諾·契阿尼

畢業於羅馬音樂學院,

與少數有才華又有好運的演奏家一樣,

二十歲在國際比賽中獲獎,

隨後展開歐美巡演,

歡呼聲中也曾煊赫一時。

但旋即又同更少數有才華卻沒有好運的演奏家一樣,

甫及而立便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了最後的謝幕。

不過十餘年光景,

鼓掌變成扼腕,

淹沒琴身的鮮花轉而覆滿了寂寥的墓園。

波雷 - Jorge Bolet

1914-1990

閉上眼,

想像他叼著雪茄,

彈出那麼貴族的李斯特,

彷彿袖扣也閃著光。

高貴的舉止讓他得到:

「鋼琴貴族」、

「高貴的紳士」、

「愉快的大地主或領主」等雅號

平靜、沉著且完全能剋制自己,

柔順、豐富的音色結合清楚闡釋作品,

讓音樂的細節全盤透明化。

浪漫學派的傳統不隻影響到波雷的鋼琴演奏,

還有他的一生。

雖然對波雷而言,

輕鬆與嚴謹並非不能共存,

但是波雷有時候會重視技巧展現

更基於詩意也是公認的事實,

有時候他的音樂會因為縱容技巧而完全失去詩意。

弗萊雷 - Nelson Freire

或許是當前樂壇最富神秘色彩的鋼琴家。

可以任意駕馭各種演奏技巧,

不但準確無誤而且音色優美、

富於音樂性。

除了弗萊雷流暢無誤的彈出音符,

並以極具說服力的手法解開極其精巧的樂曲之外,

優雅柔韌的音樂風格也不容忽視。

弗萊雷是少數能讓魅力與敬畏共存於音樂中的鋼琴家,

這種特色在他的李斯特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中也非常明顯。

您可以沉浸在他熱情理智的音樂中,

特別是珠玉般的滑奏。

《蝙蝠》改編曲與李斯特的作品

是驗證弗賴里音色變化豐富最好的例子。

每一首都嚴謹且具啟發性,

帶領聽者深入音樂內在。

莫伊塞維契 - Moiseiwitsch

一位優雅、

有品味而且迷人的鋼琴家。

熱情優雅的超技巨擘

他的音樂猶如:

火柴被擦燃,

電光火石之際迸發出來的耀眼的溫暖。

儘管有人認為莫伊塞維契的拉赫曼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大過軟性,

事實上,

他是位有自己見解的鋼琴家,

修養廣泛而且聰明、

有求知慾,

看待音樂的態度從來不帶學究氣息。

他的曲目非常廣泛,

浪漫派作品之外還能演奏現代音樂,

音樂結合了高超的技巧以及詩意。

吉澤金 - Gieseking

吉澤金因受法國和德國音樂教育的雙重影響,

對這兩國的作品都有深入的體會。

他靈敏透明的指觸和細緻的音色變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

使他成為闡釋德彪西與拉威爾的權威。

在所有的鋼琴家裡,

沒有一個人能像吉澤金那樣表面平靜無波,

內心卻緊緊專註於他的德彪西音樂,

也沒有人能有他那樣對音樂色彩和織體獨特的清晰感。

這種境界是通過一種踏板技巧達到的;通過胳膊和手指、

心靈和思想天衣無縫的配合,

對輕重變化進行處理,

並且應用了明暗對比法,

而這種境界是其他鋼琴家所望塵莫及的。

吉澤金能夠自如地用自己的音符表現德彪西的音符,

甚至表現德彪西最主觀,

最難懂的部分。

吉澤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

在演奏中強音都處理得很輕巧,

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極有味道。

巴倫博伊姆 - Barenboim

作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音樂家之一,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一直以鋼琴家、指揮家、室內演奏家令人驚嘆的

"多重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

他是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肖邦鋼琴作品的優秀詮釋者,

曾經錄製過全套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

及全套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

以及肖邦的全套夜曲及勃拉姆斯等人的許多作品。

卡薩德絮 - Robert Casadesus

在巴黎音樂院跟隨教出里斯勒、柯爾托、卡塞拉、納特

等著名學生的傑梅學習。

但簡單把卡薩德修的藝術歸入法國鋼琴學派卻是不對的。

無可否認,

卡薩德修有法國鋼琴學派的優點

手指的運動平均程度與平衡感、

控制力、

清晰度及發音相當完美,

然而他的演奏技巧卻與巴黎音樂院完全不同。

卡薩德修的演奏不像多拉法國鋼琴家般只是純粹的按鍵,

深沉的觸鍵會讓人想起德國鋼琴家,

而非傳統法國式訓練。

卡薩德修的曲目選擇也與許多同行更廣泛,

他演奏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的同時,

少有法國鋼琴家彈奏這些曲目。

從卡薩德修的曲目來看,

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數量非常大,

包括德彪西、拉威爾、夏布里耶、

舒密特、佛瑞、法朗克、聖桑、

丹第與蕭頌等人,

但是他也彈肖邦、李斯特、舒伯特、舒曼、貝多芬與莫札特。

普萊亞 - Murray Perahia

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蓮,花之君子者也

鋼琴家普萊亞無疑是位「得獎高手」,

過去他的錄音得獎紀錄可謂洋洋洒洒!

光是權威的英國《留聲機》雜誌年度唱片大獎,

普萊亞在近三十年間就獲獎超過十次。

2000年的《哥德堡變奏曲》專輯,

為普萊亞的巴赫錄音系列揭開序幕,

十年內相繼完成了《英國組曲》、

《組曲》以及第1-6號鍵盤協奏曲等優秀錄音。

普萊亞琢磨旋律線、

鋪陳樂曲結構與巧用彈性速度的功夫愈益精緻,

進一步鞏固他在巴赫版圖裡的權威性,

即便鍵盤聖經《平均律》的錄製計劃尚未成形,

但光從這套協奏曲集中散發的優雅質感,

其他鋼琴家所遠遠不及的。

在面對巴哈作品時,

我們清楚嗅到普萊亞對非主題旋律線處理之細心,

左右手在彈性速度上的配置,

有時穩固合攏,

有時卻刻意錯落的表現,

讓曲目呈現深情卻又不沉溺的氣味,

聽者往往能夠從這些巴哈協奏曲錄音中獲得與眾不同的樂句思考模式,

不是刻意標新立異,

而是更能直接深入音樂核心的一種聲音。

法佐·賽伊 - Fazil Say

不管是演奏現代音樂還是古典音樂,

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可以說他是爵士樂的王者,

演奏現代音樂和自己的作品時願意伸出一隻手壓琴弦一隻手彈,

從而得到一種獨特的音響效果。

尤其是他的和聲感,

旋律感極強。

對古典音樂的詮釋更是標新立異,

尤其是演奏貝多芬,

海頓等人的作品時,

也會把一些現代的元素和自己獨特的感覺融入音樂當中,

這就是創新。

嚴格地演奏古典作品對他來說實在太簡單了,

既繼承了傳統,

又進行創新。

他演奏的貝多芬、

莫扎特是當代人的的貝多芬、莫扎特。

他是凌駕於古典音樂與近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之上的音樂家。

鄧泰山 - Dang Thai Son

一般人很難想像,

越南會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孕育出一位世界級的鋼琴大師——鄧泰山。1980年,

在第十屆舉世矚目的國際肖邦鋼琴大賽上,

鄧泰山就是崛起的一位讓歐洲人頂禮膜拜的大賽冠軍。

他是越南人,

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自此二十年後,中國的李雲迪才再次問鼎這一賽事。而鄧與所有天才的鋼琴家不同的傳奇經歷是,

他的鋼琴搖籃是在防空洞里。

梅耶 - Marcelle Meyer

(1897 – 1958)

她一直大力推廣偏僻的法國古代和近代音樂,

拉莫是她主推的作曲家,

1947年以現代鋼琴錄製了斯卡拉蒂的32曲鋼琴奏鳴曲引起樂迷的轟動!

她的巴赫在日本的「唱片藝術」榜單上,

古爾德的巴赫排名之後就是她。

當年她用現代鋼琴錄製的時候,

正當蘭多芙絲卡的大鍵琴演繹的巴赫為主流,

新派鋼琴家們都迴避以鋼琴彈奏巴赫,

比如阿勞當時有錄音計劃,

但是因為蘭多芙絲卡的風頭太勁,

他最後取消了剛錄好的格德堡主題變奏曲的發行,

但梅耶爾卻自信的選擇了錄製巴赫,

而且取得了非常高的評價。

奧格東 - Ogdon

一般而言,

英國鋼琴家很難在國際鋼琴大賽中奪魁。

萊徹帝茨基曾經在書中提到英國有「好音樂家,

好工人,

(但是)也有差勁的演奏家。

他們所能做的,

斯拉夫人天賦本能就可以辦到,

頭腦對他們的影響力遠超過心」。

但是在六零年代早期,

三位英國鋼琴家改變了這種說法,

他們就是賴持、懷爾德與奧格東。

奧格東在1962年得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獎(與阿胥肯納吉共享金牌)後,

立刻成為英國媒體的頭條新聞。

對莫斯科市民而言,

他們喜愛奧格東更甚於1958年的首獎得主范·克萊本,

因為奧格東能夠做到蘇聯鋼琴家的超技,

又能融入西方的神秘與布梭尼式的智性。

阿胥肯納吉用「奇特」來形容奧格東,

他認為奧格東是一個「能彈出我們所演奏不出的音樂」的外國人:

約翰·奧格東而對其他蘇聯人來說,奧格東的音樂帶有一股飄逸且難忘的「芳香」。

安多·福德斯 - Andor Foldes

「鍵盤巫師」

美藉匈牙利鋼琴家。

1913年12月21日生於布達佩斯,

幼年時由其母給以音樂訓練,

鋼琴老師是薩特馬里。

8歲登台演奏莫扎特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

1922年,進李斯特音樂院,

l932年從多那尼高級班畢業。

1933年,參加李斯特鋼琴比賽獲獎後,

在歐洲巡迴演出。

10年,到紐約舉行演奏會,

後定居美國,1948年加入美國籍。

後來回到歐洲,住在德國和瑞士,

1958~1965年在薩爾布日肯主持鋼琴高級班。

在此期間,

他集中精力鑽研

維也納古典作曲家從海頓到舒伯特的作品,

發現過去只注意清晰有力、發音明亮、節奏活潑

的演奏方法是不夠內在的,

特別是演奏莫扎特、

貝多芬和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和舒曼、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更是如此。

於是他的觸鍵變得豐富柔和,

也特別注意細膩的分句。

著有《鍵盤樂器的彈奏要領》。

蜜拉·海絲 - Myra Hess

像一位穿著樸素的侍女踮著腳走過午後的花園。

也許那位老兵說得對,

他的口哨吹的不是巴赫,

而是這位蜜拉·海絲。

從來沒聽過這麼怡然自得的貝奏109,

不如塞爾金那麼晶瑩剔透,

卻也這般芳香四溢。

海布勒 - Haebler

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種清新、清純的效果,

追求音色的微妙層次區分,

音階性經過句中顆粒型音色的效果。

海布勒好像天生是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

她從小在莫扎特的氛圍中長大.她演奏的莫扎特,

無論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小品,

都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

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鳴曲,

以及與格呂米奧三重奏團合作的《鱒魚》

也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艾瑞克·海席克 - Eric Heidsieck

聽過的最自由的貝奏全集,很不習慣。

然而聽聽他彈各家的變奏曲和肖邦第一鋼協,

又喜歡得不行。

一切都能被他彈成一幅水彩畫,輕盈,飄散,

沒有厚重的質感,只有光影與明亮的色彩。

海席克的李斯特詮釋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概念,

他的」炫技」不再只是單純於流於手指上與力度的表現,

更多時候結合了詩意,

以及多層次的音色表現.。

這些不同於其他鋼琴家對於」炫技」的定義,

加上他本身瀟灑迷人的氣質,

使人忘卻了這些作品技巧本身的高難度.

斯科達 - Skoda

保羅·巴杜拉-斯科達是世界級的鋼琴巨匠,

是當今國際樂壇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

1949年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揚發現了他的天賦,

並且邀請他舉辦音樂會。

經過徹夜不眠練琴,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一夜成名,

成為了世界知名的音樂家。

由此以後,

巴杜拉-斯科達成為了眾多知名音樂節上的常客並受到歡迎,

也成為與世界著名樂團合作演出的獨奏家。

在所有作品之中,

巴杜拉-斯科達最擅長、

也是為他贏得崇高聲譽的就是莫扎特的鋼琴作品。

甚至在《牛津音樂辭典》中

對"斯科達"的注釋中都直接寫道:莫扎特演奏專家。

他與妻子共同撰寫的論述莫扎特鋼琴音樂演繹問題的

專著《鋼琴上的莫扎特》,

被譯成至少6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

他所錄製的莫扎特鋼琴作品的唱片,

也受到業界極高的評價,

其中不少錄音還被評為"示範級"的演奏版本,

被全世界莫扎特的樂迷們競相收藏。

里赫特 - Richter

德國血統的烏克蘭鋼琴家 ,

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

20歲之前幾乎都是自學,

起手就是肖邦練習曲,

遇到了涅高茲,

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

涅高茲還說里赫特有些地方是他的老師。

里赫特擁有變態的技巧,

可以用瘋狂的雙音砸琴,

又可以在鋼琴上奏出最銷魂的弱音。

他以極廣的演奏範圍,

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

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書一樣廣,

能彈出傑出且深刻的音符,

令人讚賞的演奏技巧,

與對各個作品深邃且獨特的了解,

使得他的每次演出都稱得上是傳奇。

索弗隆尼茨基 - Sofronitsky

他的身上帶有沙俄時代的精神特徵,

但生活在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時期。

敏感的性格也是導致他痛苦的原因之一。

他常年酗酒,

1961年8月26日去世剛過60歲不久。

對於未能與索夫羅尼茨基同時經歷的人,

一直是難有機會欣賞到他的演奏。

即使是當時的西方,

對索夫羅尼茨基的演奏也是非常陌生。

西方人士是通過部分有機會在蘇聯觀看過他演奏的人的轉述,

或者部分流傳到西方的文字記載。

間或有少量錄音流出蘇聯以外的西方世界,

都被奉為珍寶。

到了1990年代之後,

唱片的出版也隨著政治氣氛的緩解

而變得自由與豐富起來,

索夫羅尼茨基的唱片的出版才慢慢多起來。

科爾托 - Cortot

科爾托演奏肖邦作品享有盛譽,

雖是以性格和智慧取勝,

而不是以準確見長。

他的演奏追求高貴的氣質、

抒情性與迷人的音色的結合,

他演奏的舒曼與肖邦的作品,

突出了其亮麗和細膩,

強調了他們豐富的表情。

曾編注許多鋼琴作品,講述鋼琴技巧和表現頗多卓見。

二戰期間,

科爾托曾與納粹當局合作,

出任傀儡職政權務,並繼續舉行演奏會。

1944年,

科爾托被盟軍逮捕,

釋放後被法國人視為"法奸"和不受歡迎的音樂家。

1946年後,他雖然仍繼續演奏,

但抹不去的歷史污點,

無疑使他心理上淤積著巨大陰影;

記憶力明顯衰退,

演奏中的錯音、漏音比比皆是,

直到1958年,

他徹底從鋼琴舞台銷聲匿跡,

四年後謝世於瑞士洛桑。

莫拉維茨 - Moravec

音色漂亮得順理成章。

靈巧的節奏呼吸,

自然如歌。

難怪有人把他的琴聲比作明瓷,

貼切得很,

雅緻而不至於太玲瓏,

不會艷得膩煩。

肖邦已然顛倒眾生,

偏偏,他指間的莫扎特和德彪西,

當然還有來自他祖國的雅那切克,

也如此氣韻別緻,光彩照人。

高度的理性控制與情感抒發的平衡,

細節豐富層次分明,

精簡的曲目範圍,

手指精準的技巧但從不炫技,

以及他最為標誌性的優美音色。

理性的控制不代表他的演奏是冷冰冰的,

與之相反,

在那些最優美的片段里你會聽到莫拉維茨極為動人的抒情表達。

這是一種獨具天賦的樂感和高度自我控制力的結合,

極為難得。

聆聽他的錄音最好獨自一人,

平心靜氣,這樣你會聽到很多其他大師所沒能表達出來的豐富細節。

哈羅爾德·勛伯格寫道:

「莫拉維茨使用一種出奇的溫暖音色,

永遠把持著如歌的旋律線,

而演奏中也維持著嚴整的結構性。

演奏者非常具有自己的主見,

充滿張力、詩意與精緻的音色。

這在滿街機關槍式鋼琴家的現代,

真是件難能可貴的事。」

這段話是對莫拉維茨的高度評價,

20世紀早期所謂鋼琴的「黃金時代」已過,

我們現在還能從莫拉維茨的演奏中聽到些許媲美那個年代的聲音,是十分幸運的。

吉列爾斯 - Gilels

實在要感謝涅高茲,

讓他後期的聲音從「鋼鐵的觸鍵」下的鏗鏘變成了如茉莉般的明亮芬芳。

這個當年無比崇拜魯賓斯坦的紅髮少年啊!

吉列爾斯的演奏柔和明亮、

表情細緻,

與里希特並譽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傳人。

1954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

還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吉列爾斯的演奏特色是"鋼鐵般的觸鍵",

由此而形成幅度與力度。

吉列爾斯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其力度變化上,

被認為是施納貝爾之後的最好選擇,

他與約夫姆和柏林愛樂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協奏曲

也已成為這個曲目首選的經典。

可惜他的貝多芬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協奏曲

沒有留下很出色的錄音。

他的演奏以音響柔和明亮、

表情細緻內在見長,

也常演出室內樂。

巴克豪斯 - Backhaus

的確是「無菌室培養出來的聲音」,

乾淨得與眾不同。

評論家稱「他的技巧象神一樣」。

他年輕的時候技巧是無與倫比的,

雖然因此說他在DECCA留下的所有78轉

和單聲道的錄音中技巧是完美的、

完全沒有瑕疵的,

在立體聲時期的錄音中還是可以聽到有幾處技術問題,

象貝多芬第三奏鳴曲、皇帝協奏曲等,

但是,

他眾多的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錄音是里程碑。

他的演奏幾乎都是完整的技巧、

稍快的速度、率直和充滿力量。

不過,

在抒情的片斷他的演奏是那麼的迷人、

聲音是那麼的豐滿、

感情是那麼的深入。

他的發音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傑出的。

波里尼 - Pollini

波里尼以演繹貝多芬、舒伯特、

蕭邦、舒曼、布拉姆斯、勛伯格、

韋伯恩的作品而著名,

而對現代作曲家的作品,

特別是對皮埃爾?布萊茲、

路易吉?諾諾、

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曼左尼、卡內瓦勒、西阿利諾、索利馬

和馬代爾納等人作品的演繹,

被譽為無與倫比,

這些作曲家當中,

更有人把作品題獻給波里尼。

波里尼的技術超群,

但也有人認為他音樂情緒處理相當保守。

霍洛維茨 - Horowitz

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後一個巨人。

霍洛維茨的琴音是靈動剔透的,

但是同時,

他有著使他獲得"雷神"稱號的左手。

霍洛維茨有著一雙柔軟的手,

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個手指擊鍵的同時,

將小指完全彎曲收起來。

演奏極其富有鮮明的個性,

他的音樂是如此的獨特,

極端的神經質,

如夢如幻的「天鵝絨」仙境。

他手指下的斯克里亞賓,

拉赫瑪尼諾夫是毋庸置疑的,

那裡蘊含面長久的崇敬,

感激和惺惺相惜。

「他彈我的東西比我自己彈得好」,

拉赫瑪尼諾夫如是說。

古爾達 - Gulda

非常感謝上天賦予我絕佳音感,

憑藉這項異能,

拓展出音樂的視野與境界,

別人怎麼說是他們的事,

但我自己從未使用過"天才"這兩個字。

...

——古爾達

戴著瓜皮小帽在爵士和古典間遊走的幽默而瀟洒的老者,

他晚年時的貝多芬是如閃電般擦亮天空,

清晰而迅急。

莫扎特,是自由揮灑間的音音入味。

外界對他的評價是,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貝多芬詮釋者之一。

但他自己並不認為如此:

「這只是一種可能,

不過我覺得和海頓、

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靈上更接近」。

古爾達的思考和演奏方式十分率直、

忠實自我,

按照他的說法:

「我的練琴時期是從13到16歲,

之後便是尋找音樂真理的過程」,

換句話:

「演奏者首先必須作品產生愛和感情,

有了這個動機,透過個人體會與了解,

達到作曲者所要傳遞的意念」。

難怪他彈的曲子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

這是結合個人感受與經驗,

不著痕迹地表現在樂曲中,渾然天成。

古爾德 - Gould

曾一直認為巴赫的東西是安靜的升華,

看了昆德拉的《慢》以後才知道,

那種安靜的出神入定其實也可以來自速度下的眩暈和迷離,

一如古爾德的巴赫。

離經叛道而又格外精彩

一個人可以在豐富自己時代的同時並不屬於這個時代;

他可以向所有時代述說,

因為他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時代,

這是一種對個體主義的最終辯護。

他聲明,

一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時間組合,

拒絕接受時間規範所強加的任何限制。"

古爾德這樣評價作曲家理查德斯特勞斯,

也許說這是古爾德對自己的評價更恰當些。

"他與時代的每一種可能的潮流都背道而馳。"

古爾德這樣評價巴赫。

這也像是他的自嘲。

阿格里奇 - Argerich

她喜歡喝黑咖啡,

穿深色衣服,

曾經自暴自棄。

可是她依舊樂觀,

毫不費力地踏平一切技術高峰,

帶著她的歡欣。

只有在她那裡,

你才能聽到肖邦第一鋼協開篇那瑪祖卡的甜味,

和拉三的輕鬆飄逸。

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

而她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快"。

阿格里奇不僅讀譜快,視奏快,

而且她手指的彈奏速度也非常快。

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鳴曲時,

左手的八個八度,

她用不到一秒鐘就彈奏完畢。

雖然已經年過七旬,

阿格里奇熱烈的的個性似乎一直都沒有改變,

而她的琴聲也一如她的人一樣繼續保持著通透率真的魅力。

齊默爾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他以演奏肖邦得到音樂生涯的真正突破。

他那光輝燦爛的技巧、

令人折服的說服力和自然度,

以及他在舞台上明朗可親的人格,

都極其傑出。

然而他卻永遠謙虛而自信,

發出不凡的智慧光采。

音樂中的圖像性、氣息和溫度

都在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的音樂邏輯性下被中和了,

但音樂卻毫不因為移除樂曲中的火爆氣質而降低說服力。

他的每一款錄音幾乎都是對作品的典範演繹,

比如貝多芬的全部鋼琴協奏曲、

肖邦的鋼琴協奏曲(2000版)、

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2005版)

和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都堪稱極品。

......

尼采說,語言盡頭,音樂響起。

推薦閱讀:

時間簡史:從宇宙誕生到現在誤差不到一秒,「鍾」的前世今生
霍金的《時間簡史》用迷人方式表達了時間和空間的本性
《時間簡史》第一章 我們的宇宙圖象

TAG:時間 | 詩人 | 黑白 | 時間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