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沔陽陳舊婚俗

【沔陽陳舊婚俗】解放前,沔陽的男婚女嫁一般都是父母包辦,男女雙方從訂婚到結婚有一整套繁瑣的禮節。小孩十歲左右,父母就要操心爲兒子「說姑娘」,爲女兒「說婆家」。有的小孩甚至只有幾歲或是幾個月就「說親」,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娃娃親」、「搖窩親」。那時的婚姻沒有自由,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提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再舉行「發八」和「接八」,這是一種古老的訂婚儀式。男方請媒人吃酒,送聘禮到女方。女方將庚帖(即出年月日生庚八字)交與媒人帶到男方家裏。紅色蠟光紙製作的《庚帖》上印有「 天作之合,乾坤定矣 」八個字。這種訂婚儀式,女方稱爲「發八」,男方稱爲「接八」。舊時的訂婚,男方要爲女方做兩套以上衣服,有的還爲女方買金耳環、銀手鐲。從小訂婚的小孩等到長大了才知道自己有了姑娘(或女婿)。由於沒有見面交往,互相都還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麽樣子。直到男女都長大成人,男方到女方「要人」時,才得以揭開「心上人」的面紗。無論對方長相如何、自己願意與否,這樁婚事自「發八」、「接八」起就木已成舟。受「嫁雞跟雞,嫁狗跟狗」封建腐朽觀念的束縛,雙方只好認命罷了。有的痛苦一生,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待到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時,男方父母就要准備爲自己的兒子結婚、娶媳婦。結婚之前,男方要先「看期」,找算命先生測算,定出結婚的日子。男方需先報日子,徵得女方同意,定好婚期,再由媒人轉告男方。如果婚期定的是臘月,男方在五月端陽要給女方送扇子、花粉、花線和一套衣服;八月中秋給女方送茶(即糖食禮品)。女方將茶轉送給親戚,表示姑娘要出嫁了,向他們通知結婚日期。這些親戚吃了茶,准備「流汗」,即作好趕情錢、吃酒席的准備。兒女婚事,男方一般要辦三天酒席。第一天宰豬,叫喝血酒。第二天過禮,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肉、魚、酒、米等物,用擡盒送到女方,將女方置辦的嫁妝運到男方。第三天當期,男方要行禮告祖,新郎要理發剃「狀元頭」;女方要開臉美容,即開臉婆爲新娘第一次扯臉(相當現在做面膜),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用線拔扯幹淨,用熟雞蛋清磙臉,使臉部皮膚光滑嫩白,這也是未婚女娃成爲「姑娘」的外部表徵。結婚的當天,男方擡花轎到女方娶親。一般是一對喇叭、一對鑼,一對高燈前面領路,到女方接新娘上轎之後,就吹吹打打往回走。女方送親的走在轎子旁邊,稱爲「扶轎杠」的,一般是新娘的兄長或弟弟。後面跟著搬帳子,挑三元,擡亮盒的。新娘坐在轎內,沿途遇有橋梁和上下坡之處,便將「利市錢」丟在轎內,這是新娘給轎夫的犒賞。轎子擡到男家後,男方先要在門前「攔車馬」,並將送親的人迎接到附近人家等著開席。「攔車馬」的儀式舉行之後,就要摘掉轎頂,抽去轎杠,將花轎用手托著到屋裏放下。然後,新娘出轎,由牽親娘陪護到新房與新郎行合巹禮,喝交杯茶。其後,新郎、新娘來到堂屋,呼禮先生司儀,引導新郎、新娘雙雙先拜天地祖宗,再拜高堂父母,然後夫妻對拜。新郎、新娘拜堂後,再來到新房進餐,由同輩未婚女青年陪十姊妹。宴席結束後,敲鑼打鼓送走送親的人。接著就是磕頭。受禮的長輩都要給「磕頭錢」。磕頭的次序:先父母(如果祖父母健在應放在父母之前),後伯叔,再舅、姑、姨等親戚。由呼禮先生喊一個長輩的稱呼姓名,新郎、新娘跪在蒲墊上磕三個頭,受禮者就把磕頭錢丟在茶盤裏;呼禮先生一邊清錢,一邊向看熱鬧的人們公布某某丟的磕頭錢是多少,鼓動親戚多給磕頭錢。一般來說,除父母外,一些親戚事先早就商量好了給多少磕頭錢,做到互相不挺面子。磕頭結束後,開始進入最熱鬧的節目——「鬧房」。人稱新婚「三天無大小」,喜歡鬧房的「號頭鴨子」,把公公、伯叔拉來和新娘做一些讓人開心好笑的節目,大人、小孩們圍擠在新房裏看熱鬧。鬧房結束後就喝茶,由新娘和新郎擡著茶盤,新娘一杯一杯地端給人們喝。待夜深時喝茶的人們一起離去,新郎、新娘才上床就寢。第二天早晨,新娘和新郎要給父母、伯叔和姑舅等長輩住客端茶。這種茶是煮熟剝殼的四個雞蛋、一碟點心。清晨,把茶端到這些人的床前,長輩們接了茶就給茶錢,把錢丟到新娘端的茶盤裏。父母親喝的這種早茶叫「揪腦殼茶」。新婚後第三天,新娘要「回門」看望自己的父母,這次是「小回門」,新郎陪新娘當天隨去隨來;新婚滿壹月,新娘要「大回門」,即由新郎把新娘送到娘家住一個月了再接回來。舊社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雞跟雞,嫁狗跟狗的包辦婚姻不知使好多有情人含恨終生。新中國成立後,公布和實施了《婚姻法》,廢除了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由,中國婦女才從根本上翻了身,在婚姻權益上享受了男女平等,這些繁文縟節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漸呈式微之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結婚之後要改口稱對方父母為爸媽?
不一樣的海南苗族婚俗
全球最奇特詭秘的婚俗
Some Marriage Traditions 西方婚俗趣談

TAG: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