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鐵騎竟非袁崇煥所創,更不是漢人!
在網路和一些小說中,總能看到如下評說:
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讓滿清八旗勁旅聞風喪膽的特種部隊,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煥精心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在北京城下,九千關寧鐵騎大破滿清十萬八旗鐵騎。有人甚至將關寧鐵騎譽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之一,是強大八旗軍的剋星。這就是歷史上被渲染的神乎其神的明末精銳關寧鐵騎,他們的形象通常是裝備三眼火銃,披重鎧,備雙馬,有極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以遼東本地人組成的關寧鐵騎。
然而真正拿起歷史資料去查找,卻只能發現網路小說與歷史真相相差十萬八千里,網路文學所常談的所謂拿三眼銃的精銳關寧鐵騎並非史事,只不過是現代文學的創造。
清人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留下了如下文字:
「先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議調西兵二萬五千,北兵一萬八千,南兵二萬一千,又關寧鐵騎二千。」
這裡提到的關寧鐵騎就是遼將祖寬和祖大樂率領的人數約兩千人的騎兵部隊,分別為隸屬關寧序列的驍騎左右營。明史記載,祖寬是胡人,時為鎮守遼東總兵官祖大壽的家丁,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這段事情發生在明崇禎八年,祖寬祖大樂率兩千關寧遼軍入關鎮壓當時明末的農民起義。因作戰得力,宣大總督盧象升評價為:「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
那麼,這隻被吳偉業稱為「關寧鐵騎」的軍隊是只什麼樣的軍隊呢?吳偉業接著記載到:「兩家所部皆緣邊鐵騎,又養曳落河為摧鋒,虓闞而狠戾,二將常倚以立功。」緣邊就是沿邊,可以理解為駐守邊境的騎兵,「曳落河」為胡語,也就是蒙古夷人的意思。這是一隻主要由蒙古人組成的騎兵部隊。另一個更早明確記載「關寧鐵騎」的史料是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此段內容即指崇禎九年,祖大壽率領三千關寧軍入關應對清軍繞道入寇,從資料看,所部「為夷漢丁」,桑昂、那木氣、恰台吉均為蒙古人,此處的關寧鐵騎即指祖大壽所部桑昂那木氣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
▲寧遠祖大壽像
根據清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明確記載祖大壽收降夷為家丁,組成了一支善戰的部隊。《明季北略》更明確給出了降夷的定義:「降夷者,山北近遼陽人,中國之外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夾處兩國間,故遼東呼為夾道之人,近為清朝所逼,歸附中國,稱降夷,俱控弦習戰之士。」可見降夷主要為蒙古人夷人組成,多是善弓騎的戰士。
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同樣擁有一支夷人部隊,也就是《明季北略》所言的三千彝丁鐵騎。
由眾多資料的記載可見,明末清初史料中所指的「關寧鐵騎」實為遼東鎮守總兵官祖大壽所部的桑昂和那木氣兩營降夷,以及祖大壽家族下將領的以蒙古夷丁為主的營兵。這是一隻以蒙古夷人為主力,作戰彪悍,以弓馬騎射為作戰手段的騎兵部隊。因其為時任遼東總兵官祖大壽所屬,主要將領均為祖大壽家人或家僕,因此這隻部隊也可以稱之為「祖家軍」。
那麼這隻夷漢丁為主的鐵騎部隊為何人所創建?
明代邊軍一直都有蓄養夷丁的傳統。萬曆援朝名將遼東總兵李如松和宣大總兵麻貴手下皆有夷丁存在。麻貴甚至帶領二百蒙古夷丁鐵騎,手持鐵鞭直接擊潰了日本倭寇使用火繩槍的一支軍隊。
▲明朝騎兵大破日本鐵炮足輕想像圖
這隻史料上所稱到的蒙古軍隊也並非如網路所言是袁崇煥所創建。
據史料記載,天啟年間,有一隻在遼東寧遠錦州附近駐牧的蒙古部落桑昂部。桑昂為此部落首領,一直接受明朝撫賞,但因滿洲崛起,這隻蒙古部落備受欺凌。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桑昂率所部主動歸順朝廷,被時任遼東巡撫畢自肅安置在錦州附近。畢自肅與錦州總兵祖大壽直接挑選善戰之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約三千人,以蒙古部落首領桑昂統率降夷左營,那木氣統率降夷右營,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同時,遼東各軍都從該蒙古部挑選精壯之士,作為夷丁使用。這也即是祖寬、祖大樂,以及後來的吳三桂各部夷丁的來源。
▲薊遼督師袁崇煥像
薊遼督師袁崇煥被任命薊遼督師是崇禎元年四月,真正進入寧遠履行督師職責為崇禎元年八月。很明顯,袁崇煥主遼時間在巡撫畢自肅創建降夷營之後。袁崇煥本人也曾上疏「遼東在時有降夷營,今在伍之夷丁不乏,而敵中能為敵用命者,多致之使其不為敵用而為我以夷攻夷,為戰最力」。袁崇煥不僅承認遼東原本就有降夷營,更稱讚夷人「為戰最力」,不僅如此,袁崇煥欲效仿漢朝都護府護國,收攏散落軍中各營的夷丁,再設兩平夷營:「立兩營如漢都護府護國之意,曰平夷左營、平夷右營,各設游擊一員。」
從此,在明末遼東的舞台上,關寧遼軍的各項戰役均有這些以蒙古人為主的祖家兵「關寧鐵騎」參加。更因崇禎八年,祖寬、祖大樂入關剿匪而獲得了善戰的威名,被時人成為了「關寧鐵騎」。
我們可以勾勒出「關寧鐵騎」,也即祖家軍真正的形象:蒙古士兵操著胡語,飲食文化與中土漢人相異,身披明軍所配備的盔甲腰刀,在戰場上馳騁著戰馬,向敵人射出一支支利箭。
▲蒙古騎兵想像圖
關寧鐵騎的最後結局:
崇禎十三年,爆發了決定明帝國與清朝國運之戰的松錦之戰,此戰明軍戰敗,從此明朝在遼東再也無力與清軍對抗。松錦之戰中,降夷右營那木氣(清人稱貝勒諾木齊)駐守東關外城,看到清軍掘長壕圍城而喪失鬥志,於是私謀降清。他暗約清兵於三月二十七日黎明進城,裡應外合。但這件事被祖大壽發覺,於是派兵捉拿那木氣,清兵突至城下策應,祖兵不敵,錦州外城為清兵所據,那木氣率外城蒙古兵丁男女幼小六千餘人降清。桑昂所部降夷左營在松錦戰敗和祖大壽降清後,仍不肯投降,此部蒙古人被皇太極下令屠殺。
另一隻吳三桂所屬三千夷丁也在「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中隨吳三桂降清。
從此,明末這隻由蒙古人組成的祖家軍「關寧鐵騎」盡為清軍所有,為清軍入關後征伐各地立下了赫赫戰功。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北京訪古之——謁袁崇煥墓
※強龍不壓地頭蛇?袁崇煥怒殺此人,引火燒身!
※袁崇煥到底有沒有通敵?-今日頭條
※袁崇煥
※袁崇煥的末路:己巳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