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述】長江流域史前裝飾用玉

中國的玉文化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開始,玉器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神靈祥瑞之物,它作為人們與神靈溝通的神物,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史前時期,人們以美石為玉。古人對玉的認識有「十一德說」(孔子)、「九德說」(管子)、「七德說」(荀子)、「六德說」(劉向)和「五德說」(許慎)。其中以「五德說」最具代表性,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玉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光澤滋潤而柔和)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表裡一致,從外可知內部) 其聲舒揚,傅以遠聞,智之方也;(聲音舒暢而清揚,遠遠可以聽到)不撓而折,勇之方也;(質地堅硬,不能彎曲,只能折斷)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斷口有稜角,但不很鋒利)

從許慎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心目中的玉,即一切細膩溫潤和色澤艷麗的美石。人們在生活中發現這些美麗的石頭,並將之進行切割、穿孔和打磨,製造出符合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物。一、長江流域玉器的分布狀況 長江流域是中國古代史前玉器分布的主要區域。長江下游的江、浙、滬、皖一帶,大致分為兩大塊: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地區。其中發現玉器的重要文化遺存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距今五千多年的崧澤文化及距今四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其中,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琢玉工藝的最高水平,形制多樣,幾乎每件玉器都蘊含著神秘的功能,如璧、琮、冠型器等,並採用了鏤雕、線刻、深淺浮雕多種工藝。

河姆渡文化 玉管 玉環 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

玉玦,瑪瑙質,馬家浜文化,嘉興市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項飾,嵩澤文化,寬8厘米,江蘇省吳縣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良渚文化 玉壁

良渚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 玉梳背

長江下游的江淮地區發現玉器的古文化遺存有北陰陽營文化、薛家崗文化及其他類型。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造型奇特,引起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田明利通過研究認為,「凌家灘墓地玉器的用玉習俗、種類形制、組合功能、製作工藝等方面,繼承了江淮區寧鎮地區北陰陽營文化的傳統,並受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以及長江下游同時期文化的影響滲透,在此基礎上相互融合,取長補短,[2]推陳出新」。

北陰陽營文化

薛家崗文化

凌家灘玉人像,高9.6、寬2.2、厚0.8厘米

安徽省含山縣長崗鄉凌家灘1號墓。

長江中游的鄂、湘、贛、川等地,由於自然環境複雜,發現玉器的古遺存只有距今六千五百至五千三百年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千三百至四千六百年的屈家嶺文化及距今四千六百至三千八百年的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玉器以各類人面和動物形象為主,尤以龍鳳透雕玉佩最為精緻,而且在玉佩上能見到琢玉前設計的樣稿線,充分證明了石家河先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琢玉工藝。

屈家嶺文化,玉飾。長1.2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土黃色。上方形,素麵,側面中部有一個對穿圓孔。

玉面人獸臉 石家河文化

二、長江流域的史前裝飾玉器 長江流域的史前玉器精巧秀麗,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含義,其精良的制玉工藝、神秘奇異的紋飾、濃郁的宗教氣息如同一個個靈動的音符點綴於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中。本文主要將長江流域的史前裝飾玉器作分類敘述。 在新石器時代,玉器除了用於祭祀活動中,更多的是用於美身。從古至今,人們就有佩玉的風尚,儒家提出玉有十一德,規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遠古時期,由於玉的稀少和珍貴,只有少數高級貴族擁有各種裝飾玉器,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原始的美學觀念。長江流域的裝飾用玉種類豐富多彩,各種人獸合一的玉飾、玉人、玉龍、玉鳳、玉虎等玉器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表現了古人原始的審美情趣和對神靈的崇拜。尤以長江流域的安徽凌家灘和湖北石家河出土的裝飾玉器獨具特色。

鳳形玉環 石家河文化 湖北省天門市

1.玉璜與玉玦 玉璜和玉玦在裝飾用玉中數量較多,造型豐富多彩,表現了古人的審美情趣。尤其是在玉璜兩端和玉鐲上雕琢出龍、虎等動物形象,表現出人們對天地萬物的崇拜和喜愛之情。玉璜是一種扇形或半圓形的器物,兩端或中間各有一孔。對於璜的淵源,《說文解字》釋璜為「半璧也」。《周禮·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禮北方」的記載。那志良先生則認為璜的形狀是模仿彩虹而來。在新石器時期,玉璜通常是作為裝飾品出現在墓葬中,形制有弧形、半環形和橋形。長江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出現了最早的玉璜,距今7000餘年。玉玦是一種帶缺口的環形器,產於新石器時代,常作耳飾,中國最早的玉玦出現於8000年前東北地區的興隆窪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玉玦2件,直徑2~2.2厘米,呈環形,缺口面不平直,表面粗糙,有明顯的手工琢磨痕迹。

河姆渡文化 玉玦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璜和玉玦多為素麵,晚期的凌家灘文化出現了雕有紋飾的玉璜。這件凌家灘文化雙虎首玉璜外徑11.9厘米、內徑7.1厘米、寬1.5厘米、厚0.5厘米、眼孔徑0.2厘米。玉質灰白色,有黃色浸斑。扁圓弧形,兩面紋飾相同,表面琢磨光滑潤亮。璜的兩端各浮雕虎首,用陰線雕刻出鼻、嘴,眼為雙面管對鑽孔,面部淺浮雕耳、腦、吻部和皺皮紋。琢磨出向前奔的前爪,璜上陰線花紋表現虎身花紋。造型獨特,生龍活虎的形態似猛虎上山。

凌家灘文化 雙虎首玉璜

2.人形玉佩 在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中,主要以祭「天」或「天帝」為重點。古人相信與天上神靈的溝通必須經由使者來傳達神意,史前玉器中的人形飾和玉人就是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媒介。他們既是原始生活的寫照,也是社會意識形態及風俗在藝術領域的折射,同時也反映了史前人濃厚的宗教意識。大溪文化的人形玉佩、石家河文化的玉人頭像和凌家灘文化的玉人造型寫實,比例勻稱,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大溪文化出土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鐲、玉人面等裝飾品,其中有2件玉人飾尤其引人關注。大溪文化人形玉佩長6.8厘米,最寬3.5厘米,最厚3厘米,玉質黑色。立體圓雕大小兩人,作背負狀。前面大人雙手叉於腿上,作半蹲狀,後面小人貼於大人後背。器表磨製光滑,造型簡練,展現出大溪先民的原始風貌。

大溪文化 玉人

大溪文化玉人面形佩高6厘米,器呈扁平,正反兩面各雕一個人面,臉面輪廓、鼻、口及眼珠均為凸起之浮雕,眼眶陰刻,人頭輪廓近似於猴臉,雙眼為圓圈形,直鼻樑,無耳,頂端有兩個橢圓形穿孔,其中一孔殘缺。兩個浮雕人面,一略瘦削,另一稍渾圓,似分別為男性及女性面龐之造型。這件器物尺寸小,頂端有鑽孔,應為配飾。至於它的具體功能,最初的報告因為其來自兒童墓葬,故認為是兒童玩具,但李水城先生則認為:「原始社會人們的行動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在當時的條件下,耗費大量勞動,如果僅僅為的是製作一件玩具,似乎是很難理解的。它實際上擔負著穰災辟邪的護身符的職能」。

大溪文化 玉人面形佩高6厘米,四川省巫山大溪遺址。

石家河文化是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出土的玉人頭像獨具特色。荊州博物館藏的玉神人頭像長3.7厘米,額頂最寬3.6厘米,額部最厚1.4厘米。神像頭戴淺冠,耳垂大環,菱形眼,寬鼻凸出,嘴角兩邊各有上下獠牙一對,頸部有一道細凹槽。此神像採用了平麵線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技法,從頭頂到頸底有一縱向的孔,可以佩戴,也可以固定在某件器物的弧形面上,其造型神秘,似為巫師。

人面形玉牌飾 石家河文化

凌家灘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出土的玉人共有6件,有坐姿和站姿兩種造型,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最早和最完整的人形玉雕。

直立玉人高9.8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玉人長方臉,濃眉大眼,蒜頭鼻,鼻兩側各飾一道橫線,大耳,兩耳墜部各飾一管鑽孔眼。頭戴圓冠,冠飾方格紋,冠頂飾三角形尖頂,冠後上部飾三條圓弧線,兩耳孔處飾一道橫線。頸部較高,飾數道豎線紋,兩臂彎曲,雙手置於胸前,腕臂上各飾五道橫線,表示5件玉鐲。腰略顯瘦長,飾3毫米寬腰帶,上飾5條斜紋。雙腿站立,細長,兩足併攏,各雕五趾。

坐姿玉人長8.1厘米、肩寬2.3厘米、厚0.5厘米。玉人頭戴圓冠,長方臉,濃眉大眼,寬鼻,大嘴微閉,上唇飾八字鬍須,兩耳均有鑽孔。雙臂彎曲,五指張開置於胸前,臂上有八道橫條紋,似為佩戴的玉環,腰部裝飾有條紋腰帶,腿顯短,呈蹲踞狀。

這兩類玉人的共同之處在於均戴有圓冠,且雙臂置於胸前,這種類型在中國古代造型藝術中非常少見,可能與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從玉人的圓冠和手勢,我們推測這是凌家灘人的王族首領正在進行某種祭祀儀式。凌家灘玉人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全身形玉人的罕見標本,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王族首領是把握族權和神權的人物。3.動物形玉佩飾 在中國玉文化中,動物形玉佩飾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永恆的題材。龍、鳳、虎、鷹、蟬等吉祥動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徵,也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媒介,被賦予了主宰風雨、載人升天、降臨祥瑞等神奇功能。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中的各種玉獸器型小巧精緻,雕刻技法流暢自然,體現出南方玉器的秀麗。 龍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十二生肖之一,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龍「是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臨淵」,字裡行間透露出龍的神秘。由於龍在人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成為了玉器上的主要創作題材。龍的形象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採集的紅山文化玉龍,高26厘米,圓雕,體呈C形,梭形眼睛,吻部前伸,嘴緊閉,額頭至頸後披長鬚,體中部穿一孔,可供穿繩懸掛。這件玉龍神態生動,氣勢雄偉,堪稱「中華第一玉龍」。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以凌家灘文化的玉龍為代表,它長徑4.4厘米、短徑3.9厘米、厚0.2厘米。器表琢磨光滑,溫潤,呈扁橢圓形。龍首尾相連,龍吻部突出,頭頂雕刻兩角,陰線刻出嘴、鼻、陰刻圓點為眼,臉部陰刻線條表現折皺和龍鬚。龍身脊背陰刻規整的圓弧線,連著弧線陰刻17條斜線並兩側面對稱,似龍身鱗片,靠近尾部實心對鑽一圓孔。玉龍兩面雕刻基本相同。較之紅山文化玉龍,凌家灘文化玉龍在細部的雕琢上更為精細,擺脫了最初龍的原始造型,使龍的形象更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吉祥動物。

玉龍 凌家灘文化

鳳和龍都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裝飾題材之一,史前時期的鳳是神鳥,在良渚文化玉璧上,就有鳥的圖案,被認為是與上天溝通的使者。湖南省澧縣孫家崗14號墓出土了一對石家河文化的龍鳳玉佩,龍形玉佩長9.1厘米、寬5.1厘米,厚0.2厘米,龍體蜷曲,頭頂有高高聳起的角飾,長吻鼻,小圓眼,腦後突起,尾端一分為二呈魚尾形,龍體上有數個長方形和圓形鏤空。鳳形玉佩長11.6厘米、寬6.2厘米、厚0.2厘米,鳳頭飾羽冠,長喙曲頸,喙下刻一小獸,鳳作展翅欲飛狀,身上有很多陰線刻。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透雕佩飾極少,這對龍鳳玉佩就採用了透雕技法,線條流暢,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龍鳳刻紋有力,形神兼備,細部裝飾更增添了華麗美妙之感,說明其琢玉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龍形玉佩 石家河文化 湖南省灃縣孫家崗遺址14號墓出土

鳳形玉佩 石家河文化 湖南省灃縣孫家崗遺址14號墓出土

除了龍鳳題材以外,其他動物形象的玉佩飾在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中也有發現,尤其以石家河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的玉佩飾最引人注目。 玉蟬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最多的一種器型,石家河文化玉蟬長2.5厘米、寬2厘米、厚0.9厘米,採用淺浮雕的技法琢制出蟬的雙翼、帶節的背和尾,刻畫精細,造型寫實,形象生動。

石家河文化玉虎頭像長3.5厘米、寬2.2厘米、厚0.4厘米,器呈倒梯字形,雙耳直立,額頭有三個尖狀凸起,鼻樑寬大,圓眼。

《玄中記》說:「千歲之龜,能與人語。」龜在中國古代是有著特殊內涵的動物,是長壽和財富的象徵,其質樸的外表下充滿了靈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從史前時期開始,人們就用龜甲進行占卜,並將占卜的結果寫在上面。凌家灘文化的玉龜長9.4厘米、高4.6厘米、寬7.5厘米、厚0.3~0.6厘米,分為背甲和腹甲兩部分。背甲呈圓弧形,兩邊各對鑽有圓孔,兩圓孔之間鑿刻凹槽,後部對鑽四個圓孔;腹甲兩邊與背甲鑽孔相對應處對鑽兩圓孔。玉龜出土時,腹甲在上,背甲在下,奇特之處在於中間夾有一件玉牌,呈長方形,長11厘米、寬8.2厘米、厚0.2~0.4厘米,玉牌四邊均有圓形鑽孔,中部偏右下琢一個小圓圈,在小圓圈上琢方形八角星紋,小圓圈外琢大橢圓形圈。兩圓圈之間用直線平分八等份,每份琢磨圭形紋飾一個。在大橢圓形外沿圓邊對著長方形玉片的四角各琢磨一圭形紋飾。根據古籍中八卦源於河圖洛書的記載,玉牌圖形的內容應為原始的八卦圖,它與玉龜疊壓在一起,說明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

新石器時代玉龜甲 凌家灘4號墓地

八角星紋在凌家灘文化其他玉器上也有體現。這件玉鷹通高3.6厘米、寬6.35厘米、厚0.5厘米。器呈寬扁形。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和嘴琢磨而成,眼睛用一對鑽的圓孔表示,兩翅各雕一豬頭似飛翔狀。腹部規整刻畫一圓圈,直徑1.8厘米,內刻八角星紋。八角星內又刻一圓,直徑0.8厘米,圓內偏左上又對鑽一圓孔。大圓的下部雕刻扇形齒紋作鷹的尾部,鷹兩面雕刻相同,表面拋光潤亮。

凌家灘文化 玉鳥(鷹)

在中國8000餘年的玉文化中,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們創造了異彩紛呈的玉器文化。這些造型秀麗、雕工精細、紋飾神秘莫測的玉器既有原始的樸拙美,又初顯文明的典雅,顯示出長江地區制玉工藝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巨大成就使之成為精神文化的主要載體,為我們了解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不同文化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注釋:[1]張明華.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古代玉器[M].第16頁.[2]田明利.凌家灘墓地玉器淵源探尋.東南文化[M].1999-5.[3]張明華.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古代玉器[M].第23頁.[4]金維諾,李松.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篇·原始社會至戰國雕塑[M],圖一五,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5]李水城.從大溪出土石雕人面談幾個問題[J].文物,1986-3.[6]楊建芳.長江流域玉文化[M].第74頁.[7]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M].第40頁.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潘長江:殘酷的喜劇舞台上沒有人是輕鬆的
【詩詞學堂】美文欣賞——長江,從唐詩中走出
長江的85座大橋集錦(附詳細說明)
長江萬里行——武漢.黃鶴樓(1)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八字中的體現

TAG:裝飾 | 長江流域 | 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