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鴉片戰爭的虎門大炮

上圖是1957年8月出土於廣東虎門貴立街的一門鐵炮,現陳列於鴉片戰爭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炮身長2.5米,口徑15.5厘米,炮身銘文清晰可見,「道光十五年」「廣東佛山製造」「6000斤鐵炮」,就是這麼一個看似普通的鐵炮,卻見證了那場改變民族命運的鴉片戰爭。

火炮是戰爭利器。鴉片戰爭時期的中英火炮,都是前膛裝的滑膛鐵炮,雖然制式和原理基本相同,但是每一個細節都有巨大差異。材質上,由於鐵質不同,清軍大炮硬度高、脆性大,不容易加工;英軍火炮硬度低、脆性小,容易加工。鑄造上,清軍鐵炮採用泥模鑄炮法,這樣生產效率低,大炮表面粗糙,內膛不規整,容易炸裂。而英軍火炮主要採用砂型鑄造法,生產效率高,內膛光滑,堅固安全。炮彈上,清軍發射的都是偏小型的實心鐵彈,而英軍則大量使用爆炸彈和燃燒彈。射程上,清軍鐵炮只有短短數百米,像這樣的6000斤的重型火炮有效射程才勉強超過1000米。而英軍使用重型加農炮,最大射程可達4500米。射速上,清軍發射一門炮彈需要6分鐘的時間;而英軍火炮射速高達3發/2分鐘。

早在虎門之戰前,林則徐和關天培已經意識到了清軍火炮樣式陳舊,發射效果一定不好,開始增修炮台、嘗試鑄造新式火炮。1835年,當關天培親臨虎門炮台檢測新鑄造的火炮時,讓他沒有想到的是,60門大炮炸裂10門,還有4門完全不能操作,更有一門大炮上的孔洞,竟能「裝進四碗水」。

這樣的大炮,在中英對戰之時,清軍哪裡還有還手之力?!

那是1841年2月26日,英軍集中兵力攻打虎門。戰鬥打響時,清軍多門大炮要麼炮口啞火不能發射,要麼炮膛發紅轟然炸裂,當守台將士束手無策之時,英軍乘勢登陸,直撲炮台。年過六旬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老將軍帶領守台將士與敵人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直至犧牲時,老將軍仍然雙目不閉,雙手拄刀,怒視英夷,巍然屹立,面對凜然不可侵犯的關天培老將軍,連英軍也鳴槍致敬,稱他為「最傑出的元帥」。在這場戰役中,由於武器的落後,清軍死傷2000人,而英軍只有5人受傷,時光流逝,這慘淡的一幕卻永遠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今天,這門飽經滄桑的鐵炮依然守望著波光粼粼的珠江口。從它的身上,我們仍可以聽見民族危亡的絕望吶喊,仍可以看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警示。中國要強大,中國軍隊首先要強大,這種力量來自於科技的進步,來自於武器的先進,更來自於我們身後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祖國。

(作者:王亞楠,單位:鴉片戰爭博物館)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人物】湯濤:造影 在迷人的「藍色鴉片」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事略

TAG:戰爭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