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玉器怎麼越來越少了?
06-24
縱觀我國現存的各類藝術,都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內化,從老樹中衍生新芽。玉雕的發展過程也是如此。
有一種玉雕形式在清朝之前的中原不多見。這種形式最早來自於伊朗,國人稱之為「痕都斯坦玉」,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
這些玉器不僅造型別緻、花紋流暢,而且顛覆了自古「質厚而溫潤」的賞玉理念,做出了很多茶杯、花瓶之類的薄胎之工。
薄胎作品適合的玉種,首先是青海青和碧玉。因為它們的韌性和體積,降低了大型薄器的製作難度。不僅如此,薄玉的透光性能為青玉帶來碧感,為碧玉帶來靈動,而不失她們本身的端莊風度。
人人皆知薄胎美,但由於太難雕刻,薄胎玉雕卻越發珍貴了。即使很有天賦的玉雕師,也得又七八年的道行才心裡有底。
然而,很多玉雕人為了儘快出成績,都不願意在薄胎工藝上花費多年。就人性而言這無可厚非,我們的生命能有幾個七八年呢?
話說回來,如果為了彰顯技藝,把什麼都做薄胎、做鏤空也有待商榷。看過不少工匠把籽料也做成小杯子小碗,甚至進行鏤空處理。
如果薄胎和鏤空是為了避開瑕疵,這種方式當然值得鼓勵。但對好籽也這樣處理,就多少有點浪費材料。只追求高超的技法,不符合「首德次符」的玉雕真諦。
當今的料價越來越貴,也導致會做大件的匠人們望而卻步。玉雕是減法的藝術,一步雕壞了就意味著重大損失,所以做薄胎很需要魄力。
就連在打磨這一步,也是挑戰極限的過程。對這樣薄的作品進行磨光,這種如臨深淵的感覺比蹦極還刺激啊。
無論工藝還是成本,薄胎都是美器險中求,使眾多高手退求其次。但在中國藝術的長河中,薄胎是一座玉制的豐碑,值得一代代匠人發揚傳承!
推薦閱讀:
※」痕都斯坦玉器「和」薄胎西番作「
※西周玉器,靜靜的美
※良渚館藏玉器精選之三(玉璜、玉環篇)
※中國玉器鑒賞-近現代玉器
※蚌埠產仿古玉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