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改革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鄭永年] (2008-11-18)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體";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報導讀

中國經濟將恢復高增長 國人應把握良機[陳水扁出院 回看守所繼續絕食] [台海局勢] [中美互設食品藥品監管辦事處] [中美關係專輯] [美媒體:奧巴馬選黑人律師任司法部長] [美國總統大選] [道指跌破8千點 創5年新低] [全球次貸風暴]
  • 國際:韓向馬達加斯加租地種田 面積約19個新加坡
  • 新加坡:有史以來最低成價 A組擁車證:2元
  • 觀點:黑色驕傲:台灣司法獨立了嗎?
  •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偉哥」讓女人爽到死!糖尿病—————新選擇 皰疹濕疣-08新葯不複發哮喘支氣管炎-海洋新葯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儘管從數字上看30年對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並不算什麼,但把它放在中國歷史的過去和未來的中間,人們會感覺到這3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就是說這30年為歷史的長河注入了從前所不曾有過,並且註定會對未來產生長遠影響的因素。

      儘管數千年的歷史很長,但這樣的歷史時刻並不多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30年已經成為歷史連貫中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未來的路還很長,但站在今天這個歷史的連接點上,如何看過去的30年非常重要,因為它必然會影響未來的改革開放和方方面面的發展。

      正因為這樣,中國各方面早已經開始紀念這30周年。儘管已經有大量的紀念和回顧性文章出現,但有意義的文章並不多見。大家都聚焦於一些細小的枝節上,談些親身的感受。人們還不得而知,這種紀念方式是否和有關方面的宣傳基調有關,但從這幾年的發展形勢來看,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理解。

      很多年來,人們對改革的反思往往提高到意識形態的層面,每年都會有所謂的左右派之爭,要不為改革開放大唱讚歌,要不就是加以否定。

      左右派爭論往往都是從微觀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在這個層面,人們用親身的經歷和利益得失來衡量和評介改革開放。從利益得失的角度,儘管改革開放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這些好處在各個社會群體中的分配是不均衡的。那些得到很多利益的群體必然傾向於肯定改革開放,而那些得到利益不多甚至利益受損的群體必然對改革開放抱否定的態度。

      人們抱怨改革開放的成果分配問題很自然,也很重要。因為如果改革開放不能給社會的大多數帶來利益,如果諸如收入分配和社會分化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影響改革開放的進程,甚至斷送改革開放。

      但僅僅從微觀的角度來審視改革開放是不夠的。宏觀的審視也非常必要。沒有一種宏觀的角度,就會使人既看不到個人的未來,也看不到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

      如何確立宏觀的視角?改革開放就是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這兩個互相依存的方面。宏觀的視角就是要把改革開放放在中國和國際發展的大環境中去探討其意義。開放使得中國和國際體系的整合,使得中國的改革具有了國際意義(這方面應當另文討論)。本文主要聚焦於中國改革開放對中國自身歷史的意義。

    摸著石頭,但方向明確

      從宏觀的角度,簡單地說,改革開放最深刻的意義在於對國家發展道路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道路的探索。中國在進入近代歷史之前,儘管歷史漫長,但多為歷史的簡單重複,農業社會和王朝更替是數千年歷史的最持續的特色。

      只有到了近代和西方強國接觸之後,中國的各方面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簡單地說,從清末改革運動到孫中山再到毛澤東,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一直處於持續的革命之中,探索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儘管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最終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但對共和國應當是怎樣的一個國家似乎並不清楚。「繼續革命」可以說改革開放前30年的共和國的主要特點。

      在前30年,鑒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一代儘管也有些制度上的創新(如在建設社會主義方面和蘇聯決裂),但總體上還是蘇聯版本的計劃經濟和貧窮社會主義。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中國仍然孤立於國際體系之外。

      毛澤東的功勞在於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奠定了基礎結構,但對如何建立這個新國家,毛澤東留給後人的只有很多寶貴而代價極高的教訓和經驗。儘管毛澤東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很多理想如社會公平正義等,但其本身的實踐和所使用的各種方式並沒有賦權中國社會實現這些具有普世性的價值。

      從歷史的角度看,沒有改革前的30年就很難有改革開放的30年。正是因為有毛澤東那麼多充滿價值的社會實踐,毛澤東後的中國領導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計劃、集權、沒有自由、封閉、貧窮社會主義等等已經被證明為行不通,才使得無論是領導層還是中國社會接受並拚命追求市場、分權、自由、開放和富裕生活等價值。

      儘管鄧小平當時形象地說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這只是說追求這些價值的過程具有不確定,實際上的方向是相當明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各種危機面前例如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和90年代初前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解體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沒有回過頭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精神已貫徹生活

      同時,中國對發展的道路選擇也並非「非此即彼」,就是說並不是在告別了前蘇聯模式之後,就去選擇西方模式。這方面中國又和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區分開來。應當說,這種獨立的探索本身就是一個價值。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接受西方發展模式,希望通過激進的改革,變成西方國家。但大都導致了經濟衰退和社會的大動蕩。以俄羅斯為例。在其進行休克療法的激進改革後,俄羅斯在一段時間裡贏得了西方的高度讚美。但不久俄羅斯就發現無論是西方式市場經濟還是西方式民主都很難適應俄羅斯的社會經濟發展。

      直到普京的改革,俄羅斯開始糾正激進改革的弊端。但一旦這樣做,俄羅斯被視為是走回頭路,西方對俄羅斯是一片責難。經過諸多曲折之後,那裡的政治人物和社會才意識到,儘管民主政治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但民主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民主不能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會導致社會的不滿,而政權也會處於低度合法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模式造就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蹟。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的一切完美,可以高枕無憂。高速的經濟發展也導致了無窮的負面效應。在一些方面的價值因為改革開放而得以實現的同時,另外一些價值如環境、道德和社會公平等一一消失了。如果不能重新拾回這些價值,社會本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會成為問題。

      正因為這樣,近年來中國已經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社會改革方面,包括環保、衛生、醫療、社會福利和教育等等方面。但無容置疑,因為政治改革的滯後,社會改革的方方面面還遠遠落後於現實的需求。

      因為社會改革的困難和政治改革的滯後,一些人就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走到了頂點,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到了頂點。的確,從微觀角度看,中國正面臨任何其他國家所不曾面臨的無窮無盡的問題。但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沒有特別使人感到悲觀的因素。

      中國的基本市場制度已經確立,並且中國已經和國際社會深深整合。從這個角度看,改革開放沒有回頭路。更為重要的是,儘管改革開放過程中有贏家也有輸家,但無論是哪一個社會群體,誰都不想走回頭路。

      或者說,改革開放的精神已經隱含到整個社會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繼續改革開放最強大的動力。

      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的改革開放道路會是平坦的,會是毫無風險和危機的。曲折、風險和危機是前面30年改革開放的特色,今後也會繼續。但是前面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給未來的改革開放造就了無限的動力機制。

      經濟改革還需要完善,社會改革有待繼續,政治改革面臨巨大壓力。儘管「摸著石頭」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前面有怎樣的風險和危機,這條河還是要過完的。

      無論是精英還是大眾,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沒有任何人想停滯不前,就此沉淪。對道路的探索,不僅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價值,更是社會群體的整體價值。

    作者是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建議進行學制改革和法定結婚年齡下調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当代改革宗的福音危机-评提摩太凯勒
    慈禧與清末改革
    秦曉:以改革應對新時期的調整

    TAG:中國 | 改革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