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沉丹田:以醫學觀點詮釋太極拳的一些要領??作者?張桂森?醫師(台灣)
呼吸要氣沉丹田,更要「心與氣相守于丹田」,呼吸要靜慢細長,氣宜鼓盪。
空氣中含氧量約佔空氣中的五分之一,其餘大多為氮氣,空氣自鼻孔吸入經咽喉、
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最後到氣泡(下左圖)(注四):
氣泡周圍布滿微血管,以利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肺臟是位於由肋骨包圍的密閉胸腔中,下面有橫膈膜,肺臟是靠著橫膈膜向下拉或向上移動,而被動地膨脹與收縮,當吸氣時,肋間肌收縮使肋骨微微往上提,橫膈膜往下拉,使胸腔擴大,肺臟則會被動地膨脹,空氣自然被吸入到肺泡,呼氣時則相反,肋間肌放鬆使肋骨下沉到原來位置,橫膈膜往上移,使胸腔體積變小,肺臟則會被動地壓縮,空氣自然從肺泡中被擠壓排出。
腹式呼吸時橫隔的下拉與上移,會隨著腹部的舒張與收縮而被動地移動,
這可以以鼓風爐作比喻(下右圖),
在鼓風爐內套一個氣球,氣球口與鼓風爐口綁在一起,當鼓風爐柄向外拉時,
就如橫膈膜向下拉一般,則鼓風爐室的體積擴張,氣球也隨之擴張,
空氣吸入氣球內;反之鼓風爐柄向內推擠,使鼓風爐室體積減少,
膨脹的氣球就會被動地被擠壓,排出裡面的氣體(注五):
平時吸氣時肺臟與胸膜之間的負壓會由-2㎜Hg,變成-6㎜Hg,此時肺泡內的壓力變為-1.5㎜Hg的負壓;呼氣時肺臟與胸膜之間的負壓會由-6㎜Hg,變回-2㎜Hg,則肺泡內的壓力恢復為+1.5㎜Hg的負壓。平時沒有運動或大量消耗氧氣狀態下,肺部僅需要微量擴張與擠壓,便可以供給身體組織所需的氧氣,平日吸入與吐出的氣體體積量,稱為潮汐量(tidal volume, TV), 正常人大約為500㏄,但是這會隨著身體活動量或代謝量而有變動(圖十三此圖示為將吸入與吐出的空氣在呼吸計量氣spirometer所描繪的圖形);若在平靜地吸氣之後再盡量深吸氣,使肺部盡量膨脹,則再吸入的空氣量稱為吸氣的儲備容積(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IRV)約3100㏄。
一般常人休息狀態的呼吸量約500㏄,但事實上這500㏄並非完全到肺泡組織
,從鼻孔、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肺泡,這段空間的體積稱為
死腔,約佔150㏄。
因為這一段的空氣沒有行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的作用。
如果行淺短又不規則的呼吸,則死腔內的空氣在死腔中上下動,僅有很少量的氣體
能深入肺泡內行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
如果平時能行深呼吸,則氣體可以大量吸入與呼出,相對的死腔的體積就可以減少
,這就是為什麼要靜慢細長的呼吸。
平常成人每次呼出與吸入的空氣約500㏄,盡量吸氣時約3600㏄,可是有練氣功的
人可以達到5000㏄以上。
這是在深長呼吸時 可以使橫膈膜下降3-4公分或更多,橫膈膜每下降1公分可以使
胸腔容積增加250-300㏄,因此橫膈膜下降3-4公分,可以增加胸腔容積1000-1200㏄。
平時每分鐘呼吸12次,則每分鐘呼吸經過肺部的空氣約6公升(500㏄/次×12次),
有練氣功的人可以達到120公升,而在運動時可達到200公升。
若自吸氣開始盡量一直吸,吸到不能再吸為止,所吸入的空氣總容積稱為最大吸氣量
( maximal inspiratory volume, MIV)約3600㏄(即TV500㏄+IRV3100㏄);
若在平靜地呼氣之後再盡量深呼氣使肺部盡量壓縮,則所呼出的空氣容積稱為呼氣的
儲備容積(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約1200㏄;
若自呼氣開始一直呼,呼到不能再呼為止,所呼出的空氣總容積稱為最大呼氣量
( maximal exspiratory volume, MEV)約1700㏄(即TV500㏄+ERV1200㏄);
在靜態下的潮汐量加上,所吸入的吸入的儲備容積量,和所呼出的呼氣的儲備容積量,
二者空氣總體積稱為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肺活量會因個人的性別、身高、體型、
年紀而有不同,一般人的肺活量大約4800㏄(即TV500㏄+IRV3100㏄+ERV1200㏄);
除了最大肺活量外,肺臟仍保留一些可再吸入與再呼出的空間,稱為剩餘體積(residual
volume, RV)約1200㏄。總的來說肺臟約可容納6000㏄的空氣。
丹田,
自幼常聽到這名詞,學醫以後就一直想解開這謎團,鄭曼青宗師對丹田有如下之說
「氣海也」、
「位於腹中,低於臍下一寸三分,近臍去脊較遠」 、
「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扁而不開」、
「氣沉丹田,即積氣於腹中」。
若據此說則氣囊為介於網膜囊與網膜囊間形成的空間(注六),
這就是中醫所謂的丹田,此空間可以因腹部的漲縮而有大小變化,
當收尾閭使腰部脊椎骨向後,下腹部的前面肌肉微向上提,會增加了腹腔的體積,
以腹式丹田來呼吸,使橫隔膜的上下移動,比胸式呼吸增大許多,
這是行腹式呼吸時,橫膈膜下壓的程度增大,可以使腹內臟器按摩幅度加大,
下腔靜脈的血液迴流加速,進一步可以推動腦脊髓液循環加快,
可以說以腹式丹田呼吸好處多多,這就是「養氣」。
愈養氣則氣囊會回復到胎兒時期,使網膜囊下部已經黏合的兩層網膜空腔會愈來愈開
,也就能儲存更多的氣,丹田的氣自然也就會愈來愈多。雖然腹腔是一個密閉的
空腔,我們打噴嚏時腹部卻可以即速膨脹,空氣如何進入腹腔使腹部鼓漲起來,
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像安全氣囊一般立即鼓起,但丹田漲大的氣由何而來,
不得而知,西方人如聲樂家或吹奏管樂器者,也都知道要用丹田來演練,
可是卻講不出是用丹田之氣,甚至連什麼叫做丹田都不知道,但是中醫的一些理論
這幾年來卻能為西醫所接受,如經絡、穴位之說, 雖然在解剖學上找不到實體的
經絡與穴位,可是經由一些科學儀器可以偵測到氣的存在,例如克瑞安照相就是
一個很有名的實例,以及針灸臨床上常用的生物能偵測儀(即良導絡)
都被醫界所認同,加以實際效果確能證實這理論而備受肯定。
注六:此說則氣囊為介於網膜囊(Omental bursa)與小網膜間形成的空腔間部分,(圖十五右側大圖,Ⅱ、Ⅲ之間斜線部分)。在胎兒發育時因胃、脾臟、胰臟向左移轉造成網膜形成兩層(圖十六上圖),在外的一層成為大網膜(great omentum),在內的一層成為網膜囊(圖十六下圖),在網膜囊之間成為一空狀的囊,當在胎兒時這網膜囊逐漸向下伸展(圖十五左側三小圖),但隨著年齡漸漸長大約在十七歲後,使這原本兩層分開的囊膜,逐漸合併成單層的網膜,即網膜囊下端的空腔逐漸消失。一般常說的丹田應該是指這兩層網膜囊之間形成網膜空囊,因為每人練的程度不同,所以丹田有大小,丹田的位置也就眾說紛紜,但中醫針灸所說的丹田即是氣海穴,用中指同身寸來說是在臍下一寸五分,以氣海命名是形容此囊可以充氣充到變成很大如海一般。
胎兒在子宮中因為肺部充滿羊水,需靠臍帶由胎盤自母體獲得氧氣與養分,
出生後羊水排出肺部,肺部開始進行氣體交換,此時的呼吸是以腹部的漲縮,
使橫隔膜上升與下降,這可以觀察嬰兒睡覺時腹部的凹凸獲得證實的。
另外嬰兒的舌尖也是上頂上顎,這也可以在嬰兒熟睡時,悄悄地打開嬰兒嘴巴可以
證實。
如果假設丹田呼吸可以說是任脈,腦脊髓液的循環可以說是督脈,或許在嬰兒時期,
我們的任督二脈早就已經通了,只是長大以後把這天生的本能逐漸蒙蔽起來,
這也是我們常說小孩會練得比較快的原因。
我們成人要再靠練習才能拾回原來的本能,「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或許指的就是如此。另外道行深者可以感覺到丹田內如釜中之水沸騰,
這是副交感神經使腹部不隨意肌顫動的結果吧。
轉載自:http://www.karate.com.tw/taichi/KSChang/TachiMed3.htm
推薦閱讀:
※努力踐行群眾觀點 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讓「看得見的手」更加有效(人民觀點) ——深化改革進行時之三
※用中國精神凝心聚力(觀點)
※美國務卿與總統劃清界限? 蒂勒森:總統的話只代表其個人觀點
※詩詞中思想情感與觀點的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