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陷阱與財富自由騙局?

中產階級陷阱與財富自由騙局?

來自專欄老吳隨筆之《生活》

前兩天在一個微信群里討論關於職業選擇的話題,無意間想起來這麼多年來折騰工作的軌跡,蠻多感概。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理想主義者,卻與大家所認為的理想需要物質支持無太多關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算是非傳統觀念中工作方式的探索者,以下是這幾年一些個人思考。

在吳曉波頻道的一期節目中提到,他曾經深受艾森豪威爾關於知識分子應該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這句話的影響,這也暗示了我們如果要追最求理想,就必須首先實現財務自由的底層邏輯。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中產階級的陷阱和財富自由的騙局:

中產階級的提出,自身就帶有濃濃的陰謀論調,這就好比圍城效應,中產以下的人極度渴望能夠上升進入到這個圈層,而身處其中的人,卻面臨各種中產焦慮,這種焦慮甚至比在原有生活層級里更加嚴重。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自由和財富到底有多少關係?

前兩天發了一段自嘲式的朋友圈:

這段自嘲是在剛才提到的微信群討論職業興趣與財富這個話題的時候想到而由感而發的,平時我們在關於職業發展的討論中,通常都是沿著馬斯洛需求遞進層次討論的;這裡有個前提是,馬斯洛需求理論滿足每個人。但是卻忽略了個體因素,我們其中的某些人,對於物質可能與生俱來的就有某種低敏感度,那麼是否就可以躍過某些層級完成自我超越呢。另一個方面,財富自由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每個人的慾望閾值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有套小房子有倆小汽車就非常滿足了,有些人住莊園別墅開私人飛機可能還想著什麼時候能去太空旅行。因此,我們常說的財富自由,有沒有可能是比中產階級陷阱更大的騙局呢?

從理性的角度講,我們每個人只要能夠做到衣暖飯飽就可以去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個條件並不苛刻,世界上任何生活在和平社會環境下的人基本上都能夠達到,那麼理論上這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職業和工作。

那到底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選擇呢?

我認為是慾望和攀比,馬斯洛需求理論並不是由上而下的創造,而是世俗價值的總結。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逃不出這個世俗的框架。但與之對應的有另外一種現象,我們常說很多成就斐然的人往往都是性格怪癖或者特立獨行,看看上圖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他們跳過了底下三層,直接躍到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換句話說,這些人他們認為自己的價值、安全感乃至社會認同都由自我認定,從內心自我認可而不需要尋求外界的肯定,這些往往才是牛人普遍特徵。

那就回到主題,我們真的需要等到所謂的財富自由的時候才去追求自己的職業興趣嗎?這顯然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你喜歡一份工作,並能夠在這份工作中獲得樂趣,那麼只需要克服掉攀比這唯一心理,是不是就直接實現了心靈自由了呢。理論上是這樣的,問題是中間三層需求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我們大部分時間也都生活在這樣的磁場和漩渦之中,怎麼能輕而易舉地逃離掉呢。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很難逃離世俗價值的束縛,讓我們在簡單的職業選擇上變得如此艱難,甚至不惜給自己找了很多荒唐的理由來證明自身選擇的合理性,其實想明白了也蠻簡單,問問自己干這份工作開心嗎?這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再藉助於知識、閱歷來獲得自信和自我肯定,從而完成自我實現,你會發現,種種這些,與財富並無直接關係。

最後,借用老吳公司的口號「工作是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那麼我們為何不讓工作本身也變得美好」來與大家共勉。

第①篇:十五年,努力與左右手選擇

本文首發公眾號:i老吳(更多原創思考)

…更多文章請到老吳隨筆之《新消費》-知乎專欄

老吳隨筆之《生活》-知乎專欄-[生活隨筆]

…更多回答請看老吳的主頁

推薦閱讀:

被無限割韭菜的中產階級與蛋疼的腦洞
中產階級如何混成「中慘階級」
AI和機器人將給中產階級帶來巨大衝擊
自我管理與謀求發展
中產階級生於焦慮,死於理財!

TAG:中產階級 | 職業規劃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