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葉敏捷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 主任醫師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精神科 學科帶頭人

省臨床特色學科行為醫學科 學科帶頭人

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 主任

到底什麼是情緒,情緒是什麼?它看不見,摸不著,該怎樣去描述它?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思維都很好定義,但是一旦定義到情緒的時候,可能就會很模糊。

情緒是由剌激引發的,包括外在剌激與內在剌激。情緒常隨著個體身心的成長與發展、情境認知能力及個人經驗與應變行為而有改變。

大多數孩子的情緒具有以下4個目的:1、尋求關注;2、爭取權力;3、報復;4、假裝無能。但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不被接受和理解,不良情緒未能處理,才會逐步升級為「不良」行為。

情緒是心理過程中過程是最為穩固及隱性的影響力量;情緒是心態的核心,積極的心態有賴於積極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是樂觀的、聽話的、開朗的、各方面積極向上的。可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會有很多的疑問。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蠻聽話,但是慢慢長大之後,他為什麼變得比較難以交流?或者說有的孩子太聽話,家長擔心這是不是膽子太小、太內向?還有的孩子為什麼會經常情緒化,會有些「不良」行為?為什麼會經常在學校「搗亂」?等等。

我是個臨床心理科醫生。平時在門診中接觸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門診病人。很多都是一些孩子,有的是情緒不好、愛發脾氣、經常打人;有的是不聽話、哭鬧;有的孩子不願意上學等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其背後都有可能是因為受情緒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要去更多了解孩子背後的情緒。以及如何幫助孩子來提升情緒的管理能力。

管理好情緒首先需要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其次要成為情緒的主人,因為情緒是主觀的個人獨特經驗。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從哪裡來?一方面是孩子本身的先天性,每個人處理情緒的能力和方式不同,另一方面,這個情緒管理能力來自於周邊的「照看者」,特別是照看孩子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或者說父母親關係最大。善於情緒管理的父母,他的孩子可能就是很善於管理。如果父母的情緒處理能力不足,沒有幫助孩子很好地處理情緒,那麼這個孩子的情緒可能就不斷地積壓,並通過各種各樣的情緒發泄出來。

打個比方說,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情緒處理方式,他的情緒處理可能是來自他早年的經歷,爸爸媽媽的父母教爸爸媽媽怎麼來處理情緒,就形成怎樣的情緒,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去測試一下,我們看看,每一個爸爸媽媽你們平時對孩子的情緒是怎麼來反應的。

比如說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孩子在超市裡面,你不給他買東西,他就在超市耍賴,在那裡哭啊,鬧啊,我不知道你們會有什麼反應?可能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反應方式,有的父母說:「算了,算了,你不要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好不好?」還有一些爸爸會說:「你不要哭了,不要哭了,爸爸帶你去遊樂園玩一下,你不要發脾氣了!」「那個玩具就別買了,我們帶你去好玩的遊樂園去!」這也是一種方式。還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說:「你再這個樣子,我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等不同的反應方式。

總結一下,常見的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都有哪些。

一、交換型:

——用有吸引力的事物換取孩子停止某種情緒。

當孩子一鬧,我們就很擔心,比如說孩子一哭,父母們會說「給你買雪糕吃!」。希望有一個其他的,可以對孩子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停止他的情緒,停止他的苦惱。再打個比方說還有一些更小的孩子,當他摔倒了,很痛,哭得厲害,哭得很傷心,這時候媽媽就會很緊張,把孩子抱起來,然後說沒關係,「不痛,不痛,媽媽給你買雪糕吃。」「媽媽這裡有好玩的東西給你玩」等等。很害怕孩子會不停地哭下去。好像很害怕孩子這種不好的情緒,對孩子有傷害,所以說就拚命地用一個其他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泣。但是這種方式,你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嗎?你覺得這樣處理的方式,孩子長大了之後他會有怎樣的情緒嗎?

孩子會很疑惑,到底是痛還是不痛?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主見,對自己不敢去判斷,不敢去做決定,甚至讀書的時候會問媽媽,「我今天是做數學作業先做?還是做語文作業先做?」「媽媽你說是這個好吃?還是那個好吃?」「媽媽,我是跟這個同學交往好呢?還是跟另外兩個同學交往?」等等。

因為一個連自己明明說痛,媽媽說不痛,連自己感覺都不敢相信的孩子。孩子總是聽媽媽的,在他自己不確定的時候,總會相信一個照看者對他的回應。當媽媽說不痛、孩子感覺痛的時候,孩子對自己的感覺就充滿了疑惑、不確定。這樣會讓孩子慢慢地不敢去相信自己的感受,他覺得自己這種痛的感覺,是不好的感覺,是不應該有的感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覺。父母們這樣一個簡單的處理方式,就可能慢慢地培養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膽怯的,不敢做判斷,不敢去做選擇的孩子,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交換型的情緒處理管理方式。

二、懲罰型:

——對孩子情緒表現感到不滿,加以嘲諷、責罵或恐嚇。

有時候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們剛開始還有耐心安慰一下他,說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沒關係,但是孩子還接著不斷地哭。父母就會受不了了,發脾氣了。就好像前面講的,「你再哭,你這樣羞不羞,你這個男孩子怎麼能夠這樣!」等等,會進行一些,嘲笑,會有一些指責。當孩子的哭鬧沒有停止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情緒可能會進一步地升級。就會說「你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你再這樣我不理你了!」等等,這種希望用壓制的方式,讓孩子害怕、恐懼的方式,讓孩子停止這種情緒,這叫懲罰型。

懲罰型的結果,對孩子而言會怎麼樣?懲罰有很多明顯的懲罰,大家很清楚,恐嚇、責罵,要麼就動手,我們叫體罰。很多父母可能也不願意這麼做,這麼做的結果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常感到恐懼,會對自己的情緒不敢去表達。孩子會把情緒壓抑下來,要麼在壓抑的同時,會表現非常地憤怒,但是因為他們太小了,沒辦法反抗,沒辦法反擊,所以壓抑下來。但是壓抑一定程度之後,他會爆發。

所以懲罰型可能會導致,我們後面孩子的情緒不穩定、暴躁,可能也會用一種攻擊、責罵、恐嚇的手段來處理情緒,或者來處理人際關係,我相信大部分家長是不會故意產生這種行為,都不願意去做的,只是在情緒難以控制的時候會出現,事後又會去改正。

還有一種非常隱性的情況,大家往往會忽視,比如說孩子他跑過來跟你講說:「媽媽,你給我講個故事吧!」有時候媽媽剛好心情不太好,上班很累,然後會用各種方式來拒絕孩子,然後說「媽媽都這麼累,你沒看到嗎,你怎麼還能夠叫媽媽講故事給你聽呢。」

這種情況,看上去媽媽是很有道理,媽媽很累,你怎麼能夠叫媽媽講,媽媽要休息的,孩子你要懂事,媽媽上班很辛苦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受是什麼樣?會對孩子的未來情緒管理、人格、個性方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首先看看孩子的反應。他會很內疚,「對啊,媽媽這麼累,媽媽這麼辛苦,媽媽上班都是為了我。」媽媽有時候還會說「媽媽上班都是為了你哦」,那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對自己說「我怎麼這麼不懂事。」會很自責,會覺得很羞愧。如此一來,看上去媽媽很自然、很合理的一種反應,實際上對孩子施加了一種內在的懲罰,他內心中充滿了一種自責,充滿了一種不安、內疚。如果我們一貫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互動,孩子可能就會變得自責。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受虐,不會對自己好一些,不會關心自己,經常會用各種方式懲罰自己。有時候情緒壓抑的時候,會出現新生問題,比如說消化道的一些各種各樣問題、血壓的問題等等,這是他壓抑的內疚、不安和自責的成分。

三、冷漠型:

——接受孩子的情緒表現,但沒有積極引導。

這種類型是一種處理模式。還是以孩子摔倒為例,孩子在哭得很傷心的時候,有些家長會比較提倡「不要理他,我們越是緊張,越理他,他可能會哭得越厲害。」「我們要培養他獨立、自主,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所以爸媽此時就假裝沒看見,讓孩子哭。當孩子哭了很久,東張西望,看不到爸爸媽媽,也沒有人幫他,覺得很無助,也沒有人救他,那乾脆自己起來。

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一種行為模式,孩子的個性上會慢慢出現一種心理特徵,好的方面叫獨立自主,他什麼事情就靠自己,自己搞定,因為對孩子而言,在他在這麼難過、這麼緊張不安的情況下,那麼期待有人來幫助的時候卻沒有人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知道了,我再怎麼樣去努力,可能也沒有人幫助。我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結果就是孩子他很堅強,很獨立。

但是在堅強、獨立的同時,這個孩子會容易出現他無法承受的時候,容易崩潰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一個曾經有過的案例。有個上初中的孩子,要去考試。學校的老師對他說:「你這個頭髮沒梳好,亂七八糟的沒有整理好,你要整理好,才能去考,要不然不讓你進去。」因此孩子沒能進入考場,當時孩子就非常地絕望,然後就跳到湖裡自殺了。

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會導致一個孩子馬上去用如此激烈的方式去處理呢?她為什麼不去尋求幫助?為什麼不打電話給媽媽爸爸?…… 她不去尋求幫助。可能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方面可能她每次尋求幫助的時候,都沒有人能夠幫她,因為她每次尋求幫助的時候,可能的結果就是很冷漠,「你的事情,你自己處理!你要獨立自主,這種小事情怎麼能夠叫爸爸媽媽幫你呢?」還有的時候她求助的時候可能更糟。比如對媽媽說:「媽媽,我這個頭髮沒梳好,學校不讓我戴,學校不讓我進。」爸爸媽媽會馬上劈頭蓋臉的呵斥:「誰叫你不小心,叫你整理好,你不整理好!」這可能是更糟糕的後果。

所以孩子有這樣的心理陰影,就不善於尋求幫助。但是我們知道孩子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當他有困難的時候,又不去尋求幫助,要麼自己搞定,叫「獨立自主」,要麼搞不定,就有可能像這個孩子一樣,尋求非常極端的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處理一個簡單的應急事件。

這就是經常用冷漠處理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間久了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他是很孤獨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很難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因此,獨立堅強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就會崩潰。

四、說教型:

——喋喋不休講道理,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強調「應該怎麼樣」,「怎麼做才對」和「怎樣更好」,卻沒有具體有效的方法。

不知道在線上的爸爸媽媽們遇到這種情況是怎麼反應的?各種處理方式,大家也可以對號入座一下,不知道您是哪種方式。

以上幾個常見的情緒處理類型,看上去對孩子情緒處理都不太好,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我們到底怎麼辦情緒到底怎麼處理會更好一些

實際上我們講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它也沒有對與錯,因為有時候我們害怕;我們很生氣;我們很高興;我們很難過。它會很自然地發生,幾乎無法避免它不發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去接受它。因為這是天性,就像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也很憤怒,也很生氣。這是天性,我們要接受這個情緒。但接受情緒並不意味著可以接受你這個行為。就像孩子在學校里搗蛋,你搗蛋我相信你是有原因的;你跟人家打架,我相信你是有原因的。但是你的情緒是可以接受,你很憤怒,你很生氣。有時候是同學搞鬼,讓老師錯怪了你,你想報復,我覺得這種都可以理解,都沒有問題。但是你真正去跟同學打架的話,這就很難接受了,這是不允許的,因為情緒和行為是不一樣的。

到底怎麼來處理

首先是要讓孩子知道每個情緒孩子的天性,沒辦法知道,沒辦法做到我該怎麼想,我該怎麼做。因為情緒自然而然地來,它可能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要去順應一種情緒的天性來處理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提高他情緒管理能力。整個情緒的管理,我們需要有幾個步驟,才能讓孩子有更好地處理這一情緒的能力。就像我們大人,我們有時候情緒有時候失控的時候,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也沒有掌握我們自己的情緒管理。

打個比方說,還是用小孩摔倒的例子。當孩子摔倒了,他哭得很傷心,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去處理它。第一個步驟,我們講,孩子他的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情緒,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實際上真正推動孩子行為的力量是在哪裡?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情緒的推動,情緒是在整個心理過程中它最穩固,最有力量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要去覺察孩子的情緒。

第一步覺察、回應孩子的情緒

幫助孩子覺察情緒。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為什麼哭得傷心,可以很直接跟孩子交談,「你是不是很痛?」「是不是很害怕?」因為摔倒了,孩子不知道發生什麼情況,他只覺得痛。他又不知道這個痛什麼時候停止,所以他也擔心可能痛會無邊無際。會感覺到恐懼,才會哭泣。當我們告訴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痛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得到了覺察和回應。這部分覺察和回應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了這一步孩子的情緒一旦被命名之後。從情緒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旦這個情緒得到命名,有了標籤,我們就有了一個象徵,一個符號。就會有助於穩定情緒,這個孩子緊張不安的情緒馬上就會有所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馬上可以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情緒

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天性,很難改變。我們怎麼去接納?怎麼去肯定?我們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撫摸他,告訴他「你好痛哦,別擔心,在摔倒的時候,這痛是很正常的。」「現在是哪裡痛,跟媽媽講一講,現在痛得有多厲害跟媽媽講一講。」

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你痛是可以的,你難過是可以的,你害怕是可以的,這種情緒得到了接納和肯定。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和肯定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進一步地有安定的作用,會進一步地穩定下來。當他穩定下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下一步。

第三步幫助引導孩子的情緒

幫助孩子去分享情緒,引導他下一步該怎麼樣做。當孩子說痛得很厲害,我們可以說,「要是媽媽摔倒,媽媽也會痛的,不過這個痛一會兒之後,它慢慢就會不痛了。」這樣就是跟孩子開始分享和引導他如何處理這種緊張的情緒,這個時候他就知道原來害怕沒關係,孩子也會說,「沒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會讓孩子慢慢地安撫下來,我們可以引導他下一步,下一步幹什麼。比如再和孩子交流「這次是怎麼摔倒啊?」孩子會說「我拚命跑,拚命跑沒看到這個台階。」「那下次我們跑步的時候怎麼跑呢?」「我下次要注意一下,如果有台階我慢慢跑。」等等,這就叫引導和處理他的行為了。

第四步,建立新的行為和規範

每一次情緒處理之後,我們希望他能夠對這次行為能夠有一些新的處理能力,能夠提高他的一些其他的應對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每一次孩子有情緒來的時候,都是會對孩子有個機會促進他的情緒管理,也能夠促進他對一些具體的事件的處理方式。這就是我們一個完整的步驟。從覺察情緒、接納和肯定情緒,然後再給他分享和引導情緒,我們再建立一個新的行為,這樣四步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處理情緒方式。

但是往往父母親會把步驟搞反了,會把最後引導的這一步帶到了第一步,在前面兩步沒做到的時候,就想把最後一步處理掉,這樣做,也容易引發孩子的情緒升級。

打個比方說,有一個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在學校里跟同學衝突之後,老師認為是他的錯。孩子一到家,父母親就很著急地跟他說:「你在學校里怎麼能夠跟人打架呢?」孩子立刻就反駁說:「不是我打架,我就輕輕推他一下!」「你不能狡辯」……「你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已經打電話給媽媽講了,說是你的問題,你怎麼能說假話,老師難道會冤枉你嗎?」等等。

此時,父母用這種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可是孩子在這種憤怒不安的情況的時候,是聽不進去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感覺情緒被壓抑,要麼情緒會進一步被激發,更憤怒、或反抗。孩子跟父母親的交流過程就會陷入無效的階段。如果再發生衝突,就更沒有辦法來處理,想要去引導孩子,也沒辦法引導了。這種情況叫光講道理,沒有處理情緒。

正確處理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先處理好情緒,才能夠處理事情,如果這個情緒沒處理好,整個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像這樣一個事件,首先還是要遵循情緒的處理這幾個步驟。

第一步,我們還是要去察覺對孩子的情緒。孩子一回家,我們已經接到了老師的電話,我們知道孩子在學校裡面可能出了事情。但是我們不要著急地給孩子下個結論和貼標籤,首先還是要去覺察一下,孩子以前不打架,以前不會發生衝突,為什麼現在發生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方式一:孩子一回來,可以問他:「今天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你在學校里跟同學打架了,你以前都不打架,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了?」可以讓孩子去表達。

方式二:看到孩子怒氣沖衝進來,直接就已經看到孩子的情緒,覺察到孩子情緒的時候,可以跟他講「哦,奇怪,今天你好像很生氣,今天發生什麼事情讓你生氣?」

以這樣的一種主動願意去覺察的方式,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會願意跟父母去講話。孩子可能會說:「老師有毛病,說我打架,實際上是人家先惹我的,是他在上課的時候動不動惹我,我已經忍他很久了,我忍無可忍,在下課的時候我才推他一把。」

像這樣讓孩子去表達,父母理解和接納他的憤怒、生氣。這就是第二步。因為他非常憤怒,非常地生氣,他覺得這個同桌調皮搗蛋,上課影響他聽課,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當他覺察到他的憤怒,被父母接納了。就可以開始分享和引導他的一些情緒。

「你生氣後來推了他,後來呢?」「後來就被老師發現了。」「老師什麼反應呢?」「老師說是我打同學了,同學在那裡告狀,同學打小報告,因為老師剛好看到我推他,他沒有看到他上課動我!」

「原來是這樣!」父母親也可以跟他很好地去分享這個情緒。「你推他了,後來就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怎麼處理呢?」「老師就批評我!」

作為一個父母親,我們首先還是要去分享孩子,他在整個過程中的一些情緒狀態是什麼樣,父母親也可以告訴他:「是的,我也知道你很生氣,很憤怒,你推人了,我覺得在特別生氣的情況推人,有時候也是出於不安,但是我覺得你這種處理之後,老師和同學都會很緊張,都會覺得你有什麼問題,你覺得怎麼辦好呢?怎麼來處理這件事情好呢?假如下一次同學還是這樣搗蛋,你準備怎麼辦呢?」這樣去引導孩子建立一個新的行為規範。

當看到了孩子這樣的情緒方式,雖然情緒可以理解,但是處理方式和這種行為的後果是讓孩子處於不利的地位。老師覺得孩子是有問題,所以說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方式來處理。去引導、幫助他去分享,下次不能在課堂里跟同學動手。這種方法不好,會錯變成背黑鍋。

我們去理解、幫助、引導孩子想出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比如說孩子可以提出來,「我以後到校門口再跟他算賬!」「當然也是個方式,但是不是好方式,還有呢?」「你是不是可以你來告狀呢?」等等。無論是怎麼樣的辦法,最好是孩子感覺是他想出的辦法。這樣孩子下一次就會有了能力,去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處理這種憤怒、不安、委屈的情緒。也不至於做出所謂的「不良」的行為。因為父母能夠處理的,是外在的表現,能夠去規範的是行為。要規範行為,首先要處理這個行為背後的情緒,因為情緒處理好了,行為才會好。一個不良行為背後必然有不良的情緒,一個不良情緒很難表現出良好的行為來,所以這都是父母需要幫助、引導孩子的。

整個情緒處理這四個步驟,從覺察情緒到接納和回應這個情緒,到分享這個情緒,到最後引導孩子的一個新的行為和規範

這四個步驟是幫助孩子情緒處理的一個核心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跟第二步,這往往是我們經常會忽視的部分,這也是決定了一個父母情商和情緒管理能力的一個標準。前面兩個步驟處理得好了,這個情商和管理能力就會好,後來就處理好了。因為心情先處理好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假如心情不處理好,關係不處理好,再有好的道理,好的方法,孩子都不會接納。

不要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不要隨意批評和忠告,說出孩子的感受,將孩子的願望以幻想的形式表達出來,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時,也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情緒都是好情緒,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是潛藏的情緒來推動的。在處理事情,處理行為之前,要先處理心情,然後再處理事情。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是有效勝過有道理。先把關係處理好了,心情就好了,事情就變得好處理,這就是管理情緒關鍵的核心。

提升情緒管理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孩子的情緒

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讀懂情緒,需要父母自身不斷地學習和體驗自己的情緒管理方式,這叫覺察。

第二步,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情緒

因為任何情緒都是天生的,是孩子的天性所在,讓孩子不要、不能、不行,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任何情緒父母都要接納、肯定。

第三步,分享和引導孩子的情緒。

跟孩子談情緒產生的根源,會產生的行為方式。

第四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新的行為規範。

分享之後,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新的行為規範,新的行為規範建立之後,孩子就有新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掌握以上步驟,孩子的情緒就處理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度過危險區——體重和食物(養育女孩)
二年級學習生活小結
這個社會為什麼懼怕母親?
4歲嗯哼不上幼兒園,霍思燕回答讓人心酸
親子成長加:這6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TAG:親子閱讀 | 親子關係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