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說要有光!熱靴閃光燈/無線引閃系統測試解讀

上帝說要有光!熱靴閃光燈/無線引閃系統測試解讀

來自專欄玩機小胖的玩具世界

首先一個問題:熱靴閃光燈的作用是什麼?閃光燈對於棚拍來說並不陌生,哪怕你從未接觸過,也至少應該看過一些片場紀實,就閃光燈的分類來說,按複雜度、布光覆蓋面積和成本從高到低是棚拍燈、熱靴燈和內置燈的排序,所以在很多中大型棚拍中,熱靴燈很難找到出場的機會(畢竟才4節AA電池串聯6V,棚拍燈120V也不算少見),但如果是按便利性和小場景的快速拍攝能力,熱靴燈的實用性明顯高過其他兩者。

那麼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我認為它跟所有的燈都具備相同的屬性,就是以拍攝者想要色調、分布方式,去照亮某個面積可控的區域,比如下圖就是用高輸出無線引閃,結合濾色片在陰天傍晚製造出夕陽暖色陰影的「人工效果」:

比起常亮燈而言,閃光燈擁有明顯更高的瞬時照度爆發力,塑型、造影能力更突出,而且就整個布光附件系統來說,熱靴燈的價格區間相對較低,產品門類也不少,即便是普通愛好者也適用。

但對於大多數普通愛好者來說,閃光燈的規格和應用方式或許還有點陌生,那就先從一些基礎的知識說起吧。

首先,幾乎所有閃光燈都會把「閃光指數」,也叫GN值(Guide Number)作為第一項參數列出,那小胖就以它為由頭來說明吧,拍攝物距=GN值/F制光圈值,以小胖新入的索尼F60RM為例,它的GN值是60,也即當它在ISO 100全輸出時,以F1.0拍攝,物距就要有60米,以F2.8拍攝就需要放在21.43米開外,以此類推。但注意!GN值與焦距是相關的,比如像佳能600EX II-RT和索尼F60RM的GN 60是在200mm輸出光角的前提下,而越是廣角,相應的指數下降就越明顯,以尼康SB-900為例,50mm時輸出就只能做到200mm時的80%出頭,28mm廣角時也就只有60%了。而為了簡化計算,下面舉的例子都是以200mm等理論最大值為前提。

我們知道曝光三要素是光圈、快門、ISO。前面說了閃光指數與光圈的關係,那與ISO的關係呢?簡單來說就是基準值與根號2(1.41)的乘積等效關係,還是舉索尼F60RM的例子,使用光圈F1.0全輸出,ISO 100時物距為60米,ISO 200時就是60 X 1.41=84.6米,ISO 400就是60 X 1.41^2=120米。而降低ISO,比如ISO 50時就是60/1.41=42.5米。

最後是聽起來會比較複雜的快門關係,我們知道相機規格里都會有一個「同步速度」的概念,比如現在大多數主流單反無反的同步速度是1/250秒,而它的實際意義是:快門帘掃過整塊CMOS所需的時間——當快門設置為1/250秒時,前簾剛剛走完,後簾就會出來,而在這個瞬間,是整塊感測器都在進行曝光,如果是比它更慢的速度,比如1/125秒,前簾走完後還要再等1/125秒,後簾才會出來,所以這就有足足1/125秒的時間是整塊感測器都在曝光。而這也正是閃光燈補光效率最高的時間區域。而比1/250秒更快的快門速度,比如1/500秒,會導致前簾才走到一半,後簾就跟著出來了,不存在整塊CMOS都在曝光的情況,如果強制使用常規閃光模式,就會拍出下面這種照片:

所以,限制同步速度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快門帘的移動速度,和閃光燈的輸出衰減速度。後者對於高壓電快速釋放的閃光管來說是物理限制,解決難度非常大,那前者呢?假設快門帘可以1/8000秒的速度掃過感測器,同步速度就可以達到1/8000秒啦,但這對於當下的相機結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幕簾加速意味著更高的驅動電力和更精確的機械控制系統,而這倆都會導致以下問題:高發熱、高震動、需要更大空間。不過現在比較利好的情況是全局快門的發展勢頭迅猛,即便是捲簾快門,這些年的純電子快門同步速度的進步速度也非常快,只能說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回到閃光燈的話題來,小於等於同步速度的閃光燈拍攝,固定ISO、光圈、閃光輸出,亮度變化主要受制於閃光指數和衰減速度,但若是1/60秒和1/250秒這種幅度的快門速度差,在亮度上幾乎沒有區別,而且在夜景人像長曝拍攝時還可以使用後簾同步功能,也就是閃光燈會在後簾開始移動的瞬間才輸出,可以凝固畫面中的人像而基本不受環境影響。

那麼,快於同步速度的拍攝,閃光燈的應對方式是高速同步,因為這時候感測器是通過快門前後簾給出的縫隙來逐行曝光,單次輸出就會因為衰減速度大於幕簾移動速度,導致先曝光的部分照亮、後曝光的部分黑暗。而高速同步則是通過降低單次輸出功率,以頻閃的方式來實現衰減速度的下降,這對於1/1000秒之類的快門速度其實很好用,還是以索尼F60RM來說,超過1/4000秒的就會看到很明顯的「閃光條紋」,因為頻閃可以粗暴理解為一個正弦波,太快的快門速度,或者說太窄的幕簾間縫隙,會導致掃到第一行還處於頻閃正弦波波峰,而掃到第二行的時候就是波谷,從而形成有亮度差的條紋,如下圖。當然,這是當前這種高速同步方式的先天問題,不是單個產品的問題:

目前大多閃光燈都支持輸出調整,級數之間的變化以根號2(1.41)為除數,標稱GN 60的1/2擋就是60/1.41=42.5,1/4檔即為60/1.41^2=30……索尼F60RM可以手動設置到1/256檔,也即60/1.41^8=3.84,結合前面的演算法就能估算出相應光圈、ISO下大概的物距。

稍微聊了些基本的東西,還有哪些需要補充的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接下來小胖就來說說今天提了很多次的索尼F60RM,作為索尼最新的旗艦熱靴燈,它還是比較具備代表性的。

先上個框架性的定義,一支優秀的熱靴閃光燈應該具備穩定、準確的輸出;與機身演算法契合度高,測光與色溫準確;燈頭朝向與變焦焦段覆蓋大;回電快、連拍次數多、續航充裕;無線組功能豐富;附件系統全面;具備一定的輔助功能。

可以清晰地看到,並不是閃光指數越高,就一定性能更強,但性能均衡且強大的閃光點大多都是高指數的旗艦型號,這個因果關係切莫顛倒。F60RM是用4節5號電池供電,之所以不提供內置電源設計,主要是不方便運輸,比如鋰電電量一高很可能上不了飛機,而普通AA電池哪裡都能買到,多準備幾組就OK了。

從閃光燈的原理來看,電容器存儲高壓電(老式的高壓觸發甚至在熱靴點間電壓超過250V),然後脈衝觸發燈管內惰性氣體(比如氙氣)放電,所以其實回電速度的快慢直接跟使用的電源正相關,使用鎳氫充電電池時的全輸出回電官方數據是1.7秒,當然我是沒掐表,不過回電速度確實不慢,如果用可掛載8節5號電池的電池盒,回電速度可以縮到0.6秒,比較適合需要全輸出快拍的情況。

F60RM的操作界面比較簡單,就算沒用過熱靴燈也可以比較快的上手使用,只是菜單功能全英文而且不可切換,不太友好,因為屏幕面積有限,所以大多還採用的是縮寫,充滿工程師思維的說明書又寫得不大好理解,所以需要一點時間摸索。

我在全輸出、1/4、1/16、1/64、1/128這5個檔位分別以24mm F8,3米物距連拍10張以測試輸出穩定性,F60RM倒也沒讓我失望,各自檔位10張照片的光強與分布比較均勻,起了個好頭。

不過測試時也發現,無論選擇哪種閃光分配方式,在不過曝的情況下,24mm(上圖第一張)或70mm(上圖第二張)的暗角都比較明顯,這算是方形燈頭的一個先天問題了,當然嚴格來說也與閃光燈作為點光源,發散的光線遵循餘弦四次方定律有關。我們在拍攝時有很多解決方法(有時候其實也不需要解決甚至還會主動尋求這種效果),比如跳閃、多閃、離機閃等等。

熱靴燈的主戰場是機頂,而除了需要強行壓逆光,機頂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與鏡頭光軸平行直射主體,而是扭轉燈頭,對著牆壁、天花板等進行跳閃,以實現更好的均勻性,佳能此前推出了470EX-AI甚至還會自動選擇角度進行跳閃。所以燈頭調整角度對熱靴燈來說是最基本的高級功能,F60RM的燈頭可以向下8度,向上150度、燈柱左右各傾倒90度,相當於兩段式設計:

相較佳能和尼康的單轉軸俯仰左右調整來說,結構比較複雜,但節點阻尼不大,操作很簡單,但相對的不足是作為機頂燈時,燈頭無法完全朝後。燈前有抽出式的廣角擴散板(可擴散到14mm)和眼神光板(朝天花板跳閃時可塑造最簡單的眼神光),這是大多數熱靴燈的標配。

前面提到了壓逆光的操作,高閃光指數意味著可以在更大的光比下進行壓光——快門速度夠快,高光背景不過曝,但同時也可以配合柔光罩高指數輸出,保證逆光人臉不欠曝,而且光圈可以盡量開小,保留細節的同時避免過快的高速同步帶來的條紋瑕疵,在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下,高指數的旗艦燈就能更好地發揮效果(上圖為快門、光圈、ISO不變的情況下沒有燈,和有閃光燈跳閃的簡單逆光示例)。

F60RM支持24-200mm焦段,手動模式下可以看到不同焦段的閃光覆蓋範圍變化,當然也支持手動頻閃等基本功能。有意思的是它的附件系統里標配了2個綠色罩,其一是琥珀色,當取景範圍內存在白熾燈(鎢絲燈)等低色溫照明器,而且關鍵是它並沒有完全覆蓋取景範圍,這時候正常拍很容易出現白熾燈照明部分偏黃,其餘部分正常或反之的問題,用琥珀色這種接近白熾燈的濾色罩,讓整個閃光覆蓋範圍的色溫幾乎統一,而且F60RM的燈頭下方有濾鏡識別器(如上圖),會自動識別到濾色罩的顏色,在白平衡時自動補償。與之類似的還有一片綠色的濾色罩,對應的是熒光燈環境。

F60RM的正前方還有三顆LED補光燈,亮度可調,弱光拍攝時會點亮輔助對焦與測光,拍攝視頻時也可以常亮補光,如果大家有看過某些動作片的話,部分房間內拍攝的場景就是使用的類似補光技術,可以只照亮主體,不帶動環境(當然,也帶不動)。

這台熱靴燈本身的東西說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說一說熱靴燈的無線擴展使用,對於索尼系統來說,就是無線引閃器FA-WRC1M。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因為F60RM其實本身就具備引閃功能(有線無線均有),它的WL(WireLess的縮寫)模式下就有CMD(Command的縮寫)控制端和REV(Receive的縮寫)接收端可選,如果你不大懂英文,也沒仔細看說明書,就很可能在無線引閃器和熱靴燈上都選擇了了CMD模式,造成配對失敗……素日這對於有玩燈經驗的人來說或許就是個菜鳥級的笑話,但沒有指引,不接地氣是目前廣泛存在的問題,在這方面反倒是很多國產副廠都做得更好。

FA-WRC1M的價格不便宜,但當你需要所有熱靴燈都離機使用的話,它就是必需品,在很多規格上,它跟F60RM看起來差別不大,比如都是2.4GHz無線頻段30米範圍,都是14個通道,支持最多5組15台熱靴燈同步引閃(TTL或手動模式支持3組)。但不同點在於,它的組同步功能更強大,比如遠程快門同步:一台相機安裝FA-WRC1M做控制器,其餘14台安裝平台的無線引閃接收器,按下加裝FA-WRC1M的那台相機快門,其他14台就自動遠程同步拍攝。

除此之外它還有專用的有線同步端子,所以它能跟棚拍單體燈同步,所以很明顯,FA-WRC1M的功能更傾向於專業化。當然我這次的方案只是單燈,離機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更自由的布置燈位,比如在拍攝靜物時,機頂位置無論跳閃還是直射,是否有用附件系統,都無法改變光向的問題,無線引閃離機後,就可以從斜後方等機頂做不到的方向補光(比如下面的對比圖,圖一是機頂直閃,圖二是燈頭往內傾斜無線引閃,差別很明顯),布光時顯然就沒有那麼拘謹,而且還能人為控制環境亮度,比如從主體背後打光,小光圈、高速快門、低ISO、高輸出,白天也能拍出晚上的視覺感……

當然,小胖我本身不是商業攝影師,平時主要就是拍拍靜物、家人,擅長離機引閃布光等方面的技術文章很多,這方面我就不啰嗦了。FA-WRC1M的UI設計跟F60RM一脈相承,但它的按鍵有背光,弱光下拍攝倒是很方便設置,簡單來說是屬於上手有點門檻,但進了門檻就可以隨手騷操作的類型,哦對了,它也需要2節AA電池驅動……所以當你看到有人帶著多燈系統拍攝,他的背包發出電池咣當碰撞聲的時候,都坐下,常規操作。

不知不覺又寫了一篇長文,關於熱靴燈的一些設計和功能,基本上就聊到這兒,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PS:最近想拓展一下行文主題領域,不知道朋友們想看,或喜歡看哪些領域,也歡迎在評論區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

【開放式構圖是什麼】相機問答堂
怎樣用傻瓜相機拍出好照片
四款女生拍照最美手機,2000元左右
馬小路 MT-01桌面三腳架:願意帶出去的三腳架
徠卡 Leica Q 「初雪白」 限定版要價3.4萬元。

TAG:攝影 | 相機 | 閃光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