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電影影評
來自專欄氪金館長的雜談
《源代碼》影評:生命是一列無常的火車
如果把電影拆解為多個要素進行分析,商業電影似乎是被技術包圍的造夢過程。但是,也有一些作品是因為藝術氣息和哲思內涵顯得卓爾不凡的。比如早期的《黑客帝國》系列的禪意厚重,近來《盜夢空間》的玄機暗藏都算得上是該系列佳作。與這些佳作相比,《源代碼》顯得小而精,淺顯的故事流程同時,又不乏思考。
由傑克?吉倫哈爾扮演的科特?斯蒂文斯上尉,本應該在遙遠的阿富汗執行美軍任務,但是一覺醒來,卻處在莫名行駛在芝加哥的火車上。周圍陌生的環境,滿是不認識的人。而對面坐著的是從未見面,卻在和他熱情攀談的女子克里斯蒂安……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展現了好萊塢工業化的外在特質。這集中展現於一些只有特殊環境才可以構建出的景別中。比如航拍芝加哥的城市即景,不僅漂亮,也讓偏青冷色的色調貫穿始終。旖旎風光之下,高速行駛的銀白色列車裡卻蘊藏著想像不到的驚天秘密。這部電影比起很多商業大片,格局顯小。人物常處在封閉的空間內對話。但是好在面面俱到的技術流特質,讓電影「看起來很美」。攝影捕捉清晰,入畫角度詭異,畫面更卻因為凌厲剪輯顯得不凡。每八分鐘,法拉?維拉加扮演的女軍官古德溫便會按下按鈕,人物自動來到列車,開始抽絲剝繭,探尋真相,拯救所有乘客於危難之際。但問題在於,科技依舊是把雙刃劍。這部電影里保持了好萊塢電影的特質:即人物具體行為反常規,但是總體思路真善美。科特上尉在每個短短的八分鐘,體會到了很多難以言說的東西,做了蠻多不符合常理的事件。但是這些行為都是由不合理的小細節構成的,比如每一次比起以往更出色的奪槍,襲警,面對炸彈。直到發現住蛛絲馬跡。比如錢包之類的小細節。讓人感嘆劇作的細緻與邏輯嚴密。可是,當故事到了值得思考的時候,他和克里斯蒂安幾乎笑中有淚的看著喜劇演員表演。之後,烈焰襲來。生命止於一場無法看似阻止的爆炸。在《源代碼》里,生命以八分鐘為長度,無常的分割著前進的路途。實際上,對比一下,火車前進無法停止的寓意讓這部電影對於生命的進退,我們的得失提出了思考。但是顯然導演並沒有在「八分鐘」這樣的場景中去將這種思考完成並深化。相反,只是用動作指引劇情,而把所有深思熟慮放在了主人公科蒂文斯上尉在脫離火車與任務,回到與古德溫對話的片段中。並且將這個人物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冷酷制度的過程,不動神色的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比起很多通篇殺到尾的傻老爺們戰役。這部戲的動作場景不多卻精細。比如跳車和打鬥的畫面,特效的使用加之演員的精湛表演給人極大的真實感,那種早期的不解與惶恐,後期的疲憊與抵觸,最後的毅然決然和執著都表現得很細緻。
也即是說,從外在的角度看,《源代碼》像是個各方面均衡不錯的商業片。但是內在的輪迴與穿越稍稍唬人後,劇情的結構特質佔了上風,看得人目不轉睛。當我們把生命分割成若干個八分鐘,會顯得那麼不同。點滴細節,集結於心。路過的人,經過的事。在重新審視的同時給人以啟示。於是我們在銀幕下知曉,縱使平淡,卻不能庸碌過一生。
只因為,生命像是一列火車,帶我們踏上的是未知卻無常的旅程。
致命ID——分裂人格之間的遊戲
麥肯芮佛的母親是一個妓女,在他小時候常常虐待他,並且她在工作的時候就會把麥肯遺留在汽車旅館裡。如此的環境導致麥肯的內心遭受重大打擊,產生了多重人格分裂症,分裂出了11個人格,分別是:
1.提姆西:一個看起來有點自閉的小男孩,很少說話,也不喜歡玩鬧,很受父母的疼愛。
2.喬治約克:提姆西的父親,為人木訥不善言談,從事低收入的工作,很愛他的妻子。
3.艾莉絲約克:喬治約克的妻子,很疼愛提姆西。
4.卡羅林蘇珊:一個過氣的女明星,脾氣暴躁,對生活的檔次要求非常高,不能忍受稍次的生活條件。
5吉妮:路易西安納的女友,較為膽小且迷信鬼神。
6.路易西安納:吉妮的男友,非常年輕且不太成熟,脾氣糟糕。
7.賴瑞華盛頓:一個賭徒,陰差陽錯成了汽車旅館的老闆。對金錢很貪婪,特別鄙視妓女,不樂意協助別人。
8.羅德:一名殺人犯,偽裝成警察。控制欲很強。
9.緬因:一名罪犯,與羅德一同被押運。目光兇狠。
10.巴黎內華達:一名妓女,性格開朗善於言談。
11.艾德達科塔:一名司機,曾經做過警察,飽受短暫性失憶的困擾。樂於助人不怕麻煩,敢於承擔責任,不懼危險。
麥肯在四年前殺死了一幢大樓上的6名住戶,經過法院審理,判定麥肯殺人罪成立,而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麥肯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遭到駁回,麥肯即將被處以死刑。但是在整理麥肯的東西時發現的一本日記讓這個案件有了轉折,麥肯確實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醫生想要通過藥物治療,使麥肯的這些人格被迫交集在一起,然後讓艾德這個人格找出其中的兇手並殺死他。最後麥肯看似只剩下了一個巴黎的人格,所以法官批准了延緩麥肯案死刑判決,並將他送入精神療養院。但是其實麥肯最邪惡的人格——提姆西,並沒有死,他在最後殺死了巴黎並成為了麥肯唯一的人格。
這部影片有很多細節的描寫,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信息,下面是我對這部影片中出現的幾個問題的解答
1.羅德和緬因為什麼會來汽車旅館?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給了汽車的儀錶盤,我們可以看到儀錶盤的油量指針已經接近低了,所以答案是,他們的汽車沒油了。當然從影片接近末位處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時羅德向巴黎要卡車鑰匙,目的無非是想離開這裡,但是他不是有警車嗎,為什麼還需要卡車呢,那是因為那輛警車沒油了。
2.哪些細節暗示了羅德有可能不是一個真正的警察?
羅德下車向旅館老闆展示其警察證件時,並沒有完全打開證件,只是快速地晃了一下,一個真正的警察至少會完全展開一到兩秒;羅德押解緬因回房時,緬因說的話耐人尋味(我穿著囚衣),他為什麼要強調自己身穿囚衣這一點呢,暗示本來羅德應該與他一樣穿著囚衣;羅德脫下西裝後,毛衣上有一片血跡而且有刺穿的洞。這點是最明顯的,通過血液的顏色可以判斷沾上去並不久,這暗示著衣服並不是羅德的,因為他本人沒有受傷的跡象。
3.吉妮和路易為什麼一直向前開,直到艾德向他們招手讓他們停下?
艾德請求路易他們將他送到馬路的另一邊,吉妮說那一邊水更深,這就表示他們是從對面過來的。既然是從對面來的,現在又要回去呢?我想是因為前面的路也不通,所以他們只好折回來,沒想到原本過來的馬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巨溝,這樣他們只好也住在汽車旅館了。
4.小男孩為什麼會有汽車旅館的鑰匙,為什麼要在殺人現場放置一把鑰匙?
因為汽車旅館本身是一個虛構的場景,是根據小男孩童年的遭遇化成的,那些帶有號碼的鑰匙象徵著母親與不同客人在汽車旅館的交易,這正是他內心痛苦的源泉。小男孩擁有這些鑰匙不足為怪,他本來就有。
5.緬因口中的秘密是什麼?
緬因被抓後,告訴賴瑞他也有一個秘密,他口中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仔細看影片,我們發現緬因逃跑的方向與汽車旅館相反,但是最後他卻又回到了這裡,這表明身處此場景的人是無論如何也離開不了這裡的,緬因發現了這一點,發現了整個旅館的不合常識性,他本想告訴賴瑞這一點。同理,影片後面巴黎想要跑路時,艾德讓她留在這裡,也是因為艾德知道無論怎麼跑都是徒勞的,因為這一切本來就是虛幻。
6.這11個人格有什麼象徵性?
提姆西代表了麥肯內心的所有怨恨;喬治和艾莉絲代表麥肯心中對一個正常家庭的渴望;卡羅琳代表了母親年老色衰漸漸不受客人的喜歡;吉妮和路易代表了年輕時候麥肯的母親和父親不成熟;賴瑞代表了母親所犯的盜竊罪;羅德和緬因代表母親現在仍舊在監獄服刑;巴黎代表了母親「妓女」的身份;艾德代表了提姆西所有的善良與正面思想。
7.艾德為什麼喃喃自語念出那首詩?那首詩的意思又是什麼?
When I was going up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I wish he』d go away.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是麥肯的邪惡人格編造的,對此我不能夠認同。注意詩中的he,表示的是他,是一個人,而且用了wish,小男孩會用這種詞嗎?看看他再影片最後說的話,對比這首詩,很難想像邪惡人格會寫出這樣的詩,這明明是絕望中的小孩的求助。 我認為這首詩是麥肯本人,在人格分裂之前寫下的。麥肯上樓去找他媽媽,結果發現了一個陌生的男人(嫖客),這個男人常常找他媽媽,而每次的這個時候他就只能夠被拋棄在一邊,所以他心裡很恨這個男人。但是最近男人似乎不來了(玩膩了),如果沒有男人來那麼媽媽就可以陪他了,所以麥肯內心希望男人永遠不會再來。這個he指的就是那一個個的嫖客。此時的麥肯心地還是善良的。麥肯本身只有兩個化身,一個是提姆西(負面)另外一個是艾德(正面),其他的化身都是關於他母親的。所以艾德擁有這份記憶並不奇怪,他在潛意識中封存了麥肯的童年記憶,在經過一系列事情後關於麥肯的一小部分童年記憶(他自己並不知道)從腦海中復甦,不自覺地將這首詩讀了出來。
8.艾德最後為什麼會與羅德同歸於盡?他在死前對羅德說了些什麼?
艾德聽了醫生對自己說的話,認識到自己和汽車旅館中的其他人其實都是麥肯的不同人格,同時在這幾個人格中還藏著殺人犯。醫生交給艾德的任務其實有兩個,一是找出其中的兇手,二是減少人格的數量。這時候艾德的部分童年記憶可能已經蘇醒了,艾德意識到其他人很可能都是無辜的,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兇手,自己潛意識裡認為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自己根據童年遭遇構建了汽車旅館,自己一步步殺死其他人格,因為汽車旅館本身為虛構,所有無論事情看起來有多麼荒謬,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場景本身就是自己構建的,所以想讓誰死就讓誰死。艾德聽醫生說四年前一個人格殺了很多人,再聯想到自己的短暫性喪失意識,更加確定自己就是那個壞的人格。所以艾德決定贖罪:他原諒了自己的母親(讓巴黎成為唯一的人格),與另外一個人格(羅德)同歸於盡。仔細看影片,艾德死前對羅德說了些話,只不過只有口型沒有聲音。通過口型可以知道,羅德說他並不是兇手,艾德說他知道(I know)。至於艾德殺死羅德的理由,一是為了完成醫生的囑託(減少人格),二是如果他不這麼做直接自殺,很可能最後存在的人格是羅德而不是巴黎,他不希望這樣(羅德是個罪犯,這一點身為警察(曾經)的艾德應該早就發現了)。所以艾德選擇同歸於盡。(艾德完全不知道提姆西還活著。)
黑洞頻率影評——不穿越我也能」蝴蝶效應「
關於時空錯亂的電影不少,雖然角度有所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或多或少都會牽扯到一個問題,即通過對過去或未來的某個時空點原本不應有的事件的觸發,或主動或被動地改變歷史進程,進而達到影響現實結果的目的。改變現狀,這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具有誘惑力的課題。在一定程度上,人類對現實的懷疑和不滿恰恰是這種思維的根源,而這一思維又因為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而變得更加激動人心。因此這種題材的電影一經推出,就會刺激到人們蠢蠢欲動的神經從而激起無限遐想,看看吧,《回到未來》、《十二隻猴子》、《蝴蝶效應》甚至《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等等,無不凝聚著這種情節。而《黑洞頻率》則顯得有些特別,除了有別於以上電影中的人的個體穿越時空外,還在一個時空錯亂的背景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抒情。
這部電影在理性上的出色之處在於,並沒有讓父子兩的任何一個人進行時空穿越,而僅僅是讓父子所處的兩個時空發生了信息上的交流,這樣就在最大程度上規避了時間旅行中著名的「祖父悖論」所帶來的邏輯上的尷尬。比如,我們假定沙勒文是從1999年回到了1969年去救處在危險中的父親,那麼其父則肯定會在1969年同時擁有兩個兒子,一個未成年的小沙勒文,一個就是回去的這個成年沙勒文。而事實上在成年沙勒文父子共同經歷過的那個1969年,這樣的事情並沒有出現。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像在《終結者》系列中,約翰.康納派一個不是自己父親的人回到過去和母親生了自己,從而使之成為了自己的父親,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康納之父所處的核戰爆發之後的時空里他自己應該知道這樣的經歷,但是顯然影片暗示了他對自己被派往1984年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和康納沒有血緣關係。於是深究起來,這就成為一個有趣而十分撓頭的話題,除了再用「平行宇宙」的概念去勉強解釋之外,很難自圓其說。《黑洞頻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種麻煩,沙勒文通過一台電台指揮三十年前的父親進行了改變歷史進程的行為,從而確保只由三十年前的事件的改變來改變自己時空狀態。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非常有趣,父親通過把罪犯殺人罪證埋到地板下從而完成了信息在三十年間的瞬間傳遞。這個情節仔細想來,不免令人心潮澎湃。試想,如果我們真能和任意一個歷史時空點建立這樣的聯繫的話,那我們的人生,甚至世界歷史都會發生改變,許多災難將會避免,當然也可能變得更糟。但是,依然令人無限神迷的是「相對論」等理論的建立為這種「異想天開」提供了極具蠱惑性的科學基礎,它時刻撩撥著人們對過去追悔不已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的神經。
如果《十二隻猴子》表達的是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技術終究不能改變宿命的悲觀反思情緒的話,那麼五年之後產生的這部《黑洞頻率》則是堅信科學可以改變命運的具有積極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在《黑洞頻率》中,兒子不斷指揮父親修正錯誤,把父親從三十年前的火災和十年前的癌症中硬生生地拉回來,讓本來在自己經歷過的時空中早已死去的父親又在新的歷史進程中活過來。雖然這樣一個結局和影片前面所表現出來的悲情和驚悚相比,稍顯平淡和俗套,也沒有《十二隻猴子》最後的悲劇結局那樣震動人心,這是因為根據我們的經驗去看,悲劇故事總是要更具感染力一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花好月圓幸福美滿本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這也和「科學改變命運科學創造未來」的人類文明中本身就具有的內涵相符。
當然,《黑洞頻率》更可貴的是以親情方式書寫了一次時空錯位的故事。當兒子突然和已經死去三十年的父親神奇地通了話,那種被時空阻斷天各一方的遙遙渺渺和時光再久遠也阻斷不了的父子親情,強烈對比又相互映襯,不由得讓人有悲喜交集之感。正是這個情節的存在,讓這部本來從片名來看應該非常冷漠的電影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讓人在無限遐思之中又充滿了無限溫情。
推薦閱讀:
※《讓子彈飛》想要傳達什麼?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士兵突擊》中的伍六一是怎樣的?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6月網劇前瞻丨千年酒妖?2億歲?14部上新劇,玩法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