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培訓:視聽語言的形成演變和發展(五)

編導培訓:視聽語言的形成演變和發展(五)

在視聽語言的發展史上,格里菲斯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進一步發展梅里愛和鮑特的電影技巧,並使這門藝術更加完整、更加鮮明、更有效果。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他實現了基本電影語言、敘事元素的開拓和定型。格里菲斯突破「場」的限制在鮑特「場景敘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戲剛性空間(場景)分解解成更小的單位——鏡頭,確立了「分鏡頭敘事法」的概念:鏡頭是電影敘事的最小單位,以鏡頭為單位構成場景,多個場景進而形成段落。

鮑特把動作分割為短的「片段」的原因是由於單個鏡頭無法容納他需要表現的所有事件。而在格里菲斯的分鏡頭中,動作很少是一個鏡頭接另一個鏡頭,他把動作分成幾個部分,進而重新創作某一場景,或者從一個鏡頭轉到另外一個鏡頭,改變其著重點,藉以隨著劇情的發展控制戲劇性效果…這些方法比鮑特的一個規定情景中演出的單個鏡頭的表達效果更為出色。

格里菲斯銳地發現攝影機可以用作製造戲劇性的工具,並創作出許多新拍攝方法,這些都成了電影語言不可或缺的創作手法:如全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劃分,搖拍、移動攝影等運動攝影方法,以及插入字幕、圈入圈出、遮幅、淡入淡出等敘事過渡的效果手段…這些電影語言的發明為電影敘事作出巨大貢獻。

其次,格里菲斯豐富了景別的組合表意,建立了「180度軸線原則」、並以此為邏地起點,例立了以「關係鏡頭+正反打鏡頭」為基礎的「三鏡頭法」。

景別的發現和使用源自自英國人喬治?艾伯特?史密斯。史密斯是第一個將特寫鏡頭和景別概念引人電影的導演,他發展了一套包括特寫、近景、中景、全景的景別運用手段。景別的運用,使得電影對於事物的整體和細節都有了更強的表現力。但是對於景別在影片中的使用及其對於節奏、情緒的影響的探求卻始於格里非斯。在他的電影《貪婪》(1908)中,兩個強盜為了奪取對方的錢財,企圖用毒咖啡毒死對方,最後二人在同一張桌子上面對面死去。格里菲斯在在片中系統地交皆呈現演員的面部特寫,即「正反打鏡頭」。格里菲斯也由此創立了基180度軸線原則和「正反打鏡頭」基礎上的「三鏡頭法」(拍攝人物都在其內的大景別關係鏡頭+單一人物的正反打鏡頭)敘事語法。這種後來被稱為無縫剪」的技法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前好菜塢電影敘事語言的核心,並作為電影經典敘事模式流傳至今。

第三,格里菲斯創造了「閃回」的技法,拓展了銀幕的時空表現能力;注意敘事節奏,使用平行與交又的剪輯手法,從而擴大、充實了電影藝術的內部結構。

格里菲斯根據鏡頭的「情緒」選擇畫面,這裡的畫面包括構圖、光線、景別以及剪輯節奏,更為可貴的是他已經意識到用剪輯來控制畫面的情緒節奏。他在《黨同伐異》(1916)中首創的「最後一分鐘營救」交叉蒙太奇手法,以扣人心弦的敘事效果近百年來一直為電影人稱道。

概言之,格里菲斯在在整個視聽語言敘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愛是視聽敘事技術的開拓者,那麼,格里菲斯則是電影語法的締造者。他將零碎的視覺表現形式統一到系統的視覺敘事觀念下,使電影由一種單純的技術展示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尤其是他確立的分鏡頭原則,不僅最終為蘇聯「蒙太奇學派」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實踐經驗,而且為現代視聽藝術的發展莫定了堅實的基礎。「格里菲斯創造了電影的句法。在1908年以前電影還只是在拼湊字母;但自從有了格里菲斯之後,它開始有了銀幕文法和攝影修辭。"(拉薩姆語)

推薦閱讀:

電影學習筆記----電影電視與心理學
119-Margarita Georgitseas:瓦肯人、納粹與好萊塢的法西斯
有關電影理解偏差的現行反革命
這個電影告訴你:一無是處的人也有資格追夢
終極思考:《一次別離》真的是開放性結尾嗎?

TAG:電影理論 | 視聽語言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