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和發表SCI
來自專欄科研紅領巾
眼看3年研究生就要畢業,正好碰見有這麼一個活動,就想寫一點東西紀念一下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雖然說研究生要讀三年,但大四的時候我就已經進入了課題組,很慶幸自己遇到一個非常好的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4年期間內發表了四篇SCI(有兩篇還沒有正式發表)。我的專業是食品包裝,有點偏向分析化學,基於這個專業背景,實際上比我牛的人大有所在。所以這裡我只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這幾年的科研心得,希望能對大家的科研有點兒幫助。下面我就按照寫文章的「流程」一步步的談一下自己的經驗,由於我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所以這些經驗可能會更適合理工類的學生。
科研的第一步自然就是閱讀大量文獻了。但是怎麼從海量的文獻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呢,這幾乎是每個研一同學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建議大家從閱讀本課題組的論文開始,畢竟一個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或者用到的方法還是比較相似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讀中文文獻,再讀英文文獻,畢竟我們的母語是中文,對於中文文獻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當對自己的課題背景有一個大概了解之後,再開始閱讀英文文獻,這時候我們對一些基本的專業辭彙和實驗過程已經有較深入的了解,讀起來不會特別吃力。
另外閱讀英文文獻的時候我建議準備一個英語詞句本,隨時把一些好句子記錄下來,為以後寫文章時用。因為當寫文章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想法你不知道怎麼用英語清楚地道的表達出來,這個時候這個小本子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我目前的英語詞句本是按照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 discussion, conclusion分類整理的,當然大家也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做到有條理的整理記錄。
接下來就是做實驗了,這部分大家用的儀器和方法基本不一樣,所以我就談幾個通用的問題。首先實驗一定不要偷懶只做一組樣本,一定要做3組以上的平行樣,否則數據出現異常值你都不知道是因為結果本該如此還是由於操作不當。另外我想強調:實驗開始前和過程中一定要閱讀英文文獻,我自己研一的時候就吃過不讀英文文獻的虧,當時我一直在尋找一種物質最佳的萃取方法,做了一兩個月後才發現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做過這個東西了,說實話當時自己心裡非常慶幸和欣喜,像發現一個新大陸一樣,後來我直接引用了那篇文章的方法,之後的實驗就很順利了。再次就是做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處理數據,不要等實驗全部做完在統一處理,因為你要根據實驗數據及時調整自己的實驗方案,不要等實驗做完才發現大部分數據都沒用。最後一點就是做實驗的後期實際上已經可以寫論文了,這時候可以設計圖和表格,思考怎麼把數據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materials and methods也可以開始著手寫,因為實驗材料和方法這時候基本已經確定下來。
實驗做完就開始正式寫論文了,這部分開始前我強調一下,寫SCI之前先仔細閱讀4-5篇方向相似的文章,注意文章的表述和結構,培養自己的語感;然後一鼓作氣,趁著語感還在的時候完成初稿。寫文章拖拉的後果就是重新提筆寫的時候,還要重新閱讀文獻,這是一件很讓人焦躁的事情。我的第一篇SCI足足拖了3個月左右才「憋」出來,中間還有不想寫的時候。親身嘗到拖拉的苦果後,我的第2、3、4 篇SCI初稿基本都是在一周內完成。
我的寫作順序一般是「material and methods」"results and discussion"「introduction」「conclusion」「abstract」「title」。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順序,這個無所謂,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認為的舒服的順序寫。
「material and methods」在實驗的時候已經寫的差不多了, material部分,包括材料、試劑、儀器等,實際上比較通用,所以我自己每篇文章的這部分都寫的差不多。Methods我認為是很重要的,這部分表述一定要清楚詳細,衡量詳細的標準就是讓別人看到你文章後可以重複你的實驗。不要出現「較少」、「適量」等辭彙。整體來說這部分我認為還是比較簡單的。
我認為最重要、最難寫的是「results and discussions」。Results部分還好,主要就是呈現你的實驗結果,discussions就比較難寫,因為這部分要探討結果背後的機理,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我們的論文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discussion部分較淺顯,當然也包括我,目前我也在努力克服這一點。Discussion部分也要談一下自己論文的不足之處和自己今後準備採取什麼方法來改進,等於提前把審稿人可能問的問題說一下,這樣子會「封」住審稿人的嘴,等於告訴他們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以後會改進。
接下來就是寫introduction了。Introduction說好寫也好寫,說難寫也難寫,好寫是因為這部分基本上有一個模式:第一段寫研究材料的背景(比如我的研究材料是聚苯乙烯發泡餐盒,那我第一段一般寫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的一些用途,可能帶來的一些健康危害),第二段就是寫國內外對於該研究材料的研究現狀和不足之處:舉例來說這段我會寫聚苯乙烯安全性的一些研究,還有哪方面沒有涉及到或不夠深入,提出研究XXX很重要。接下來第三段就是寫自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採用的方法,把這個方法的原理和應用稍微介紹一下。接下來第四段就是結尾段了,簡單的把自己的研究內容和目的稍微說一下。我認為Introduction的難點在於我們要「引經據典」,每次為了寫好introduction我都要讀很多參考文獻,並且做到有條理,有邏輯的把這些文獻表述出來。每次寫完introduction後我都會很輕鬆,這時候文章的80-90%實際上已經完成,接下來的「conclusion」、「abstract」、「title」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Conclusion就是寫文章的結論,切記不要單純的複製results,我一般把conclusion分為兩部分:文章的主要結果(主體部分)和今後研究方向(一兩句帶過),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寫可以模仿其他人的結論部分。
Abstract是對文中全部的總結,是讓別人不看全文就知道這篇文章講的什麼,我理解為文章的「縮小版」。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abstract也應該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這4部分。
Title我認為很簡單但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它決定審稿人對你文章的第一印象,一定要簡單清楚。總的來說我覺得conclusion、abstract和title還是比較容易寫的。
說實話寫SCI論文是一件很耗費心神的事情,每次寫完我都會休息2-3天,休息完了之後再開始文章的修改。一般讓師兄師姐、導師評閱,修改個4-5遍就差不多了。然後準備cover letter、graphical abstract就可以投稿了。期刊的選擇很重要,經常出現因不符合期刊範圍而拒稿的,不過這個真的有點運氣的成分,我有一次明明看到這個期刊發表過類似的文章,但編輯還是說不符合期刊範圍。稿件我建議第一次投個稍微好點的期刊(二區或一區),就算最後沒有被接受但專家還是會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這對於提高我們論文的水平很有幫助。如果稿件大修或小修,這時候一定要按照審稿人的意見逐條修改並回復,有時候由於領域不同,審稿人會問一些比較外行的問題,這時候也要很有禮貌的解釋自己這麼做的原因。總之對於修改意見一定要認真回復,要體現出我們嚴謹的態度,一般大修或小修的文章經過修改後最後都能接收。最後強調一遍:文章被拒對於科研人員來說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一定不要灰心,認為自己做的東西沒有意義。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科研和寫SCI方面的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常用的科研軟體:作圖軟體Origin、GraphPad Prism;統計分析軟體SPSS、Unscrambler、 SIMCA;實驗設計MODDE;PDF編輯軟體Adobe Acrobat Pro;以及文獻管理軟體Endnote。
推薦閱讀:
※家風的實質內涵及優良家風的發展價值,倫理學論文
※論文聖拳的文武修鍊——張麗光
※何帆: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
※論文:單純皰疹的中西醫外用藥治療進展·1 論文網
※金榜題名論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