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進口數據看中國的軟肋 | 寧南山
來自專欄風雲之聲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寧南山前日發表的這篇文章,從2017年中國進口報告入手,逐項解析了我國工業結構中可能存在的軟肋。
仍然以數據說話,以石油和天然氣為核心的能源是中國進口的最大宗商品,而且還在繼續增長。從進口工業品可以作者也分析了中國全面的工業水平:十大進口中高端工業品,種子選手都已經成型;產業升級將是長時間的,還需要持續10-20年。那些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喪失了技術優勢的西方公司,其結果無一不是破產,或者是被中國公司收購,這樣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中國的理工男們在中國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
————————————————————————————————
從2018年3月開始,貿易戰開始掀起波瀾了,一個月之後,中興被美國下髮禁令。
這場貿易戰什麼時候結束,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是,從現在到未來逐漸趕超美國的十年當中,這樣的摩擦不會少,而且能夠控制在經濟領域,實現和平崛起和趕超,對我們來說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在這篇文章,我們從2017年中國的進口商品來看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中國的弱點究竟是什麼,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究竟會對中國和世界造成什麼影響。
登陸中國海關網站,2017年我國進口主要商品金額如下(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aspx/1/newdata/stat_class.aspx?page=2&state=1&t=2&guid=7830):
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
當然了,我國也公布了幾個亮點,機械電子產品目前是我國出口的絕對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95萬億元,增長12.1%,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8.4%。
我們以前說,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標誌就是工業品出口佔據第一位,而現在中國進入深度工業化時期,其特徵就是工業品中更為複雜先進的機械電子產品出口,超過了中國其他所有商品出口的總和。
我國認為的幾個亮點是:汽車出口金額增長27.2%,計算機出口增長16.6%,手機出口增長11.3%。
應該說這裡面汽車出口的高增長是最讓人振奮的,因為目前在海外,看到中國家電,手機都不奇怪,但是除了極少數國家以外,在國外的道路上看到中國車總的來說還是一件稀罕的事情,當然了,2017年出口裡面自主品牌比例還是不夠高,中國出口北美的汽車佔到了出口總量的12.7%,但是主力是上汽通用旗下的合資品牌。
自主品牌還是表現不一,像老大吉利汽車,2017年出口量甚至還大幅下滑了46%。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3.08萬億元,增長6.9%,占出口總值的20.1%。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隨著中國人力成本和各種成本的上升,低端的產業會開始大量向外轉移。
但是實際上,從出口數據來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我國出口的比重一直比較穩定在20%左右,2012年這個比例是20.4%,2017年這個比例是20.1%,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而這五年的時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即使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長,也上升了40%以上,這也說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走向高度的集群化和自動化。
2016年10月,中國蘇州天源服裝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服裝供應商之一,同時也是阿迪,銳步,阿瑪尼等品牌的供應商)和美國阿肯色州簽署協議,宣布將於2018年初在美國阿肯色州投資2000萬美元投產一家工廠,該工廠主要生產T恤衫,由於大量採用機器人進行製造和縫紉,每件T恤衫成本僅為33美分,也就是差不多2元人民幣。
2017年7月,天源董事長唐信宏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將安裝21條全自動生產線,當全力運行時這套系統能夠在22秒內生產一件T恤衫,這意味著我們能夠為阿迪達斯每日生產8萬件T恤衫!放眼全球即使勞動力最廉價的市場也無法與我們競爭,我真的為之感到興奮」。
天源服裝公司首頁
中國的工業化,可能剛好趕上了一個時間點,那就是以前日本,韓國,台灣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時候,科技水平進步程度和產線自動化程度,還不足以抵消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上漲,從而喪失比較優勢,不得不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
但是中國很可能趕上了一個時間點,那就是由於機器人技術,智能裝備和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可以進步到不斷抵消甚至消除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影響,從而持續的保持比較優勢,從而大大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我國近年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比重一直保持穩定就是結果。
以天源服裝的這家美國工廠為例,工廠計劃建設21條自動化線,產線工人總共才50-100名,每條產線只需要3-5個工人。
當然了,由於自動化技術在不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進度不同,有的產品搞自動化比較容易,有的產品搞自動化比較難,因此也會導致比較優勢的不同,但是中國的兩大優勢,別的國家並不具備:
一個是集群化,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製造中心和出口國,產業鏈完整並且形成了大型集群,這是相比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優勢。
一個是相對於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人力成本已經比較高,而且還在不斷上升,所以有更大的動力實現機器換人。同樣是投資100萬元節省10個人工,在中國是一年節省50萬元支出,在孟加拉,印度或者埃塞一年只能節省10萬元工資支出,因此企業在人力成本更高的國家進行機器化改造更有動力。
因此,雖然東南亞,南亞,東非等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在迅速發展,我國企業也在走出去,大量投資埃塞,孟加拉,越南等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未來中國即使跨入發達國家,也將長時間的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
因為人工的效率是有極限的,而自動化的效率總有超過人工的一天,中國的工業化一定在很多產品上不斷的達到和超過這個拐點,尤其是智能裝備,機器人都屬於中國製造2025的內容。
對於2017年的進口,海關列出了我國主要進口的27種商品,我這裡分了下類。
首先是原材料,總共有七項:
原油1.1萬億人民幣,增長42.7%,
天然氣1573.93億人民幣,增長44.5%
原木及鋸材1352.62億人民幣,增長26.3%
煤及褐煤1535.63億,增長63.7%
銅礦砂及其精礦1785.09億,增長29.4%
鐵礦砂及其精礦5175.08億,增長35%
固體廢物(廢塑料,廢紙,非金屬)1517.40億元,增長27.5%,這個「洋垃圾」已經開始禁止進口了,所以這一項在2018年會大幅下降。
非常明顯,能源是我國進口的最大類商品,其中原油是我國進口所有商品中貨值金額最高的,高達1.1萬億人民幣,遙遙領先和超出其他所有的商品。
然而更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金額1574億人民幣,增速高到44.5%,在所有七大項進口原材料中,進口增速位居第二位。
那麼進口增速第一的原材料是什麼呢?是煤炭。
但是呢,進口增速排在第一的煤炭不具有可持續增長性,因為中國煤炭非常多,按照現在的開採量,可以開採幾千年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去年進口增速快,還是因為國內去產能的因素導致供給緊張,如果不是國內去產能的話,煤炭進口不會有這麼高的增速。
因此把煤炭除開的話,一個石油,一個天然氣,是我國進口金額增速最快的原材料,其中石油有漲價因素,而天然氣則是增速最快。
總體來說,我國是一個能源缺乏國家,確切的說是缺乏石油和天然氣,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也在水漲船高。
中國如何擺脫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一個是汽車電動化:讓中國所有的汽車像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產品一樣實現電氣化,減少對石油的消耗。一輛計程車按照油耗6L/100公里計算,一年跑20萬公里,搞成電動化,就可以節省油耗12000L,差不多10噸油,這個節省是很驚人的,中國100萬台計程車電動化,一年就可以節省1000萬噸汽油。這已經是中國石油消耗的1.6%了。如果是公交車的話,節省的油量就更多了。
在這方面,比亞迪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是中國的電動化進展,最終還是要看上汽和吉利兩個百萬級主力兵團的電動化進度。
一個是新增發電逐漸去煤炭化,配合汽車電動化。我國目前發電大部分還是煤電,煤炭我國大量富餘,但是煤炭不是清潔能源,中國已經把煤炭發電技術發展到了全球最高水平,全球煤電效率最高的發電站就在中國,進一步大幅提高已經很困難了。
位於上海的外高橋第三發電廠,提供了整個上海市10%的電力,是目前全世界燃煤發電效率最高的電廠,2008年該電廠成立時,每度電平均耗煤287.44克,全世界最低。
在這之後,外三電廠通過不斷創新,不斷打破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同時煤耗水平低於日本德國大約10克每度電,領先一代以上。
2009年耗煤下降到282.16克每度;2010年在全球火電行業首次耗煤下降到280克以下,達到279.39克;2011年,「外三」兩台機組實際運行供電煤耗更是降至276.02克/千瓦時,再次大幅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2015年,外三供電煤耗進一步達到273克每度電的世界紀錄。
實際上,現在中國正在安徽平山建設國家示範性項目「251」工程。也就是安徽平山電廠,總投資50億元左右,力爭2018年底建成。該電廠設計供電煤耗可降至251克/度。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記錄。
外三電廠之所以不斷創造世界紀錄,背後還是因為有一個世界頂級的火電技術專家---馮偉忠,實際上,在安徽正在建設的251工程,使用的也是馮偉忠教授團隊開發的技術。
平山電廠一期工程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即使全球火力發電效率最高的中國,耗煤量從2008年到2018年,也只是從287.44克下降到251克,只是下降了大約12.7%,因此已經趨於極限。
因此中國在未來,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清潔能源是發展的重點,煤電廠的位置是比較靠後的。
中國正在進行的頁岩氣革命,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完成。
頁岩氣革命這個詞來自於美國,實際上全球也就美國一個國家完成了頁岩氣革命,也可以說還有加拿大,不過中國跟進的非常快,也具有很大的潛力。
我國的頁岩氣儲量世界第一,是不可多得的戰略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和重慶地區。
2012年我國頁岩氣產量2500萬立方米,2013年中國的頁岩氣產量才剛剛突破2億立方米,而到了2017年,中國的頁岩氣產量已經達到91億立方米了,雖然比起中國每年20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耗量,這個值只是佔到了4%多一點,但是增速是非常喜人的。
按照中國的規劃,2020年我國頁岩氣產量要突破300億立方米,也就是比2013年產量增加150倍,預計可以佔到中國天然氣消耗量的超過10%,這也可以稱之為中國的頁岩氣革命了。
當然,我國要實現頁岩氣革命,還是要突破更多的關鍵技術降低成本,和美國的地質條件不一樣,我國多山地,頁岩氣儲量85%在3500米-4500米的埋深範圍內,目前我國的開採技術水平,主要在3500米以下的深度比較成熟,這還是用了十年時間攻關的結果。
中國要想真正的完成頁岩氣革命,需要攻克3500米以上深度的整套開採技術。換句話說,我國完成頁岩氣革命的技術難度,比美國難度更大。
典型的是陸地岩層開採的「貪吃蛇」技術,目前我國海上石油開採的「貪吃蛇」技術已經被中海油油服攻克,但是陸地頁岩氣鑽井時,旋轉導向確保井眼軌跡行進在有效儲層,不出現偏差的貪吃蛇技術,仍掌握在斯倫貝謝、哈里伯頓等國外公司手中,是頁岩氣開發中最關鍵的「卡脖子」技術。中石油和中石化還需要花時間攻克。
另外,中國正在進行的頁岩氣產業發展,也直接拉動了四川和重慶地區的GDP發展。
2017年,中國石油在光是在四川省威遠地區就繳稅1.7億元。
為什麼從長期來看,看好四川和重慶的經濟發展?
不只是川渝地區大量引進顯示面板,汽車製造,筆記本和電子產品製造,集成電路製造和設計等高端新興產業,而且在未來可能改變中國能源行業的頁岩氣方面,川渝在儲量上都非常豐富,重慶更是全國第一。
從2013年的2億方產量,到2020年的300億方產量,中國頁岩氣開採的迅速發展,必然會讓川渝地區從中大大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湖北的頁岩氣儲量也非常豐富。
4,煤制油技術,煤制天然氣技術。
2016年12月,中國神華寧煤集團這台世界上單套規模最大的年產400萬噸煤制油裝置一次性試車成功,創造了中國煤制油工業的歷史。
背後的主要工程團隊是我國科學家李永旺帶領的團隊。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煤炭間接液化的技術攻關,但由於技術與經濟限制,一直沒有規模化生產。
1997年,李永旺重新組織團隊,經過八年的時間,到2005年,李永旺團隊實現了技術突破,四年後的2009年,兩個年產16萬噸煤制油示範廠投產,在經曆數年的長周期運行後,驗證了高溫漿態床煤變油技術的國際先進性。
2011年,神華寧煤決定採用李永旺團隊開發的高溫漿態床煤制油成套工藝技術,建設世界上單套規模最大的年產400萬噸的煤制油商業裝置,2016年12月,這個超級煤制油工廠建成並試車成功,生產出了高品質的柴油、石腦油、蠟等產品,一舉使我國進入到少數掌握煤制油工業化技術的國家的行列,並使我國煤制油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同樣的還有煤制天然氣技術,我國也實現了技術突破。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2017年9月「2017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的介紹:
「2017年1-6月,我國煤制油產能達到693萬噸/年,產量155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51億立方米/年,產量11億立方米。為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技術的突破是長時間的,從1997-2017年,我國用了20年時間,才把煤制油產量提高到300萬噸左右,只佔到我國石油年消耗量的0.5%;
煤制天然氣產量大約20億立方米,只佔我國天然氣年消耗量的不到1%。
另外,我國還在積極進行海上可燃冰開採,2017年成功的在南海連續試采了超過60天,累計產氣30萬立方米,當然這個距離商業化還早。
不過,不管是頁岩氣革命,還是汽車電動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短期內也是無法完成石油和天然氣自主化的,像我國計劃在2020年頁岩氣產量300億方,也就是佔到我國2017年天然氣消費的10%左右,而汽車電動化,至少要到2030年。煤制油即使翻十倍產量,也只能佔到中國石油需求量的不到5%。因此短期內我國大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是不可改變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一邊花大價錢從中亞和俄羅斯建設石油天然氣管道,另一方面也想從美國購買能源,實現對進口來源的制衡,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及。
我自己大膽估計下:6月2日-4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訪華,中美將會達成巨額的能源購買合同,肯定在百億美元級別。因為獲取能源對於中國實在太重要了,而且三大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中,中國有兩項短期內不可能實現自給,必須進口。
進口大宗商品,在七項原材料之後,是四項農產品:
食用植物油:306.72億元,增長11.3%
穀物及穀物粉:439.94億元,增長17.2%
鮮,干水果及乾果:422.36億元, 增長12.1%
大豆2687.86億,增長19.6%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進口的農產品裡面,大豆佔據絕對的壓倒性的優勢,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種農產品,這和我國的戰略有關係,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有寫,這裡不再表述。
我這裡再次大膽預測下:6月2日-4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訪華,中美將會達成大額農產品購買合同,主要是大豆領域,但是金額不會有能源那麼大。
巴西是中國第一大大豆進口國,估計除了增加購買大豆以外,中國還會把一部分巴西大豆的進口轉移成進口美國大豆。
我國在農產品方面,一直是強調主糧要自給,進口只是為了改善生活,因此我國未來為了改善伙食,吃的更好,農產品進口還會進一步大幅增加,有沒有發現超市裡面的各種外國水果,外國牛肉,羊肉越來越多了?
接下來是初級工業品(六項):
紙漿1038.68億人民幣,增長28.5%
成品油981.51億元,增長33.3%
燃料油305.11億元,增長74.5%
未鍛壓銅及銅材2114.81億,增長21.3%
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1175.69億元,增長6.2%;
初級形狀塑料3284.12億人民幣,增長20.1%
實際上,我們仔細看這些初級工業品,實際上還是原材料,只不過是稍微加工後的原材料,六項初級工業品裡面,有三項和石油相關:成品油,燃料油,初級形狀塑料。
這個初級形狀塑料,是我國進口最多的初級工業品,誰是我國的第一大進口國呢?沙特。實際上我國的初級形狀塑料大部分進口自中東石油國家,以及像馬來西亞這樣有一定石油工業的國家。
初級工業品對於我國來說是,是進口安全項目,因為進口基本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本身就有出口創匯的需要,同時這些產品本身附加值比較低。
我國雖然是全產業鏈國家,但是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沒有必要在低端工業品上達到壟斷,實際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工業,也有助於提高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有利於中國產品的銷售。
中高級工業品(十項):
集成電路 1.759萬億元,增長17.3%
汽車及汽車底盤 3430.47億元,增長16.1%
汽車零配件 2155.88億元,增長8.9%
液晶顯示板:2041.83億元,下降2.1%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 1866.37億元,增長3.9%
醫藥品1815億人民幣,增長24.1%
空載重量超過2噸的飛機:1533.6億元,增長15.1%
二極體及類似半導體器件1397.79億元,增長5.5%
鋼材1062.58億,增長18.2%
金屬加工機床 589.69億元,增長19%
這個是十大中高級工業品,就是我國產業升級的重頭戲了。當然了,其實還有個儀器儀錶,2016年海關還放到重點進口工業品裡面統計,不知道為什麼2017年就沒了,不過沒關係,不給數據我們就先不討論。
2017年我國進口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中高端工業品只有三項:集成電路;汽車+汽車底盤+汽車零配件;液晶顯示板。
這裡面液晶顯示板我國目前發展的最好,以京東方為首的國產顯示面板企業勢頭已經起來了,京東方2017年銷售額達到了938億元人民幣,增長36.15%。
但是呢,京東方目前只是在出貨量上做到了世界第一,主要集中於筆記本電腦,中低端平板電腦和電視機,中低端手機等。
在蘋果的Iphone,三星,華為,小米的旗艦手機上,都還沒有實現大批量供貨。
當然了,2017年京東方憑藉著給蘋果的筆記本電腦供貨,首次進入蘋果全球200大供貨商的行列,這個可喜可賀。不過真正值得讓人高興的,是京東方的顯示面板用在蘋果,三星,華為的旗艦手機上的那一天。
國內另一家巨頭華星光電錶現也不錯,TCL集團2017年實現營收1,115.8億元,凈利潤35.4億元,其中歸母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66.3%。該集團的凈利潤主要就是來自華星光電的貢獻,華星光電2017年實現銷售額304.8億元,同比增長17.6%。
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國液晶顯示面板進口自從2012年達到500億美元的峰值後,逐漸不斷下降,2017年已經只有300億美元級別了,而且進一步下滑2.1%,是2017年我國進口十大中高級工業品中唯一金額下滑的,感謝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維信諾,和輝光電們的努力。
另外汽車和集成電路兩大項,儘管從進口金額上看,汽車+零配件金額為5586.35億元,集成電路為1.759萬億元,但這是因為大量合資品牌汽車本身就在中國生產。
如果算上這一部分,我國汽車產業的實際進口金額和集成電路並不會相差多少。
為什麼這樣說呢?2017年我國乘用車銷量為2471.8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僅為1084.67萬輛。也就是外資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387.13萬輛,按照平均15萬元一輛計算,就是2.08萬億元,按照均價12萬元一輛計算,就是1.66萬億人民幣。
因此實際上進口總金額和集成電路是差不多的,而且隨著中國汽車消費逐漸高端化,對外資品牌有利,汽車實際進口金額還在不斷上升。
因此汽車和集成電路,是我國產業升級的核心主戰場,關注這兩個行業,一定會有優秀企業脫穎而出。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美國人就打擊了中興這個中國第三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
這也是為什麼中興一定是中美貿易戰的標誌和關鍵事件。
其他七項進口主要中高端工業品:鋼材1062.58億,增長18.2%。
這個並不是很擔心, 201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重點大中型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69萬億元,同比增長34.1%,實現利潤1773億元,同比增長613.6%。
如果把小型鋼鐵公司的收入也算上,鋼材進口金額只佔國內市場需求的2%左右,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進口增速還低於國內市場增速,也就是進口替代還在進行。
極少數我國暫時不能製造的鋼材,通過國內鋼鐵大型企業攻關,都在逐漸攻克,典型的就是鞍山鋼鐵公司研發製造的航母甲板用鋼。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1866.37億元,增長3.9%。
這個主要是指各種工業計算機,以及平板電腦,以及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等等,比如我國銀行系統使用的數據存儲,還是會用IBM的產品。另外還有掃描器(比如快遞,超市等使用的掃描槍),硬碟驅動等等。
這個領域,其實我國出口遠遠大於進口,而且國產化替代很快,像各種巨型機,大型機等等,隨著雲計算的快速發展,需求量已經在下滑。
實際上,我們看增速也知道,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進口增速,除開進口金額下降的液晶顯示面板,是十大中高級工業品中最慢的,這一說明其國產化替代和需求的速度很快。
空載重量超過2噸的飛機:2017年進口金額1533.6億元人民幣,增長15.1%。這也是我國從美國進口的三大商品之一,這個我也不擔心國產化替代,也不存在被卡脖子的問題。中國商飛不僅在國家支持下規模不斷壯大,而且收入也在不斷提升。
我國第一架支線噴氣式客機ARJ21-700飛機2015年11月29日交付成都航空,半年後的2016年6月28日,該架飛機開始在成都航空進行商業化飛行。 2016年9月29日,第二架ARJ21交付成都航空。 2017年10月26日,第三架ARJ21交付成都航空。 2017年12月28日,第四架ARJ21飛機交付成都航空。 2018年4月29日,交付了第五架到成都航空。 到2018年5月2日,ARJ累計載客已經超過6.5萬人次。ARJ21飛機已經進入了穩定運營和交付的狀態,實現了量產。
2017年我國的C919大飛機已經首飛,2018年2月6日,中國商飛宣布,首架C919將於2021年交付從2002年ARJ21支線民航客機立項,到2008年C919大飛機立項,在民航科技領域中國已經持續十幾年高強度投入,開花結果只是時間問題。
醫藥品1815億人民幣,增長24.1%;
二極體及類似半導體器件1397.79億元,增長5.5%;
金屬加工機床 589.69億元,增長19%。
這三個領域都是我國目前的困難領域,也是差距非常大的產業。
其中二極體、晶體管及類似的半導體器件,我國海關的定義是指那些依靠外加電場引起電阻率的變化而進行工作的半導體器件。這方面我國的領軍企業有吉林華微電子,揚州揚傑電子,蘇州固鍀。
吉林華微公司2018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3.96億元,同比增長12.53%;半導體及元件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1.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70.16萬元,同比增長72.07%。
多說一句,吉林華微電子甚至被有的媒體說是吉林省最值得關注的上市公司。
揚州揚傑電子,2018年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3.956億元,同比增長31.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374.4萬元,同比增長16.7%。
蘇州固鍀發布2018年一季報,實現營業收入4.62億元,同比增長39.57%;半導體及元件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1.0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8.68萬元,同比下降49.02%,半導體及元件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20.38%,公司表示,一季度業績下降主要由於人民幣升值引起的匯兌損失。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這三家功率器件的領導廠家,其每一家一年銷售額也不過不到20億人民幣,和2017年進口接近1400億人民幣的金額比起來,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因此在這方面我國的產業還處於早期階段。
當然了,國家也沒有閑著,畢竟自己的企業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國家隊建廣資本出手,在功率器件領域搞了個蛇吞象,建廣資本的背後是中國建投,也即是中國建設銀行背景。
建廣資本主導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半導體業務收購案,收購了高度優質的半導體資產。
2017年2月7日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恩智浦半導體共同宣布,恩智浦半導體旗下的標準產品業務部門正式完成交割,交易金額為27.5億美元(約合181億元人民幣)。
該標準業務部門包括分立器件(二極體,三極體,晶體管,電容,電阻,電感之類)、邏輯器件及PowerMOS等產品,除了設計部門,該交易還包括恩智浦位於英國和德國的兩座晶圓製造工廠,位於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三座封測廠和位於荷蘭的恩智浦工業技術設備中心,及標準產品業務的全部相關專利和技術儲備,涉及約1.1萬名員工。
2015財年,恩智浦標準產品業務的全年營業收入為12.4億美元,稅前利潤高達2億多美元。其業務稅前利潤率和毛利率在全球同類行業中領先。
除了收購NXP的標準件部門以外,在功率器件方面,也就是包括功率二極體等在內,2016年1月19日,瑞能半導體正式開業,運營總部落戶上海,荷蘭恩智浦半導體佔49%股份,餘下股份由中國建廣持有,按照規劃,在未來四五年內,中方資本將逐步增持,而NXP最終預計會減少到20%的股份,公司由中方主導。
該公司的功率半導體產品線來自建廣資本對NXP產品線的收購,包括可控硅整流器、功率二極體、高壓晶體管、碳化硅,都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與其它歐洲、日本、美國的功率半導體的品牌、品質難分伯仲。
其中,可控硅在全球市場佔有率穩據第二名;PFC二極體進入前三名,碳化硅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過去為NXP功率半導體生產的吉林晶元五寸線生產基地,也成為瑞能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同時研發中心在上海和英國。
根據瑞能半導體首席執行官 MarkusMosen 先生表示,瑞能半導體2016年在功率半導體器件市場的全球佔有率接近 7%,未來希望在 2019 年實現銷售額翻番,全球市佔率超過 10%。
因此在國產廠家之外,還多了一個瑞能公司,在未來瑞能公司技術和主導權逐漸國產化,將會使得我國在二極體及其類似半導體器件方面逐漸實現國產化。
另外,我國集成電路封測領域的領頭羊長電科技,旗下也同樣有二極體等功率器件相關業務。
還有一個醫藥品,2017年進口1815億人民幣,增長24.1%。
對比下進口的增速,2017年1-12月我國醫藥製造業實現營業總收入約28185億元,同比增長17.80%,實現利潤總額約3314億元,同比增長12.50%。也就是進口的增速還超過了我國醫藥製造業的增速,說明進口替代工作做的不太好,外資葯比重在上升。
另外,我國醫藥製造業的收入也是包括了外資在華製藥工廠的,比如美國輝瑞製藥,在總共就有四個工廠。
在製藥工業方面,我國和世界的差距還非常大,我國龍頭製藥企業也在快速發展,並且普遍跨過了百億元的門檻。
我國上市公司醫藥研發領域最強的恆瑞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138.36億元,同比增長24.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17億元,同比增長24.25%;國內另外一家龍頭製藥企業復星醫藥,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85.3億元,較2016年增長 26.6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31.2億元,較 2016 年增長 11.36%。
2017年,中國生物製藥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48億元,同比增長9.4%;凈利潤為21.7億元,同比增長32.6%。2017年石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54.6億港元,同比增長25%。凈利潤增長32%達到27億港元。
我國製藥工業現狀:差距極大,增速不錯。
2017年金屬加工機床進口589.69億元,增長19%。
2017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922.8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利潤總額686.3億元,同比增長21.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進口的增速快於我國本土機床製造業的增速,而且在本土製造的企業當中,國產品牌機床企業的復甦增長也不如外資品牌。
中國機床這個產業,是十大工業品中最讓人擔心的,也是勢頭最弱的。
其他九項中高端工業品裡面,五項:鋼材,液晶顯示面板,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飛機我國都已經有了大型龍頭企業(寶武,上汽,吉利,商飛),並且形成了產業集群。
四項:醫藥品,集成電路,二極體及類似半導體,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雖然我國非常落後,但是這些產業空間大,利潤率高,像恆瑞醫藥,凈利潤率20%以上,比蘋果公司還高,不管是國家意志還是企業投入,動力都很大。
但是在機床工具領域,我國企業長期被利潤率困擾,員工工資低,人才流失嚴重,同時又造成了研發投入不足,現在整個機床行業,缺乏業績良好的領軍企業,缺乏亮點企業。
全國十強的秦川機床2017年營業收入為29.9988億元,同比增長10.9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僅為1645.5萬元,同比增長9.93%。
我國四大機床企業之一的大連機床,2017年11月被法院裁定破產重組了,目前欠債有224億人民幣,董事長被通緝。
而在2015年,大連機床主營業務收入161.2億元,凈利潤2.64億元,這家巨頭機床公司就這樣倒下了。
目前的國內機床龍頭瀋陽機床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41.89億元,同比下降32.9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8億元,同比上漲108.39%。
瀋陽機床在2017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把所有非i5智能機床的業務全部剝離,同時豁免和轉移了部分債務,集中精力做i5業務,2018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39億元,同比增長85.42%;凈利潤1278.99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但是瀋陽機床說走出困境還早,還是需要觀察。
國內另外一家全國十強的昆明機床公司,2017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0億元,較2016年的6.46億元進一步下滑,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3822.10萬元。由於連續四年虧損,於2018年5月22日被強制從A股退市。
當然,雖然大連機床,昆明機床,秦川機床,瀋陽機床這些業界大佬型公司全部業績不佳,但是國內機床行業還是有極少數亮點,2017年度,亞威股份總體實現穩步增長,實現營業收入14.39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3.0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71萬元,同比下降18.91%。
但這是因為2017年度營業外收支凈額較2016年度減少5,129萬元,其主營業務增長很明顯,看營業利潤的話,1.19億元,增長40.49%,日發精機2017年營業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28.2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17萬元,同比增長39.01%。
所以說機床行業的亮點,其實也不怎麼亮,在中國的機床行業,一年凈利潤幾千萬元一個億就算很不錯了,就算得上國內一流機床公司了,整個行業真的是有點慘淡。
中國機床的未來,更多的希望可能是來自於行業以外的巨頭進入,這裡面比較堅決的就是格力集團。
2013年,格力成立了一個小組研究數控機床。
2015年,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立,數控機床小組升格為其中的研發二部,同年,格力首台數控機床研發成功。
2016年7月23日,董明珠在第二屆中國製造高峰論壇上說:「兩年後把數控機床做到最頂級,為中國的企業服務。」這一年,格力有6款數控機床開始量產,同年12月,格力數控機床首次獲得了外部訂單,16台機床銷售金額500萬人民幣。
2017年6月,格力成功自主研發出首台五軸機床,標誌著格力正式踏入高端數控機床的研發領域。同年7月,格力成立了珠海格力數控機床研究院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數控機床的研發製造。
在格力的2017年年報裡面,已經發展出數控機床方面,有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鑽攻中心等,其包括數控機床在內的智能裝備業務去年收入21.26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1.43%,同比增速高達1220.27%。
格力的計劃是在2020-2022年左右先在內部完成自產數控機床的全面切換。
不僅是在數控機床領域,2018年格力還在參與洛陽軸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軸承是中國製造的軟肋之一,全球軸承營收十強裡面,一家中國公司都沒有,格力電器的加入,有助於中國最大的軸承企業之一的洛陽軸承走向發展之路。
從2017年進口數據,我們可以大概一窺中國的現狀,這裡做個簡單的總結:
1:以石油和天然氣為核心的能源是中國進口的最大宗商品,而且還在繼續增長。
我國為了解決能源供給為題,可以說投入海量的資金,這個「海量」究竟是多少呢?
為了建設一個中俄陸地石油管道,我國就提供了250億美元貸款給俄國搞管道建設;為了建設天津的液化天然氣進口設施,我國就投資了136億人民幣。其他還有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對可燃冰開採的投入,都是以10億元為單位的資金投入。
另外還需要投資開發國產器件替代國外產品,以頁岩氣為例,在頁岩氣開發的水平井分段壓裂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橋塞,一口井平均需要使用20個以上,以前一個進口橋塞要花費15萬元,一口井就要花費300萬元人民幣購買進口橋塞。而研製出國產橋塞後,單個橋塞的成本大幅降至2萬元,節省了超過90%的成本。
可以看出,從國際管道,到海上運輸接受基礎設施,到鑽井成本,再到鑽井開採設備研發,到處都需要投錢,而且動輒百億人民幣甚至千億人民幣,可見我國為了獲取能源付出的巨大努力。
因此我認為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和美國簽訂能源購買合同應該是合理的事情,我個人估計肯定是百億美元級別的購買,也可以有效的縮小中美貿易逆差。
2:我國進口農產品可以說幾乎等於大豆。
大豆去年進口了差不多2700億人民幣,排在第二位的進口農產品進口才400多億人民幣,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我國進口農產品,佔總進口比例並不高,4%左右,但這裡面一半是大豆。
所以說我國和美國達成大豆購買協議,也是幾乎肯定的事情,金額不好說,但是量肯定是百萬噸甚至千萬噸級別。
3:從進口工業品可以看出中國全面的工業水平。
從這些進口金額最高的商品,也可以說是我國還亟待需要國產化的領域。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幾乎在每個領域我國都有大批實力選手在參賽。
以能源為例,我國的頁岩氣開採水平以及相關的開採裝備技術雖然比不過美國,但是卻是強於日本,德國這樣的工業強國。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其實都是高科技公司,像中石油的研發投入每年超過百億人民幣,長期是中國前十的水平。
在中國完全落後的領域,全部都有國家戰略支持,典型的十大進口中高端工業品中的三項:集成電路,液晶顯示板和「空重超過2噸的飛機」,分別有集成電路大基金,扶持京東方和扶持中國商飛來實現。
再比如十大進口中高端工業品中的機床,雖然我國企業近年來發展業績不佳,但是由於有2009年開始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的04專項支持,因此我國數控機床總體技術水平反而和國外處於拉近的狀態。
2018年4月,第十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2018)在上海舉行。「04專項」技術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在期間舉行的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和智能機床研討會上稱,「04專項」已經取得成效,尤其是2017年中國開展的換腦工程,也就是在國防,軍工和航天領域使用國產數控系統替換進口數控系統,目前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已經為國產數控機床配套1000多台,中檔數控系統已銷售5萬多台。
華中數控系統在瀋陽飛機集團實現了成功「換腦」,帶動國產數控系統在成飛、西飛、航天八院、三院等軍工企業的應用。「十三五」期間,我國繼續實施「04專項」。
4:十大進口中高端工業品,種子選手都已經成型。
以製藥業為例,很顯然中外差距還有幾十倍,但是為什麼不用擔心我國的企業起不來?
美國《製藥經理人》(PharmExec)雜誌,在2017年6月公布2017年度《全球製藥企業50強》排行榜(PharmExecs Top 50 Companies 2017)。本次排名基於各大藥廠2016年的銷售數據,全球第一的美國輝瑞製藥銷售額459.06億美元,而全球第50位的美國輝凌製藥銷售額為21.34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差不多141億人民幣。
而我國沒有一家公司上榜進入全球前50位。
但是如果我們看2017年國內主要高技術製藥企業(西藥,生物製藥),恆瑞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138.36億元,復星醫藥2017年營業收入185.3億元,2017年中國生物製藥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48億元,2017年石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54.6億港元。
可以看出很多國內企業其實都已經站到了全球製藥50強的門口,更重要的是,他們大多都保持著很高的增長速度,在20%-30%之間,平均每三年多就能翻一倍。
同樣的還有顯示面板,三星和LG雖然在全球稱王稱霸,但是我毫不懷疑我國各大面板企業最終能夠戰而勝之,複製我國在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趕超三星的故事。
以決定企業實力走向的研發投入為例,京東方近三年(2015-2017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3.19億元、41.39億元,69.7億元,兩年增長了110%,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必然不斷縮小技術差距。
5:產業升級將是長時間的,還需要持續10-20年。
有的領域我國確實還只能說處於萌芽時期,典型的就是功率器件,我國功率器件三強即使是今年的營收也就是十幾億人民幣,保持目前的增速估算,十年後的2028年也就是百億人民幣規模,離世界頂尖水平還是有差距,現在世界第一的英飛凌是個綜合性集團,一年營收有400多億人民幣。
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原材料領域也是一樣。中芯國際2018年一季度營收為8.31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7.931億美元,增長僅為4.8%,主要是技術突破需要時間,否則沒有成本優勢。中芯國際的體量不要說和台積電比了,三到年內,也就是2020-2022年趕上聯電就算不錯了,聯電2017年營收大約50億美元。
像北方華創,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5.42億元,同比增長30.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35.95萬元,同比增長857.58%,這個一年大約20億人民幣,也就是3億美元的營收,這麼小的公司體量,卻已經是中國集成電路生產設備第一大企業了。和國際企業沒法比。
例如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設備製造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其一年營收就在150億美元以上,其中來自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營收77.37億美元(2016年)。
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北方華創到2025年一直保持現在的增速,翻十倍的規模,到時候也只有應用材料體量的40%。
中國商飛的大飛機,要2021年才交付,我們參照ARJ 21的進度,2015年交付後經過長時間實驗商業飛行,到2018年5月才交付了5架。合理估計到2024年,C919交付也就是不到10架的規模。
我國目前被卡脖子的12英寸半導體大矽片,我國新昇半導體2017年實現了初步投產,當年上海新昇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為2470.17萬元,凈利潤為-2588.58萬元,還處於起步萌芽階段。
預計2018年底項目的月產能為10萬片,2019年實現月產能20萬片, 2020年底實現月產能30萬片,這還只是產能,產量還達不到這個數。
我國預計到2020年,一個月需要至少100萬片300mm大矽片,算上我國其他大矽片企業的在建項目,2020年只能是產能上基本滿足國產需求,產量肯定還達不到,我國的半導體大矽片真正實現自給,至少也要到2023年以後,另外產量上來了不一定就能獲得市場認可,所以2023年也只是個理想時間。
最後,從歷史經驗來看,由於製造和下游品牌都在往中國集中,一旦我國產業升級技術實現突破,憑藉著產業鏈集群和超大規模製造優勢,那麼必將是橫掃千軍。
因為歷史經驗和現狀告訴我們,技術優勢是發達國家企業對中國公司的最大優勢,也是核心優勢,在其他方面,例如大規模產業聚集集群製造,對客戶的快速反應效率,超大規模海量製造帶來的低成本方面,中國公司是具備優勢的。
中國公司背靠中國廣闊的市場,通過在中國市場大規模走量,實現攤薄研發成本,大大降低產品成本,在對海外出口時就可以通過低成本優勢搶佔市場,同時還能賺錢。
那些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喪失了技術優勢的西方公司,其結果無一不是破產,或者是被中國公司收購,這樣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理工男們在中國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
寧南山 的更多精彩文章
勇敢者的遊戲——由中興開始的2018中美晶元戰 | 寧南山
從中國出生性別比逐漸恢復正常說起 | 寧南山
收購與反收購——聊聊外資對中國製造的併購 | 寧南山
中國產業升級的正面戰場——2018國產品牌汽車發展現狀 | 寧南山
2018中國經濟的一些走向和個人應對思考 | 寧南山
……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知乎大V寧南山,文章2018年6月3日發表於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寧南山(http://mp.weixin.qq.com/wap/loginauthtmpl?action=index¬ifyticket=b873103e4dc424511b0ef1695f25aaa0),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升值勢不可擋 治日元需先治經濟
※自由的阿甘 2016 年 12 月 19 日的文章
※【深度】貿易戰 究竟 誰輸?誰贏?
※「一帶一路」應是開放發展契機而非極端主義助力 | 梅新育
※中國遊客被視為經濟危機救命稻草 各國搶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