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日:詹姆斯的不離不棄
來自專欄籃外空心
詹姆斯在賽前說:「我不會放棄JR,我不會放棄任何隊友。」在賽後他又說:「我會負責到底,這是我的任務。」
細細想來,這兩句話的槽點其實蠻多的,因為不管你放不放棄,負不負責,你的隊友就在那裡,不離不棄。到了賽場上,該怎麼打還是怎麼打。隊友出了空位,你還是要傳,隊友不管打成什麼樣,你都要接受,他們的狀態是外人無法控制的。
比如上一場讓詹姆斯急得跳腳、被全網黑成碳的JR,在被詹姆斯、希爾、科沃爾和盧教練輪番餵雞湯之後,今天一上來,照樣被麥基的假掩護速切打得找不著北。防守端的JR和騎士顯然沒能適應勇士這突如其來的變招,當JR還在猶豫是換防還是延阻的時候,麥基早就切入禁區、領先JR一個身位了。
比如這一球,不是JR換防不力,實在是詹姆斯被杜蘭特這一步過得太乾脆,導致JR卡在麥基和杜蘭特中間,里外不是人。
JR似乎真的被打著急了,他急於證明自己,拿到球就頂著湯普森往裡沖,結果被對手輕鬆造了個進攻犯規。好不容易要到罰球,全場球迷卻又響起了「MVP」的高呼。這諷刺的聲音響徹甲骨文球館,在JR耳邊不斷迴響,讓這可憐的娃兒幾乎全場都沉浸在上一場最後4.7秒的氛圍中。說好的三分如雨強勢反彈最後只剩下零零碎碎的9投2中,反倒是對面那個男人在三分線外射了個爽。
如果科比重新做一期關於勒夫防守的《細節》節目,那這個鏡頭八成會被老科拉出來重點鞭屍。在後方沒有協防、禁區內空空如也的情況下,在勒夫已經平步站好防守位置的情況下,居然又側過身來「放」庫里突左手,庫里持球、湯普森杜蘭特落底角,這是勇士最強大的拉空間陣型。勒夫是有多信任希爾和詹姆斯的協防?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勒夫寧願放掉庫里的突破線路,封住庫里的三分出手,也就是傳說中的「放突不放投」,雖然這放得也太徹底了些。
單從場面上來說,騎士最能防守的陣容,應該是希爾-奧斯曼-詹姆斯-格林-小南斯,用鋒線上的厚度,來滿足換防和防守速度的剛需。可惜這樣的陣容並不能拉出足夠的空間:小南斯沒有三分,傑夫-格林、奧斯曼和希爾的三分命中率都不高(希爾季後賽的三分命中率只有28%,和賽季上半段創生涯新高的46%命中率簡直沒得比)。
所以這套陣容固然能打出低配版火箭的效果,但在進攻端就顯得太過擁擠了。傑夫-格林的背身單打能吸引勇士三個人擠到禁區,把奧斯曼和希爾都晾在外線。
平心而論,在庫里的「庫有引力」面前,騎士的防守水平是不足以讓他們打出火箭那般決絕而有效的換防體系,以這一回合為例,庫里只是在三分線外散步,就吸引了希爾和傑夫-格林兩個人的防守注意力。庫里似乎擁有自己的「AT立場」,和距離自己兩米遠的利文斯頓做了一個無形掩護,在希爾和傑夫-格林還沒溝通到位的時候,利文斯頓閃切進籃下,接球再打進一個空切。
這一球的含義就是——勇士在被火箭的換防憋了七場之後,終於在總決賽上喘了一口大氣,就算面對騎士理論上防守最好的陣容,也能打出自己擅長的傳切配合。
不過今天的騎士依然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上一場的騎士固然爆了勇士18個前場板,但代價是——勇士上一場用快攻拿了28分。當你在前場堆積球員拚命搶板的時候,一旦對手保護下後場籃板,那麼就是一場防轉換的嚴峻考驗。今天的騎士依然比勇士多拿了一倍的前場板,但他們只讓對手利用快攻得到了17分。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天命了:庫裡面對勒夫的防守,把球運出來,然後甩出了一記超遠的半轉身三分,這一球還是壓哨。
「整個回合我們防好了23.5秒,然後他轉身,投進了那記超遠三分,我們防得很死,但他三分球17投9中,他今晚的外線投射真的很厲害。」勒夫賽後不停地把「我們已經防得很好了」這句話掛在嘴邊,我開始理解庫里的三分為什麼那麼讓人絕望了,這種在最後一刻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的沮喪,實在是常人難以承受之痛。
然後,在進攻時間還剩五秒的時候,面對勒夫的追防,又投進了一個3+1。哦對了,我還沒有說被杜蘭特追著打的喬治-希爾。
杜蘭特完美執行了「綠葉」的任務,他壓下14投10中的火熱手感,把舞台交給庫里盡情玩耍,但是別忘了,雖然只出手了14次,但杜蘭特到底是扎紮實實砍下了26分9籃板7助攻。面對騎士的防守錯位和漏洞,杜蘭特就算想當綠葉,那也是大號棕櫚樹級別的綠葉。
那麼問題來了,打成這樣,騎士還有機會嗎?
我覺得,就算被錘成這樣,騎士依然有翻盤的機會(畢竟經歷了2016年之後,我再也不敢立flag了),他們既然能在第一場打出那樣的強度,那就有機會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延續這種水平。季後賽除了拼對位之外,球員的狀態也是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
所以騎士隊員們,稍微回應一下老詹「不拋棄、不放棄」的克利夫蘭鋼七連精神唄。
推薦閱讀:
※4月16-22日一周體育賽事收視:CBA總決賽3場收視破1%
※NBA每日亮點之2018年1月29日!
※姚明在籃球上的成功身高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
※(1 封私信)如何看待籃球比賽中的「墊腳」行為?
※克里斯保羅:成功距離他究竟還有多遠
TAG:N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