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爭論三文魚定義,不如關注超級海洋工程
來自專欄故事不多
因為龍羊峽水庫三文魚的廣告用力過猛,這幾天中國內陸「三文魚」的爭論不斷,幾經反轉。但無論如何,作為三文魚市場的後來者,如果一定要比「正宗」,中國肯定贏不到最後。所以,與其爭論哪裡出產」純正「的三文魚,不如我們為什麼養不了」純正「的三文魚。
1 都是養殖
一般來說,三文魚是鮭鱒魚的統稱。但由於大西洋鮭消費歷史久遠,且佔據了過半的全球鮭魚市場,因此在食客眼中,三文魚也就特指大西洋鮭(salmo salar)。
三文魚肉質取決於氣候和水質,高緯海域寒冷,成長期長達3年的三文魚會因此積累豐富的魚油抵禦低溫環境,肉質香滑,這是挪威三文魚能成為暢銷魚類的主要原因。
高緯度除了北半球,還有南半球,因此智利在八十年代初也引進了大西洋鮭,開拓水產市場。挪威與智利供應了全球大部分大西洋鮭。
2014年全球生產大西洋鮭超過232萬噸,而野生大西洋鮭種群規模早就急劇縮減,捕撈限制較多。毫無疑問,絕大多數「正統」三文魚,也都是人工養殖的。2010年挪威養殖三文魚約140萬噸,而野生捕撈只有0.25萬噸。
事實上,大西洋鮭的感染患病可能性並不低:
海虱寄生與鮭魚立克次氏體綜合症(SRS)是北歐三文魚養殖最常見的問題,前者在捕撈初加工工序中有專門的去虱環節,後者作為細菌類感染疾病,只能靠抗生素解決。而從八十年代至今,隨著養殖管理精細化程度提升,以及相關法規的完善,大西洋鮭養殖的抗生素用量已經減少了超過九成。
封閉性強的水域,受控性肯定強於開放性水域,能有效隔離傳染病來源,因此三文魚養殖業的發展方向,就是加強隔離措施與智能化。
2 三文魚背後的大國奮鬥
幾十年來,全球對大西洋鮭的需求與日俱增。
前景明朗、需求龐大的市場,各國都在努力開發養殖產業。除了挪威在現有工藝基礎上擴大養殖規模,美國與加拿大多年來都在致力於轉基因大西洋鮭的上市,並在2015年11月19日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次年5月加拿大相關監管部門也做出批准決定。
中國作為消費大國,在緯度、水域氣候條件難以滿足大西洋鮭養殖的前提下,一方面積極開發肉質相近,同屬三文魚概念的太平洋鮭(大馬哈魚)近海養殖,一方面也在內陸淡水水域開拓虹鱒養殖產業。
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青海龍羊峽水庫三文魚,就是從1992年起,花了近一代人的時間成功開發的三倍體虹鱒養殖產業。2013年,青海省農牧廳和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組織編製的《龍羊峽水庫網箱養殖容量及產業發展規劃》通過中科院水生所、中國水科院專家組評審。綜合考慮網箱養殖可持續發展和水質生態環境安全等因素,專家組認為,到2020年龍羊峽水庫網箱養殖容量約為4萬噸。除了經營國內市場,龍羊峽虹鱒還出口至俄羅斯、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家,2016年出口量達到1600噸。
此外,國內還有利用地下深井12-15℃的常年恆定低溫水養殖大西洋鮭的嘗試,山東煙台的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規模已經達到16個循環水養殖車間,78套循環水養殖系統,年產量1000噸。
挪威是世界大西洋鮭最大生產國,但中國進口大西洋鮭的最大來源地是丹麥的法羅群島。這與挪威此前的諾貝爾獎糾紛免不了關係。陸基工業化循環水這種高度隔離養殖方式,也是未來全球大西洋鮭養殖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中挪兩國外交和政治關係逐漸緩和,2014年,挪威三文魚養殖巨頭薩爾瑪集團與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旗下的湖北海工院展開合作,定製了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海洋漁場1號」,2016年5月開工,於2017年7月交付。總高69米、直徑110米,空船重量7700噸,可抗12級颱風的「海洋漁場1號」開創了全球多個劃時代的第一,配備了全球最先進的三文魚智能養殖系統、自動化保障系統和高端深海運營管理系統。
融入了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智能化等技術的超大型海上漁場,直接將挪威三文魚養殖業從近海高密度養殖拓展到100~300米水深海域,增強了與沿海的隔離度,避免了近海養殖的污染與疾病風險,實現了3~7個人年產150萬尾,約8000噸三文魚,死亡率低於2%的空前效率。而此前挪威的近海養殖,最大網箱不過是10~20萬尾,1000噸以內的規模。
這是有著豐富海上鑽井平台建設經驗,同時兼具複雜系統船舶建設能力的大國,才能造出的重器。在海洋漁場1號中,僅感測器就布置了超過2萬個,監控設備超過100台,生物光源超過100個,從魚苗投放、餵食、實時監控到漁網清洗,全部實現智能化自動化。海洋漁場1號一出,中船重工直接拿到5台新增訂單。
這是能定義未來海上漁業產業形態的工業化造物。國內很快意識到了新的市場:世界罕見的淺水層冷水團——黃海冷水團。
黃海區域在海底低洼區冬季殘留的中央水團,夏季仍可以在下層水體形成大範圍低溫帶。整個黃海冷水團覆蓋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體積達5000億m3,水質優良。以往的近海養殖魚業技術根本無力開發深海區,開發冷水團是多年來中國海洋養殖業的夢想。這一次,中國終於第一次摸到了黃海冷水團大範圍養殖的產業門檻,養殖海域線向前推進了130海里,結束了「望洋興嘆」的歷史。包括大西洋鮭在內的多種高緯度魚類,也第一次有了在國內海域產業化養殖的可能。
就在本月初,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為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打造的國內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在山東省青島市建成交付。深藍1號高35米,周長180米,可容納養殖水體5萬m3,實現單周期30萬尾,約1500噸的大西洋鮭產能。是縮小版的「海洋漁場1號」,作為試驗性養殖剛好合適。同時,從半潛式發展為全潛式,在沉浮控制、防鯊、補氧等多領域再度實現技術突破。
人民的飯桌問題從來不是小問題,每一種食材豐富的背後,都少不了發達製造業的助力。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條件差異將被人工「抹平」,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尚在進行時。
本文來自」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