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們為啥不回家? ——當然是因為詩和遠方
近日,一段台灣作家張大春與小學生的對答視頻在網路走紅,當張大春向小學生提問「李白為什麼不回家」時,一位小學生舉手作答,「我想他應該是被別人趕出去了」,又似感同身受般補充道,「就是,我再回去可能有生命危險」。廣大網友爭先轉發討論,感嘆「小學生想像力實在太豐富」。
張大春的提問,是源自於李白的《靜夜思》。脫離開視頻中這檔電視綜藝節目《同一課堂》的營銷成分,張大春的這一提問同樣值得我們所有人思索。當我們回憶我們熟知的那些唐詩時,會發現,那些盛唐的文豪大咖們,好像從來就不曾安分在家呆著。
當然,小學生回答張大春的答案並不算完全荒謬,的確有一部分詩人是因為得罪皇室權貴或觸怒龍顏被貶出京。但大多數詩人(包括李白在內)之所以從不安守家宅,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內心對遠方的渴望。
李白自小酷愛旅遊,出蜀之前就游遍了巴山蜀水。25歲隻身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其餘的時間,幾乎一直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前後歷時27年。
游國恩等人的《中國文學史》說他第一次遠遊:「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
有人統計過李白的詩文,綜其一生,他遊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事實上,不只是李白,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位詩人都是半個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時期的詩人最為顯著。
盛唐時期詩人旅行時間長,遊程遠,人數多,而且還喜歡成群結隊出遊。如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曾幾次出遊,時間較長的一次歷經汴水、蘇州、太湖、杭州,後從吳越回家。也正是在出遊的路上,他結識李白,建立了深情厚誼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另一位同孟浩然合稱「王孟」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也沒閑著,他奉帝命離開長安到涼州勞軍,耗時幾月,期間出差、旅遊兩不誤,使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描繪永駐人間。
邊塞詩人高適南遊荊襄,遠赴薊北,後又漫遊梁、宋,後人形容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不得不說的還有詩聖杜甫,從20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10年以上的漫遊。
天寶三年,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造就了詩歌史上最著名的同游,也在我國文學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後來他們在開封又遇到了高適,還結成了三人「自助旅行團」。三個人白天在雲夢澤打獵,晚上一起去青樓聽曲喝酒。後來玩累了,杜甫又去了長安,高適去了邊疆,李白繼續流浪。
不久就發生了安史之亂,盛唐的輝煌和浪漫,也隨著兵火戰亂而煙消雲散。大亂之中,李白、杜甫、高適分別站隊於不同的政治集團,而從這時候起,他們正如那位小學生所說的,是真的回不了家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