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的悲劇性:論天龍八部
來自專欄江寒園
1976年金庸52歲,時長子查傳俠19歲,在哥倫比亞大學自殺。中年喪子,對金庸的打擊可想而知。經此金庸才謂及:
「其後方覺把張三丰見張翠山自刎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時的傷心,寫得太膚淺了。因為那時候還不明白。」
「只因那時還不明白」,簡單幾個字,把金庸中年喪子後悲痛悔恨的數種深情一一道盡,而後金庸五十二歲始轉向佛學。
《天龍八部》我譽之曰「金庸小說正典巔峰之作」,武俠正典的部分恰在其悲劇性的描寫上。
但是悲劇怎麼寫呢,又如何造成悲劇呢,且捻取其中一點談一談,書中最大一個悲劇莫過於阿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蕭峰的悲劇也是建立在阿朱基礎之上的。
阿朱的悲劇怎麼造成,是由於一個誤會,這個悲劇是建立在阿朱懂事的基礎上的,她一方面想保全父親,同時又顧惜蕭峰,這種人的崇高性已經接近古希臘悲劇了,
《俄狄浦斯王》的偉大在哪裡,中心人物俄狄浦斯王他並不是由於怯懦、好色、貪慾、奸佞等人類缺陷而遭到懲罰的,弒父娶母是他主觀故意的嗎,不。他是由於聰明、誠實、勇敢、正直、善良、敢於面對現實,勇於自我懲處這些優秀品質而遭到毀滅的。
俄狄浦斯王縱其一生與命運正面抗爭而未落下風,他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是悲劇性恰恰產生在這裡,這叫命運悲劇。
而《天龍八部》里,阿朱的悲劇也是建立在她善良,體貼,孝順,換位思考,推己以及人的優秀品質之上的,儒家把這叫做「恕道」。孟子認為,「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說,奉行「恕」道,強恕而行,則普通人亦可比擬堯舜。
這說的是人身上的神性。
《天龍八部》在此的一點的悲劇性處理上,已經堪與比擬《俄狄浦斯王》了。但是情節處理,悲劇的這個導致過程,處理得並不到位,情節線索經不起推敲,蕭峰與段正淳幾次會晤,明明可以解釋得清楚,奇的是蕭峰話頭偏不明言,段正淳雖感奇怪竟也沒多問,終於才釀成了悲劇。
在這一點的情節處理上,依然沿用的是老舊的話本小說、傳奇的套路,以巧合、誤會來推進情節發展,而悲劇的一個推動力,是溝通沒做到位,因此有些主題先行的感覺,誤會也顯得刻意,經不起推敲,這個過程可以寫得再平滑一點,自然一點。算得上是一個瑕疵。
這個缺陷,一直要到《鹿鼎記》才被金庸收起,最後一本書的金庸,是真正的爐火純青,收放自如,行文構思信手拈來,行雲流水,如羚羊掛角,無處可尋。
《鹿鼎記》是金庸的一本登峰造極之作。
推薦閱讀:
※一陽指本為天下第一神功,金庸為讓其成為段家絕學,變成二流武學
※魏則西的武林已去!莆田的江湖還得繼續!
※第二十三章 慕家莊的善舉
※獨孤九劍來源於九陰真經,竟與獨孤求敗無關,真相風清揚也說錯了
※為什麼很多俠客選擇自裁?他們身上也有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