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德國丈夫給我上了一課

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德國丈夫給我上了一課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5月21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1. 爆發

前段時間我給媽媽訂了來德國的機票,心裡憧憬著等媽媽來了以後全家一起出去旅行。

「你計劃一下旅行路線吧,酒店機票也要開始訂了。」 我對老公說。

「為什麼是我?你怎麼不自己訂?」 老公有點生氣地說。

「因為你對德國和歐洲很熟啊!你也很擅長計劃旅行路線,以前我們出去度假不都是你安排的嗎?你只要一下就搞定了,而我要研究好幾天。」 我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為什麼你就覺得這是我的事?你知道嗎,跟你一起出去旅行我覺得很累,你什麼都不想,總是依靠我,總是問我明天玩什麼,吃什麼。你連點什麼菜都要問我,我還要擔心萬一我幫你點的你不喜歡。」 老公突然像泄洪一樣抱怨我的不是。

「因為你是德國人啊,歐洲的菜單我很多都看不懂,根本不知道是些什麼口味,所以才要你幫我點,你清楚我的口味。再說了,你是老公,出去旅行你負責做攻略怎麼不行?!什麼叫我什麼都不想,我都在想怎麼照顧好孩子啊!」 我開啟了防禦模式。

「不止是這,你平時動不動就叫我給你幫忙,你的手機和鑰匙在家裡找不到了,你張口就是『老公,我的手機呢?我的鑰匙放哪裡了?』;你的電腦出問題,你馬上沖著我抱怨。你有什麼問題,第一反應總是問我,你為什麼不自己去Google找解決辦法?很多問題你問我我也得Google啊!你的手機和鑰匙不見了你為什麼不自己找,總想要我幫忙找?」

聽了老公一連串發問,我一時不知如何反駁,感覺他說得不無道理啊!我知道自己很依賴他,但他以前從來沒抱怨過。我一直覺得他是個很會照顧人的好老公呢,怎麼突然變臉了??......

他接著抱怨:「你知道我為什麼覺得累嗎?因為我在家要照顧兩個孩子,悠悠是一個,你也算一個。你把我當成你媽了,總想被照顧。你能不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老找我幫忙?你想一想,我有經常找你幫忙嗎?」

我一時半會確實想不起來老公要我幫他做過什麼事,他的事基本都是他自己搞定,我很少過問......

2. 醒悟

有一次接悠悠放學去上舞蹈課之前,我因為忙於寫文章,出門之前忘記給她帶麵包了,娃只好餓著肚子跳了一個小時舞。

再以後每個星期二早晨,悠悠都會主動提醒我:「媽媽,你今天來接我的時候一定要給我帶麵包啊。」 聽得我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幼兒園的玩具日,我忘記給悠悠帶玩具了,她一看別人都有玩具,就她沒有,馬上哭得傷心欲絕,要我回去拿玩具。幸好她的好朋友帶了兩個玩具分享給她一個,才省得我再跑一趟。

那以後,悠悠時不時就會提醒我:「媽媽,今天是星期五嗎?星期五是玩具日。」 娃知道我靠不住,只有自己記了

我以前一直以「健忘」自居,還給自己找了個「一孕傻三年」的理由,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我把這事告訴了老公,意在誇獎悠悠的獨立和自理能力。

老公回:「You should be ashamed of yourself. 你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

我連忙說:「我知道,都是因為我太健忘,逼得悠悠不得不自己記事,她知道指望不了媽媽。」

你知道你為什麼健忘嗎?工作上的事情你記得很清楚,但是生活中你就那麼健忘,那是因為你以前從來沒為這些事操心過。你出門,你媽媽會幫你把要帶的東西準備好。你從小到大根本沒有機會去想這些事,都是你媽媽替你想、替你做了。這讓你到現在也沒有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 博士老公拿出他社會學研究的專業精神來分析我了。

我想起以前在家,我一說某某東西忘帶了,媽媽就把責任往她自己身上攬:「都怪我,是我沒有提醒你。你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了,哪還有時間記這些小事。

我一說某某東西找不到了,媽媽馬上就會幫我找。

去年回國第一天,我就把手機掉在計程車上了。就在我悔恨不已的時候,媽媽在一旁安慰道:「怪我,是我忘記提醒你把手機放好。」

不得不承認是媽媽這種攬責行為,導致我養成了把生活瑣事都推給她的習慣,在生活上心安理得地依賴媽媽。

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我告訴老公,從小到大我的父母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衣食起居上我不用操任何心,父母對我的要求就是一心一意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千萬不要分心和浪費時間在其他事情上。

他們替我包辦了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我一說口渴,媽媽馬上就會把水送到我桌前。

我討厭吃蘋果,媽媽就把蘋果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盤子里,插上牙籤端到我桌前。

連吃完飯收拾碗筷他們都不要我做:「你趕快去看書寫作業,這些我們來做就行了。」

我很清楚我的父母這麼細心照料我,時時為我著想和滿足我的需求,幫我分擔一切與學習無關的外部事情,是因為他們愛我,希望我能有個好前途。

從小到大我都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上我很自覺,富有鑽研精神,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不用父母擔心。我感謝父母的支持讓我考上了好大學。

工作中我專註認真負責,也要感謝父母讓我養成了專註做好一件事的習慣和毅力。

然而!生活上我卻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以前是依賴父母,現在是依賴老公。因為潛意識中我總覺得那些事是不需要我自己做的,是可以指望家人的,我的精力都應該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3. 反省

我嘗試過跟父母溝通這件事,告訴他們我不會再像他們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那般去對待悠悠。

一方面,正如前面寫的因為我很「健忘」,行動上根本做不到像我媽媽那樣事事為孩子考慮周到。可是恰恰由於我無意識的「健忘」,反而造就了悠悠的細心和獨立。

出門前,她經常會提醒我別忘了帶太陽帽、太陽鏡、防滑襪、水杯等等(捂臉)...不到四歲的她已經可以做到為自己的事負責,而不是事事指望我了。這與我小時候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我一直提倡做個「懶媽媽」。(推薦閱讀《3歲女孩獨立完成4小時峽谷徒步攀岩,我是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的?》)

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孩子重蹈我的覆轍,所以生活中她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會有意識地盡量讓她自己做,而不是什麼都往我身上攬。

當她提醒我玩具日時,我抓住時機用讚許的口吻說:「你做得很棒啊!你會自己記得玩具日了,以後都要這樣自己記哦,這本來就是你的事,不能依賴媽媽幫你記。如果你忘記了,那也是你的責任,不能怪媽媽。

其實德國人都是這麼做的。他們從小就讓孩子自己打包出門要帶的東西;上了小學後,不管是遲到(孩子自己導致的)還是未完成作業,都由孩子自己承擔後果,老師不會怪到家長頭上來。孩子與父母的責任界限分明。

可我將這些做法告訴父母后,得到的反饋卻是:德國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竟然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幫!

父母的反應讓我感慨萬千,因為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話了。每當說起國外父母如何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如何與孩子有界限地相處時就會有人評論「外國人沒有中國人愛孩子,我們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

怎麼可能?!可憐天下父母心,任何國家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大家愛的方式不同罷了。

中國式的愛,尤其是上一代人,是事無巨細地替孩子考慮,替孩子包辦,把孩子的所有事都當成自己的事,甚至為了保護和安慰孩子,把孩子本該承擔的責任都替孩子承擔了。永遠都把孩子當孩子看。

德國式的愛,是希望孩子能成長為獨立的人,所以他們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操心,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懂得為自己的行為和所造成的後果負責。

三十幾歲沒有房子娶不上媳婦,不怪自己,反而怪父母買不起房子——這難道不是愛惹的貨?這種事情在德國絕對不可能發生。成年人出現這樣的行為,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4. 改變

意識到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後,我逐漸克服自己的思維慣性,希望給悠悠做個好榜樣。

有次和悠悠在家門口的草坪上玩飛盤,飛盤一不小心落在樹上了,我當時第一反應是打電話叫老公來幫忙,他長得高嘛。前二十年養成的思維慣性,還是會經常無意識地流露出來。

還好理性戰勝了慣性,我轉念一想:「不行啊,我不能一有事就找老公幫忙,這不是給孩子樹立壞榜樣嗎?這怎麼培養她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應該自己想辦法,身體力行地向悠悠做好示範!

於是,我告訴悠悠我們要一起想辦法把飛盤摘下來。我打開她的背包,裡面正好有條手絹,我靈機一動,提議道:「悠悠,我們把兩根樹枝綁在一起就可以夠到飛盤了,我們一起找找長度和粗細合適的樹枝吧。」

悠悠被調動起了興緻,在樹叢里找來好幾根樹枝,我將它們打結,發現第一根樹枝太細太軟了,根本撼動不了掛在樹上的飛盤。我們又試了另一根更粗的樹枝,最後成功將飛盤摘下來!悠悠高興得拍手稱道。

以前和老公多次提過讓他幫我把我的電腦和印表機做個WIFI無線連接,他一直沒時間弄。後來我決定不再依賴他,自己Google找到了辦法,雖然花的時間長了點。

當老公看到印表機正在列印,而我的電腦並沒有與印表機連接時,他欣慰地感嘆:「你竟然沒等我幫忙,自己想辦法解決了!不錯啊,再接再厲,以後也要多這樣!

哎,我怎麼感覺老公像是我老師呢...他教會了我父母沒有教給我的東西。

5. 接納

親愛的爸爸媽媽,希望你們看到這篇文章不要傷心,我沒有責怪你們的意思。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你們的教育方式受到了你們所屬時代的局限,那個年代哪有像現在這麼多先進育兒知識可以學習。

但於我而言,我現在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並且從原生家庭中找到了根源,我必須正視它,並且從自身做出改變,避免再在悠悠身上重演。

經常有看了我文章的讀者跟我傾訴他們的父母曾經做得多麼不對,導致現在的他們多麼不快樂。我真的很想抱抱你們!

不如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反思那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從改變自己做起,讓變化在我們這一代父母身上發生,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更幸福。

如何當父母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感謝孩子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才能讓他改正呢?
純度100%的被需要感【2歲女兒送我的禮物(二)】
採訪:早教在先進國家都有嚴明的標準和規範,不僅僅讓孩子一起玩!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二)?
1.7歲的的幼兒上幼教班,不理會老師,怎麼辦?

TAG:早教 | 育兒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