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小說的感嘆:明朝末年真的是一個死局嗎?
來自專欄百話網文
起點專欄主:晨白雲
最近歷史類出現了很多關於明朝的新書,大多都是明末的,果然這段歷史是最受讀者喜歡的。原因就在於好多人都說明末是一個死局,無解!只能依靠穿越者的力量才能去解開這個死局,這也是讀者朋友最喜歡看的部分。
那麼明末真的是一個死局嗎?
就拿明朝最後三位皇帝來說吧,光宗皇帝只在位一個月就因紅丸案去世,在他剛剛繼位的幾天之內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但很快就迷戀上了丹藥,導致只在位一個月就掛了。
天啟這位木匠皇帝因在位期間閹黨勢力大漲,與東林鬥爭不斷,所以史書上評價不高,但近來小說中逐漸在給天啟洗白,我想大部分人是出於對東林沒有好感吧。
實際上明朝交到崇禎手上時已經是一個爛透了的攤子。崇禎一上台就雷厲風行,迅速剷除閹黨勢力,扶持東林文官集團上位,廢除廠衛,但是這麼做也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勢力平衡被打破了,原本閹黨與東林還相互牽制,現在文官集團坐大,開始左右朝政,威脅皇權。崇禎的性格也是剛愎自用,導致了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更換了幾十位。六部尚書中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年以上,這更造成了朝堂的動蕩。
明朝的死局還在於京師的位置,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天子守國門,這在王朝強盛時期,京師還算安穩。王朝一旦進入衰落,京師的位置就是最大的弱點。如果將明朝的疆域比作一個人的身體的話,京師就是頭部,宣大到河西、遼東就是兩臂,中原為腹地。
按照這個比喻,我們來看明末的形勢,河西走廊已經陷落,河套早就落入蒙古手中,明朝全面轉為防禦態勢。加上遼東落入滿清手中,這相當於人的兩臂已經被廢,中原腹地又有起義軍四處流竄,頭部還怎麼保證安全?
這就有一個問題,是先解決起義軍,還是先解決滿清?
這也是個死局。
我們可以看到官軍基本上是在這兩個地方來回調動,打退了滿清,反賊又坐大。打退了反賊,滿清又坐大。
而且,以明末的財力根本養不起這麼多軍隊,明末除了關寧、秦兵幾支有實力的官軍,其餘皆不堪一擊。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缺餉少糧官軍戰鬥力大減。如果不解決軍餉問題,基本無解。看到很多作者寫的 籌集軍餉的方式基本一樣,就是殺一批大臣,然後抄家,這雖然最快,但是也會寒了所有大臣們的心,崇禎死後為什麼陪葬的大臣這麼少?而不像南宋一樣,士人百姓跳海的有幾十萬。原因之一就是明朝士大夫的氣節已經被老朱家給打沒了,士可以殺,但不可以辱,你能殺了他,但千萬不要在朝堂上脫了褲子打他,你打死的不僅僅是這些大臣,連士大夫的氣節也一塊打沒了。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南遷?
在這麼多明末的書中,大部分都是選擇到南方種地練兵,只有很少一部分堅守北京,大概是都覺得北京實在守不住了吧,但是南方又好到哪去呢?很多人選擇一上來就先拿東林開刀,但是遷到南京,豈不正是到了東林的老巢?而且一旦選擇遷都,基本上皇帝手上的兵力已經沒有了,到了江南,東林的老巢,沒有江南貴族豪紳的支持,拿什麼來練兵?
說的越多,你會發現明末這團亂麻越亂,根本找不到線頭在哪。所以你認為這個死局如何解?只能推倒重來嗎?
而新書《大明最後的藩王》選擇的角度比較特別,以藩王的身份,在重重限制之下,從工商業上著手,積累資本,開鹽礦,鐵礦,船幫,經營錢莊,有了人,有了錢,還怕沒有軍隊嗎?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文言文《滿井遊記》?
※西樑上的女娃(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如何理解「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
※權力場|一夕漁樵十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