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方法論:從流量思維轉向客戶服務

B端產品方法論:從流量思維轉向客戶服務

最近幾年,互聯網進入下半場,C端流量紅利消退,很多企業轉向了B端服務。隨著而來的是產品經理的轉型,C端產品經理轉型做B端企業級產品時,到底再轉什麼,轉型的過程應該關注什麼?想必這是廣大焦慮的互聯網產品人所關注的。

畢業第一年做的是移動互聯網C端產品,最近2年是做B端產品,從C端到B端,從前端到後台,算是經歷了多種形態的互聯網產品,這其中的得失成敗對我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之前針對C端產品寫過一篇文章:產品經理的新三觀:格局觀、細節觀、數據觀,完整闡述了我做C端產品的方法論,感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一下,網上也有很多針對C端產品的方法論。

相比之下,B端產品沒法獲得像C端產品那樣的流量和媒體關注,相關的產品方法論也少很多。本文將從親身實踐經驗談談做B端產品的一些心得體會。

先拋結論:C端產品是流量思維,關注的核心是用戶體驗;B端產品是服務思維,關注的核心是效率提升。

上圖是我總結的C端產品和B端產品的十大差異,本文重點談用戶、需求和服務這幾方面。

市面上B端產品經理很少,優秀的B端產品經理更少。習慣了做C端產品,剛轉到做B端產品會有些不適應,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流量思維不再適用。C端產品經理習慣看uv/pv和轉化,隨便一個功能可以影響幾百上甚至上千萬的用戶,非常有成就感,尤其是當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用自己做的產品的時候,感覺為產品上線加多少班熬多少夜都值了。這也是我畢業選擇做產品經理的初衷,想為億萬用戶做最好的產品。

產品經理的一個工作原則是結果導向,C端產品經理做的一個小功能上線,通過灰度發布馬上會有百萬量級的用戶數據驗證功能是否好用,通過A/Btest也可以迅速做數據交叉驗證,流量思維是C端產品經理的生存之道。

用戶

然而B端產品經理就沒那麼好運了,首先,市場上沒有那麼多B端用戶,產品經理自身以及身邊的親朋好友可能都不是目標用戶群體,B端產品的流量思維已死,一款B端產品能有幾百甚至幾千個付費客戶已經很了不起,所以產品經理的成就感偏低,需要長期做冷板凳,熬出收入和業績才能有一點成就感。

其次,B端客戶大多是付費的大爺,看中的是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產品經理不能隨意做灰度發布,試錯空間很小。重要的功能升級或者介面優化,都要經過反覆論證和調研,上線了需要要考慮兼容性問題,提前周知客戶做好預案,以防系統不穩定給客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是給客戶私有化部署,可能還要親自上門協助升級到最新版本。

再次,B端產品存在用戶錯配問題,即使用者是員工,但是決策者和買單的是老闆。所以要做一個成功的B端產品,除了給使用者提供價值和好的用戶體驗,還要能搞定老闆,這時候價格就是重要的考量指標,因為老闆都希望省錢辦大事。

B端產品經理要有成本思維,要替企業客戶考慮如何降低成本。產品服務差不多,就拼價格有沒有優勢。C端產品面向用戶提供的功能服務大都差不多,外賣小哥和王思聰用的微信都一樣。

而B端產品則要區分不同的版本,即基礎版、專業版、高級版等,面向不同的付費群體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這對產品經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一味追求用戶體驗而不考慮實現成本,要在用戶體驗和商業價值之間做好平衡。

需求

C端產品經理和用戶打成一片,需求直接來源於用戶,產品經理從用戶那裡直接獲得最真實的需求。而B端產品經理往往隔著老闆和銷售,這會降低產品經理對客戶需求的敏感度,我把這種現象叫做【需求隔斷】。

俞軍12條第一條是:產品經理首先用戶。這對C端產品經理很好理解,微信、抖音、快手的產品經理應該也是這些產品的忠實用戶。產品經理可以天天使用體驗自己的產品,然後不斷的優化提升用戶體驗。這時候同理心很重要,能設身處地的為用戶著想,對用戶反饋的問題感同身受。

B端產品經理的客戶不在網上,而是在全國各地的企業里,往往需要通過老闆和銷售才能接觸到客戶。這造成產品經理有時候並不能獲取真實的客戶需求,做的產品只是為了滿足客戶的表面需求。

這時候,B端產品經理不再是用戶,打破了俞軍十二條軍規的第一條。產品經理不是用戶,導致結果就是對需求的掌控感和敏感度下降,因為只有用戶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C端產品經理需求的一個來源是競品,看到競品上了什麼好功能,老闆可能馬上讓copy過來。然後B端產品往往不對外免費開放,需要申請試用才能體驗部分功能,這又給B端產品經理帶來了挑戰,競品分析很難了解到競爭對手產品的精髓,往往需要通過拜訪客戶,才能知道競品吸引客戶的地方在哪裡。

為了解決【需求隔斷】問題,通常有兩種可行路徑。一方面,B端產品經理可以申請出差,經常跟著BD跑市場接觸客戶,這樣才能了解到一手的需求是什麼樣,時刻保持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敏感度。不過這種方案成本也比較高,差旅費用和時間精力成本支出較大,產品經理需要做好規劃,提前定一個標準,如果出差跑市場見客戶次數過多,產品經理就變成客戶經理了。

另一方面,B端產品經理要跟客服和銷售保持密切溝通和聯繫,公司的客服是接觸客戶痛點的重要渠道,要經常找客服要客戶反饋問題列表,從中提煉可產品化的需求。這點京東做得比較,產品經理需要定期輪崗客服,親自接線回應客戶的投訴或者客服疑問。

銷售和商務也是B端產品經理了解客戶需求的重要途徑,他們和客戶接觸最多,最了解市場, 產品經理需要跟進銷售的反饋的客戶需求和意見,不斷優化產品,或者推出新的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服務

服務是本文的核心,不管用戶什麼樣,需求有多複雜,最終讓客戶滿意的始終是服務,俞軍說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比起C端的產品用戶體驗,B端客戶更在意的是包括產品為載體的整套服務。

從商業模式上,B端產品的商業模式比較單一,大部分都是產品付費使用,靠收費產品和後期維護費賺錢。而C端產品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產品的用戶並不直接付費花錢,而是第三方企業廣告主花錢養活了產品和團隊,所謂的屌絲者得天下,流量思維贏者通吃。

B端產品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付費客戶是企業本身,貢獻收入的客戶是最重要的用戶。流量思維死亡,服務思維永生,只有服務好付費客戶,產品才能活下來贏得未來。

中國互聯網和國外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國外用戶付費習慣較為成熟,而國內用戶沒有付費習慣,即便用戶最多的微信、QQ和淘寶,都可以免費使用,最終賺錢是靠廣告,從企業客戶那裡獲得傭金、廣告費等收入。

免費思維導致收費的B端產品在國內很難做,產品經理做的企業級產品如果光有客戶沒有收入,是不會持久的。由於用戶量和產品差異的問題,企業級產品沒法通過廣告來變現,總不能在客戶用的CRM和ERP里打廣告吧。

企業客戶用不用一款產品,除了價格和基本的功能滿足以為,特別看中背後的服務,是否有完整的培訓教客戶使用產品,是否有一對一客服解疑答惑,有的客戶還需要銷售BD定期拜訪,維護客戶關係,才不會被競爭對手挖牆腳。

這裡分享一個實際工作案例,剛來京東金融做B端產品的時候,內部有一個業務線找過來合作,需要給這個業務線的十多萬家商戶提供數據服務,當時產品輸出是通過API對接,我和研發leader就產品對接方案有了分歧。

接到這個需求,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直接給這十多萬家商戶提供服務,商戶調用我們api介面的時候需要傳商戶ID,這樣每過來一個商戶就相當於在我這裡註冊了一個用戶。這樣我做的產品就一下子擁有了十多萬用戶,做好商戶運營後期可以通過客戶畫像提供更多針對性的產品服務。

然後研發leader強烈反對我的方案,評價這是典型的C端流量思維。他說道,這些商戶看起來多,但是每個調用量很小,沒必要全部弄過了自己對接。況且如果商戶調用出問題,由於是自己直接對接的,到時候客服壓力會很大,研發可能需要天天排查這些小商戶的問題。

正確的對接方案是,我們對接業務線系統,由業務線統一調用我們的產品和數據服務,再由業務線自己提供給十多萬的商戶。這樣中間加了一層服務商,我們只需要服務好這一個大客戶即可。

這個方案擺脫了流量思維,相當於只新增了一個客戶,但是這個客戶扮演了服務好小商戶的角色。如果小商戶有問題會先找業務線,而業務線是最了解商戶需求的,由他們去服務商戶是最合適的,整個產品服務體系會比較健康。

這就是B端產品的服務思維,不迷戀流量不片面追求用戶量,聚焦核心客戶,踏踏實實做好服務。客戶價值層面,從售前、售中到售後,產品經理都需要進行把關,通過產品這個載體,向客戶輸出的是一套完整、高效、極致的服務。

推薦閱讀:

胸腺癌與方法論
劉瑞復教授談法學方法和方法論問題
4個步驟,讓你比其他人更快學會一門新技能
麥肯錫方法論,讓你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那批人
[Crash Course] 學習技能筆記(總10集完)

TAG:方法論 | 產品 | 產品經理 |